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书馆免费敞开大门,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免费参观,影剧院越来越多,文化信息传输顺畅、城乡共享,这是江西改善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带来的成果。
近年来,江西的公共文化建设把知识的力量从城市带到农村,带给了每一个需要的人。他们在这里汲取了知识的力量,开阔了视野,也点亮了人生梦想。文化惠民,江西在这里改变着。
“反弹琵琶”抓软肋
秀丽的风景、清新的空气、朴实的民风、宁静的生活……在许多人眼中,江西农村充满了质朴风情。但是,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在江西许多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可望而不可得。
江西省山区多、老区多、湖区多,文化设施短缺、文化生活贫乏,相当多的农民一年到头读不到一本书、看不上一场电影。基层群众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群众对文化的需求非常旺盛,求知、求富、求乐的愿望迫切,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这些地区基础差、底子薄,江西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仍不完善,服务体系仍不健全,文化供给不充足,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带来了问题和挑战。
对此,江西省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下拨文化建设资金,提出公共文化建设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从省宣传文化专项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事业建设经费中拿出更多资金支持农村和贫困地区,优先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
重视和改善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江西省依照“反弹琵琶”的做法,抓住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软肋”,将更多文化资源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更多基层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当前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基础设施惠民生
为了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薄弱的局面,江西省启动了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维修改造工程、基层文物维修与保护工程,重点建设、改造了一批基层文化设施,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2006年以来,省级财政共投入资金48.94亿元,新建改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广场、艺术中心329个,文化馆覆盖率为100%,公共图书馆覆盖率为98%;建成乡镇文化站1629个,覆盖率为99%;村文化活动室近10000个,覆盖率为60%。
“十一五”期间,江西省向国贫县和比照西部地区县投入“村村通”中央投资补助金2701万元。落实中央和省资金1.8亿元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全省100个县(市、区)和17000多个行政村。全省还建成“农家书屋”17333家,完成“村村有、全覆盖”的目标。
赣州市作为革命老区代表,是文化部、财政部确定的全国第一批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之一。全市在所有馆、站全部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改造提升。同时,建设100个特色村文化活动室和100个社区特色文化活动中心。2011年至2012年,各级财政投入13亿元用于赣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政府买单送文化到农村
江西省老少边穷的公共文化建设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化设施,更有不断更新的文化服务。
从2005年起,江西省率先实施由政府买单,农民免费看戏、看电影和举办文体活动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一位返乡农民工深有感触地说:“原来是早晨听鸡叫,白天听牛叫,晚上听狗叫;现在是白天赚钱种地,晚上免费看戏,日子越过越欢喜。”
选聘残疾人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也是政府买单的惠民创举之一。政府设置“农家书屋”管理员公益性岗位,推选8500名残疾人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开支1980万元,用于发放管理员津贴。
江西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民享有的文化权益,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曾对江西斥巨资为农村文化买单一事作出批示:“政府买单送文化到农村,这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江西的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不仅把文化送到了农村,也把农村的文化资源与演艺、旅游、园艺、工艺、高科技等相结合,并融入市场。诸如陶瓷、摄影、木雕、龙灯、剪纸、农民画等全省有规模的农村文化“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达1000多个,年产值500多亿元。上高县的“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成为文化部、财政部确定的全国第一批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全省共命名34个县(市、区)为省级以上“民间艺术之乡”,打造出一批具有思想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
近年来,赣州采茶戏《山歌情》、《快乐标兵》、《八子参军》,吉安采茶戏《远山》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鹰潭畲歌戏《七彩畲乡》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最高奖。
创新文化服务模式
江西省进一步创新服务模式、健全机制,让资源、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比如在南昌,整合省图书馆和南昌八区县的图书资源,实施同城图书馆联盟建设,使500多万群众特别是湾里等地的山区群众方便快捷地享受到400万册的图书资源。
江西省推进剧场联盟建设,把全省19个县一级的剧场建立剧院联盟,开展戏剧《八子参军》、歌舞《井冈山》等“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以及引进的文化精品巡演。这样既降低精品创作与演出成本,又让山区湖区群众欣赏到高雅艺术,还盘活和发挥出县级文化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
全省初步形成赣州市群众艺术馆“欢乐赣州”、九江市图书馆“浔庐讲坛”、万安县图书馆“金牌读者”、靖安县图书馆“读者服务110”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各级文化馆站、图书馆在实现基本服务免费开放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和特色,向公共文化服务经常化、制度化和品牌化发展。
在创新文化服务模式的同时,江西省整合社会力量,建好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开展“情系农民工系列演出”等志愿服务活动,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对长期扎根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工作者给予更多关心和帮助,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人人踊跃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江西的公共文化建设把知识的力量从城市带到农村,带给了每一个需要的人。他们在这里汲取了知识的力量,开阔了视野,也点亮了人生梦想。文化惠民,江西在这里改变着。
“反弹琵琶”抓软肋
秀丽的风景、清新的空气、朴实的民风、宁静的生活……在许多人眼中,江西农村充满了质朴风情。但是,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在江西许多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可望而不可得。
江西省山区多、老区多、湖区多,文化设施短缺、文化生活贫乏,相当多的农民一年到头读不到一本书、看不上一场电影。基层群众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群众对文化的需求非常旺盛,求知、求富、求乐的愿望迫切,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这些地区基础差、底子薄,江西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仍不完善,服务体系仍不健全,文化供给不充足,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带来了问题和挑战。
对此,江西省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下拨文化建设资金,提出公共文化建设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从省宣传文化专项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事业建设经费中拿出更多资金支持农村和贫困地区,优先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
重视和改善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江西省依照“反弹琵琶”的做法,抓住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软肋”,将更多文化资源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更多基层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当前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基础设施惠民生
为了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薄弱的局面,江西省启动了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维修改造工程、基层文物维修与保护工程,重点建设、改造了一批基层文化设施,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2006年以来,省级财政共投入资金48.94亿元,新建改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广场、艺术中心329个,文化馆覆盖率为100%,公共图书馆覆盖率为98%;建成乡镇文化站1629个,覆盖率为99%;村文化活动室近10000个,覆盖率为60%。
“十一五”期间,江西省向国贫县和比照西部地区县投入“村村通”中央投资补助金2701万元。落实中央和省资金1.8亿元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全省100个县(市、区)和17000多个行政村。全省还建成“农家书屋”17333家,完成“村村有、全覆盖”的目标。
赣州市作为革命老区代表,是文化部、财政部确定的全国第一批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之一。全市在所有馆、站全部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改造提升。同时,建设100个特色村文化活动室和100个社区特色文化活动中心。2011年至2012年,各级财政投入13亿元用于赣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政府买单送文化到农村
江西省老少边穷的公共文化建设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化设施,更有不断更新的文化服务。
从2005年起,江西省率先实施由政府买单,农民免费看戏、看电影和举办文体活动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一位返乡农民工深有感触地说:“原来是早晨听鸡叫,白天听牛叫,晚上听狗叫;现在是白天赚钱种地,晚上免费看戏,日子越过越欢喜。”
选聘残疾人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也是政府买单的惠民创举之一。政府设置“农家书屋”管理员公益性岗位,推选8500名残疾人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开支1980万元,用于发放管理员津贴。
江西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民享有的文化权益,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曾对江西斥巨资为农村文化买单一事作出批示:“政府买单送文化到农村,这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江西的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不仅把文化送到了农村,也把农村的文化资源与演艺、旅游、园艺、工艺、高科技等相结合,并融入市场。诸如陶瓷、摄影、木雕、龙灯、剪纸、农民画等全省有规模的农村文化“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达1000多个,年产值500多亿元。上高县的“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成为文化部、财政部确定的全国第一批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全省共命名34个县(市、区)为省级以上“民间艺术之乡”,打造出一批具有思想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
近年来,赣州采茶戏《山歌情》、《快乐标兵》、《八子参军》,吉安采茶戏《远山》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鹰潭畲歌戏《七彩畲乡》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最高奖。
创新文化服务模式
江西省进一步创新服务模式、健全机制,让资源、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比如在南昌,整合省图书馆和南昌八区县的图书资源,实施同城图书馆联盟建设,使500多万群众特别是湾里等地的山区群众方便快捷地享受到400万册的图书资源。
江西省推进剧场联盟建设,把全省19个县一级的剧场建立剧院联盟,开展戏剧《八子参军》、歌舞《井冈山》等“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以及引进的文化精品巡演。这样既降低精品创作与演出成本,又让山区湖区群众欣赏到高雅艺术,还盘活和发挥出县级文化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
全省初步形成赣州市群众艺术馆“欢乐赣州”、九江市图书馆“浔庐讲坛”、万安县图书馆“金牌读者”、靖安县图书馆“读者服务110”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各级文化馆站、图书馆在实现基本服务免费开放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和特色,向公共文化服务经常化、制度化和品牌化发展。
在创新文化服务模式的同时,江西省整合社会力量,建好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开展“情系农民工系列演出”等志愿服务活动,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对长期扎根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工作者给予更多关心和帮助,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人人踊跃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