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动机是指引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以达到某种学习目的的心理动因。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运用教育心理学中关于课堂的动机理论,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在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现实意义和可行策略。
关键词:动机;外部动机;学习动机;激发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内在动机,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设想一下这样的情况:当教师面对50个高二学生,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的对立观点,他们更关心或更感兴趣坐在他们周围的其他学生,或者20分钟都在闭目养神,或者某某人在“骂人”——他们对学习目标和当前的任务并不太感兴趣。
在这种注意力分散和兴趣冲突的情况下,很容易理解教师为什么要质疑学生的意向和动机。实际上我认为学生都是有动机的。阿瑟·库姆斯写道:“人们总是有动机的,实际上,他们绝不会没有动机。他们可能没有动机去做我们希望他们去做的事,但是这实际上并不能说他们是没有动机。”因此,这并不是一个学生有没有动机的问题,而是如何激励他们有选择地参加当前的任务,参与学习,使他们能够达到学习的目标。
那么,什么是动机?简单地说,动机是激发并使行为指向一个目标的力量。当一个人激起满足某种需要或欲望的时候,这个人会参加到趋向于那些能够满足这个需要或欲望的行为中去。只有行为能够满足“未满足的”需要,那么该行为才会显得有趣和吸引人。例如,在我讲课中提到大豆—豆浆—豆腐及其营养成分时,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其中。因此,当课堂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时,“无动机”的学生也会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人类动机领域的研究者和理论家通常将动机分为两类: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当个体受到外部的或者与他所参加的活动相关的结果的激发时,外部动机就开始起作用了。这是一种为了某种目标而去参加活动的动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呈现出的千变万化的现象能够带给学生最直接的感官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动机。
在化学学习中,有很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例如,(1)充分利用实验。“火龙吐字”引入绪言。事先用KClO3热饱和溶液,把“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书写在厚纸板上,注意起笔处留有记号,晾干后上课引燃。“白纸显画”引入卤族元素——碘,先用淀粉溶液在白纸上作画,晾干后待用,上课时用稀碘酒处理。“水火共舞”引入碱金属——钠,“指纹破案”引入氯化银,“魔幻喷泉”引入氯化氢,“粉笔炸弹”引入磷的性质等。(2)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讲碳酸钠与酸反应的性质时,联系家庭中蒸馒头的实例,使学生明白蒸馒头就是利用了碳酸钠与发酵后白面中的酸反应生成碳酸这一性质,生成的碳酸不稳定,受热急速分解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蒸出的馒头蓬松好吃。可以简要介绍I2、ZnSO4、BaSO4、C2H5OH等与医疗,硅酸盐与人们居室建设,Li、Mg、Al与航天、航空和装饰,钢铁与国防建设,石油、煤与能源,油脂、糖类、蛋白质与生命,原电池与太阳能在高科技上的应用,同位素與氢弹、原子弹的制造等应用实例,表明化学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实用价值。讲到2,4,6-三硝基甲苯-T.N.T炸药,可向学生介绍诺贝尔研制炸药的过程和创设诺贝尔奖的故事。讲到王水时,可给学生讲“玻尔巧藏金质奖章的故事”等等。讲到酸式盐的相互转化时,可利用图片展示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所构成的风景壮观的景象,然后指出大自然所呈现的千姿百态,处处都孕育着千变万化的化学反应。
当然,教师不希望学生为了活动而去活动。我们希望学生在以上众多的外部动机的激励下,能带着一种渴望和兴趣到课堂上来学习和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潜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示学科魅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正式讲授某一内容之前,提出一些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图通过思维解决问题,从而产生求知的强大动力。再如,在新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在科技上、工农业生产中和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使化学贴近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21世纪的中心学科,从“化学—科学—社会”的观点认识化学的价值和实用性,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教学,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又可以强化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样学生就在内部动机的驱使下学习。
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俄国的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旺盛的学习动机,是教育者最重要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美]拉塞尔·伊·埃姆斯,卡罗尔·埃姆斯.邬大光,傅博,译.学生动机研究[M].重庆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
[2]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实用教育心理学[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
[3]Joseph S.Krajcik·Charlene M.Czerniak·Carl F.Berger.中小学科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方法与策略.王磊,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动机;外部动机;学习动机;激发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内在动机,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设想一下这样的情况:当教师面对50个高二学生,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的对立观点,他们更关心或更感兴趣坐在他们周围的其他学生,或者20分钟都在闭目养神,或者某某人在“骂人”——他们对学习目标和当前的任务并不太感兴趣。
在这种注意力分散和兴趣冲突的情况下,很容易理解教师为什么要质疑学生的意向和动机。实际上我认为学生都是有动机的。阿瑟·库姆斯写道:“人们总是有动机的,实际上,他们绝不会没有动机。他们可能没有动机去做我们希望他们去做的事,但是这实际上并不能说他们是没有动机。”因此,这并不是一个学生有没有动机的问题,而是如何激励他们有选择地参加当前的任务,参与学习,使他们能够达到学习的目标。
那么,什么是动机?简单地说,动机是激发并使行为指向一个目标的力量。当一个人激起满足某种需要或欲望的时候,这个人会参加到趋向于那些能够满足这个需要或欲望的行为中去。只有行为能够满足“未满足的”需要,那么该行为才会显得有趣和吸引人。例如,在我讲课中提到大豆—豆浆—豆腐及其营养成分时,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其中。因此,当课堂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时,“无动机”的学生也会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人类动机领域的研究者和理论家通常将动机分为两类: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当个体受到外部的或者与他所参加的活动相关的结果的激发时,外部动机就开始起作用了。这是一种为了某种目标而去参加活动的动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呈现出的千变万化的现象能够带给学生最直接的感官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动机。
在化学学习中,有很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例如,(1)充分利用实验。“火龙吐字”引入绪言。事先用KClO3热饱和溶液,把“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书写在厚纸板上,注意起笔处留有记号,晾干后上课引燃。“白纸显画”引入卤族元素——碘,先用淀粉溶液在白纸上作画,晾干后待用,上课时用稀碘酒处理。“水火共舞”引入碱金属——钠,“指纹破案”引入氯化银,“魔幻喷泉”引入氯化氢,“粉笔炸弹”引入磷的性质等。(2)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讲碳酸钠与酸反应的性质时,联系家庭中蒸馒头的实例,使学生明白蒸馒头就是利用了碳酸钠与发酵后白面中的酸反应生成碳酸这一性质,生成的碳酸不稳定,受热急速分解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蒸出的馒头蓬松好吃。可以简要介绍I2、ZnSO4、BaSO4、C2H5OH等与医疗,硅酸盐与人们居室建设,Li、Mg、Al与航天、航空和装饰,钢铁与国防建设,石油、煤与能源,油脂、糖类、蛋白质与生命,原电池与太阳能在高科技上的应用,同位素與氢弹、原子弹的制造等应用实例,表明化学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实用价值。讲到2,4,6-三硝基甲苯-T.N.T炸药,可向学生介绍诺贝尔研制炸药的过程和创设诺贝尔奖的故事。讲到王水时,可给学生讲“玻尔巧藏金质奖章的故事”等等。讲到酸式盐的相互转化时,可利用图片展示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所构成的风景壮观的景象,然后指出大自然所呈现的千姿百态,处处都孕育着千变万化的化学反应。
当然,教师不希望学生为了活动而去活动。我们希望学生在以上众多的外部动机的激励下,能带着一种渴望和兴趣到课堂上来学习和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潜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示学科魅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正式讲授某一内容之前,提出一些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图通过思维解决问题,从而产生求知的强大动力。再如,在新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在科技上、工农业生产中和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使化学贴近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21世纪的中心学科,从“化学—科学—社会”的观点认识化学的价值和实用性,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教学,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又可以强化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样学生就在内部动机的驱使下学习。
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俄国的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旺盛的学习动机,是教育者最重要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美]拉塞尔·伊·埃姆斯,卡罗尔·埃姆斯.邬大光,傅博,译.学生动机研究[M].重庆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
[2]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实用教育心理学[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
[3]Joseph S.Krajcik·Charlene M.Czerniak·Carl F.Berger.中小学科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方法与策略.王磊,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