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从中央连续出台的“一号文件”到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无不反映出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力度。“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门话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记者仅仅将国家对“三农”的有关政策、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民与社会的关系、农村的变化以“平面化”的信息报道出来,很难吸引受众的注意。如何宣传“三农”、服务“三农”,吸引更多的目光投向“三农”,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面临的新课题。
一、把握机遇,对政策吃透、吃准
我国是个农业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农村市场不仅是经济上需要大力开拓的市场,也是新闻产品需要占领的大市场。随着农村人口文化知识水平的逐步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已经实现了由农村向进城务工的转变,他们对新闻的需求也在同步增长,农村新闻市场也越来越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因此,关注农业、农村、满足在乡农民和离乡农民对新闻的需求,将是新闻媒体扩大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但是“三农”问题并不是单纯的一个“农”字可以囊括。而其所以成为“关键问题”,就是因其存在着疑难和矛盾与城市经济和其它产业千丝万缕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在相关的“三农”报道中,不能就“三农”说“三农”,而要内外着眼、前后兼顾。比如在报道政府对增加农民收入制定的相关政策规定时,就不能就一项政策来进行单纯报道,而应该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兼拼整合。如果在报道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时配以有关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的规定,这就脱离了单纯的时政报道,而更具有了服务性和可读性。
二、转变观念,深入田间地头,践行“三贴近”
很多新闻工作者非常关注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变化和农民的生活,也写了不少好的新闻作品。但客观地说,以往的新闻报道只是单一的局限在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宣传变化。事实上,“三农”报道包含很多领域:大到农业领域,有农业、林业、水利甚至包括气象、农村保险等;中观层次上,有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以及农资等;微观层次上,有粮食、棉花、瓜果蔬菜、茶叶等农副产品。只有当媒体把目光真正投向最广大的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了解他们的心声,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做好广大农民朋友的代言人,把上下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三农”问题的报道才真正能做到“三贴近”。
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报道“三农”,做到可读、可信、可亲
多年来,农业报道给人的感觉多是平谈、枯燥、土得掉渣,难以与其他行业的报道相媲美。“三农”问题报道的越多,就越会发现,一些报道渐渐有了一个定式,形式上有了一个固定的章法,内容上越来越脱离实际,宣传时,说教味太浓。许多报道一提“三农”首先提领导干部,谈的大多是工作成绩。或是大篇的统计数据,至于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反映了哪些活生生的东西,却没有报道,这样的报道农民肯定不爱看。为了增强“三农”报道的服务性,可以开设《农业实用技术》、《农家致富经》、《专家传艺》等栏目,为农民朋友提供农村实用信息,不仅邀请专家学者撰稿,还可以邀请农村一线的致富能手、土专家支招献策,这些栏目农民爱看,看得懂而且又实用,会很受欢迎。
总之,在“三农”报道中,记者只有真正提高了对“三农”的认识,带着感情从事“三农”报道,想他们所想,忧他们所忧,从感情上接受他们,在行为上尊重他们,有一颗为“三农”跳动的心,才能实现农业新闻报道的创新与发展,才能真正写出有血有肉的新闻报道。
一、把握机遇,对政策吃透、吃准
我国是个农业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农村市场不仅是经济上需要大力开拓的市场,也是新闻产品需要占领的大市场。随着农村人口文化知识水平的逐步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已经实现了由农村向进城务工的转变,他们对新闻的需求也在同步增长,农村新闻市场也越来越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因此,关注农业、农村、满足在乡农民和离乡农民对新闻的需求,将是新闻媒体扩大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但是“三农”问题并不是单纯的一个“农”字可以囊括。而其所以成为“关键问题”,就是因其存在着疑难和矛盾与城市经济和其它产业千丝万缕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在相关的“三农”报道中,不能就“三农”说“三农”,而要内外着眼、前后兼顾。比如在报道政府对增加农民收入制定的相关政策规定时,就不能就一项政策来进行单纯报道,而应该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兼拼整合。如果在报道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时配以有关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的规定,这就脱离了单纯的时政报道,而更具有了服务性和可读性。
二、转变观念,深入田间地头,践行“三贴近”
很多新闻工作者非常关注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变化和农民的生活,也写了不少好的新闻作品。但客观地说,以往的新闻报道只是单一的局限在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宣传变化。事实上,“三农”报道包含很多领域:大到农业领域,有农业、林业、水利甚至包括气象、农村保险等;中观层次上,有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以及农资等;微观层次上,有粮食、棉花、瓜果蔬菜、茶叶等农副产品。只有当媒体把目光真正投向最广大的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了解他们的心声,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做好广大农民朋友的代言人,把上下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三农”问题的报道才真正能做到“三贴近”。
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报道“三农”,做到可读、可信、可亲
多年来,农业报道给人的感觉多是平谈、枯燥、土得掉渣,难以与其他行业的报道相媲美。“三农”问题报道的越多,就越会发现,一些报道渐渐有了一个定式,形式上有了一个固定的章法,内容上越来越脱离实际,宣传时,说教味太浓。许多报道一提“三农”首先提领导干部,谈的大多是工作成绩。或是大篇的统计数据,至于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反映了哪些活生生的东西,却没有报道,这样的报道农民肯定不爱看。为了增强“三农”报道的服务性,可以开设《农业实用技术》、《农家致富经》、《专家传艺》等栏目,为农民朋友提供农村实用信息,不仅邀请专家学者撰稿,还可以邀请农村一线的致富能手、土专家支招献策,这些栏目农民爱看,看得懂而且又实用,会很受欢迎。
总之,在“三农”报道中,记者只有真正提高了对“三农”的认识,带着感情从事“三农”报道,想他们所想,忧他们所忧,从感情上接受他们,在行为上尊重他们,有一颗为“三农”跳动的心,才能实现农业新闻报道的创新与发展,才能真正写出有血有肉的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