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生新闻是一种介于娱乐报道和政治报道之间的新闻类别,受到民生新闻固有属性的规定,加之市场的影响,鲜活、生动、通俗,都成为对民生新闻叙事风格的特定要求,而图片新闻的直观性、形象性、真实性、贴近性、现场性等特点,恰好满足了民生新闻的上述需要。新闻图片的民生化视角趋势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闻摄影实现表现民生、促进民生,不仅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新闻摄影、社会责任、民生Abstract: The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is a kind of between entertainment news and political news category, 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inherent attribute, and the market impact, fresh, lively, popular, become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for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news narrative style, and pictures of the intuitive, vivid, authenticity, closeness the scen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news. The biochemical perspective trend news pictures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that. News photography realization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is not only a fundamental way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s the inevitable demand of the times.
Keywords: news photography,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people's livelihood
中圖分类号:J41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视觉媒介格局的变化,在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突发事件等题材的摄影报道之外,民生新闻摄影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类摄影报道着力于反映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同时也将镜头更多地指向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物,与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重要性”不谋而合。
民生新闻是一种介于娱乐报道和政治报道之间的新闻类别,新闻媒体的市场化改革,也是民生新闻勃兴的背景之一。受到民生新闻固有属性的规定,加之市场的影响,鲜活、生动、通俗,都成为对民生新闻叙事风格的特定要求,而图片新闻的直观性、形象性、真实性、贴近性、现场性等特点,恰好满足了民生新闻的上述需要。博览众多媒体(报纸、网络、期刊),新闻图片的民生化视角趋势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闻摄影实现表现民生、促进民生,不仅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新闻摄影是表现民生、促进民生的一种极好的手段
民生新闻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是群众关注的事,更是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事,作为现代传播构成元素之一的新闻摄影应当纵然全局,因时因地、从实际出发,做到迎合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而摄影记者则需深入第一现场,抓取生动、正式、鲜活的镜头,保证对民生新闻报道更加深入、更加及时、更加准确。摄影记者用镜头对准市民,力求找到“治疗”“普通百姓”“心病”的良药,争做广大市民的知心朋友。
在当前的经济形式下,保增长、保稳定的紧迫性与必不可少性是毋庸置疑的。关注民生是走出经济困境、战胜经济困难的信心与力量。如何能让群众有信心,把群众的力量调动起来,这就依赖于我们对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和切实解决。比如说经济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困难,媒体首先不应当回避,而是要正视就业难的问题,并做出客观、如实的反映,促使政府通过政策的安排、利益的调整、措施的完善,逐步使问题得以解决。
2008年12月4日,2万余名应聘者拥向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参加该年最后一场招聘会。由于求职者过多,场面几度失控,人才交流中心大门被挤坏,多名学生被挤倒在地,有关专家分析,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式的不利影响造成众多应聘者求职心切。怎样客观报道这一事件,对于摄影记者是一个考验,摄影师没有去拍求职者急切的眼神,没有去拍应考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制高点,拍了那些应聘者潮水般地涌向人才交流中心大门——门外千军万马,势不可挡,而门内保安倾尽全力堵门的画面。一推一堵,在力量交汇之处形成了视觉中心,让人感觉到就业就一个“难”字!视觉独特,画面冲击力强,这幅题为《挤破大门“抢饭碗”》的照片获得了2008年度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初评铜奖。照片发出后,郑州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研究部署一系列措施,缓解就业难问题。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力量。但信心何来、力量何在,光靠喊是喊不出来的。优秀的新闻图片往往一图胜千言,这张照片瞬间的成功之处就是把就业难的问题彻底反映出来了。政府采取措施,对就业的民生问题切实解决,老百姓看到了照片,也会理解政府的难处,会拓宽思路,寻找其他更多的就业门路。
实践证明,新闻照片必须面对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社会责任。通过新闻照片向社会展现真实的民生情况,调动群众力量,促进问题的切实解决,起到表现民生实况、促进民生发展的中介桥梁作用。当前,我国处于改革阵痛期、社会转型期,新闻报道要致力于解决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民生方面的新闻图片不能满足于报道生活,要从更高的层次分析百姓生活,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处理好“迎合与引导”的关系,“报道与炒作”的关系。摄影记者要讲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在新闻报道中彰显社会责任、传递人文关怀。
在新形势下,新闻摄影的民生化赢得了受众的空前欢迎,读者对反映民生的新闻照片的需求在日益增大,也提出了更多地关注人民生计,关心群众生计的要求。
二、如何通过新闻摄影促进民生发展
新闻摄影民生化是时代的要求,是媒体的义务职责,更是其立足的基点。民生新闻图片首先应当关注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医疗、上学、住房及社会保障问题;其次,要关注科学发展中资源、环境、人口及发展速度和效益等问题;再次,要关注各行各业的新谋略、新举措、新风貌、新成果及先进典型等等。关注民生必须做到真实性与引导性的统一,时效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1、注重与时代背景相关联来挖掘拍摄报道内容
选择的拍摄主体与时代背景应有本质关联,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应有意义,这是选择拍摄内容的先决条件。时代背景和框架是摄影师拍照的重要出发点,摄影师需要把环境、细节、情绪等信息相互渗透,通过种种组合把时代变迁中的种种细节微妙地传递出来,既有所谓的视觉冲击力,又有摄影者本身的洞察力和深刻性。摄影是可以从国家和地方最新颁布的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入手,挖掘民生民事,也可以是社会热点、文化思潮、流行时尚、市政举措等影响下的普通民众的生活。
2、注重新闻主体的瞬间抓拍
新闻摄影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事件拍下来,而是要注重现场抓拍精彩、典型、鲜活的人物瞬间形象。瞬间性是摄影的本质属性,也是摄影最具魅力的特性之一。抓拍摄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卡蒂埃·布列松式的抓拍,是在被摄对象毫不知情的状态下,迅速按下快门记录被摄者最真实自然的瞬间状态。另一种方式就是摄影者首先要和被摄对象沟通交流,征得对方的同意,并且积极配合摄影师,摄影师可以在对方完全不设防的心理状态下待机抓拍。无论哪种方式都具有他自身的优势,摄影师应该自己决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抓拍方式。
3、注重收集相关的背景故事
民生新闻首先是新闻,所以必须要具备新闻要素,作为新闻照片来讲,能传达的信息是有限的,要达到新闻传播的要求,必须要借助文字來补充说明,完整地表现新闻不仅仅会拍照片,而且还要会写。写文字说明,首先要对人物和事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所以摄影记者要培养访问的自觉意识,有意思地收集与该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相关的背景故事,中国青年报的资深摄影记者贺延光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拍摄的一张新闻摄影作品《背儿子回家》,很多人都被感动了,这张照片也成为当时被新闻媒体采用最多的照片之一。可见背景故事和新闻照片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相关的新闻背景的文字说明,照片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新闻价值。
4、注重特写照片的拍摄
特写照片是指那些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表现,反映了一种社会变化、社会发展趋势的照片。它记录的是平凡琐事、日常事件或生活片段,没有明确的时间指向,时效性也不是很强。这类图片近年来开始在中国的市场化媒体上流行。特写照片涵盖面很广,以至于有人给出这样的定义:除了事件新闻照片以外的所有照片。美国著名的新闻摄影教授肯·肯伯拉是这样表述特写照片的:“特写照片是用新的方式报道古老的故事”,“记录下可以永恒回味的瞬间”。拍摄特写照片的决定权是摄影师,摄影师选择拍摄时间和地点,摄影师对照片有更多的影响力。比起事件新闻来,图片编辑可能会更喜欢特写照片,许多报纸的编辑认为,由于读者每天沉浸在事故、火灾、政治与经济新闻等沉重抑郁的消息中,对于报纸而言,轻松、愉悦、质朴、幽默、非常规的特写照片可以为读者提供一道视觉甜点,让读者得到视觉上的放松与享受。
特写照片要避免陈词滥调,那些把镜头永远都对准公园里的儿童、老人,街头情侣的特写照片已经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那些能够是人类获得共同的情感体验的事物都是很好的特写摄影和拍摄对象——模仿大人的孩子,戏剧性的巧合、不协调的场景等等。
三、民生新闻摄影的常见失误及其成因
民生新闻摄影在报纸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出现不少认识误区有待纠正。
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形式之一,并不唯一,不具备实质上的裁定和执行机能。个别缺乏大局意识的摄影记者认为,图片比文字具备隐蔽性,可以不被察觉地任意表达观点,可以少冒导向性失误的风险。单凭一腔热情而不是理性思考来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力。报道中将受众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新闻媒介身上,造成舆论监督方式的单一化,使新闻媒介的代言人身份过度膨胀,造成放大舆论,欺骗舆论等不良后果。
在进行报道时,一些摄影记者往往从局部出发,缺少整体意识,从而出现新闻图片细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价值导向错误。譬如曾有报纸用组照形式反映冬泳爱好者的健身活动;然而所拍公园有明文规定“禁止野浴”,本是民生类新闻摄影好题材,但摄影记者没能注意到上述细节,把违反社会公德行为当作正面典型予以报道。
将舆论监督利益化。民生新闻与百姓生活、利益息息相关。民生类新闻摄影开展舆论监督,是为了维护、实现百姓的利益,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因此,民生新闻才倍受关注,民生类摄影报道才会产生巨大社会影响。但一些摄影记者利用手中相机,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舆论监督的权力,为自己谋名、谋利。
如何才能在报道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避免民生类新闻摄影误区呢?
首先,民生类新闻摄影的舆论监督要服务大局。增强大局观念,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摄影记者要对报道可能带来的社会效果作正确估量,防止和克服负面效应,不能拘泥于微观具体的社会现象。同时,摄影记者要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社会现象的实质,将微观社会现象纳入宏观整体中思考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客观、公正报道,促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其次,要依法行使舆论监督权力。要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规章、行业与职业规范等规定,在现有法律保护下安全有序采访。记者有采访权,公众也有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权力,被采访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同样依法享有多种权利。
第三,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全面了解新闻背景,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全盘分析问题本质。“现实生活是复杂的,要找几个事例来证明某个观点并不难。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尽管这一叶,这一点确实存在,但从总体上来看却背离了真实性。”
最后,要掌握好火候,坚持适度原则。民生类新闻摄影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为取得良好社会效果,一定要注意把握好火候与分寸。
参考文献:
1、杨峰:关注民生是根本——浅谈都市报的新闻摄影,《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6期
2、徐长峰:用镜头关注民生——浅析新闻摄影的民生视角,《中国地市报人》,2011年第4期
3、周震:灵魂——民生新闻摄影的至高追求,《地市党报研究》,2009年第6期
4、董石:民生新闻摄影的误区与规避,《城市党报研究》,2009年第6期张
关键词:新闻摄影、社会责任、民生Abstract: The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is a kind of between entertainment news and political news category, 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inherent attribute, and the market impact, fresh, lively, popular, become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for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news narrative style, and pictures of the intuitive, vivid, authenticity, closeness the scen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news. The biochemical perspective trend news pictures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that. News photography realization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is not only a fundamental way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s the inevitable demand of the times.
Keywords: news photography,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people's livelihood
中圖分类号:J41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视觉媒介格局的变化,在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突发事件等题材的摄影报道之外,民生新闻摄影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类摄影报道着力于反映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同时也将镜头更多地指向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物,与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重要性”不谋而合。
民生新闻是一种介于娱乐报道和政治报道之间的新闻类别,新闻媒体的市场化改革,也是民生新闻勃兴的背景之一。受到民生新闻固有属性的规定,加之市场的影响,鲜活、生动、通俗,都成为对民生新闻叙事风格的特定要求,而图片新闻的直观性、形象性、真实性、贴近性、现场性等特点,恰好满足了民生新闻的上述需要。博览众多媒体(报纸、网络、期刊),新闻图片的民生化视角趋势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闻摄影实现表现民生、促进民生,不仅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新闻摄影是表现民生、促进民生的一种极好的手段
民生新闻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是群众关注的事,更是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事,作为现代传播构成元素之一的新闻摄影应当纵然全局,因时因地、从实际出发,做到迎合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而摄影记者则需深入第一现场,抓取生动、正式、鲜活的镜头,保证对民生新闻报道更加深入、更加及时、更加准确。摄影记者用镜头对准市民,力求找到“治疗”“普通百姓”“心病”的良药,争做广大市民的知心朋友。
在当前的经济形式下,保增长、保稳定的紧迫性与必不可少性是毋庸置疑的。关注民生是走出经济困境、战胜经济困难的信心与力量。如何能让群众有信心,把群众的力量调动起来,这就依赖于我们对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和切实解决。比如说经济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困难,媒体首先不应当回避,而是要正视就业难的问题,并做出客观、如实的反映,促使政府通过政策的安排、利益的调整、措施的完善,逐步使问题得以解决。
2008年12月4日,2万余名应聘者拥向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参加该年最后一场招聘会。由于求职者过多,场面几度失控,人才交流中心大门被挤坏,多名学生被挤倒在地,有关专家分析,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式的不利影响造成众多应聘者求职心切。怎样客观报道这一事件,对于摄影记者是一个考验,摄影师没有去拍求职者急切的眼神,没有去拍应考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制高点,拍了那些应聘者潮水般地涌向人才交流中心大门——门外千军万马,势不可挡,而门内保安倾尽全力堵门的画面。一推一堵,在力量交汇之处形成了视觉中心,让人感觉到就业就一个“难”字!视觉独特,画面冲击力强,这幅题为《挤破大门“抢饭碗”》的照片获得了2008年度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初评铜奖。照片发出后,郑州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研究部署一系列措施,缓解就业难问题。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力量。但信心何来、力量何在,光靠喊是喊不出来的。优秀的新闻图片往往一图胜千言,这张照片瞬间的成功之处就是把就业难的问题彻底反映出来了。政府采取措施,对就业的民生问题切实解决,老百姓看到了照片,也会理解政府的难处,会拓宽思路,寻找其他更多的就业门路。
实践证明,新闻照片必须面对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社会责任。通过新闻照片向社会展现真实的民生情况,调动群众力量,促进问题的切实解决,起到表现民生实况、促进民生发展的中介桥梁作用。当前,我国处于改革阵痛期、社会转型期,新闻报道要致力于解决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民生方面的新闻图片不能满足于报道生活,要从更高的层次分析百姓生活,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处理好“迎合与引导”的关系,“报道与炒作”的关系。摄影记者要讲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在新闻报道中彰显社会责任、传递人文关怀。
在新形势下,新闻摄影的民生化赢得了受众的空前欢迎,读者对反映民生的新闻照片的需求在日益增大,也提出了更多地关注人民生计,关心群众生计的要求。
二、如何通过新闻摄影促进民生发展
新闻摄影民生化是时代的要求,是媒体的义务职责,更是其立足的基点。民生新闻图片首先应当关注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医疗、上学、住房及社会保障问题;其次,要关注科学发展中资源、环境、人口及发展速度和效益等问题;再次,要关注各行各业的新谋略、新举措、新风貌、新成果及先进典型等等。关注民生必须做到真实性与引导性的统一,时效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1、注重与时代背景相关联来挖掘拍摄报道内容
选择的拍摄主体与时代背景应有本质关联,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应有意义,这是选择拍摄内容的先决条件。时代背景和框架是摄影师拍照的重要出发点,摄影师需要把环境、细节、情绪等信息相互渗透,通过种种组合把时代变迁中的种种细节微妙地传递出来,既有所谓的视觉冲击力,又有摄影者本身的洞察力和深刻性。摄影是可以从国家和地方最新颁布的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入手,挖掘民生民事,也可以是社会热点、文化思潮、流行时尚、市政举措等影响下的普通民众的生活。
2、注重新闻主体的瞬间抓拍
新闻摄影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事件拍下来,而是要注重现场抓拍精彩、典型、鲜活的人物瞬间形象。瞬间性是摄影的本质属性,也是摄影最具魅力的特性之一。抓拍摄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卡蒂埃·布列松式的抓拍,是在被摄对象毫不知情的状态下,迅速按下快门记录被摄者最真实自然的瞬间状态。另一种方式就是摄影者首先要和被摄对象沟通交流,征得对方的同意,并且积极配合摄影师,摄影师可以在对方完全不设防的心理状态下待机抓拍。无论哪种方式都具有他自身的优势,摄影师应该自己决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抓拍方式。
3、注重收集相关的背景故事
民生新闻首先是新闻,所以必须要具备新闻要素,作为新闻照片来讲,能传达的信息是有限的,要达到新闻传播的要求,必须要借助文字來补充说明,完整地表现新闻不仅仅会拍照片,而且还要会写。写文字说明,首先要对人物和事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所以摄影记者要培养访问的自觉意识,有意思地收集与该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相关的背景故事,中国青年报的资深摄影记者贺延光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拍摄的一张新闻摄影作品《背儿子回家》,很多人都被感动了,这张照片也成为当时被新闻媒体采用最多的照片之一。可见背景故事和新闻照片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相关的新闻背景的文字说明,照片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新闻价值。
4、注重特写照片的拍摄
特写照片是指那些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表现,反映了一种社会变化、社会发展趋势的照片。它记录的是平凡琐事、日常事件或生活片段,没有明确的时间指向,时效性也不是很强。这类图片近年来开始在中国的市场化媒体上流行。特写照片涵盖面很广,以至于有人给出这样的定义:除了事件新闻照片以外的所有照片。美国著名的新闻摄影教授肯·肯伯拉是这样表述特写照片的:“特写照片是用新的方式报道古老的故事”,“记录下可以永恒回味的瞬间”。拍摄特写照片的决定权是摄影师,摄影师选择拍摄时间和地点,摄影师对照片有更多的影响力。比起事件新闻来,图片编辑可能会更喜欢特写照片,许多报纸的编辑认为,由于读者每天沉浸在事故、火灾、政治与经济新闻等沉重抑郁的消息中,对于报纸而言,轻松、愉悦、质朴、幽默、非常规的特写照片可以为读者提供一道视觉甜点,让读者得到视觉上的放松与享受。
特写照片要避免陈词滥调,那些把镜头永远都对准公园里的儿童、老人,街头情侣的特写照片已经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那些能够是人类获得共同的情感体验的事物都是很好的特写摄影和拍摄对象——模仿大人的孩子,戏剧性的巧合、不协调的场景等等。
三、民生新闻摄影的常见失误及其成因
民生新闻摄影在报纸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出现不少认识误区有待纠正。
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形式之一,并不唯一,不具备实质上的裁定和执行机能。个别缺乏大局意识的摄影记者认为,图片比文字具备隐蔽性,可以不被察觉地任意表达观点,可以少冒导向性失误的风险。单凭一腔热情而不是理性思考来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力。报道中将受众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新闻媒介身上,造成舆论监督方式的单一化,使新闻媒介的代言人身份过度膨胀,造成放大舆论,欺骗舆论等不良后果。
在进行报道时,一些摄影记者往往从局部出发,缺少整体意识,从而出现新闻图片细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价值导向错误。譬如曾有报纸用组照形式反映冬泳爱好者的健身活动;然而所拍公园有明文规定“禁止野浴”,本是民生类新闻摄影好题材,但摄影记者没能注意到上述细节,把违反社会公德行为当作正面典型予以报道。
将舆论监督利益化。民生新闻与百姓生活、利益息息相关。民生类新闻摄影开展舆论监督,是为了维护、实现百姓的利益,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因此,民生新闻才倍受关注,民生类摄影报道才会产生巨大社会影响。但一些摄影记者利用手中相机,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舆论监督的权力,为自己谋名、谋利。
如何才能在报道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避免民生类新闻摄影误区呢?
首先,民生类新闻摄影的舆论监督要服务大局。增强大局观念,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摄影记者要对报道可能带来的社会效果作正确估量,防止和克服负面效应,不能拘泥于微观具体的社会现象。同时,摄影记者要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社会现象的实质,将微观社会现象纳入宏观整体中思考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客观、公正报道,促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其次,要依法行使舆论监督权力。要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规章、行业与职业规范等规定,在现有法律保护下安全有序采访。记者有采访权,公众也有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权力,被采访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同样依法享有多种权利。
第三,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全面了解新闻背景,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全盘分析问题本质。“现实生活是复杂的,要找几个事例来证明某个观点并不难。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尽管这一叶,这一点确实存在,但从总体上来看却背离了真实性。”
最后,要掌握好火候,坚持适度原则。民生类新闻摄影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为取得良好社会效果,一定要注意把握好火候与分寸。
参考文献:
1、杨峰:关注民生是根本——浅谈都市报的新闻摄影,《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6期
2、徐长峰:用镜头关注民生——浅析新闻摄影的民生视角,《中国地市报人》,2011年第4期
3、周震:灵魂——民生新闻摄影的至高追求,《地市党报研究》,2009年第6期
4、董石:民生新闻摄影的误区与规避,《城市党报研究》,2009年第6期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