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科技活动中,材料是条件,是基础。有了材料,幼儿才有操作可行性,没有材料,工作便无从做起。材料是孩子隐性的老师,是幼儿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教育目标通过材料表现出来,材料的投放要为教育目标服务,也就是说教育目标可以隐含在投放的材料中,渗透在教师所创设的环境中。幼儿一旦进入老师所精心创设的环境中,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即可获得某方面的发展。我们强调操作材料的适宜性和挑战性,这样的科学探索活动,所有幼儿都有机会亲历探究的过程。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实验、记录、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与材料的互动,使幼儿对科学产生兴趣,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并培养科学精神;帮助教师全面提高科技课堂质量,全面提升教师的科学教育专业水平。
材料的准备,包括了很多方面,有幼儿操作的学具,也有教师使用的教具。尤其在科技探索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产生相互作用。教师只要多下功夫,材料的准备环节也能成为孩子探索的过程。
一、材料的来源生活化
“离幼儿最近的才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操作材料应选择、设计与幼儿密切相联系,贴近幼儿认知水平的活动内容,来源于自然的、生活的,能让幼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材料,不应局限在教材的内容,幼儿看到的、用到的、能理解的科学与技术都可以成为我们科技操作活动的材料。
如在小班活动《水变红了》中,教师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红纸、红线、红积木、红蕃茄等红色的物品让幼儿探索,什么材料会让水变红。孩子们在活动之后,对这一现象还是非常感兴趣,有家长反应:孩子到家后,看到妈妈洗红色的衣服时,仔细地去观察,水有没有变红,后来甚至找出了红苹果、西瓜来试一试。可以看出,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作为学习材料,既方便,又实用,同时也可以激发孩子对生活中各种科技现象的兴趣。
二、材料的准备合作化
每次科技探索活动,教师都会根据活动目标,准备一些材料供幼儿操作。有的材料需要人手一份,当需要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时,就可以要求家长帮助孩子一起收集。除了家长与幼儿合作准备,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也可以成为合作的对象,我们可以看出,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孩子成为材料准备的主人,这会让他们对材料本身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活动中不会由于材料过于新鲜而转移注意力,对于老师提出的要求可以仔细地了解。
比如中班活动《勺子里的哈哈镜》中,需要人手一只不锈钢勺子。如果是老师准备,一定是大小、形状相同的勺子。可是在这次活动中,在家长的支持下,孩子们收集到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勺子。通过观察,感知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初步了解哈哈镜影像变化的原因。孩子们还通过观察同伴的勺子,来对比大小,趣味性更强了。
三、材料的要求适宜化
适宜的操作材料是幼儿科学探究的保障。由于幼儿时期的孩子比较容易受事物的外部特点所吸引,所以我们给孩子们准备的材料不能过于花哨,尽量去除它无用的、装饰的地方,简单明了,孩子们的探索会更专注。另外我们给孩子准备的材料要在他们的动手能力范围之内,根据孩子们的能力来修改材料。如大班活动《小鸡出壳》中,为了让幼儿通过操作实验得出拱形能分散它所承受的力,拱面越大承受力越大的结论,教师给幼儿准备了人手一份操作材料:两个空蛋壳、大吸管、尖铅笔、杯子及记录卡,孩子们在自由地操作中探索,简单的材料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要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活动目标,为幼儿选择并提供适量的、与主题密切联系、操作可行的材料。同时还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提供材料时,要注意诱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材料准备具有目的性、层次性、挑战性。
材料准备好后,摆放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孩子们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不方便,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会根据材料的特点,选择适合摆放的位置。比如说如果材料很好玩,会放在远离座位的地方,避免影响幼儿的注意力。如活动《玩具动起来》,大量的电动玩具不能放在幼儿手边。而在活动《顶顶真有趣》中,硬纸板和记录笔,放在旁边方便幼儿使用。位置的摆放应灵活,既要方便幼儿使用,又不能过份影响幼儿注意力。材料摆放位置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集体活动的秩序。
材料的准备是一门艺术,如果能巧妙地投放安全、适量并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材料,那么科技活动一定会让幼儿感到更精彩。教师应积极为幼儿提供丰富可变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操作材料,善于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多途径地引发幼儿投入到活动中与材料积极互动,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材料的准备,包括了很多方面,有幼儿操作的学具,也有教师使用的教具。尤其在科技探索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产生相互作用。教师只要多下功夫,材料的准备环节也能成为孩子探索的过程。
一、材料的来源生活化
“离幼儿最近的才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操作材料应选择、设计与幼儿密切相联系,贴近幼儿认知水平的活动内容,来源于自然的、生活的,能让幼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材料,不应局限在教材的内容,幼儿看到的、用到的、能理解的科学与技术都可以成为我们科技操作活动的材料。
如在小班活动《水变红了》中,教师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红纸、红线、红积木、红蕃茄等红色的物品让幼儿探索,什么材料会让水变红。孩子们在活动之后,对这一现象还是非常感兴趣,有家长反应:孩子到家后,看到妈妈洗红色的衣服时,仔细地去观察,水有没有变红,后来甚至找出了红苹果、西瓜来试一试。可以看出,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作为学习材料,既方便,又实用,同时也可以激发孩子对生活中各种科技现象的兴趣。
二、材料的准备合作化
每次科技探索活动,教师都会根据活动目标,准备一些材料供幼儿操作。有的材料需要人手一份,当需要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时,就可以要求家长帮助孩子一起收集。除了家长与幼儿合作准备,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也可以成为合作的对象,我们可以看出,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孩子成为材料准备的主人,这会让他们对材料本身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活动中不会由于材料过于新鲜而转移注意力,对于老师提出的要求可以仔细地了解。
比如中班活动《勺子里的哈哈镜》中,需要人手一只不锈钢勺子。如果是老师准备,一定是大小、形状相同的勺子。可是在这次活动中,在家长的支持下,孩子们收集到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勺子。通过观察,感知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初步了解哈哈镜影像变化的原因。孩子们还通过观察同伴的勺子,来对比大小,趣味性更强了。
三、材料的要求适宜化
适宜的操作材料是幼儿科学探究的保障。由于幼儿时期的孩子比较容易受事物的外部特点所吸引,所以我们给孩子们准备的材料不能过于花哨,尽量去除它无用的、装饰的地方,简单明了,孩子们的探索会更专注。另外我们给孩子准备的材料要在他们的动手能力范围之内,根据孩子们的能力来修改材料。如大班活动《小鸡出壳》中,为了让幼儿通过操作实验得出拱形能分散它所承受的力,拱面越大承受力越大的结论,教师给幼儿准备了人手一份操作材料:两个空蛋壳、大吸管、尖铅笔、杯子及记录卡,孩子们在自由地操作中探索,简单的材料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要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活动目标,为幼儿选择并提供适量的、与主题密切联系、操作可行的材料。同时还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提供材料时,要注意诱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材料准备具有目的性、层次性、挑战性。
材料准备好后,摆放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孩子们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不方便,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会根据材料的特点,选择适合摆放的位置。比如说如果材料很好玩,会放在远离座位的地方,避免影响幼儿的注意力。如活动《玩具动起来》,大量的电动玩具不能放在幼儿手边。而在活动《顶顶真有趣》中,硬纸板和记录笔,放在旁边方便幼儿使用。位置的摆放应灵活,既要方便幼儿使用,又不能过份影响幼儿注意力。材料摆放位置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集体活动的秩序。
材料的准备是一门艺术,如果能巧妙地投放安全、适量并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材料,那么科技活动一定会让幼儿感到更精彩。教师应积极为幼儿提供丰富可变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操作材料,善于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多途径地引发幼儿投入到活动中与材料积极互动,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