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洪洞锣鼓舞蹈历史悠久,充满民族特色,花样繁多,表现形式上分挎鼓表演和架鼓表演两种、动作上在步伐与舞姿的基础上加入手上的绕花,转槌,击槌,击锣等手部动作,舞蹈表演形式能够体现民族舞蹈的美感和历史感。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人将对其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传承价值展开论述。
关键词:山西洪洞锣鼓;舞蹈;传承价值
一、山西洪洞锣鼓舞蹈的起源及历史传承
1.起源
威风锣鼓源自于山西省洪洞县,据传说,尧帝将两女娥皇和女英许配给舜作为妻子,从此尧帝的两个女儿便以洪洞县的万安村为婆家,羊獬村为娘家。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娥皇和女英回娘家时,万安村的村民敲锣打鼓送行,归来之时,羊獬村群众敲锣打鼓送回,来庆贺省亲。从那时起就有了洪洞锣鼓。经过几千年的世代相传,演变成了如今气势十足,花样繁多的“洪洞锣鼓舞蹈”。
2历史传承
山西锣鼓舞蹈作为民间舞蹈艺术的一类,在晋南诸地不仅有渊远的历史长河,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长期以来,“洪洞锣鼓舞蹈”是特别受欢迎的,它的范围也有限的于族内祭祀、怀念先祖,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婚嫁、节日庆典中。因此,“洪洞锣鼓舞蹈”成为人们文化增长需要的重要形式。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二、山西洪洞锣鼓舞蹈的表演形式
1. 洪洞锣鼓舞蹈的表演方式:
“洪洞锣鼓舞蹈”的表演方式,分挎鼓表演和架鼓表演两种,其主要表演方式是架鼓表演。
挎鼓表演时,击鼓者用红色绸子绑鼓,身挂鼓,将鼓至于腹前,多为边变换队形边击打。
架鼓表演时,举旗指挥在前引领,大鼓由二人用扁担抬起随其身后,整个队列成“方阵”“梅花阵”或“圆阵”。鼓手将鼓放置鼓架之上击打,阵形变幻多样,鼓手以舞姿配合击鼓起舞。
在锣鼓表演时,鼓手拿嵌有红鬃毛的鼓槌,有力的击打着扁鼓,中间以“双挽花”“单挽花”和“交替挽花”“抛槌”的表演;锣手则手握镶嵌有三处红鬃毛的锣槌,“抛槌”“绕槌”击锣。他们时而转身击打;时而碾磨击打;时而弓步击打;提胯、扭腰、晃头,并变幻出“五谷丰登”“三梅花”“满天星”“群龙聚首”等图案。其传统套子分为三番:第一番表示尧王游康衢,康衢老人击壤而歌;第二番表示尧到华地时,百姓祝颂多福,多寿,多子;第三番表示万民歌颂尧帝禅让王位的洪恩大德。
洪洞锣鼓舞蹈的基本动作:
“洪洞锣鼓舞蹈”的基本动作一般是在步伐与舞姿的基础上加入手上的绕花,转槌,击槌,击锣等手部动作,鼓中主要代表性动作有:
1) 转身撩鼓:背对鼓,站大八字步,双手执槌下垂准备:①上身向右后拧,双手随上身压槌击鼓;②做右半身对称动作;③向右转半圈,至左踏步半蹲,上身向下微倾,双手由下至上撩击鼓边;④后提腕上撩,左右手交替击打鼓心;⑤向左转半圈,成大八字步,做左右转身压槌击鼓。
掏腿撩鼓:面对鼓,双手执槌,大八字步准备:①左腿向前迈步,右腿踢至90度,双槌在右腿下方做交叉击槌;②右脚落地,左脚上步,至右腿踏步半蹲,上身向左稍拧,同时,双槌做撩击鼓边;③左脚撤回,脚下大八字步,右手先起,左右手交替击打鼓心;④重复上步踢腿,腿下交叉击槌,踏步半蹲,左拧撩鼓⑤撤右脚双手交叉击打鼓心。
2) 挑槌幽步:大八字准备,面对鼓,双手执槌准备:①左脚向前迈步,膝盖微屈,右腿想前吸起,上身稍微前倾,低头,双槌从两边划至头部上方,做交叉击股;②腿上姿势不变,左手向左做翻槌,击打鼓边,右手向右做翻槌,击打鼓边;③右脚后撤,大步半蹲,左脚开胯吸腿,双槌从前贴身化至身后,上身前倾,身后做交叉击槌;④左脚向前跨一大步,半蹲,右腿前吸,双槌向前撩击鼓边⑤右腿落地成马步,双手交替击打鼓心跑步擂鼓:双手执槌,面对鼓,大八字准备:①右脚先起,向右绕鼓跑两大步,跑时动力腿小腿做后抬腿,左右手大抡臂交替击打鼓心;②右脚落地,左脚后撤成踏步半蹲,转身,双手将鼓吹划至头顶做交叉击槌;③左脚向旁扯步做左踏步半蹲,同时双手向下同时击打鼓边④重复一次
3) 顶鼓槌:面对面大八字步站立,两人围鼓,双手执槌准备:①两人同时上左脚至踏步半蹲,右槌打鼓边,接左槌打鼓心②腿部舞姿不变,两人右手划至前上方互相做交叉击槌③左脚撤回,成大八字,右手先起,做交替击鼓心④做反面动作
麻雀叫:面对鼓,大八字位,双手执槌准备:①上左脚至踏步半蹲,左肩朝向鼓的方向,双手在头顶上方做加快一倍的双交叉击槌②腿上姿势不变,双槌同时向下击打鼓边③撤右脚,成大八字步,右手起双手交替击打鼓心④重复前半部分动作,而锣手们则是在鼓手、鼓之间的空隙中,应用身体的灵活性,穿梭于缝隙之中,一般锣手是用马步跳,后勾跳等腿部动作配合手上的绕槌,抛槌击锣。再加上“洪洞锣鼓舞蹈”的队形变化,以及人员走动调配,形成了一种既华丽有雄壮的场面。正所谓气势恢弘,展露着异样的光彩。
山西洪洞锣鼓舞蹈的传承价值1.山西洪洞锣鼓舞蹈的传承价值
洪洞锣鼓舞蹈虽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在现如今的舞蹈剧目以及舞蹈教学中,已经不多见了,舞蹈作品也仅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就舞蹈而言,其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少舞蹈艺术瑰宝被蒙上了历史的尘埃。而在如今世界的大舞台上,人们注重的只是大文化的交流,从而使得舞蹈更易向国际化发展靠拢,并且使得很多原本各自独立的传统舞蹈被改造,并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如今,中国舞蹈更加注重的应该是对自身历史性、传承性舞蹈文化的保护及传承。挖掘舞蹈原型,保护历史,传承舞蹈文化,对舞蹈活化石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必将是我们更好创造舞蹈文化的基础。
2. 山西洪洞锣鼓舞蹈的传承途径
对于“洪洞鑼鼓舞蹈”而言,它的传承将对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一个舞者,我们有义务去保护、开发、传承它。古老的汉文化需要通过教材书籍的形式来承载,我们可以将洪洞锣鼓舞蹈的某些素材带到课堂之上,将锣鼓舞蹈通过教材的开发整理来实现对现代舞者的普及;可以通过设定“锣鼓节”来让人们记住这一门艺术,如同“胶州秧歌节”,以节日的形式带入到人民的生活之中,让人们在庆典之中,来纪念和传承这一悠久的汉族舞蹈文化,提高现代人对锣鼓舞蹈的认知度和理解力;或者在舞蹈的编创和剧目的排练之中,融入锣鼓的元素,将其动作特色和动率元素加入课堂学习内容,为编导提供新鲜的编舞元素,为舞蹈增添一丝威风之气,凛然之风,使得编排剧目形式新颖,风格浓郁,让人们大开眼界。促使这一民族特色逐步走向世界。
结 语
作为历史的精髓,传承的瑰宝,“洪洞锣鼓舞蹈”从尧帝嫁女省亲威风欢庆,到唐太宗大战文武周部威风凛冽;从明清戏剧的主要表演演奏工具到新中国成立的普天同庆。“洪洞锣鼓舞蹈”历经了中国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年轮打磨了它的光彩,长河埋没了他的痕迹,可依旧无法改变的,是它亘古不变的威武雄风。
参考文献:
[1] 舞蹈艺术通论/汪以平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2] 舞思舞论/ 王海英主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1
[3] 洪洞金鼓乐/ 王春亮主编,--太原: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14.6
[4] 图说中国舞蹈/孙佳慧主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8
[5] 中华舞蹈志.山西卷《/中华舞蹈志》编委会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10
[6] 山西民间舞蹈教程/ 顾小英田彩凤主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7] 艺术威风锣鼓/ 临汾广电网
关键词:山西洪洞锣鼓;舞蹈;传承价值
一、山西洪洞锣鼓舞蹈的起源及历史传承
1.起源
威风锣鼓源自于山西省洪洞县,据传说,尧帝将两女娥皇和女英许配给舜作为妻子,从此尧帝的两个女儿便以洪洞县的万安村为婆家,羊獬村为娘家。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娥皇和女英回娘家时,万安村的村民敲锣打鼓送行,归来之时,羊獬村群众敲锣打鼓送回,来庆贺省亲。从那时起就有了洪洞锣鼓。经过几千年的世代相传,演变成了如今气势十足,花样繁多的“洪洞锣鼓舞蹈”。
2历史传承
山西锣鼓舞蹈作为民间舞蹈艺术的一类,在晋南诸地不仅有渊远的历史长河,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长期以来,“洪洞锣鼓舞蹈”是特别受欢迎的,它的范围也有限的于族内祭祀、怀念先祖,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婚嫁、节日庆典中。因此,“洪洞锣鼓舞蹈”成为人们文化增长需要的重要形式。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二、山西洪洞锣鼓舞蹈的表演形式
1. 洪洞锣鼓舞蹈的表演方式:
“洪洞锣鼓舞蹈”的表演方式,分挎鼓表演和架鼓表演两种,其主要表演方式是架鼓表演。
挎鼓表演时,击鼓者用红色绸子绑鼓,身挂鼓,将鼓至于腹前,多为边变换队形边击打。
架鼓表演时,举旗指挥在前引领,大鼓由二人用扁担抬起随其身后,整个队列成“方阵”“梅花阵”或“圆阵”。鼓手将鼓放置鼓架之上击打,阵形变幻多样,鼓手以舞姿配合击鼓起舞。
在锣鼓表演时,鼓手拿嵌有红鬃毛的鼓槌,有力的击打着扁鼓,中间以“双挽花”“单挽花”和“交替挽花”“抛槌”的表演;锣手则手握镶嵌有三处红鬃毛的锣槌,“抛槌”“绕槌”击锣。他们时而转身击打;时而碾磨击打;时而弓步击打;提胯、扭腰、晃头,并变幻出“五谷丰登”“三梅花”“满天星”“群龙聚首”等图案。其传统套子分为三番:第一番表示尧王游康衢,康衢老人击壤而歌;第二番表示尧到华地时,百姓祝颂多福,多寿,多子;第三番表示万民歌颂尧帝禅让王位的洪恩大德。
洪洞锣鼓舞蹈的基本动作:
“洪洞锣鼓舞蹈”的基本动作一般是在步伐与舞姿的基础上加入手上的绕花,转槌,击槌,击锣等手部动作,鼓中主要代表性动作有:
1) 转身撩鼓:背对鼓,站大八字步,双手执槌下垂准备:①上身向右后拧,双手随上身压槌击鼓;②做右半身对称动作;③向右转半圈,至左踏步半蹲,上身向下微倾,双手由下至上撩击鼓边;④后提腕上撩,左右手交替击打鼓心;⑤向左转半圈,成大八字步,做左右转身压槌击鼓。
掏腿撩鼓:面对鼓,双手执槌,大八字步准备:①左腿向前迈步,右腿踢至90度,双槌在右腿下方做交叉击槌;②右脚落地,左脚上步,至右腿踏步半蹲,上身向左稍拧,同时,双槌做撩击鼓边;③左脚撤回,脚下大八字步,右手先起,左右手交替击打鼓心;④重复上步踢腿,腿下交叉击槌,踏步半蹲,左拧撩鼓⑤撤右脚双手交叉击打鼓心。
2) 挑槌幽步:大八字准备,面对鼓,双手执槌准备:①左脚向前迈步,膝盖微屈,右腿想前吸起,上身稍微前倾,低头,双槌从两边划至头部上方,做交叉击股;②腿上姿势不变,左手向左做翻槌,击打鼓边,右手向右做翻槌,击打鼓边;③右脚后撤,大步半蹲,左脚开胯吸腿,双槌从前贴身化至身后,上身前倾,身后做交叉击槌;④左脚向前跨一大步,半蹲,右腿前吸,双槌向前撩击鼓边⑤右腿落地成马步,双手交替击打鼓心跑步擂鼓:双手执槌,面对鼓,大八字准备:①右脚先起,向右绕鼓跑两大步,跑时动力腿小腿做后抬腿,左右手大抡臂交替击打鼓心;②右脚落地,左脚后撤成踏步半蹲,转身,双手将鼓吹划至头顶做交叉击槌;③左脚向旁扯步做左踏步半蹲,同时双手向下同时击打鼓边④重复一次
3) 顶鼓槌:面对面大八字步站立,两人围鼓,双手执槌准备:①两人同时上左脚至踏步半蹲,右槌打鼓边,接左槌打鼓心②腿部舞姿不变,两人右手划至前上方互相做交叉击槌③左脚撤回,成大八字,右手先起,做交替击鼓心④做反面动作
麻雀叫:面对鼓,大八字位,双手执槌准备:①上左脚至踏步半蹲,左肩朝向鼓的方向,双手在头顶上方做加快一倍的双交叉击槌②腿上姿势不变,双槌同时向下击打鼓边③撤右脚,成大八字步,右手起双手交替击打鼓心④重复前半部分动作,而锣手们则是在鼓手、鼓之间的空隙中,应用身体的灵活性,穿梭于缝隙之中,一般锣手是用马步跳,后勾跳等腿部动作配合手上的绕槌,抛槌击锣。再加上“洪洞锣鼓舞蹈”的队形变化,以及人员走动调配,形成了一种既华丽有雄壮的场面。正所谓气势恢弘,展露着异样的光彩。
山西洪洞锣鼓舞蹈的传承价值1.山西洪洞锣鼓舞蹈的传承价值
洪洞锣鼓舞蹈虽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在现如今的舞蹈剧目以及舞蹈教学中,已经不多见了,舞蹈作品也仅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就舞蹈而言,其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少舞蹈艺术瑰宝被蒙上了历史的尘埃。而在如今世界的大舞台上,人们注重的只是大文化的交流,从而使得舞蹈更易向国际化发展靠拢,并且使得很多原本各自独立的传统舞蹈被改造,并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如今,中国舞蹈更加注重的应该是对自身历史性、传承性舞蹈文化的保护及传承。挖掘舞蹈原型,保护历史,传承舞蹈文化,对舞蹈活化石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必将是我们更好创造舞蹈文化的基础。
2. 山西洪洞锣鼓舞蹈的传承途径
对于“洪洞鑼鼓舞蹈”而言,它的传承将对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一个舞者,我们有义务去保护、开发、传承它。古老的汉文化需要通过教材书籍的形式来承载,我们可以将洪洞锣鼓舞蹈的某些素材带到课堂之上,将锣鼓舞蹈通过教材的开发整理来实现对现代舞者的普及;可以通过设定“锣鼓节”来让人们记住这一门艺术,如同“胶州秧歌节”,以节日的形式带入到人民的生活之中,让人们在庆典之中,来纪念和传承这一悠久的汉族舞蹈文化,提高现代人对锣鼓舞蹈的认知度和理解力;或者在舞蹈的编创和剧目的排练之中,融入锣鼓的元素,将其动作特色和动率元素加入课堂学习内容,为编导提供新鲜的编舞元素,为舞蹈增添一丝威风之气,凛然之风,使得编排剧目形式新颖,风格浓郁,让人们大开眼界。促使这一民族特色逐步走向世界。
结 语
作为历史的精髓,传承的瑰宝,“洪洞锣鼓舞蹈”从尧帝嫁女省亲威风欢庆,到唐太宗大战文武周部威风凛冽;从明清戏剧的主要表演演奏工具到新中国成立的普天同庆。“洪洞锣鼓舞蹈”历经了中国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年轮打磨了它的光彩,长河埋没了他的痕迹,可依旧无法改变的,是它亘古不变的威武雄风。
参考文献:
[1] 舞蹈艺术通论/汪以平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2] 舞思舞论/ 王海英主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1
[3] 洪洞金鼓乐/ 王春亮主编,--太原: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14.6
[4] 图说中国舞蹈/孙佳慧主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8
[5] 中华舞蹈志.山西卷《/中华舞蹈志》编委会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10
[6] 山西民间舞蹈教程/ 顾小英田彩凤主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7] 艺术威风锣鼓/ 临汾广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