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应当传送生命气息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lood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初二一次考试的作文题目很有意思,批阅下来,也有一些感受,写下来,与同行共享。先来看作文题。
  【提示语】意大利诗人但丁说:“爱是美德的种子。”白朗宁说:“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爱,因为我有爱。”这半个学期来,我们从课文中领略到了浓浓的“爱”:“长征之歌”启示着我们热爱伟大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怀”告诉我们爱国是不受地域限制的;“至爱亲情”教会了我们爱父母手足……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命过程中值得我们去爱的有很多很多,除了课文中学到的,你可以爱自然、爱科学、爱文学……请相信“爱能创造一切”!
  【作文题】请以“带着爱前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感情真挚,杜绝抄袭;(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文章中不得出现校名、班名、人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代替;(4)不少于600字。
  提示语加上作文题,再加要求,这样的作文命题方式,还是和当下无锡市语文中考题目接轨的。“带着爱前行”,是一个基本不会写偏的作文题;但问题却并非如此简单。
  提示语概括了初二上学期三个主题阅读单元的主要内容,围绕关键词“爱”展开。我认为,内容似乎局限在了间接的阅读经验之中。从“爱自然、爱科学、爱文学”,到“爱能创造一切”,这些提示语似乎只是停留在概念之上,似乎很难触发学生对于生活积累的联想。
  “带着爱前行”,是全命题的作文。审题的时候,不妨首先将其变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谁”,带着“谁的爱”“前行”。当然,第一个“谁”一般写的是“我”,也是小作者,第二个“谁”,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觉得,爱不仅仅是物质的获得和给予,更多的是对于心灵的关注、理解、信任和期待,是发现,是感动,更是情感传递、力量获得。很多同学写了感受爱的温暖,却没有写出爱的力量、自己的成长。这就有些遗憾了。
  从孩子的生活经历来看这作文题的题中之旨,除了表现爱的感受外,还要进一步写爱的感悟,乃至于心灵的升华。从发现爱,获得爱,到感悟爱,再到传递爱,这是“前行”的动力吧。优秀的学生能够写到后面这些层次。
  另外,“爱自然”“爱科学”“爱文学”,这些爱写起来有一些难度。自然是生命的投射,科学是自然的探索,文学是人生的智慧。小作者首先要化解这些大概念,同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写出自己独特的理解,生动地揭示出爱之本质,才能够写出其一二。
  这样的文章题目,看似平庸容易,却颇有一些难度。在批阅的过程中,果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问题一:笔墨分散。
  批阅学生的文章,发现最大的问题是主题不够明确。这是为什么呢?“爱”的内涵非常丰富,外延也十分广阔。短短的千字文,要表现爱的宏大主题是比较难的。许多同学在写作的时候,缺乏集中的笔墨,泛泛而谈。在写作之前,必须深入思考:本文的爱是哪一种,是从谁的身上感受到的,怎样感受到的,从中“我”获得的成长和启示是什么?唯有集中笔墨,来表现那个瞬间,那件小事,那一次“爱”的发现和感悟,才能够将这宽泛的主题落到实处。这就是所谓的“大题小做”吧。
  问题二:老调重弹。
  许多同学依旧在写那些老掉牙的段子:放学路上自行车掉链子了,遇到了好心的师傅为自己免费修理;深夜生病,父母连夜送去医院;大清早,看到清洁工扫大街;考试失败,父母改变严厉的态度,耐心辅导,热情鼓励……
  诸如此类的老套,说明了什么?是我们的校园生活不够丰富多彩吗?重温一下新的学年我们走过的道路:初一初三的军训,那整齐的动作和队列似乎还伴随着教官的口令浮现在眼前;体育节开幕式上精彩纷呈的班级文化展示;校运会高高的领奖台,激动人心的颁奖音乐奏响的时候,你的心是否也随之怦然而动?还有新一期《砚池》的刊行,新一期星空广播的悦耳音乐,还有综合实践活动……为什么我们历经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笔下的生活却依旧如此单调?作为共同经历的老师,我要深深反思。
  我们的作文教学依旧没有引导学生去关注当下的生活,去发现心灵深处的感动,和校园中平凡的美。我们感受生活的能力在下降,我们的心灵缺乏一种敏感。唯有睁大好奇的眼睛,我们才能够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才能够不断走向成长。
  问题三:缺乏过程。
  在许多学生习作中,爱的获得过于简单,缺少对过程的细致描摹。其实,那些轻易的获得未必是真实、真正的爱。爱的力量是心灵的力量,唯有善于回味的心灵,才能够发现、感受,也才能生动地展示出自己的成长过程。
  许多语文教学名家都倡导作文教学乃至语文学习要面向生活。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应该引导孩子关注生活和心灵的成长。
  为什么我们的应试作文格局如此狭小?我觉得还是因为作文学习与生活有隔膜;还是因为我们缺乏生活教育的智慧,没有打通读与写,没有打通学习和生活的通道。
  其实,每天的日记、读书笔记,其作用远远超过了定期的大作文。只读一本语文教材,肯定学不好语文。这些观点早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是我们在加大阅读量的时候,有没有关注阅读的兴趣,去创设一个个话题,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不断追求心灵的成长?许多语文教学名家都强调学生在课外读写中多写随笔,发现生活,表达心灵。我觉得,语文学习,在习得语文能力的时候,还要在持续关注“我”的故事中,关注“我”的内心,关注“我”的观点,引导学生开拓眼界和胸襟,不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作文是与一张纸的对话,是日常概念和经验的组织和交流。语文教师要善于在阅读和写作中发现孩子们的兴趣、性格、特长,要善于打通学生书本读写的生活和他们的现实生活,引导孩子不断走向新的自我建构。
  如果我能够结合一些校园生活的事例,在军训、校运会或综合实践活动等具体活动的情境下,设计一些话题,引导孩子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心得,阅读相关的作品,这生活的源头活水一定能够让我们的作文教学溪流潺潺,清新如许。
  (作者单位: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
  (栏目责编:周 彦)
其他文献
摘 要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行历来被广为传颂,并且激励着一代人不断践行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但是,在今天学生们浪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应该加强教育,可以通过实行营养午餐计划来让学生们意识到应该勤俭节约,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把勤俭节约这种美德发扬光大。  【关键词】午餐;勤俭节约;学生  古人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不论是一个人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