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F29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端之年,是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和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一年,在过去的三年中,按照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要求,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建设,在“两规合一”的前提下,加大对农房集聚的引导与建设,加大农房改造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暴露出诸多的问题,为改变钟管镇农村发展与农房建设困难之间的矛盾,自十一月开始,针对镇域管辖范围内的19个行政村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成功经验,挖掘农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接下来的农房建设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基本情况
钟管镇共辖19个行政村,1个社区和1个水产合作社,23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约4.7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4.08万人,外来流动人口约0.68万人。
二、主要存在问题分析
经过近三年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富民增收、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保障有所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情况太复杂,与群众的利益关系太密切,需投入的资金太大,整体工作的周期太长,致使目前的工作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1、建设资金缺乏,农房建设持续推进难度大。农户按占地面积140m2,建筑面積280m2计算,房屋建筑成本在25-30万左右,且不包括土地、基础设施、装修等费用,钟管镇农民人均收入为15060元,家庭年收入5-6万元,征拆中对农民补偿安置,中心村或基层村基础设施配套都需资金。目前现状情况是:一方面县政府补助资金无法及时到位,镇级配套资金无法发放,另一方面,村集体土地征或租、基础设施建设费用需投入大量资金,农户建房资金以自筹为主,信贷服务存在一定的难度,农户日益增长的建房需求,与居高不下的建房成本,造成村集体举债搞建设,农民负担反弹的局面。
2、规划的超前性与不合理性并存,新一轮规划与农民建房意愿无法统一甚至相悖。新一轮村庄规划要求农村建房必须同时符合国土规划与城建规划,钟管镇19个行政村201个自然村缩并成23个自然村,除下塘村、钟管村、沈家墩村、东坝斗村是一个中心村一个居住点外,其余村庄农户建房均集中于中心村。国土范围线内区域面积按人均100平米理论上可满足村庄发展需求,但国土范围线内包括池塘、河港、水域等不可建设用地,如曲溪村,葛山村等,或大部分为现有旧村庄,拆迁难度大,农户建房无法落地,如下塘村、茅山村等,或部分村庄现已拆迁完成,如东坝斗村、戈亭村等。或为基本农田,如干山村等。同时,部分村庄村域面积多达六、七平方公里,现有自然村个数多达20来个,且东西或者南北长达二三平方公里,部分自然村远离中心村,自然村落延续了千百年,且农民的农耕生活源远流长,农民原住宅与承包地一般很近。迁村并点对农业产业结构、土地调整、农民之间血缘关系、邻里交往等因素有着不一致的要求,且中心村土地指标紧缺,村庄撤并力度大,周期长,需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异地安置难度系数大,造成撤并点、急需建房农户无地可用,无处可建现象严重,加而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差,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足,不愿投入资金,“等、靠、要”思想严重。
3、相关政策不一致,农房建设手续繁琐,未批先建,少批多占,违法用地较为突出。一方面,农村建房首先要了解规划,哪些地方可以建,哪些地方不能建,其次建房要先写申请,要层层上报,还要由审批机构派人员实地勘察;另一方面,如遇到预留的公共设施,各种基地建设用地新农村用地的地块,则要进行置换协调,手续周期长,少则十天半个月,多则几个月,甚至更长。农户自行选地建房,未批先建,少批多占,违法用地较为突出。农村建房管理实际上已处于有法难依,执法难的被动境地。
4、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发展。目前按大部分村庄康庄公路已建设完成,但存在公路等级低,乡与乡、乡与村之间的公路路面窄,路况差,村组公路多数为等外级公路,抗灾能力低,运输能力弱的问题比较普遍,晴通雨阻现象非常突出。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仍然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为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人流、物流发展等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因素,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近几年来,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增加很多,但对农村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说,资金的投入量远远满足不了建设的发展需要。项目建设资金实行国家、省和县的分级配套政策,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除国家补助的资金外,省、县配套资金少,乡财政无力配套,形成投入结构上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致使建设进度慢,工程质量相对较差。 5、以产业支持为重点的项目建设,生态农业种植区、特种水产养殖区等缺乏产业链条,没有可靠的市场销售保障体系。农民建设新农村缺乏的是资金链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需要资金。村民对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的接受能力低,且满足于自给自足、单产单售的陈旧产业模式,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村庄村民的思想意识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思想观念桎梏了村庄经济社会发展。
三、发展方向
在农民住房建设加快发展的形势下,为促进农村住房建设工作健康和谐发展,保证新建农房的总体组合、平面布局、空间利用和组织、结构构造、材料运用方面适宜合理,保证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村庄乃至每一幢农房都能在总体协调的基础上突出特色、独具风采,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切实加强农房建设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管。
1.两规一起抓。狠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当务之急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督促各乡镇尽快组织落实村域内村庄规划;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提高民居设计水平。2.完善机构、配备人员、落实经费。充实农村建房管理机构人员,切实解决农房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欠缺、经费不足”的问题。3.加强部门联动和村民自治。国土、城建、交通、公安等部门应建立农房建设巡查管理联动机制,成立农房建设村级巡逻队,加强农房违法管理。4.简化和规范报批程序。实行部门联合审批制,减少农房审批程序,由乡镇国土和城建办统一办理审批手续。5.加强农房建设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管理。推行农村个体建筑工匠的职业资格审查、认证和年审制度,积极组织建筑设计、施工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农房重建技术服务指导。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本地农业品牌。
以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发展为重点,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作用,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延伸农业产业链,努力做大特色农业,做强品牌农业,做优生态农业,进而提高农民收入,解决资金筹集困难问题。
优化农业结构布局。以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为导向,提升做强特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蚕桑种殖三大传统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休闲观光业。发展方向上,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优质特色农业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营销业,尤其是特种水产、蚕茧、肉鸽、肉鸭、禽蛋、生猪等农产品的深、精加工。空间布局上,在镇西部构筑特种水产养殖等优质农产品为主的渔业产业功能区3.2万亩,在镇南部地区(东千、蠡山、干山等村)构筑年出栏生猪3万头、家禽42万只的畜牧产业功能区;在镇中、西南部地区构筑2.1万亩以粮食、果蔬、食用菌为主的粮食、果蔬产业功能区;在镇西、东部地区构筑9600亩蚕桑产业功能区。至2015年,名优特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
着力培育本地农业品牌。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依托“清溪”花鳖、“洋溪”鳜鱼、“利虹”禽蛋、“丰羽”肉鸽等优质农产品,加快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发挥主导产业优势,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积极拓展上海、杭州市场。力争到2015年实现农产品加工率30%以上,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扶持农业合作社建设。大力培育提升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效应,培育、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扶持专业合作社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努力构建“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力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以基础建设为重点,打破发展瓶颈。
着力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农村电气化建设,加强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立健全村庄基础建设、环境保洁、村容美化长效管理机制,提高中心村社区化程度,实现社区化管理。在沈家墩村列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的基础上,在“十二五”期间再争取2-3个村列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范围,进一步强化城市用地保障,推进农民住房用地集约化。抓住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等政策机遇,着力推动水利设施建设,五年内改造提升茅山圩区、蠡山圩区、大井圩中格局圩区,新建全村圩圩区(包括审塘村、沈家墩村、新联村、三墩村、钟管村),同时认真做好堤塘加高加固、更新改造机埠等工作。
(四)做好土地文章,切实做好土地支持。
按照“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1.抓住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统筹安排好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二、三产业发展用地。
2.对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涉及新增的建设用地,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拿出适当比例用地指标予以保障,依法办理集体建设用地手续。3.积极争取利用好国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逐步扩大挂钩范围和规模,最大限度地改造农村居民点。
4.村集体开展旧村改造节省出来的土地,复垦后由村集体组织管理使用。节约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可在镇域范围内调剂使用。5.在建制镇规划区内集中建设出售给本村村民的住宅楼,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村庄地理区位、村民意愿等因素,确定建设用地供应方式。由村民集资、政府或村集体统一组织建设的,可划拨供应,其住宅参照经济适用住房办法管理;采取商业运作、连片开发的,可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其住宅按商品住房管理。 6.对符合规划和宅基地审批条件而没有宅基地的农户,由乡(镇)政府统筹协调解决宅基地。 7.对农户拆除旧住房、交还宅基地的可给予一定经济补偿,对超占宅基地的农户实行有偿使用,具体标准由政府制定。
(五)加快土地流转,拓展增收之路。
为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一是加快土地出租。钟管镇土地资源丰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可对村庄现有土地进行有效规划,除村民必须的耕地外,剩余土地用于招商引资,将土地进行出租,农民可收取租金,成为足不出户的老板,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二是推进农民变股民。市场经济条件下,集聚才能生力,合作才能共赢。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和零敲碎打的产业不能富民。优化资源配置,借力借势发展,是农民增收的成功之道。钟管镇村民可以土地经营使用权入股组建合作社,鼓励企业和城镇居民到钟管镇租赁经营村民承包土地,扩大“实验田”,推进“新土改”,培育“新产业”,促进集约经营和农民身份转变。使村民在合作经营中,能够分得红利,实现增收目标。三是推进农民变民工。劳务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钟管镇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下一步,以钟管镇旅游发展为依托,要积极改革培训模式,改进输出方式,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促进村民向民工转变,取得务工报酬以增加村民收入。四是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完善的保障体系是促进土地流转的重要保障条件。下步要围绕钟管镇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制度,把已经放弃经营土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纳入城镇社會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保的对接;还可探索农民以土地换保障的办法,把农民土地租金或分红的一部分用于缴纳社保,政府补贴一部分,提高农民保障能力,逐步解决土地流转后村民老有所养问题。
(六)创新思路抓突破,多途径多方式促进农村建房。
1.机制突破。将农房建设与重大建设项目结合起来;与新农村示范片结合起来;与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基地结合起来;与工业园区、旅游观光园区建设结合起来;与中心镇建设结合起来;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结合起来;与土地整理项目结合起来。2.体制突破。采用“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方式,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与”统一规划、自行建设”相结合,统一建设风格风貌,打造小区居住模式。3.收费突破。在现有的农房建设管理模式上,探讨收费制度,收取适度农房建设费用。4.产权突破。在有条件的村庄,依法报批并验收合格的,探讨办理农房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和集体土地房屋产权证。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端之年,是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和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一年,在过去的三年中,按照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要求,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建设,在“两规合一”的前提下,加大对农房集聚的引导与建设,加大农房改造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暴露出诸多的问题,为改变钟管镇农村发展与农房建设困难之间的矛盾,自十一月开始,针对镇域管辖范围内的19个行政村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成功经验,挖掘农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接下来的农房建设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基本情况
钟管镇共辖19个行政村,1个社区和1个水产合作社,23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约4.7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4.08万人,外来流动人口约0.68万人。
二、主要存在问题分析
经过近三年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富民增收、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保障有所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情况太复杂,与群众的利益关系太密切,需投入的资金太大,整体工作的周期太长,致使目前的工作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1、建设资金缺乏,农房建设持续推进难度大。农户按占地面积140m2,建筑面積280m2计算,房屋建筑成本在25-30万左右,且不包括土地、基础设施、装修等费用,钟管镇农民人均收入为15060元,家庭年收入5-6万元,征拆中对农民补偿安置,中心村或基层村基础设施配套都需资金。目前现状情况是:一方面县政府补助资金无法及时到位,镇级配套资金无法发放,另一方面,村集体土地征或租、基础设施建设费用需投入大量资金,农户建房资金以自筹为主,信贷服务存在一定的难度,农户日益增长的建房需求,与居高不下的建房成本,造成村集体举债搞建设,农民负担反弹的局面。
2、规划的超前性与不合理性并存,新一轮规划与农民建房意愿无法统一甚至相悖。新一轮村庄规划要求农村建房必须同时符合国土规划与城建规划,钟管镇19个行政村201个自然村缩并成23个自然村,除下塘村、钟管村、沈家墩村、东坝斗村是一个中心村一个居住点外,其余村庄农户建房均集中于中心村。国土范围线内区域面积按人均100平米理论上可满足村庄发展需求,但国土范围线内包括池塘、河港、水域等不可建设用地,如曲溪村,葛山村等,或大部分为现有旧村庄,拆迁难度大,农户建房无法落地,如下塘村、茅山村等,或部分村庄现已拆迁完成,如东坝斗村、戈亭村等。或为基本农田,如干山村等。同时,部分村庄村域面积多达六、七平方公里,现有自然村个数多达20来个,且东西或者南北长达二三平方公里,部分自然村远离中心村,自然村落延续了千百年,且农民的农耕生活源远流长,农民原住宅与承包地一般很近。迁村并点对农业产业结构、土地调整、农民之间血缘关系、邻里交往等因素有着不一致的要求,且中心村土地指标紧缺,村庄撤并力度大,周期长,需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异地安置难度系数大,造成撤并点、急需建房农户无地可用,无处可建现象严重,加而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差,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足,不愿投入资金,“等、靠、要”思想严重。
3、相关政策不一致,农房建设手续繁琐,未批先建,少批多占,违法用地较为突出。一方面,农村建房首先要了解规划,哪些地方可以建,哪些地方不能建,其次建房要先写申请,要层层上报,还要由审批机构派人员实地勘察;另一方面,如遇到预留的公共设施,各种基地建设用地新农村用地的地块,则要进行置换协调,手续周期长,少则十天半个月,多则几个月,甚至更长。农户自行选地建房,未批先建,少批多占,违法用地较为突出。农村建房管理实际上已处于有法难依,执法难的被动境地。
4、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发展。目前按大部分村庄康庄公路已建设完成,但存在公路等级低,乡与乡、乡与村之间的公路路面窄,路况差,村组公路多数为等外级公路,抗灾能力低,运输能力弱的问题比较普遍,晴通雨阻现象非常突出。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仍然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为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人流、物流发展等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因素,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近几年来,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增加很多,但对农村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说,资金的投入量远远满足不了建设的发展需要。项目建设资金实行国家、省和县的分级配套政策,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除国家补助的资金外,省、县配套资金少,乡财政无力配套,形成投入结构上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致使建设进度慢,工程质量相对较差。 5、以产业支持为重点的项目建设,生态农业种植区、特种水产养殖区等缺乏产业链条,没有可靠的市场销售保障体系。农民建设新农村缺乏的是资金链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需要资金。村民对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的接受能力低,且满足于自给自足、单产单售的陈旧产业模式,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村庄村民的思想意识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思想观念桎梏了村庄经济社会发展。
三、发展方向
在农民住房建设加快发展的形势下,为促进农村住房建设工作健康和谐发展,保证新建农房的总体组合、平面布局、空间利用和组织、结构构造、材料运用方面适宜合理,保证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村庄乃至每一幢农房都能在总体协调的基础上突出特色、独具风采,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切实加强农房建设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管。
1.两规一起抓。狠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当务之急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督促各乡镇尽快组织落实村域内村庄规划;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提高民居设计水平。2.完善机构、配备人员、落实经费。充实农村建房管理机构人员,切实解决农房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欠缺、经费不足”的问题。3.加强部门联动和村民自治。国土、城建、交通、公安等部门应建立农房建设巡查管理联动机制,成立农房建设村级巡逻队,加强农房违法管理。4.简化和规范报批程序。实行部门联合审批制,减少农房审批程序,由乡镇国土和城建办统一办理审批手续。5.加强农房建设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管理。推行农村个体建筑工匠的职业资格审查、认证和年审制度,积极组织建筑设计、施工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农房重建技术服务指导。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本地农业品牌。
以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发展为重点,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作用,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延伸农业产业链,努力做大特色农业,做强品牌农业,做优生态农业,进而提高农民收入,解决资金筹集困难问题。
优化农业结构布局。以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为导向,提升做强特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蚕桑种殖三大传统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休闲观光业。发展方向上,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优质特色农业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营销业,尤其是特种水产、蚕茧、肉鸽、肉鸭、禽蛋、生猪等农产品的深、精加工。空间布局上,在镇西部构筑特种水产养殖等优质农产品为主的渔业产业功能区3.2万亩,在镇南部地区(东千、蠡山、干山等村)构筑年出栏生猪3万头、家禽42万只的畜牧产业功能区;在镇中、西南部地区构筑2.1万亩以粮食、果蔬、食用菌为主的粮食、果蔬产业功能区;在镇西、东部地区构筑9600亩蚕桑产业功能区。至2015年,名优特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
着力培育本地农业品牌。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依托“清溪”花鳖、“洋溪”鳜鱼、“利虹”禽蛋、“丰羽”肉鸽等优质农产品,加快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发挥主导产业优势,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积极拓展上海、杭州市场。力争到2015年实现农产品加工率30%以上,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扶持农业合作社建设。大力培育提升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效应,培育、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扶持专业合作社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努力构建“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力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以基础建设为重点,打破发展瓶颈。
着力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农村电气化建设,加强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立健全村庄基础建设、环境保洁、村容美化长效管理机制,提高中心村社区化程度,实现社区化管理。在沈家墩村列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的基础上,在“十二五”期间再争取2-3个村列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范围,进一步强化城市用地保障,推进农民住房用地集约化。抓住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等政策机遇,着力推动水利设施建设,五年内改造提升茅山圩区、蠡山圩区、大井圩中格局圩区,新建全村圩圩区(包括审塘村、沈家墩村、新联村、三墩村、钟管村),同时认真做好堤塘加高加固、更新改造机埠等工作。
(四)做好土地文章,切实做好土地支持。
按照“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1.抓住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统筹安排好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二、三产业发展用地。
2.对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涉及新增的建设用地,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拿出适当比例用地指标予以保障,依法办理集体建设用地手续。3.积极争取利用好国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逐步扩大挂钩范围和规模,最大限度地改造农村居民点。
4.村集体开展旧村改造节省出来的土地,复垦后由村集体组织管理使用。节约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可在镇域范围内调剂使用。5.在建制镇规划区内集中建设出售给本村村民的住宅楼,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村庄地理区位、村民意愿等因素,确定建设用地供应方式。由村民集资、政府或村集体统一组织建设的,可划拨供应,其住宅参照经济适用住房办法管理;采取商业运作、连片开发的,可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其住宅按商品住房管理。 6.对符合规划和宅基地审批条件而没有宅基地的农户,由乡(镇)政府统筹协调解决宅基地。 7.对农户拆除旧住房、交还宅基地的可给予一定经济补偿,对超占宅基地的农户实行有偿使用,具体标准由政府制定。
(五)加快土地流转,拓展增收之路。
为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一是加快土地出租。钟管镇土地资源丰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可对村庄现有土地进行有效规划,除村民必须的耕地外,剩余土地用于招商引资,将土地进行出租,农民可收取租金,成为足不出户的老板,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二是推进农民变股民。市场经济条件下,集聚才能生力,合作才能共赢。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和零敲碎打的产业不能富民。优化资源配置,借力借势发展,是农民增收的成功之道。钟管镇村民可以土地经营使用权入股组建合作社,鼓励企业和城镇居民到钟管镇租赁经营村民承包土地,扩大“实验田”,推进“新土改”,培育“新产业”,促进集约经营和农民身份转变。使村民在合作经营中,能够分得红利,实现增收目标。三是推进农民变民工。劳务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钟管镇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下一步,以钟管镇旅游发展为依托,要积极改革培训模式,改进输出方式,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促进村民向民工转变,取得务工报酬以增加村民收入。四是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完善的保障体系是促进土地流转的重要保障条件。下步要围绕钟管镇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制度,把已经放弃经营土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纳入城镇社會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保的对接;还可探索农民以土地换保障的办法,把农民土地租金或分红的一部分用于缴纳社保,政府补贴一部分,提高农民保障能力,逐步解决土地流转后村民老有所养问题。
(六)创新思路抓突破,多途径多方式促进农村建房。
1.机制突破。将农房建设与重大建设项目结合起来;与新农村示范片结合起来;与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基地结合起来;与工业园区、旅游观光园区建设结合起来;与中心镇建设结合起来;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结合起来;与土地整理项目结合起来。2.体制突破。采用“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方式,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与”统一规划、自行建设”相结合,统一建设风格风貌,打造小区居住模式。3.收费突破。在现有的农房建设管理模式上,探讨收费制度,收取适度农房建设费用。4.产权突破。在有条件的村庄,依法报批并验收合格的,探讨办理农房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和集体土地房屋产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