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是毛泽东《七律·送瘟神》中的颔联,“红雨”指落花,前句说落花随着自己的心情翻波逐浪,后句说青山也有意地化崎岖险要为联通桥梁。如果把你掌握的事例喻作“红雨”“青山”的话,那么怎样运用你掌握的事例才能更好地论证观点,那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中学生常常是“观点 事例=议论文”,材料是材料,观点是观点,油水分离。没有层次,缺乏逻辑,不见分析,当然没有深刻性可言。
  议论文如何运用例证效果更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事例运用形式力求丰富多样
  1.概括 具体,点面结合式
  概括举例,常是直接作概括性的表述而不做解说和说明的排比式结构。同类型同性质的一连串例子,能够增加一种气度和力度,使人们了解面上情况,把握事实的整体概貌,显示出表证事物的广度。具体举例能了解材料关照论点的细枝末节,挖掘出个别中蕴含的一般,显示出表证事物的深度。试看《只为渐入佳境》在具体叙述陈景润的科学研究渐入佳境的事例之前的一段概括引例:
  名剧的开头,往往少有高潮。
  胜境的入口,常常并不引人注目。
  味美的果实,初嚼的口味有时反而平淡。
  默默地演算,悄悄地深潜,细细地梳理,静静地推进。
  引高潮以适时,探胜境于幽绝,品真味以悠远,悟真谛于孤寂,乃独步人生,渐入佳境之秘籍!
  文章以诗一般的语言概括了三种现象的例子,自然地将读者一下子带入“渐入佳境”的普适情形中,引人思考,同时又很自然地引出陈景润科研渐入佳境的重点事例,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2.标志与变化,不拘一格式
  举例形式力求多样。标志性举例,用“譬如、例如”等明示词;图表举例,故事举例,也可以是寓言或妙趣横生的画面;还可以是假设举例,典故举例,不仅充实文章内容,而且表达更有艺术效果;自然也可以是对比举例,能显现比较对象的差异优劣造成强烈反差。另外,类比举例便于接受;分角度举例富于层次变化等。我们看一下杨崇庆《矮是自己长成的》部分用例:
  譬如一个人,希望出身名门,血统高贵,以增加自己在世人眼中的分量,可是想不到自己的祖先有过为盗乡里、加害邻人的历史,使自己好没面子。怎么办?第一,承认事实,向邻人道歉;第二,表明态度,清白为人,永远不干先人的勾当。一个民族也像一个人一样,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污点,有缺点、污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
  …………
  鲁迅笔下的阿Q,捂不住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就企图去捂别人的嘴,结果惨遭殴打,备受奚落,丑亦甚焉。赵树理笔下的三仙姑,嫌自己那張脸难看,把脸涂抹得像“下了霜的驴粪蛋”,成为耻笑对象。这就如同一张白纸上有一个黑点,你想否定它,千方百计涂抹,反倒越涂越黑。
  第一段先是明示词语,设例论证,由人说到民族进行类比;第二段由现实到文学,以文学形象为例反面阐述。用例富于变化,存妙趣,有味道,而且显示出作者良好的文学素养和驾驭文字的功底。
  事例内涵挖掘务求揭示本质
  1.传统与新颖,鲜活气息式
  例子准确切题又新颖感人,或者虽是传统例子,却有别开生面的挖掘和表述,既蕴含深刻的思想性,又体现出思维的灵动性。论证不再枯燥沉闷,鲜活气息扑面而来,请看《第一步不代表全部》:
  宋时天才儿童仲永,三岁识千字,五岁能作诗,相较同龄人,他的第一步要好得多,但最终却因不持续学习泯然众人,这不就是第一步走得好而后却黯淡无光的典型吗?
  该例为大家熟知的传统例子,一般考生只是强调扣好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性,但该考生却经典素材再现,用这个例子来证明“第一步不代表全部”,这篇作文就从大多数考生作文中脱颖而出。
  再看一下李泓冰的《放下手机听听祖先的叮咛》,你更能感觉到鲜活的生活气息:
  信息随荣随枯的今天,总有一些不朽,让我们踏实。中秋这样的中国节,激活我们的文化记忆,不但有机缘触摸到祖先的智慧,也能重新发现亲情的温暖。
  中秋,真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呢!且把手机暂放一边,揽过小儿女,讲一讲苏轼与李白;洗手做羹汤,满足堂上双亲的团圆渴望……
  2.分析与挖掘,揭示本质式
  运用事例摆事实只是论证的基本手段,通过分析讲道理才是议论的最终目的。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提升论证深度的关键。只有事实例证,而缺乏对论据的事理分析,不仅会割裂论据与观点的关系,而且会给人堆砌之感。试看山东一考生《批量复制,教育之殇》的用例:
  英国《镜报》报道,印度万迪尼学校300名学生在校长的要求下训练出了双手书写的技能,令人惊叹。印度校长此举,也许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左右脑,是善心之举,但以此而造成的认知障碍的风险却令人担忧。窃以为印度学校刻意强迫学生练就的双手技能,实为违背个性化教育的规律。技能不能成为炫耀的资本,更不能沦为看客们的猎奇对象。唯有针对个性,打造个性的灵活教育,方可助学生一臂之力。
  列举事例后,先做正面分析肯定初心,接着话锋一转,指出这样做违背教育规律,明确提出自己的立论观点打造个性教育。分析挖掘全面辩证,易于接受。
  3.理性与公正,尊重客观式
  虽说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高考议论文能做到自圆其说即可。但实际用例分析我们还是要尊重客观、理性公正,只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观点看法引发大多数人的共鸣,得到人们比较广泛的认可。请看人民网对2018年9月的一则新闻表达的看法:
  广东姑娘林玥放弃家人“安排”的卫校,自己通过众筹解决了学费问题,远离家乡学喜欢的专业。大一学生的年龄基本在18、19岁,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但许多父母觉得,孩子永远是孩子,包办思想不减。一些大学生对父母“啥都管”有微词,但也过惯了“啥都不操心”的日子。而林玥姑娘,她要规划自己的人生路并为此负责,值得尊重。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重要基础,她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作者对家长包办思想的分析,对一些大学生既想独立,摆脱“啥都管”,而又在遇到问题时想找父母“摆平”的心态的分析非常真实,客观,让人会心颔首。
  议论文写作,绝不是提出观点,放上三五个例子便可交卷完工的事。在形式上尽量丰富多样,内容上尽可能挖掘深刻,表达辩证。这样,才会在你看似随心,其实着意的运用中,收到良好的沟通论据和论点的论证效果。
  (编辑:于智博)
其他文献
关键词:抄袭;借鉴;创新……  《锦绣未央》抄袭案被指抄了200多本小说。调查发现,网上“写作软件”能自动抓取,要描写眉毛,输入“meimao z”就能跳出“在他眉峰的皱蹙之间,隐隐蕴藏着一股杀气”等好几页文章。  关键词:中国梦;坚持……  《科恩眼里的中国》历时两年拍摄,行程跨越12000多公里,2016年终于如期呈献给世人。1957年,27岁的罗伯特·卡尔·科恩到中国访问,并制作了紀录片。多
美好的生活,虽离不开越来越鼓的“钱袋子”,但更离不开干净、整洁有序的“美村子”,因此我们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构建美丽中国。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但区域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因此我们必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美丽中国。  命题角度大解读:聆听十九大(1)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题】  根据下面的文字,选取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各种眼光。眼光中饱含着各种情,有关爱、真情、爱意、严厉、恐惧、痛恨,也有信任、鼓舞、期望、绝望……眼光也表现了人们的见识,有人眼光高远、独到,成就事业、未来,有人眼光短浅,看不清人生的方向。  【写作指导】  眼光一般分为几个含义:(1)形容视线;(2)指观察事物的能力;(3)指眼睛;(4)视力;(5)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浙江英才汇聚,人杰地灵,一代代人将浙江精神不断传递,而现在,火炬传递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  江浙地区多丘陵,溪流在群山之间萦绕,滋润着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奋而务实,这就是最初的浙江人,也是我们现在的浙江人。这几个字融进这方土壤,成了人们吃进去的米、喝进去的水,也长成了一代又一代浙江人的血与肉。  这血与肉凝结成了“韧”的性格。他们有似水的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認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考题解析】  作文题目延续了上海卷作文一贯的思辨性,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发展理性思维的品质。今年的题目直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与影响他人的关系,让学生将自己跟他人联系起来,让个人融入集体、融入世界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十九大刚结束,举国上下就掀起了学习十九大报告的热潮。全国各界人士,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看报告,解读得有滋有味!在如火如荼的学习氛围里,请看老师们是这么解读十九大报告:  语文老师:金句不是堆砌辞藻,而是朴实动人!  数学老师:看看十九大报告,同学们就明白什么是“数字的力量”!  英语老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英语讲也很美……  物理老师:同
看了中央美院的毕业生设计展,记住了雕塑系王云鹏的作品《3000目》。  我不懂何为3000目?女儿告诉我,3000目是打磨的一个术语,也是打磨用的砂纸的型号。她告诉我,当你打磨水泥、金属或大理石等物件时,从2000目到2500目,变化还不明显。从2500目到3000目,你会发现,物件有了神奇的变化,它细腻到发出辉光,它亮了,而这种亮光又节制含蓄,充满不露声色的贵气。所以,3000目是一个里程碑式的
突破与领跑不只是一种荣誉,更是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应用  拔根毫毛、化身千万,这是《西游记》里的神话。今天,中国科学家让神话变成了现实——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强团队1月24日下午在北京宣布: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这两只体细胞克隆猴,分别是2017年11月27日出生的“中中”和同年12月5日出生的“华华”。2018年1月25日,它们的“故事”
“城市发展越来越快,手写信的人也越来越少。马路两侧的大邮筒,日日吃灰。谁曾想,上班路上能偶遇邮政小哥来取件。希望这道美丽的绿色风景能一直被保留。”6月18日,杭州一位市民在街上看到一名邮递員在邮筒边开箱取件。他拍下照片传到网上,并写下以上感慨。随后网上掀起一波回忆杀——“邮筒真的还在啊”“我小时候还有过笔友”“下课会去学校传达室翻信箱的我”……很多人的记忆深处,城市街道边的“邮政绿”老式邮筒曾经是
上世纪末的激流岛,黑夜的眼睛亮起,急切地向天空寻章摘句;大变动的时代语境下,我们依旧执着地寻找光明,渴望从触碰文学中体察爱与诗性。在对阅读的“生态关怀”中,书籍正朝我们走来,以更近的姿态,融入我们的生命脉络。  作家唐诺有言:“好的读者应该勇敢些、坚韧些,走向那不作聲、不叫嚣的寂寞书架一角。”的确,书籍、文学,从不搔首弄姿,长期以一种近乎“高冷”的姿态摆渡于生活迷津中。二十世纪初,阵阵《热风》刮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