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目前,随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列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已成为教育界的新热点。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在感受、联想、想象、创造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改革,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此有一系列探讨。
一、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诱发创新兴趣
1.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学生创新才能和个性的形成,一方面要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受外部环境教育的影响。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不良的教学氛围,会影响甚至扼杀人的创新才能。因此只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积极愉悦的心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可能主动去探索、去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抛弃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教师用热爱与尊重学生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这样才能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以积极的心态,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2.把激励引入课堂。激励是利用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把激励引入课堂,就是教师运用语言、体态、暗示、情感、需要等多种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科学运用“无错原则”,对学生积极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鼓励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同时承认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对学生提出的种种奇怪甚至错误的问题和进行的探索活动,不能武断地全面否定,而是要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正确引导。坚持“激励”:“你说得真好!”“你真聪明!”“你很有见解!”“你敢于提出问题,你的质疑精神值得同学们学习”……教师用充满艺术的语言,不断地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激励学生好学上进,让学生获得创新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
3.把生活带进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决定了它与生活的必然联系。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入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素材,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精心构建一个真实的生活化的课堂情境,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这种全新的尝试,使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课堂,变成了生活的课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完善教师思维品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培养与形成,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真正地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来组织我们的课堂教学。既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具有创新思维,才能彻底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教学《曹刿论战》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把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作为重点?如果把题目改为《长勺之战》你应该怎么写?各抒己见,就会让学生有新的见解和认识。可见教师的思维创新能力越强,就越能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又如,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课外阅读课)时,学生们明确了该文写月色的素淡朦胧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抑郁,于是引导学生思考:你所读过的有关月色的文章多是表达什么主题?学生们认为与思乡、恋情有关。现在要求学生写一段文字,以月色为背景,表达上述主题之外的其他主题,学生们非常活跃,纷纷试笔。有的借月光写人品的清雅淡泊脱俗;有的将教室设于月光下,教改使冰冷的月光也有了温度;有的通过月光写父爱(通常是写女性或母爱)……总之,有意识的大胆求异,使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大大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三、培养和保护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视其为“圣经”,“老师说的”、“教材上这样写的”他们对此深信不疑。我们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大胆地提出问题,质疑教材和老师,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
在学习《鸿门宴》(课外阅读课)时,笔者先介绍了关于项羽的巨鹿之战、垓下之围,然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李清照有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见诗人是赞赏项羽拒绝过江的,那么,你是怎样看待项羽的拒绝东渡?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一学生说,项羽气量狭小,缺乏帝王之气,经不起挫折,这样的人即使没有遭遇四面楚歌的绝境,也终究成不了大气。一学生说,如果韩信没有昔日的胯下之辱,哪有后来的“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美谈?可惜呀,项羽错过了亭长为他提供的东山再起的机遇,使得取代秦始皇的想法只能是一个梦想,令后人叹惋不已。另一学生说,项羽曾经破釜沉舟,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置之死地而后生,那时的项羽是何等豪气冲天!而乌江边的项羽却是心灰意冷,自己已经先死了,哪里还用得着敌人的进攻呢,可见“哀莫大于心死”。巧妙的点拨唤起学生潜伏的批判性思维,学生们居然跟名垂青史的女诗人分庭抗礼,显示了可贵的胆识,同时同学们在深刻思考后提出的这些观点也相当深刻,有见解,令人耳目一新,这就是批判思维的魅力。
综上所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艰辛而长期的工作,这需要广大教师们认真学习新课标,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求知,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诱发创新兴趣
1.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学生创新才能和个性的形成,一方面要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受外部环境教育的影响。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不良的教学氛围,会影响甚至扼杀人的创新才能。因此只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积极愉悦的心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可能主动去探索、去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抛弃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教师用热爱与尊重学生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这样才能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以积极的心态,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2.把激励引入课堂。激励是利用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把激励引入课堂,就是教师运用语言、体态、暗示、情感、需要等多种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科学运用“无错原则”,对学生积极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鼓励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同时承认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对学生提出的种种奇怪甚至错误的问题和进行的探索活动,不能武断地全面否定,而是要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正确引导。坚持“激励”:“你说得真好!”“你真聪明!”“你很有见解!”“你敢于提出问题,你的质疑精神值得同学们学习”……教师用充满艺术的语言,不断地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激励学生好学上进,让学生获得创新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
3.把生活带进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决定了它与生活的必然联系。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入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素材,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精心构建一个真实的生活化的课堂情境,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这种全新的尝试,使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课堂,变成了生活的课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完善教师思维品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培养与形成,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真正地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来组织我们的课堂教学。既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具有创新思维,才能彻底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教学《曹刿论战》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把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作为重点?如果把题目改为《长勺之战》你应该怎么写?各抒己见,就会让学生有新的见解和认识。可见教师的思维创新能力越强,就越能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又如,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课外阅读课)时,学生们明确了该文写月色的素淡朦胧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抑郁,于是引导学生思考:你所读过的有关月色的文章多是表达什么主题?学生们认为与思乡、恋情有关。现在要求学生写一段文字,以月色为背景,表达上述主题之外的其他主题,学生们非常活跃,纷纷试笔。有的借月光写人品的清雅淡泊脱俗;有的将教室设于月光下,教改使冰冷的月光也有了温度;有的通过月光写父爱(通常是写女性或母爱)……总之,有意识的大胆求异,使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大大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三、培养和保护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视其为“圣经”,“老师说的”、“教材上这样写的”他们对此深信不疑。我们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大胆地提出问题,质疑教材和老师,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
在学习《鸿门宴》(课外阅读课)时,笔者先介绍了关于项羽的巨鹿之战、垓下之围,然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李清照有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见诗人是赞赏项羽拒绝过江的,那么,你是怎样看待项羽的拒绝东渡?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一学生说,项羽气量狭小,缺乏帝王之气,经不起挫折,这样的人即使没有遭遇四面楚歌的绝境,也终究成不了大气。一学生说,如果韩信没有昔日的胯下之辱,哪有后来的“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美谈?可惜呀,项羽错过了亭长为他提供的东山再起的机遇,使得取代秦始皇的想法只能是一个梦想,令后人叹惋不已。另一学生说,项羽曾经破釜沉舟,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置之死地而后生,那时的项羽是何等豪气冲天!而乌江边的项羽却是心灰意冷,自己已经先死了,哪里还用得着敌人的进攻呢,可见“哀莫大于心死”。巧妙的点拨唤起学生潜伏的批判性思维,学生们居然跟名垂青史的女诗人分庭抗礼,显示了可贵的胆识,同时同学们在深刻思考后提出的这些观点也相当深刻,有见解,令人耳目一新,这就是批判思维的魅力。
综上所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艰辛而长期的工作,这需要广大教师们认真学习新课标,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求知,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