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a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提出来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所谓“有效”,指的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适当进行开放式教学。然而现实中,赶进度,争分数成了教学的唯一目标。学生被动学习,实践能力差,生活中经验不足,甚至厌倦学科学习的情况确有发生。作为地理老师,我希望能克服上述问题,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培养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地理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具有实际意义的学科。
  那什么是有效的教学模式呢?人们通常从三个方面来衡量有效性,一是“效果”,即对教学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效率”,而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三是“效益”,即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很明显,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知识、技能显性方面的衡量,也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方面的指标。
  那该如何提高有效性呢?我有几点看法:
  首先,什么是“无效”,心中要有数。对于“教学方式”的无效,比如上课时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效,教师的有效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是教学的生命线,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重要的“激活”因素,更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有效的问题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更有利于加深理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学习方式”的无效,时下时兴的“探究式教学”用意是好的,但往往却是无效的,探究问题的设计没有挑战性,探究活动的任务交代不够清楚,探究活动时间的掌控不够科学,教师评价不够全面,教师思维固定化,扼杀学生思想火花。对于“教学媒介”的无效,多媒体的使用无效有这样几种情景:满满是字的大屏幕,黑板上什么也没有,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主体,没有特色,没有物尽其用……把“无效”二字刻画得简直入木三分,让上课者汗颜,听课者惊心。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无效,课堂结束前的小结环节,容易被多数教师忽视。有的认为不重要,有的因为课堂容量大而时间去小结。失去这个环节以后,首先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不够完善,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一个模糊的课堂知识结构印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弄不明白,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明显下降。还有,“无效讨论” 、“无效作业” ……这些都是现实课堂中存在的无效现象。
  其次,甄选适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一、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⑴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⑵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自己也独立学习。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问题。
  ⑶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师凭想象充分准备一堂课,并依此设计如何去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结果往往也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更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⑵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⑶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同一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教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对象在变,教学条件在变,教学智慧也在增进。我对有效教学的探索只是一个开始,对教学效果的追求就像一个汩汩而流的永不停歇的泉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效教学是永恒的课题。
  参考资料和文献:
  1. 肖成全《有效教学》
  2.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
其他文献
十年前,邓小平同志指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这是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现代化日新月异的发展所作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在我国,计算机已逐渐从科研单位的金字塔尖走向社会、学校、家庭,操作也由成人推广到小学生,并且形成了一股学习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的热潮。小学的计算机教学还没有一定的模式可循,无论是小学各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这门课的教学形式,都需要我们教师在
诗人纳博科夫1899年生于圣彼得堡一个富裕的贵族之家。他自幼除了读书,就是学外语。他除母语俄语外,还谙熟英语和法语。我想,这是因为纳博科夫后来移民欧美,尝试双语写作,期望多视角观察世界和思考人生。  纳博科夫曾在圣彼得堡田尼舍夫贵族学校上学,在他之前,俄苏著名诗人曼德尔施塔姆也曾在这里学习。纳博科夫那时醉心于文学和昆虫学。1916年,纳博科夫从母亲家族继承了巨额财产,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诗》,其
期刊
爱因斯坦写诗  我是爱因斯坦。我能写八到十行诗  别小看这些,要科学使用语言  我敢说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诗  奥古斯都曾经编过一本真正实用的诗学  它们纠缠在这里,他说,指着天花板  透过它能到达苍穹  每当宇宙中有一条新的曲线  就是有什么在泄露  而诗人能抓住这秘密  诗是一种物质——深夜时可以独自触摸的物质  夏日  他们满怀哀伤地分手,然后  一个死了;另一个远走一一  纽约或法兰克福  她
期刊
语文新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都提到“积累、感悟、熏陶” ,在这几个核心理念中,积累处于领起的位置,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积累。这种积累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它包含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习惯两个积累层次,尤其强调学生有意识培养学习习惯,增强自己对知识的积累。   一、积累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文基础知识的获取,如何评判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人们常常会以诗书满
河流  河流总是那么孤独  因为他知道在融合另一条河流后  他还是孑然一身  苦行者啊  放弃跟随乔达摩一行  成为河流的摆渡者  河流探索自己  不为汇聚成海  他孤身一人  又是河边的花、石头和诉说者  众多宣纸做的脸  咔嚓作响  月光在河里流淌  那些虚妄,偏执,自大  一齐流向另一条河  过去  邂逅  是两辆相驰而过的列车  在彼此的轨道相遇  却没有掉头的机会  我感慨  夜色入住房
期刊
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展开语文的阅读教学?  一、唤起学生内在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从名著入手,名著经过千百年的品评流传至今,表明它的魅力和阅读的价值。无论记人叙事,述地状物,都在学生的经验和理解力范围之内,他们备感熟悉、亲切,且文字浅显易懂。有感人肺腑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