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是毛泽东《七律·送瘟神》中的颔联,“红雨”指落花,前句说落花随着自己的心情翻波逐浪,后句说青山也有意地化崎岖险要为联通桥梁。如果把你掌握的事例喻作“红雨”“青山”的话,那么怎样运用你掌握的事例才能更好地论证观点,那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中学生常常是“观点 事例=议论文”,材料是材料,观点是观点,油水分离。没有层次,缺乏逻辑,不见分析,当然没有深刻性可言。
议论文如何运用例证效果更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事例运用形式力求丰富多样
1.概括 具体,点面结合式
概括举例,常是直接作概括性的表述而不做解说和说明的排比式结构。同类型同性质的一连串例子,能够增加一种气度和力度,使人们了解面上情况,把握事实的整体概貌,显示出表证事物的广度。具体举例能了解材料关照论点的细枝末节,挖掘出个别中蕴含的一般,显示出表证事物的深度。试看《只为渐入佳境》在具体叙述陈景润的科学研究渐入佳境的事例之前的一段概括引例:
名剧的开头,往往少有高潮。
胜境的入口,常常并不引人注目。
味美的果实,初嚼的口味有时反而平淡。
默默地演算,悄悄地深潜,细细地梳理,静静地推进。
引高潮以适时,探胜境于幽绝,品真味以悠远,悟真谛于孤寂,乃独步人生,渐入佳境之秘籍!
文章以诗一般的语言概括了三种现象的例子,自然地将读者一下子带入“渐入佳境”的普适情形中,引人思考,同时又很自然地引出陈景润科研渐入佳境的重点事例,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2.标志与变化,不拘一格式
举例形式力求多样。标志性举例,用“譬如、例如”等明示词;图表举例,故事举例,也可以是寓言或妙趣横生的画面;还可以是假设举例,典故举例,不仅充实文章内容,而且表达更有艺术效果;自然也可以是对比举例,能显现比较对象的差异优劣造成强烈反差。另外,类比举例便于接受;分角度举例富于层次变化等。我们看一下杨崇庆《矮是自己长成的》部分用例:
譬如一个人,希望出身名门,血统高贵,以增加自己在世人眼中的分量,可是想不到自己的祖先有过为盗乡里、加害邻人的历史,使自己好没面子。怎么办?第一,承认事实,向邻人道歉;第二,表明态度,清白为人,永远不干先人的勾当。一个民族也像一个人一样,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污点,有缺点、污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
…………
鲁迅笔下的阿Q,捂不住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就企图去捂别人的嘴,结果惨遭殴打,备受奚落,丑亦甚焉。赵树理笔下的三仙姑,嫌自己那張脸难看,把脸涂抹得像“下了霜的驴粪蛋”,成为耻笑对象。这就如同一张白纸上有一个黑点,你想否定它,千方百计涂抹,反倒越涂越黑。
第一段先是明示词语,设例论证,由人说到民族进行类比;第二段由现实到文学,以文学形象为例反面阐述。用例富于变化,存妙趣,有味道,而且显示出作者良好的文学素养和驾驭文字的功底。
事例内涵挖掘务求揭示本质
1.传统与新颖,鲜活气息式
例子准确切题又新颖感人,或者虽是传统例子,却有别开生面的挖掘和表述,既蕴含深刻的思想性,又体现出思维的灵动性。论证不再枯燥沉闷,鲜活气息扑面而来,请看《第一步不代表全部》:
宋时天才儿童仲永,三岁识千字,五岁能作诗,相较同龄人,他的第一步要好得多,但最终却因不持续学习泯然众人,这不就是第一步走得好而后却黯淡无光的典型吗?
该例为大家熟知的传统例子,一般考生只是强调扣好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性,但该考生却经典素材再现,用这个例子来证明“第一步不代表全部”,这篇作文就从大多数考生作文中脱颖而出。
再看一下李泓冰的《放下手机听听祖先的叮咛》,你更能感觉到鲜活的生活气息:
信息随荣随枯的今天,总有一些不朽,让我们踏实。中秋这样的中国节,激活我们的文化记忆,不但有机缘触摸到祖先的智慧,也能重新发现亲情的温暖。
中秋,真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呢!且把手机暂放一边,揽过小儿女,讲一讲苏轼与李白;洗手做羹汤,满足堂上双亲的团圆渴望……
2.分析与挖掘,揭示本质式
运用事例摆事实只是论证的基本手段,通过分析讲道理才是议论的最终目的。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提升论证深度的关键。只有事实例证,而缺乏对论据的事理分析,不仅会割裂论据与观点的关系,而且会给人堆砌之感。试看山东一考生《批量复制,教育之殇》的用例:
英国《镜报》报道,印度万迪尼学校300名学生在校长的要求下训练出了双手书写的技能,令人惊叹。印度校长此举,也许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左右脑,是善心之举,但以此而造成的认知障碍的风险却令人担忧。窃以为印度学校刻意强迫学生练就的双手技能,实为违背个性化教育的规律。技能不能成为炫耀的资本,更不能沦为看客们的猎奇对象。唯有针对个性,打造个性的灵活教育,方可助学生一臂之力。
列举事例后,先做正面分析肯定初心,接着话锋一转,指出这样做违背教育规律,明确提出自己的立论观点打造个性教育。分析挖掘全面辩证,易于接受。
3.理性与公正,尊重客观式
虽说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高考议论文能做到自圆其说即可。但实际用例分析我们还是要尊重客观、理性公正,只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观点看法引发大多数人的共鸣,得到人们比较广泛的认可。请看人民网对2018年9月的一则新闻表达的看法:
广东姑娘林玥放弃家人“安排”的卫校,自己通过众筹解决了学费问题,远离家乡学喜欢的专业。大一学生的年龄基本在18、19岁,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但许多父母觉得,孩子永远是孩子,包办思想不减。一些大学生对父母“啥都管”有微词,但也过惯了“啥都不操心”的日子。而林玥姑娘,她要规划自己的人生路并为此负责,值得尊重。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重要基础,她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作者对家长包办思想的分析,对一些大学生既想独立,摆脱“啥都管”,而又在遇到问题时想找父母“摆平”的心态的分析非常真实,客观,让人会心颔首。
议论文写作,绝不是提出观点,放上三五个例子便可交卷完工的事。在形式上尽量丰富多样,内容上尽可能挖掘深刻,表达辩证。这样,才会在你看似随心,其实着意的运用中,收到良好的沟通论据和论点的论证效果。
(编辑:于智博)
中学生常常是“观点 事例=议论文”,材料是材料,观点是观点,油水分离。没有层次,缺乏逻辑,不见分析,当然没有深刻性可言。
议论文如何运用例证效果更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事例运用形式力求丰富多样
1.概括 具体,点面结合式
概括举例,常是直接作概括性的表述而不做解说和说明的排比式结构。同类型同性质的一连串例子,能够增加一种气度和力度,使人们了解面上情况,把握事实的整体概貌,显示出表证事物的广度。具体举例能了解材料关照论点的细枝末节,挖掘出个别中蕴含的一般,显示出表证事物的深度。试看《只为渐入佳境》在具体叙述陈景润的科学研究渐入佳境的事例之前的一段概括引例:
名剧的开头,往往少有高潮。
胜境的入口,常常并不引人注目。
味美的果实,初嚼的口味有时反而平淡。
默默地演算,悄悄地深潜,细细地梳理,静静地推进。
引高潮以适时,探胜境于幽绝,品真味以悠远,悟真谛于孤寂,乃独步人生,渐入佳境之秘籍!
文章以诗一般的语言概括了三种现象的例子,自然地将读者一下子带入“渐入佳境”的普适情形中,引人思考,同时又很自然地引出陈景润科研渐入佳境的重点事例,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2.标志与变化,不拘一格式
举例形式力求多样。标志性举例,用“譬如、例如”等明示词;图表举例,故事举例,也可以是寓言或妙趣横生的画面;还可以是假设举例,典故举例,不仅充实文章内容,而且表达更有艺术效果;自然也可以是对比举例,能显现比较对象的差异优劣造成强烈反差。另外,类比举例便于接受;分角度举例富于层次变化等。我们看一下杨崇庆《矮是自己长成的》部分用例:
譬如一个人,希望出身名门,血统高贵,以增加自己在世人眼中的分量,可是想不到自己的祖先有过为盗乡里、加害邻人的历史,使自己好没面子。怎么办?第一,承认事实,向邻人道歉;第二,表明态度,清白为人,永远不干先人的勾当。一个民族也像一个人一样,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污点,有缺点、污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
…………
鲁迅笔下的阿Q,捂不住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就企图去捂别人的嘴,结果惨遭殴打,备受奚落,丑亦甚焉。赵树理笔下的三仙姑,嫌自己那張脸难看,把脸涂抹得像“下了霜的驴粪蛋”,成为耻笑对象。这就如同一张白纸上有一个黑点,你想否定它,千方百计涂抹,反倒越涂越黑。
第一段先是明示词语,设例论证,由人说到民族进行类比;第二段由现实到文学,以文学形象为例反面阐述。用例富于变化,存妙趣,有味道,而且显示出作者良好的文学素养和驾驭文字的功底。
事例内涵挖掘务求揭示本质
1.传统与新颖,鲜活气息式
例子准确切题又新颖感人,或者虽是传统例子,却有别开生面的挖掘和表述,既蕴含深刻的思想性,又体现出思维的灵动性。论证不再枯燥沉闷,鲜活气息扑面而来,请看《第一步不代表全部》:
宋时天才儿童仲永,三岁识千字,五岁能作诗,相较同龄人,他的第一步要好得多,但最终却因不持续学习泯然众人,这不就是第一步走得好而后却黯淡无光的典型吗?
该例为大家熟知的传统例子,一般考生只是强调扣好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性,但该考生却经典素材再现,用这个例子来证明“第一步不代表全部”,这篇作文就从大多数考生作文中脱颖而出。
再看一下李泓冰的《放下手机听听祖先的叮咛》,你更能感觉到鲜活的生活气息:
信息随荣随枯的今天,总有一些不朽,让我们踏实。中秋这样的中国节,激活我们的文化记忆,不但有机缘触摸到祖先的智慧,也能重新发现亲情的温暖。
中秋,真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呢!且把手机暂放一边,揽过小儿女,讲一讲苏轼与李白;洗手做羹汤,满足堂上双亲的团圆渴望……
2.分析与挖掘,揭示本质式
运用事例摆事实只是论证的基本手段,通过分析讲道理才是议论的最终目的。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提升论证深度的关键。只有事实例证,而缺乏对论据的事理分析,不仅会割裂论据与观点的关系,而且会给人堆砌之感。试看山东一考生《批量复制,教育之殇》的用例:
英国《镜报》报道,印度万迪尼学校300名学生在校长的要求下训练出了双手书写的技能,令人惊叹。印度校长此举,也许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左右脑,是善心之举,但以此而造成的认知障碍的风险却令人担忧。窃以为印度学校刻意强迫学生练就的双手技能,实为违背个性化教育的规律。技能不能成为炫耀的资本,更不能沦为看客们的猎奇对象。唯有针对个性,打造个性的灵活教育,方可助学生一臂之力。
列举事例后,先做正面分析肯定初心,接着话锋一转,指出这样做违背教育规律,明确提出自己的立论观点打造个性教育。分析挖掘全面辩证,易于接受。
3.理性与公正,尊重客观式
虽说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高考议论文能做到自圆其说即可。但实际用例分析我们还是要尊重客观、理性公正,只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观点看法引发大多数人的共鸣,得到人们比较广泛的认可。请看人民网对2018年9月的一则新闻表达的看法:
广东姑娘林玥放弃家人“安排”的卫校,自己通过众筹解决了学费问题,远离家乡学喜欢的专业。大一学生的年龄基本在18、19岁,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但许多父母觉得,孩子永远是孩子,包办思想不减。一些大学生对父母“啥都管”有微词,但也过惯了“啥都不操心”的日子。而林玥姑娘,她要规划自己的人生路并为此负责,值得尊重。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重要基础,她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作者对家长包办思想的分析,对一些大学生既想独立,摆脱“啥都管”,而又在遇到问题时想找父母“摆平”的心态的分析非常真实,客观,让人会心颔首。
议论文写作,绝不是提出观点,放上三五个例子便可交卷完工的事。在形式上尽量丰富多样,内容上尽可能挖掘深刻,表达辩证。这样,才会在你看似随心,其实着意的运用中,收到良好的沟通论据和论点的论证效果。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