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阅读教学的根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hai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是一种厚重的关怀,是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语文是一种灵性,是一种尊重,是一种人格,更是一种精神。而所有这些都以语言为载体,借助语言展现语文的内涵与风韵,而语言的学习必须依赖于反复的诵读。由于受传统观念以及教师思维习惯的影响。语文已逐渐失去了原本的灵性,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也就陷入了种种尴尬与误区。在阅读教学中,以机械的识记、繁琐的讲析、零乱的问题代替学生的诵读,代替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与感悟。具体表现为:
  误区一:以讲代读,使学生语文学习失去主动性
  课程改革对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全新的革命,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受到冷落与摒弃。新课改倡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而语文学科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舞台,因为阅读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自读与自悟。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阅读的过程就是阅读主体通过特定的心智活动。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文本的言语与社会生活对应关系的过程。真正的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具有自主性与独立性,教师决不能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文章的内涵、重点语句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的探究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诵读中悟出来的。笔者曾见到有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从开课的第一分钟一直讲到课的结束,在课堂上学生没有思考与开口表达的机会。课后与这位教师交流:为什么教师在教学中总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根据这位老师反馈的信息看,“满堂灌”可以节约时间,该教的东西都教给了学生,教师尽了职责,心里踏实,问心无愧。殊不知。现在的学生有的不爱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东西,学生是否掌握。掌握了多少,掌握的程度如何,教师都不得而知,何谈尽了教师的职责?这位教师的做法道出了当今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悲哀。阅读是学生心智自觉自悟的过程,岂能由教师包办代替?“教”的根本价值在于“学”,只有学生学得了知识,获得了能力,教师的教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其实教师的“满堂灌”只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这样的教学只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劳动。
  误区二:以析代读,使阅读课堂失去了灵性
  我们阅读的课文(或者经典佳作,或者时文美文)是作者对自然、社会、生活、人生与自我的认识与感悟精髓的浓缩,是作者智慧的结晶,这些文章是精美的,是鲜活的,是充满灵性的,作者的认识与感悟只能依靠学生在阅读中心领神会,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有些诗歌的意境,诗句的韵味,有些散文蕴含的情味等只有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去体味,才能感觉其美,而如果用具体的词语或语句表达出来,其美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黯然失色。有的文章其实就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有些教师教学时非要让学生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致使学生爱读的充满美感、充满情趣,充满灵性的文章,被教师像解剖尸体一样分解得支离破碎,直至学生感受到索然无味甚至厌烦为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展现的本是我国北方的一幅雄伟壮丽的雪景画卷,作者的豪迈与大气就寓于这幅画卷中,学生通过感情诵读就体味出北国冬天的一种雄壮美与作者的豪迈情怀,但如果让学生逐句翻译:“我国北方的风景,千里的大地冰雪封冻,万里的山河大雪飘飘”,这样,我们眼中的北国冬天就与原词的美感相差甚远,学生更不能享受诗词本身的美妙与韵味。再比如:朱自清的《春》展示了春花、春草、春风、春雨以及春天里的人所构成的美妙画卷,让人徜徉于春天、享受于春天、陶醉于春天,从而萌生奋发向上的力量,这些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便可获得。但有些教师偏偏在课堂上呆板地进行分析:这篇文章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为什么要写到春天的人?篇末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本是丰盛的“春天景致”的精神大餐被教师分解得味同嚼蜡,学生本可以用享受的心态来读此文,现在只能用厌恶的情绪来背此文。这样的教学,我们的教师非但没有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路人,相反成为扼杀学生语文学习兴致与欲望的刽子手。试想:我们的教学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怎样的印记,给学生语文学习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深思。
  误区三:以问代读。使语文教学陷入单一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语文课堂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就是教师虽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不再“满堂灌”了,但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新的极端,即“满堂问”,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一组问题接一组问题提问学生。对学生进行问题的狂轰滥炸。课堂上教师不给学生读文、品文的机会,学生在永远也回答不完的问题中进行着单调、乏味的课堂学习,如此教学,学生回答问题的技能是提高了,但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未能真正地提升。笔者曾听过这样一个课例,有位教师讲《背影》,首先出示一组问题:本文写了件什么事?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本文为什么以“背影”为题?待学生回答后,接着又提问第二组问题:作者前后的心情一样吗?文中几次写到背影?重点写的是哪一次?父亲给“我”买橘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值得“我”那样惦念吗?学生疲于应付后,教师又提出了第三组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学生三组问题答完,《背影》一文的学习就结束了。其实,《背影》一文之所以成为经典名篇,就是文章中父亲的挚爱亲情让许多人怦然心动,《背影》一文真正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文章所透射的无言至爱与动人真情,教师教这一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文中这平凡而伟大的父爱以及流淌于文字问的情感美,而这一教学目标不是靠堆砌几个问题就能达成的。美的情感只有用心灵才能感悟,学生要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要进入文本所展现的生活情境,与作者的心灵交融在一起,才能感受出这种真情挚爱,而这些必须依靠学生的反复诵读,深情诵读。这样作者的心弦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我们就能真正让学生感受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亲情之美来。如果将这样一篇反映浓浓至爱的美文分解一组一组枯燥问题来读,学生就会感觉反感厌烦,也就不可能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振,这篇文章的真正内涵与美就会被我们的教师无情地扼杀,这篇文章教学的价值就会大大缩水。
  误区四:以练代读,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本性
  时下不少地方流行着一些课题实验,即将一节课教师所教的内容,变成一份试卷,课前让学生预习,完成预习题;课中要求学生自学,完成课堂练习;课后要求学生巩固,完成课外作业,这样一节课从课前、课中到课后学生都是在做题中度过的,教师授课也就是对试题的评讲(包括课前预习题的订正、课中练习题的解惑以及课外练习题的落实,通过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答题的能力是提高了,但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其本性。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语言,感悟语言,使用语言,从而积淀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但把学生当作解题的机器的语文教学显然是有明显缺失的,因为这样的教学不让学生走近文本,走进文章,感受文章中所隐含的资源,不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进行思想的碰撞,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教学。其实,语文是优雅的、高尚的,它可以荡涤人们心灵的污垢;语文又是美妙的、妩媚的,它有旖旎的风景,让人心旷神怡;语文还是聪颖的、睿智的,它那深邃的哲理能开启人们懵懂的心灵,让我们的内心洒满阳光,充满智慧。语文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个性。岂是一个“练”字了得?殊不知,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无休止的做题是对语文本性的一种亵渎。更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浓郁兴趣的伤害,这样的教学就有悖于规律,其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我们的语文是一方美丽,是一片真情,是一份雅趣,是一种机智与气度。只有通过诵读,让学生走进文本美美的赏。细细的品,深彻的悟,学生才能真正徜徉于美妙的语文世界,享受语文的味道与情趣,享受语文的韵致与奇妙,享受语文带来的灵魂的的洗礼与思想的超越。
  刘辉平,语文教研员,现居湖北武穴。本文编校:左晓光
其他文献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体现语文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从近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的分数比例可见一斑。在满分120分的卷子里,阅读部分占42分,其中现代文阅读占27分。由此观之,现代文阅读的得分多少已成为语文成绩高低的关键。因此,在语文复习课上,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成了复习的主轴线。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对中考试题的分析和思考,对现代文阅读步骤及方法作了探讨和研究,现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在
一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高考作文题,引发了科幻作文的风暴,迎来了虚构作文的盛世。然而,“时”过境迁,当大量脱离现实、没有自我的无病呻吟之作充斥高考试卷中时,人们便厌倦甚至痛恨了。所以,2007年高考阅卷时,江苏省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老师“特批”了一篇“怀想天空(麦收时节)”,以正写风,“明诏大号”:写作必须面向现实,反映生活,书写自我。  然而,对于长期生活阅历肤浅,感悟生活能力贫乏的中学生来说
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提出的重点要求。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高效的课呢?我认为,在一堂课中,教学安排合理、紧凑,学生学习的质量好、效率高,每个学生个体的能力都有所发展,那么这堂课就可以说是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又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课前精心准备——优化预设环节    每次备课前,我都会问自己,这个单元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这堂课究竟要带给学生什么。只有把这些问题系统的整理清楚了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让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语文的有效教学主要指教师能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能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意向,又能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有意识地主动参与,还能善于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听得清楚、明白,更能让学生在接受、探究、发现、创造中学会学习。  网络信息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它
近几年来,中考作文命题,按照语文新课标的精神,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给了考生自主写作的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    (一)话题作文例析    例1:直白式话题作文(2004年深圳市南山区)以“校外生活”为话题作文。(500字以上)  这是一道直白式话题作文。它没有提示性语言,也没有任何材料提供,而是直接陈述话题,仅有数字的限制。命题人是想通过提供一个有
眼下,有这样一种作文现象的写作模式似乎颇得学生“青睐”。而且渐呈泛滥之势:摘录或回忆一则或真实或虚拟的故事,再以一两段或抒情或议论的文字点题、升华,作者本人则充当了一名看客,成为游离于文章主人公或次要人物之外的一个“第三者”!  比如,这样一篇学生练笔:  偶然事件会创造机会  有个老牧师生活在一个山谷里。40年来,他照管着教区所有的人,施行洗礼,举办葬礼、婚礼,抚慰病人和孤寡老人。  有一天,天
前不久接学校通知,要求我给全校教师作一次校本培训的讲座。我向教师了解需要讲些什么,他们要求讲一讲如何写教学论文,因为他们知道我近几年来有二十余篇教学论文发表或获奖。于是我只好把自己如何写教学论文的做法整理一下,作了一次讲座,不料得到了较好的反响。于是我想,何不把这次讲座的部分内容整理出来,以对更多的教师有所帮助呢。  目前,写教育论文是每个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都必须面对的事情,尽管对教师到底要不要写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呼唤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靠近评价,生命就会舞蹈”。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只在于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好的每一句教学语言是否精彩,更在于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评价语是否充满教育机智,是否有效发挥作用。课堂评价语运用得精妙,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
由于受语文教学多元化的影响。目前语文教法呈两大流派:一是所谓“新潮”。其表现五花八门,擅长画画的,画上几幅画,以示形象性;擅长演说的,口若悬河,以示学识渊博;就是擅长朗读的,也非用个录音机,以示现代化;更有甚者居然把教材变成剧本。把讲台变成舞台,把学子变成戏子,还美其名曰“愉快教学”,殊不知宝贵的语言教学时间在嘻嘻哈哈中付之东流。二是所谓“旧派”,其表现主要为两种:一种做法是以讲代读,“满堂灌”,
随着电影、电视拍摄技术的飞跃发展,影视正凭着它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雕刻等艺术融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武术、娱乐等内容为一体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整个世界的广大观众,成为当今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乃至全部。当今几乎没有谁敢低估影视的力量,没有人敢忽视影视的存在与发展。由于影视的商业性、娱乐性,很多影视商片面追求高收视率。什么影视流行,影视界便对这些节目进行大量的炒作,影视商便迅速克隆复制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