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简介
魏小山,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珠海市教育学会学术委员、珠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珠海市教坛新秀。
回眸自己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十年,尽管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我拥有的是一位平凡信息技术教师一路走来的幸福体验。记得一位朋友曾经问我:“你如何评价你所从事的职业?”我一脸幸福地回答:“我正在做着我所热爱的事业,和我所爱的学生一起感受生命、共同成长。”
当教师,并非我的初衷
这番话是十年前的我完全难以理解的。虽然我是在教师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时候的我还经常跟着母亲到全国各地参加教研活动,坐在角落里似懂非懂地聆听着名师的报告,但最终填报志愿时,我是哭着屈从于父母的意愿才报考了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执拗的我始终无法安心教学,总是梦想着有一天能跳槽到IT企业。于是,我不断钻研技术,就连进一步深造,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当时号称“软件金领”的软件工程硕士。我的老师个个都是学识渊博的资深大学教授,和我一起学习的都是来自于金山公司、远光软件公司的精英们。在学习、交流和碰撞中,我的视野大开,也看到了自己与他们的距离。这让我渐渐脱离了浮躁,悟出“这条路并不适合我”,久存于心中之结最终得以开解,我的心灵不再迷航。
把爱根植于课堂
当我潜心于教学的时候,我发现我竟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不知道是因为从小受熏陶的缘故,还是骨子里就与教育工作有缘,渐渐地我开始爱上它了,而且越发觉得当教师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我对教育的热爱开始渗透到课堂,我要求自己的每一堂课都要有设计、有目标、讲方法、讲效益,把课堂看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用心实施,用心经营。
我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发了信息技术课程管理系统。该系统融课程管理、学习管理、网站管理、评价管理、成长记录管理于一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教学活动、进行资源建设和开展网上测评等,大大提升了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逐步构建自己的成长记录,有利于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学科的内在魅力,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递进、有层次感和趣味性强的操作任务。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我将每个任务分成了由易到难的不同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与技术水平选择相应的层次。任务通常是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的。作品创作结束后,我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将自己小组智慧的结晶展现出来,让学生学会了分享成果。十年来,我设计出了许多精品案例,像《飞天圆梦——传海报制作》、《分享精彩一瞬间——相片MTV制作》、《纵情演绎 放飞声音——声音的采集与加工》、《我与信息技术零距离——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斐波那契”狂想》等案例,在各级优质课比赛中脱颖而出。
在教学中,对于那些有潜质、有才华的学生,我利用多元化的教育渠道为他们提供更加合适的发展条件,确保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前沿的现代科技知识,鼓励他们拔尖成长。我组建了课外竞赛小组,指导他们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一展身手”。指导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需要克服很多阻力:学校支持力度不足;学生、家长、班主任对活动的理解存在误区;作品的评价以主观评判为主。因此,每年即使加大宣传力度,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仍然非常有限,电脑制作辅导也变得困难重重。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因为这是学生展示综合素质的一个大舞台,我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竞赛中激发学习志趣、展现专业潜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练就非凡的毅力,学会在失败中成长,学会超越自我、规划人生。十年来,我指导的学生获全国、省、市级奖励共50人次。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还有部分学困生不容忽视。他们畏惧电脑,遇到困难容易自暴自弃。在我看来,每个学生都有天赋、有上进心,即便是学困生,也同样可以和别的学生一样不断进步和成功。对于他们思维的闪光之处,我会及时捕捉并给予肯定和激励,帮助他们树立起足够的自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醒他们追求发展的内驱力。我相信,教师的爱会换来学生心中爱的回应。我和不少已经毕业了的学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也常回母校看望我。当我以自己的爱换得与学生之间那发自内心的纯真友谊时,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愉快和自信,从而体验到自身生命的价值和职业的幸福。
在研究中前行
“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我是伴随着新课程成长起来的,面对新课程,我遇到了太多困惑,尤其是对于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教师的专业成长、课堂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问题,并没有太多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需要通过学习和交流等方式,自己去研究、实践和反思。
忘我在书的海洋。我始终坚信“教师只有成为学识渊博的杂家,才有可能调教出博学多才的学生”。特别是信息技术教育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涉及计算机科学、传播学、教育学、系统科学等,信息技术教师更有杂家的意味。只要有时间,我会静下心来阅读与教育基础理论、科学、艺术、心理相关的书籍,广泛涉猎信息技术领域,了解行业动态和信息科技前沿,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学生,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活跃在思的土壤。2007年,我接手了一个圆桌形机房。当时,我已经习惯在直排式机房上课,对圆桌形机房很抵触,因为潜意识中总认为圆桌形机房不便于教学管理,并且学生就坐角度不一样,不方便和学生进行眼神交流,教学效果也会大受影响。我还记得,学生刚进机房的第一句话:“老师,这里是网吧吗?”可想而知,课堂管理会有多难。机房是换不了了,我只能在教学和管理上下工夫。于是,我利用假期潜心思考,终于在开学前期,构思了一套针对圆桌形机房的信息技术教学和评价方案,并进行了全新的备课,使课程内容更符合新课改精神、更富有活力和时代气息。我还精心布置了机房,努力营造机房文化,让学生在浓郁的信息氛围中学习,潜移默化地接受环境熏陶。我并没有停止思考。圆桌形不正好可以把全班学生划分成天然的小组吗?接下来,我设立了小组长,将小组的表现与个人成绩挂钩,比如小组抢答得分、小组纪律、卫生得分与个人成绩相关,每节课公布一次小组积分榜。学生就会很自觉地从集体利益出发,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小组争分。教学上,我比以前更用心。因为我知道,如果教学内容不吸引人,也会容易触发学生的问题行为。这样一来,学习氛围有了质的变化。所以,对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如果我们以研究的心态去积极应对,可以打开新的局面,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十年来,我科学地为课堂把脉,留心教学实践中的细小问题,全方位地展开研究,并且及时将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发表了论文、随笔近20篇。我还把目光投向了难度更大的课题研究。2010年,我主持的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国家级专项课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研究》顺利结题,以A的优异成绩获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并向全国推广。主编和参编书籍对我来说也是不小的磨练。同全国有名的信息技术一线教师及权威专家一起编写《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案例》一书,让我在交流碰撞中成长了不少。
研究的过程需要耐得住寂寞,离不开矢志不渝的毅力,但“痛,并快乐着”的幸福体验,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得到。
魏小山,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珠海市教育学会学术委员、珠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珠海市教坛新秀。
回眸自己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十年,尽管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我拥有的是一位平凡信息技术教师一路走来的幸福体验。记得一位朋友曾经问我:“你如何评价你所从事的职业?”我一脸幸福地回答:“我正在做着我所热爱的事业,和我所爱的学生一起感受生命、共同成长。”
当教师,并非我的初衷
这番话是十年前的我完全难以理解的。虽然我是在教师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时候的我还经常跟着母亲到全国各地参加教研活动,坐在角落里似懂非懂地聆听着名师的报告,但最终填报志愿时,我是哭着屈从于父母的意愿才报考了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执拗的我始终无法安心教学,总是梦想着有一天能跳槽到IT企业。于是,我不断钻研技术,就连进一步深造,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当时号称“软件金领”的软件工程硕士。我的老师个个都是学识渊博的资深大学教授,和我一起学习的都是来自于金山公司、远光软件公司的精英们。在学习、交流和碰撞中,我的视野大开,也看到了自己与他们的距离。这让我渐渐脱离了浮躁,悟出“这条路并不适合我”,久存于心中之结最终得以开解,我的心灵不再迷航。
把爱根植于课堂
当我潜心于教学的时候,我发现我竟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不知道是因为从小受熏陶的缘故,还是骨子里就与教育工作有缘,渐渐地我开始爱上它了,而且越发觉得当教师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我对教育的热爱开始渗透到课堂,我要求自己的每一堂课都要有设计、有目标、讲方法、讲效益,把课堂看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用心实施,用心经营。
我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发了信息技术课程管理系统。该系统融课程管理、学习管理、网站管理、评价管理、成长记录管理于一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教学活动、进行资源建设和开展网上测评等,大大提升了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逐步构建自己的成长记录,有利于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学科的内在魅力,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递进、有层次感和趣味性强的操作任务。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我将每个任务分成了由易到难的不同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与技术水平选择相应的层次。任务通常是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的。作品创作结束后,我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将自己小组智慧的结晶展现出来,让学生学会了分享成果。十年来,我设计出了许多精品案例,像《飞天圆梦——传海报制作》、《分享精彩一瞬间——相片MTV制作》、《纵情演绎 放飞声音——声音的采集与加工》、《我与信息技术零距离——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斐波那契”狂想》等案例,在各级优质课比赛中脱颖而出。
在教学中,对于那些有潜质、有才华的学生,我利用多元化的教育渠道为他们提供更加合适的发展条件,确保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前沿的现代科技知识,鼓励他们拔尖成长。我组建了课外竞赛小组,指导他们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一展身手”。指导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需要克服很多阻力:学校支持力度不足;学生、家长、班主任对活动的理解存在误区;作品的评价以主观评判为主。因此,每年即使加大宣传力度,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仍然非常有限,电脑制作辅导也变得困难重重。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因为这是学生展示综合素质的一个大舞台,我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竞赛中激发学习志趣、展现专业潜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练就非凡的毅力,学会在失败中成长,学会超越自我、规划人生。十年来,我指导的学生获全国、省、市级奖励共50人次。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还有部分学困生不容忽视。他们畏惧电脑,遇到困难容易自暴自弃。在我看来,每个学生都有天赋、有上进心,即便是学困生,也同样可以和别的学生一样不断进步和成功。对于他们思维的闪光之处,我会及时捕捉并给予肯定和激励,帮助他们树立起足够的自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醒他们追求发展的内驱力。我相信,教师的爱会换来学生心中爱的回应。我和不少已经毕业了的学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也常回母校看望我。当我以自己的爱换得与学生之间那发自内心的纯真友谊时,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愉快和自信,从而体验到自身生命的价值和职业的幸福。
在研究中前行
“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我是伴随着新课程成长起来的,面对新课程,我遇到了太多困惑,尤其是对于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教师的专业成长、课堂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问题,并没有太多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需要通过学习和交流等方式,自己去研究、实践和反思。
忘我在书的海洋。我始终坚信“教师只有成为学识渊博的杂家,才有可能调教出博学多才的学生”。特别是信息技术教育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涉及计算机科学、传播学、教育学、系统科学等,信息技术教师更有杂家的意味。只要有时间,我会静下心来阅读与教育基础理论、科学、艺术、心理相关的书籍,广泛涉猎信息技术领域,了解行业动态和信息科技前沿,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学生,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活跃在思的土壤。2007年,我接手了一个圆桌形机房。当时,我已经习惯在直排式机房上课,对圆桌形机房很抵触,因为潜意识中总认为圆桌形机房不便于教学管理,并且学生就坐角度不一样,不方便和学生进行眼神交流,教学效果也会大受影响。我还记得,学生刚进机房的第一句话:“老师,这里是网吧吗?”可想而知,课堂管理会有多难。机房是换不了了,我只能在教学和管理上下工夫。于是,我利用假期潜心思考,终于在开学前期,构思了一套针对圆桌形机房的信息技术教学和评价方案,并进行了全新的备课,使课程内容更符合新课改精神、更富有活力和时代气息。我还精心布置了机房,努力营造机房文化,让学生在浓郁的信息氛围中学习,潜移默化地接受环境熏陶。我并没有停止思考。圆桌形不正好可以把全班学生划分成天然的小组吗?接下来,我设立了小组长,将小组的表现与个人成绩挂钩,比如小组抢答得分、小组纪律、卫生得分与个人成绩相关,每节课公布一次小组积分榜。学生就会很自觉地从集体利益出发,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小组争分。教学上,我比以前更用心。因为我知道,如果教学内容不吸引人,也会容易触发学生的问题行为。这样一来,学习氛围有了质的变化。所以,对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如果我们以研究的心态去积极应对,可以打开新的局面,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十年来,我科学地为课堂把脉,留心教学实践中的细小问题,全方位地展开研究,并且及时将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发表了论文、随笔近20篇。我还把目光投向了难度更大的课题研究。2010年,我主持的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国家级专项课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研究》顺利结题,以A的优异成绩获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并向全国推广。主编和参编书籍对我来说也是不小的磨练。同全国有名的信息技术一线教师及权威专家一起编写《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案例》一书,让我在交流碰撞中成长了不少。
研究的过程需要耐得住寂寞,离不开矢志不渝的毅力,但“痛,并快乐着”的幸福体验,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