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使学生主动迁移,通过反思,及时提升,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有效唤醒;主动迁移;反思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84-1一、有效唤醒,对接经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基础之上的,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数学活动经验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但又高于生活经验,数学要做的,就是唤醒原有经验,“再生”出新经验,使“原生态经验”更趋向于完善和合理。
案例《确定位置》教学片段:
课始,教师先出示一排小动物图,并提问:小兔排在第几?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小兔排在第2。接着出示例题图:
学生观察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结果:
生1:第1排第2个。
生2:第1排第4个。
生3:第4排第2个。
生4:第4排第4个。
在出现多种答案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明确了要想准确说出动物的位置,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时,适时出示了小猴的话:我在第1排第1个。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确定了第几排是从前往后数的,而第几个是从左往右数的。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地观察、操作、判断、交流,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知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一维的“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已经存在,“排队数数”也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关注到了这一点,并有意识地把例题分为两个层次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一是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旧知,在一维图中明确“位置”;二是完整出示例题图,学生发现仅用一个“第几”无法确定动物的位置,需要两个第几。这样的描述不仅准确说出了物体的位置,还为以后“数对”的学习做了一个铺垫。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准确找到了学生新知的学习起点,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加工,把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经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问题,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头脑中准确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知,激活和提取相关的活动经验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实现生活经验和新知识的完美“对接”,从而积累并形成新的活动经验。
二、主动迁移,重建经验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加强迁移,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实现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做到深入浅出。因此,数学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对新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并不断充实、更正和重建新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已有数学活动经验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新的活动经验,并在经验的形成过程中,自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如果学生的思维仅停留于感性经验的层面上,不能在感性认识中揭示、获取理性的经验,那么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就无法摆脱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束缚,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训练与发展。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较,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经验,让学生获取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的数学概念。这样,学生才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有效利用了知识的迁移,从现实世界过渡到平面图,并把记忆和辨认现实生活里方向的经验迁移到平面图上。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中,学生通过思考,主动迁移,完善了知识间的“衔接”。
三、反思提升,外显经验
当学生经历一定的数学学习之后,头脑中或多或少会留有一些数学活动经验,而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甚至是不准确的。从“过程”到“经验”,学生还需要一个内化、梳理以及重新整合的过程,在老师的引导和集体交流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完整的结论,从而获得活动经验。而连接“过程”和“经验”这一活动过程正是学生的反思。通过反思,学生才能将原来肤浅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的高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回顾,促进学生获得完整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使这些经验得以外显。数学活动经验有其内隐性,在活动前,要让学生充分分享自己的“原始经验”;在活动时,要关注学生获得的活动体验;在活动后,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反思过程,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技巧,有什么好的经验和方法……通过反思及时提升活动中所形成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交流中不断深化、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需要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过程,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及时提升,让学生在“无痕”的活动中享受数学的乐趣,获得“有痕”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有效唤醒;主动迁移;反思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84-1一、有效唤醒,对接经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基础之上的,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数学活动经验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但又高于生活经验,数学要做的,就是唤醒原有经验,“再生”出新经验,使“原生态经验”更趋向于完善和合理。
案例《确定位置》教学片段:
课始,教师先出示一排小动物图,并提问:小兔排在第几?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小兔排在第2。接着出示例题图:
学生观察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结果:
生1:第1排第2个。
生2:第1排第4个。
生3:第4排第2个。
生4:第4排第4个。
在出现多种答案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明确了要想准确说出动物的位置,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时,适时出示了小猴的话:我在第1排第1个。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确定了第几排是从前往后数的,而第几个是从左往右数的。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地观察、操作、判断、交流,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知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一维的“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已经存在,“排队数数”也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关注到了这一点,并有意识地把例题分为两个层次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一是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旧知,在一维图中明确“位置”;二是完整出示例题图,学生发现仅用一个“第几”无法确定动物的位置,需要两个第几。这样的描述不仅准确说出了物体的位置,还为以后“数对”的学习做了一个铺垫。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准确找到了学生新知的学习起点,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加工,把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经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问题,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头脑中准确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知,激活和提取相关的活动经验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实现生活经验和新知识的完美“对接”,从而积累并形成新的活动经验。
二、主动迁移,重建经验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加强迁移,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实现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做到深入浅出。因此,数学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对新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并不断充实、更正和重建新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已有数学活动经验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新的活动经验,并在经验的形成过程中,自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如果学生的思维仅停留于感性经验的层面上,不能在感性认识中揭示、获取理性的经验,那么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就无法摆脱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束缚,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训练与发展。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较,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经验,让学生获取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的数学概念。这样,学生才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有效利用了知识的迁移,从现实世界过渡到平面图,并把记忆和辨认现实生活里方向的经验迁移到平面图上。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中,学生通过思考,主动迁移,完善了知识间的“衔接”。
三、反思提升,外显经验
当学生经历一定的数学学习之后,头脑中或多或少会留有一些数学活动经验,而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甚至是不准确的。从“过程”到“经验”,学生还需要一个内化、梳理以及重新整合的过程,在老师的引导和集体交流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完整的结论,从而获得活动经验。而连接“过程”和“经验”这一活动过程正是学生的反思。通过反思,学生才能将原来肤浅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的高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回顾,促进学生获得完整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使这些经验得以外显。数学活动经验有其内隐性,在活动前,要让学生充分分享自己的“原始经验”;在活动时,要关注学生获得的活动体验;在活动后,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反思过程,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技巧,有什么好的经验和方法……通过反思及时提升活动中所形成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交流中不断深化、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需要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过程,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及时提升,让学生在“无痕”的活动中享受数学的乐趣,获得“有痕”的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