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学校德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环境变化、镕铸思想理念、强化知识构建、励练专业技能,才能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合格的学校德育工作者。只有积极探索德育理论体系、努力锤炼自身素质,才能不辱使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环境变化 思想理念 知识构建 专业技能
新课程带来了教师角色、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评价、学校发展等一系列的变化,而其中最根本的是理念的变化。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的整合,课程与教学是统一的。课程是教学中的课程,是师生在教育情景中共同创造的教学事件;教学是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生成课程的过程。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师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课程的功能将从知识积累走向发现和创造人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可以说,这对学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关注环境变化
当代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德育能依托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环境的变化
当前,发展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的关注点和主旋律,经济是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影响上层建筑的变化。由此而导致的观念矛盾冲突,使社会思想变得更为纷繁复杂,成年人道德取向的多元化,对青少年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2、政治环境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政治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要求政治民主,从强化集权模式转向建设民主政治,从思想禁锢转向思想开放,政治生活日趋完善和透明。在改革开放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民主要求和参与意识大为发展,在政治生活中的自主性不断提高,对政治教育的选择性明显增强。如何鼓励青少年发展民主意识,独立思考,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政治判断能力,成为稳定的社会力量,是学校德育必须正视和解决好的又一重要课题。
3、文化环境的变化
历史的经验表明,任何发展中的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都要经历本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冲突和碰撞、吸引和融合的过程。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经过磨练达到新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是多方位的、深刻的。在这种丰富的、多元的、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在不同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中,如何控制青少年道德成长与文化环境的本质联系,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的影响,帮助他们进行选择,将新思路、新观念与封建渣滓、外来污毒区别开来,是学校德育工作一项严肃而艰巨的任务。为此,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时刻把握和关注文化环境的变化。
4、社会环境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城乡差距日趋缩小,家庭经济日渐富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是:剩余劳动力过多,赌博等恶习成风;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不良网吧和伪科学的出版物的辐射与传播等,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除自己远离黄、赌、毒之外,还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分析赌博等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的危害,立志做一个理想远大,对社会、家庭充满责任感的有识之士、有志之士。
5、家庭环境的变化
随着打工潮的兴起,留守子女越来越多,使本来就难以管理的青少年学生更加无从管理。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一方面应建立好“留守学生档案”,随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留守子女”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家长背井离乡为的是什么,作为子女应该以什么来报答父母的良苦用心,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增强他们的遵纪守法观念。
二、镕铸思想理念
学校教育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人生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康心理的一代新人的重任,这要求教师必须铸造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勤奋务实、坚定不移,由“苦干型”、“木偶型”教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变。
毛泽东同志曾说:“……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是统帅,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科学的职业观、道德观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完善自身职业角色的根本。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全方位深化思想。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这是学校德育工作者首要的基本素质。政治是灵魂,作为一名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信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本质,深刻领会党的政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清醒的政治头脑,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只有这样,才能满腔热情地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积极、热情地向学生传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拥有真挚的爱之心
这里的爱,主要包括两个内容的爱。一是对党的教育工作的无比忠诚的爱。爱岗敬业,热爱一项事业是做好工作的动力。热爱教育事业是教育工作者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本要求。试看一批优秀教师能取得累累硕果,都是建立在他们对自己事业的深刻的理解和满腔热情基础之上的。因此,只有对德育工作的热爱,才会对学校德育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勤恳踏实的工作作风和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面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特殊困境而达到自省、自律而慎独的境界。二是对学生的慈爱、严爱和博爱,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教师要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要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就要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对学生真诚的爱护、热情的帮助、深切的同情、友善的对待、平等的尊重、严格的要求。唯此,才会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正如托尔斯泰所言,“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有像父母那样的对学生的爱,那么他要比一个读过许多书但既不热爱事业又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把对事业的爱和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名完完全全的教师”。
3、挖掘为人师表的潜能
德育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还必须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热忱的劳动态度、高尚的社会情操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须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率先垂范,知行合一,达到潜移默化之功效。
4、激活团结协作的意识
毛泽东曾说:“团结就是力量”。德育既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形成的一个认识过程,又是教育群体诸要素相互作用力的合力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渠道的的协作才能完成.教育工程是一个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它离不开协调和谐的人际环境.要克服实际教育过程中社会软环境等不理想的困境,就必须在工作中同其他教育工作者相互联系、交流,与学生及其家长相互沟通。同时尊重人、团结人、宽容人,以增强教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培养健全的个性
教育改革目标明示:“要培养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这更要求新形势下的教师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一个有着健全个性的人。作为担负着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接班人的教育者,更要保持健康的身心,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要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要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各种大大小小的困难和挫折,做生活中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要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只有教师身心健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三、强化知识构建
这主要是针对学校政治教师而言的,是政治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前提。我国近代思想家黄宗曦说过:“道之未闻,业之不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政治课是一门特殊的德育课,是通过向学生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及其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课程,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夯实理论基础
政治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重要途径。要完成这一神圣使命决定了政治教师头脑必须高度灵敏。首先,要有坚实的政治思想理念基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理理论,以及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际国内形势,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在发展变化,政治教师只有自觉坚持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才能适应政治课的教学工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为我们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政治保证。政治教师应从理论高度认识党的政策,关心国内外形势的发展,熟悉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宣传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激发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感情。再次,要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基础,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2、丰富文学素养
政治课理论性强,概念较为抽象,趣味性较少,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空洞说教,甚至辞不达意,那么学生必然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为此,政治教师必须博览群书,广采百家语言之长,兼容并蓄,使语言生动有趣,精确而深刻,规范而理明,从而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情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明晰历史脉络
作为政治教师,必须要有历史教师那样的清晰的时空概念。要研究中外历史,清楚历史脉络,明白历史意义,真正体现政史合一。这当然也是由历史科目的特点所决定的,其趣味性强,符合学生好奇的天性。在有枯燥意味的政治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学难度,增强学生自信心。可以这样说,作为政治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历史教师,唯有此,才能体现历史课对政治课的服务功能。
4、掌握现代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实际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多媒体等已走进了山区课堂,为提高政治课的效率,政治教师必须立足现实,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和手段服务于教学。
5、旁征博引的能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德育工作者可以用身边的人物、身边的典型事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激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立志成为一个“四有”新人。
四、励练专业技能
这主要是针对学校政治教师而言的,是政治教师搞好政治课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否则将“心有余而力不足”。政治教师专业能力的锤炼在于以下几点:
1、深化教研功能
面对新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新课题,教师应对教育教学的实际内容进行研究,实现从“教学经验型”教师向“教育科研型”教师的转变。教学实践中,不但能准确地把握和处理教材,还能在教学原则、教学规律的指导下,熟练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而且能善于研究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进而研究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生能力与方法的指导、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和个性发展等,较好地解决德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规范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沟通知识与学生的桥梁,是组织教学最主要的工具。课堂语言既要有规范性、教育性,又要有趣味性。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注意语言逻辑性、严密性的同时,学会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揭示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自身要达到文科教师普通话达标水平,丰富自己的语言内涵,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3、增强创新活力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也是现代社会对教师能力素质的新要求。教育事业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事业,而德育的时代感更强,要与时代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面对改革开放、复杂变革的社会大环境,面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高标准要求,面对敏感活跃、对教育选择性强的教育对象,学校教育现有的体制与模式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与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德育工作“低效”、“失效”的现状,严重地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而在社会生活的急剧变革中,教育者接受社会信息几乎与受教育者是同步的而没有提前,这就使得在教育和指导上增加了许多困难。由于这个时期社会观念变化太大,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因而,教师只凭过去掌握的知识和老经验已不能满足学生求索的欲望。学生的许多知识和观念,都不是从学校里学到的,如果教师不了解新知识,不掌握新信息,就很难进行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而又恰恰是工作繁忙等原因,使一些教师没有时间补充新知识,没有条件从多角度、多侧面去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往往赶不上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速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年复一年、千篇一律地用那些老掉牙的观念、土掉渣的材料来教育学生,而要克服困难,紧跟时代步伐,随时补充新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同时要富有创新活力。这不仅是教师完成复杂的教育人的任务的需要,而且是时代要求教师培养出富有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但是,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主帅,所有的教师都应当努力地去完成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政治教师更应积极探索新课程理论体系,努力锤炼自身素质,不辱使命,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442100湖北省房县①第一中学②高枧中学)
【关键词】环境变化 思想理念 知识构建 专业技能
新课程带来了教师角色、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评价、学校发展等一系列的变化,而其中最根本的是理念的变化。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的整合,课程与教学是统一的。课程是教学中的课程,是师生在教育情景中共同创造的教学事件;教学是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生成课程的过程。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师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课程的功能将从知识积累走向发现和创造人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可以说,这对学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关注环境变化
当代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德育能依托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环境的变化
当前,发展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的关注点和主旋律,经济是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影响上层建筑的变化。由此而导致的观念矛盾冲突,使社会思想变得更为纷繁复杂,成年人道德取向的多元化,对青少年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2、政治环境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政治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要求政治民主,从强化集权模式转向建设民主政治,从思想禁锢转向思想开放,政治生活日趋完善和透明。在改革开放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民主要求和参与意识大为发展,在政治生活中的自主性不断提高,对政治教育的选择性明显增强。如何鼓励青少年发展民主意识,独立思考,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政治判断能力,成为稳定的社会力量,是学校德育必须正视和解决好的又一重要课题。
3、文化环境的变化
历史的经验表明,任何发展中的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都要经历本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冲突和碰撞、吸引和融合的过程。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经过磨练达到新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是多方位的、深刻的。在这种丰富的、多元的、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在不同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中,如何控制青少年道德成长与文化环境的本质联系,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的影响,帮助他们进行选择,将新思路、新观念与封建渣滓、外来污毒区别开来,是学校德育工作一项严肃而艰巨的任务。为此,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时刻把握和关注文化环境的变化。
4、社会环境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城乡差距日趋缩小,家庭经济日渐富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是:剩余劳动力过多,赌博等恶习成风;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不良网吧和伪科学的出版物的辐射与传播等,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除自己远离黄、赌、毒之外,还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分析赌博等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的危害,立志做一个理想远大,对社会、家庭充满责任感的有识之士、有志之士。
5、家庭环境的变化
随着打工潮的兴起,留守子女越来越多,使本来就难以管理的青少年学生更加无从管理。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一方面应建立好“留守学生档案”,随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留守子女”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家长背井离乡为的是什么,作为子女应该以什么来报答父母的良苦用心,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增强他们的遵纪守法观念。
二、镕铸思想理念
学校教育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人生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康心理的一代新人的重任,这要求教师必须铸造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勤奋务实、坚定不移,由“苦干型”、“木偶型”教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变。
毛泽东同志曾说:“……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是统帅,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科学的职业观、道德观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完善自身职业角色的根本。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全方位深化思想。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这是学校德育工作者首要的基本素质。政治是灵魂,作为一名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信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本质,深刻领会党的政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清醒的政治头脑,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只有这样,才能满腔热情地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积极、热情地向学生传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拥有真挚的爱之心
这里的爱,主要包括两个内容的爱。一是对党的教育工作的无比忠诚的爱。爱岗敬业,热爱一项事业是做好工作的动力。热爱教育事业是教育工作者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本要求。试看一批优秀教师能取得累累硕果,都是建立在他们对自己事业的深刻的理解和满腔热情基础之上的。因此,只有对德育工作的热爱,才会对学校德育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勤恳踏实的工作作风和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面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特殊困境而达到自省、自律而慎独的境界。二是对学生的慈爱、严爱和博爱,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教师要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要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就要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对学生真诚的爱护、热情的帮助、深切的同情、友善的对待、平等的尊重、严格的要求。唯此,才会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正如托尔斯泰所言,“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有像父母那样的对学生的爱,那么他要比一个读过许多书但既不热爱事业又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把对事业的爱和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名完完全全的教师”。
3、挖掘为人师表的潜能
德育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还必须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热忱的劳动态度、高尚的社会情操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须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率先垂范,知行合一,达到潜移默化之功效。
4、激活团结协作的意识
毛泽东曾说:“团结就是力量”。德育既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形成的一个认识过程,又是教育群体诸要素相互作用力的合力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渠道的的协作才能完成.教育工程是一个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它离不开协调和谐的人际环境.要克服实际教育过程中社会软环境等不理想的困境,就必须在工作中同其他教育工作者相互联系、交流,与学生及其家长相互沟通。同时尊重人、团结人、宽容人,以增强教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培养健全的个性
教育改革目标明示:“要培养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这更要求新形势下的教师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一个有着健全个性的人。作为担负着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接班人的教育者,更要保持健康的身心,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要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要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各种大大小小的困难和挫折,做生活中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要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只有教师身心健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三、强化知识构建
这主要是针对学校政治教师而言的,是政治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前提。我国近代思想家黄宗曦说过:“道之未闻,业之不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政治课是一门特殊的德育课,是通过向学生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及其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课程,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夯实理论基础
政治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重要途径。要完成这一神圣使命决定了政治教师头脑必须高度灵敏。首先,要有坚实的政治思想理念基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理理论,以及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际国内形势,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在发展变化,政治教师只有自觉坚持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才能适应政治课的教学工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为我们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政治保证。政治教师应从理论高度认识党的政策,关心国内外形势的发展,熟悉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宣传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激发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感情。再次,要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基础,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2、丰富文学素养
政治课理论性强,概念较为抽象,趣味性较少,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空洞说教,甚至辞不达意,那么学生必然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为此,政治教师必须博览群书,广采百家语言之长,兼容并蓄,使语言生动有趣,精确而深刻,规范而理明,从而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情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明晰历史脉络
作为政治教师,必须要有历史教师那样的清晰的时空概念。要研究中外历史,清楚历史脉络,明白历史意义,真正体现政史合一。这当然也是由历史科目的特点所决定的,其趣味性强,符合学生好奇的天性。在有枯燥意味的政治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学难度,增强学生自信心。可以这样说,作为政治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历史教师,唯有此,才能体现历史课对政治课的服务功能。
4、掌握现代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实际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多媒体等已走进了山区课堂,为提高政治课的效率,政治教师必须立足现实,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和手段服务于教学。
5、旁征博引的能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德育工作者可以用身边的人物、身边的典型事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激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立志成为一个“四有”新人。
四、励练专业技能
这主要是针对学校政治教师而言的,是政治教师搞好政治课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否则将“心有余而力不足”。政治教师专业能力的锤炼在于以下几点:
1、深化教研功能
面对新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新课题,教师应对教育教学的实际内容进行研究,实现从“教学经验型”教师向“教育科研型”教师的转变。教学实践中,不但能准确地把握和处理教材,还能在教学原则、教学规律的指导下,熟练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而且能善于研究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进而研究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生能力与方法的指导、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和个性发展等,较好地解决德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规范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沟通知识与学生的桥梁,是组织教学最主要的工具。课堂语言既要有规范性、教育性,又要有趣味性。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注意语言逻辑性、严密性的同时,学会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揭示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自身要达到文科教师普通话达标水平,丰富自己的语言内涵,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3、增强创新活力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也是现代社会对教师能力素质的新要求。教育事业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事业,而德育的时代感更强,要与时代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面对改革开放、复杂变革的社会大环境,面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高标准要求,面对敏感活跃、对教育选择性强的教育对象,学校教育现有的体制与模式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与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德育工作“低效”、“失效”的现状,严重地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而在社会生活的急剧变革中,教育者接受社会信息几乎与受教育者是同步的而没有提前,这就使得在教育和指导上增加了许多困难。由于这个时期社会观念变化太大,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因而,教师只凭过去掌握的知识和老经验已不能满足学生求索的欲望。学生的许多知识和观念,都不是从学校里学到的,如果教师不了解新知识,不掌握新信息,就很难进行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而又恰恰是工作繁忙等原因,使一些教师没有时间补充新知识,没有条件从多角度、多侧面去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往往赶不上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速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年复一年、千篇一律地用那些老掉牙的观念、土掉渣的材料来教育学生,而要克服困难,紧跟时代步伐,随时补充新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同时要富有创新活力。这不仅是教师完成复杂的教育人的任务的需要,而且是时代要求教师培养出富有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但是,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主帅,所有的教师都应当努力地去完成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政治教师更应积极探索新课程理论体系,努力锤炼自身素质,不辱使命,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442100湖北省房县①第一中学②高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