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阈下的“非遗”舞蹈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li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文化生态的视角来解读“非遗”舞蹈的现状与发展,并以安徽省蚌埠市地区花鼓灯为例。在追根溯源与创新这两种诉求之下,对于“非遗”舞蹈要传承的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究竟是呼吁文化之根的回归还是站在文化这棵大树下去研究转基因的果实。
  关键词:“非遗”   民族民间舞   安徽蚌埠花鼓灯   文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5-0067-02
  一、這是关于文化生态的思考
   文化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所有地区所有民族的自然生活,以及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生活。这种文化生活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定的气候。现象与气候的规模化使文化具有一种独有的概念——文化生态。在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同时,人类社会创造的文化生态平衡也在被破坏。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每年有多少地方传统文化正在消失,这种消失也将对人类文化生态造成危害。文化生态失衡的问题就类似于蝴蝶效应,看似最不起眼的消磨与流逝,可喻为一种慢性病的潜伏期,或许在社会发展过程的某一环节中就会出现“并发症”。
   为了保护即将逝去的传统文化,使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得到创新,同时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即——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二、“非遗”舞蹈——安徽蚌埠花鼓灯
   (一)蚌埠地区花鼓灯
   非遗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明确了传统文化舞蹈的非遗定义:首先,必须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舞蹈,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是产生在建国之前的民间舞蹈,可追溯至某朝某代,并有例有证;其次,流传形式必须是口传身(形)授的,真正的传统民间舞蹈用文字是无法详细记载的;再者,非遗舞蹈作为一种草根艺术,已出现逐渐消失甚至是濒临消亡的走向。作为宋明时期就已出现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安徽花鼓灯在2006年被国家确认为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一,安徽省蚌埠市地区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
   蚌埠地区的花鼓灯是源自淮河中游的汉族舞蹈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是花鼓灯的发源地,反映了淮河流域劳动人民的传统文化、习俗和信仰,形成历史悠久、艺术风格独特,歌、舞、乐三位一体,也是典型的广场文化艺术。它以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锣鼓吹打乐伴奏,以优美的舞姿及悠扬婉转的曲调,来抒发淮河儿女的幸福与悲哀之情,它像世界东方的一颗明珠一样闪耀,享誉国际。
   (二)花鼓灯舞蹈发展具规模
   在国家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舞蹈专业高等学府纷纷而至蚌埠地区深入田野。作为这一时期的花鼓灯传承人兼花鼓灯艺术家金明、娄楼、高小平等人承接着冯国佩先生等前辈的大旗,将花鼓灯艺术普及在安徽地区以及全国各舞蹈专业院校的课堂之中。以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为带领的诸多高校也非常注重花鼓灯这一传统舞蹈的发展趋势,推出了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教材,并于2018年10月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顺利举行《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DVD)发布会,这套“十三五”国家重点音像制品是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研究中心发起的一项重要文化保护工程。因此,近几年花鼓灯舞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大量舞蹈作品,如《悠然情韵》《啷哩个啷》《淮水情兰花湾》《练射击》等。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作为生长在蚌埠本土之上的专业院团,也先后创作了大量的舞蹈作品,如《淮河风情》《珍珠姑娘》《淮河边的玩灯人》《远去的兰花爷爷》等,在原创舞剧《大禹》中也展现了具有花鼓灯元素的舞段。近几年,在蚌埠举行的中国花鼓灯艺术节交流周,各地高校院团与国内著名舞蹈艺术家们齐聚同台演出。综上所述,秉承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花鼓灯舞蹈的发展在当下却处于迅猛洪流的态势,花鼓灯舞蹈的市场也呈现出较为繁荣的景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和审美需求发生了改变,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之下,花鼓灯舞蹈作为一种传统舞蹈,其审美需求与创作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在舞蹈圈中所刮的一阵保护“非遗”舞蹈之风下,作为艺术工作者对于传统舞蹈的创新其实还是值得商榷的。
  三、传统舞蹈在当下的传承与创新
   活态的文化遗产需要活态的传承,对于花鼓灯舞蹈的传承与创新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理念的认识,原封不动去传承还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加入新的文化,让“非遗”舞蹈成为我们新文化肌体的一部分。对“非遗”舞蹈最大的保护、最有效地保护就是让其不断地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液里,简言之,就是使“非遗”舞蹈成为新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让其成为一种新文化。
   (一)政策紧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依靠政府的关注和支持,没有政策的给予,那么一些当地农村鲜活的原生态的“非遗”财产就会快速流失。因此,蚌埠地区紧抓政策,建设花鼓灯文化生态村与花鼓灯艺术传习基地;2004年中国花鼓灯艺术博物馆在蚌埠市建成开馆;建设花鼓灯研究中心,联合中国舞蹈研究所成立中国花鼓灯研究工作室;在北京召开了国际花鼓灯艺术研讨会,推出专著《中国花鼓灯艺术》《花鼓灯志》《花鼓灯研究论文集》《中国花鼓灯音乐集成》等一批研究成果,对花鼓灯艺术的保护传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同时,蚌埠地区还打造花鼓灯特色文化品牌,建设花鼓灯“国字号”品牌,即“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冯嘴子花鼓灯生态保护村。这一国字号品牌初具规模,冯嘴子村的百姓也已经开始享受花鼓灯生态保护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和荣耀。    (二)专业推动
   在教育层面,学校将适当普及中小学花鼓灯艺术方面的教育,并以艺术课或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开设相关艺术。不仅在于中小学,高校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地区的地方高校应该在地域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主导作用。这将是花鼓灯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对我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花鼓灯专业梯队的建立上,还需要壮大中坚力量。选拔、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使花鼓灯艺术的传承、研究与规划管理工作走上系统化、规范化发展的道路,专业团体的建立与完善就显得极其重要。由此,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这支专业的花鼓灯艺术表演团体培养了众多的花鼓灯演艺人才,编排、演出了大量花鼓灯节目,其中《淮河边的玩灯人》等节目先后获得华东六省一市舞蹈比赛二等奖、参加全国舞蹈展演、荷花奖舞蹈比赛等,并活跃在国内各个舞台,且多次进行艺术交流活动,受到广泛关注。
   在民间文化中,一门民间艺术的发展仅仅有专业人士的加入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传播开来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专业团队的建立和扩展也需要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花鼓灯艺术的推广应以“人气”为原则,在群众中普及花鼓灯艺术至关重要。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受众的培养是当前花鼓灯艺术普及的亮点,普及“非遗”舞蹈——花鼓灯的群体化并通过舞蹈这种身体载体来传播。通过调查,蚌埠地区的花鼓灯也具有广场文化的输出能力,而大众文化的普及具有多样性、平等性等特点,促进花鼓灯被普罗大众所接受,更好的以撒网的方式渗透在社会文化之中。
  四、结语
   传统与当代创作最大的差异就在于传统的艺术试图“再现”一种真实的视觉抑或是感受,而当代的艺术创作则更倾向对“观念”本身的讨论。那么传统舞蹈与当下所层出不穷的创新型舞蹈相比较,面对市场的存活率、寻回文化的准确率上,是否可以齐头并进,各有千秋。在文化的生态体系之中,避免失衡的关键更是不能脱离历史与传统,而延续其生命力的有效方式,也必须遵循历史文化的根与种子,在文化生态之下,良性地发展“非遗”舞蹈,才能谈得上是对其的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榮.中国花鼓灯[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
  [2]方李莉.“文化自觉”视野中的“非遗”保护[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3]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的再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05).
  [4]高鸣.论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形态演变[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03).
  [5]许锐.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演变与概念阐释[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1).
其他文献
摘要:从早期深入人心的经典动画《哪吒闹海》,到如今的高票房商业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经历了两次成功的“转型”,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根据《哪吒闹海》《哪吒之魔童降世》来分析动画作品的时代性改编,探索中国神话在动画作品中时代性改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动画电影 神话改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
期刊
摘要:音乐作为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引导学生的道德教育意义重大。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在教学实际过程中,音乐教师的德育意识缺失,忽视了音乐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问题极为突出。本文以小学音乐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哈里罗》音乐新授课作为教学案例,通过对节奏教学、旋律教学和趣味性教学的分析,力图探究和说明如何在音乐教学中用真善美音符塑造学生对崇高道德品质的向往。  关键词:小学
期刊
摘要:汉斯立克是西方音乐美学领域中自律论的代表人物,本文以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一文中提出的观点“情感的表现不是音乐的内容,以及情感与音乐的关系”为依据,结合笔者的观察思考与亲身感悟,对的“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美学 汉斯立克 情感与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5-0003-02 
期刊
摘要:史诗是一种文学体裁,也是少数民族中较为常见的民歌形式,它传承着历史、记载着知识、传递着情感,是深受民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史诗内容包罗万象,有民间传说、历史事件、英雄传奇等,是众多民族的百科全书。在众多史诗中,最丰富多彩的当属云南少数民族史诗。其按内容可分为三大类:创世史诗、英雄史诗、迁徙史诗。本文从“音乐与文化”的视角出发,以云南彝族、壮族、哈尼族、阿昌族、纳西族、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史
期刊
摘要:声乐教学与声乐演唱是比较抽象的技能技巧课程,且在音乐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声乐教学,对学生不断进行有效训练之外,正确的掌握和把握声乐演唱的方法及技巧,正确有效的练习,才能掌握声乐演唱的方法及规律,达到较为理想的演唱效果。那么,在声乐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及示范,才是最重要的、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声乐教学模式 演唱能力 情感表达 作用及影响  中图分类号:J60-05
期刊
摘要:本文从南狮的起源与传统表演的发展到创新的角度,阐述其起源时期阶段的表演方式及创新与变化,并以学院派的创编作品与传统作品来浅析南狮的创新变化,《南狮梦》的表演创新与变化对南狮的传统表演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南狮 《南狮梦》 舞狮 传统 创新 变化  中图分类号:J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5-0065-02 
期刊
摘要:格林卡声乐作品《云雀》是其十二首抒情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向彼得堡告别》的第九首,创作于1840年,由保加利亚男低音歌唱家鲍里斯·克利斯多夫演唱,巴拉基列夫钢琴作品《云雀》是在格林卡声乐作品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由莫斯科钢琴家基辛演奏。本文主要从格林卡声乐作品《云雀》与巴拉基列夫钢琴作品《云雀》的对比与呼应研究起创作方面的特点,从声乐和钢琴艺术表现方面研究其声乐演唱与钢琴演奏方面的特点。  关键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国民素质不断提高,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其中音乐就有着陶冶情操的功能。目前来说,一些高校对于音乐仍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通过社会的进步来进行文化层面、人文层面以及民族层面的艺术挖掘,通过音乐的形式来体现社会的内在美以及个人情感。高校对于音乐教育的理解应该基于传统音乐,并且以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为背景,高校对于音乐教育的艺术性特征的发掘应该基
期刊
摘要:歌曲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对学生进行歌曲教学,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必须思考和关注的课题之一。怎样上好一堂歌曲教学的课,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每一位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不断探索研究、不断超越自我的艺术追求。  关键词:歌曲教学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
期刊
摘要:音乐鉴赏是对音乐的品鉴与欣赏,在我国全面贯彻美育教育方针,实施美育教育战略中,音乐鉴赏在高校的通识课行列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可见,美育教育对大学生在建立健全大学生人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音乐鉴赏通识课在高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对如何构建优质的音乐鉴赏通识课的教学模式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