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对策建议: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二是适应发展,改善环境,强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三是创设氛围,抓住机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高校; 创新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24-0040-02
高等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尤其是要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重大使命,不仅要培养一大批优秀拔尖创新人才,而且要创造一批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可见,“创新功能”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功能。与基础教育传播知识、保存知识的功能不同,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主要肩负着创新知识与造就创新人才的功能。而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只有在转变观念的前提下,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地对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机制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
第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除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外,还包括人的发展。所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发展是为了人,发展也依靠人。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手段,是实现人的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统一。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手段。当前,教育观念正由传统走向现代,但创新人才的质量标准尚在探索之中。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高等教育不能企图将每个人都培养成出类拔萃的创新者,而是力图提高所有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使之日后能适应创新时代和创新事业的要求。只有树立了新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才有明确的思想保证。科学发展观对人才的要求在内涵、规格、模式诸方面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创新是对人才素质的核心要求,我们要在继承性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创新教育,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改变单一的教育模式和学历教育观念,确立创新教育观和整体化知识教育观,以及注重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衡量教育质量的评价观。让学生多接触学科前沿,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现状、发展趋势,把科学研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与书本不同的新思想、新见解,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尤其在学生提出创新的同时,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有些人常常把个性等同于个人主义、散漫主义,把人按照一种统一规格来培养,这会束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发展个性就是发展个人的特点、闪光点或强势智能,这是人潜在的创造力。教育的使命是帮助个人开发这种潜在的能力,鼓励求新意识,敢于创新、敢于冒险、敢于超越。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顺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就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融入人们的血液之中,把创新成果作为水到渠成的产物。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才能通过创新人才的广泛社会活动,不断地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产生大量的专利与发明,呈现以创新为基础的社会发展局面,推动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
第二,适应发展,改善环境,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归根到底都要着眼于人,着眼于对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创新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个人而言,创新才能使其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上立足并得以发展。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要形成立于不败之地的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创新。可见,创新本身就是人才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无论哪种创新,都不可能是少数天才、科学家和大师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创新,只不过创新的程度不同而已。为适应发展,教师和学生对创新的追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表现在创新精神方面只是有强有弱罢了。创新精神是进行创新的内在动力,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为了强化这种内在动力,我们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创造兴趣和形成创作灵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并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以解放思想、淡化一些功利的观念,破除人们对创新的神秘感,树立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的新观念,从而促使他们大胆探索,努力创新。此外,创新需要强有力的系统支持。因为当今世界的创新越来越表现为高级形态的创新,在高层次高起点上的创新,其难度越来越大。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深度需求和竞争形势的加剧,不仅要求尽快出高新技术研究成果,而且要求成果尽快转化为企业效益。这种形势下,孤立的、散点式的创新已逐步为集体创新、系统创新所代替。实践还证明,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强大的系统支持,需要社会和学校营造出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外部环境,如加强创新具有的基地建设等,保护和鼓励学生的独立性、自立性和创造性,形成民主、开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合适的“土壤”。
第三,创设氛围,抓住机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2006年1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对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科技精英说:“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可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将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机遇和政策支持。高等院校一定要把握这一历史发展契机,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大使命,加大体制改革,努力构建创新教育体系。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虽然已形成比较成熟和完善的一套教育管理体制,特别是在办学体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创新体系方面却相对缺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倡导学术自由、百家争鸣,创设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建立一个以创新为主旋律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应当包括创新的体制、创新的课程、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创新的师资等等。此外,还需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在管理机制和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予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自主权。如在广泛的范围内让他们有权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克服“千人一面”的传统的共性制约;在教育教学方面,建立弹性学分制和弹性选课制、主辅修制;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答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的小班教学方式、创设富有思考性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大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拓展第二课堂;设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科研能力等为主要内涵的创新活动课程,把创新活动提到教学的高度来认识,纳入整个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自觉主体意识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尤其要注重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复合型、开拓型、高能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责任编辑柳波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高校; 创新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24-0040-02
高等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尤其是要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重大使命,不仅要培养一大批优秀拔尖创新人才,而且要创造一批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可见,“创新功能”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功能。与基础教育传播知识、保存知识的功能不同,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主要肩负着创新知识与造就创新人才的功能。而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只有在转变观念的前提下,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地对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机制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
第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除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外,还包括人的发展。所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发展是为了人,发展也依靠人。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手段,是实现人的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统一。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手段。当前,教育观念正由传统走向现代,但创新人才的质量标准尚在探索之中。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高等教育不能企图将每个人都培养成出类拔萃的创新者,而是力图提高所有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使之日后能适应创新时代和创新事业的要求。只有树立了新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才有明确的思想保证。科学发展观对人才的要求在内涵、规格、模式诸方面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创新是对人才素质的核心要求,我们要在继承性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创新教育,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改变单一的教育模式和学历教育观念,确立创新教育观和整体化知识教育观,以及注重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衡量教育质量的评价观。让学生多接触学科前沿,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现状、发展趋势,把科学研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与书本不同的新思想、新见解,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尤其在学生提出创新的同时,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有些人常常把个性等同于个人主义、散漫主义,把人按照一种统一规格来培养,这会束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发展个性就是发展个人的特点、闪光点或强势智能,这是人潜在的创造力。教育的使命是帮助个人开发这种潜在的能力,鼓励求新意识,敢于创新、敢于冒险、敢于超越。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顺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就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融入人们的血液之中,把创新成果作为水到渠成的产物。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才能通过创新人才的广泛社会活动,不断地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产生大量的专利与发明,呈现以创新为基础的社会发展局面,推动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
第二,适应发展,改善环境,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归根到底都要着眼于人,着眼于对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创新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个人而言,创新才能使其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上立足并得以发展。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要形成立于不败之地的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创新。可见,创新本身就是人才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无论哪种创新,都不可能是少数天才、科学家和大师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创新,只不过创新的程度不同而已。为适应发展,教师和学生对创新的追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表现在创新精神方面只是有强有弱罢了。创新精神是进行创新的内在动力,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为了强化这种内在动力,我们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创造兴趣和形成创作灵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并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以解放思想、淡化一些功利的观念,破除人们对创新的神秘感,树立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的新观念,从而促使他们大胆探索,努力创新。此外,创新需要强有力的系统支持。因为当今世界的创新越来越表现为高级形态的创新,在高层次高起点上的创新,其难度越来越大。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深度需求和竞争形势的加剧,不仅要求尽快出高新技术研究成果,而且要求成果尽快转化为企业效益。这种形势下,孤立的、散点式的创新已逐步为集体创新、系统创新所代替。实践还证明,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强大的系统支持,需要社会和学校营造出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外部环境,如加强创新具有的基地建设等,保护和鼓励学生的独立性、自立性和创造性,形成民主、开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合适的“土壤”。
第三,创设氛围,抓住机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2006年1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对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科技精英说:“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可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将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机遇和政策支持。高等院校一定要把握这一历史发展契机,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大使命,加大体制改革,努力构建创新教育体系。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虽然已形成比较成熟和完善的一套教育管理体制,特别是在办学体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创新体系方面却相对缺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倡导学术自由、百家争鸣,创设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建立一个以创新为主旋律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应当包括创新的体制、创新的课程、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创新的师资等等。此外,还需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在管理机制和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予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自主权。如在广泛的范围内让他们有权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克服“千人一面”的传统的共性制约;在教育教学方面,建立弹性学分制和弹性选课制、主辅修制;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答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的小班教学方式、创设富有思考性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大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拓展第二课堂;设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科研能力等为主要内涵的创新活动课程,把创新活动提到教学的高度来认识,纳入整个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自觉主体意识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尤其要注重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复合型、开拓型、高能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责任编辑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