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头江尾的底气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z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5月18日,人民网一条新闻不经意间入了人们的眼帘。
  “振华重工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2000吨“龙源振华叁号”风电施工平台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大型风电安装平台国产化,为我国加快发展海上风电产业提供了装备支撑……”在央媒编发的新闻里,我还注意到了“自主研发”“世界首创”几个亮目的字眼。
  好奇心使然,我给一个启东的朋友发去微信求证,是否是他们那里的事。
  朋友秒回:“就是这里。我们这里不仅有大国重器,还有活生生的大国故事。”
  自豪之气俨然跃出手机屏幕。
  此时,启东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如同制作拓片时,反复捶打上墨的工序,由最初的模糊,变得一点点清晰起来。
  最初听说启东,是因为吃。
  作为祖籍江南,却生长在大戈壁的我来说,可能因为缺水太过长久,便对水有了天然的亲近。到内地后,味道鲜美的海鲜河鲜成为食物中的大爱和上品。
  朋友知道后,总用口腹之欲“诱惑”:“来我们启东,让你见识什么是真正鲜美的海鲜江鲜,它们保证和你在北方和海南吃到的都不一样。”
  彼时,“启东”两个字对我完全是陌生的。不过一个县级市,便有了和国人耳熟能详的海鲜比拼的气势,这样的底气?大概只与“谁不说俺家乡好”唇齿相依的天然情感有关。所以,我虽然心有向往,却也将信将疑。
  其实,朋友并不是启东本地人,而是大学毕业后才到启东安家的外来户。自打认识他,只要提起启东,却已有了丝毫不比本地人少的自豪。即便身边站着的都是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等一线城市的人,他也毫不谦虚,倒有些君临天下的底气。很自然地充当宣传大使,言语恳切,自信满满。一众大都市人在他的气势下,也放下身段,对号称长江、黄海、东海三水交汇,咸淡分潮的江南小城有了探究之兴。
  “到江尾海头去”成为一直縈绕心头的热望。
  不久前,终于有机会来启东看看。然而,行前预订行程,却有了小小的失望和不确定:没有直达启东的飞机和火车,需要在上海或南通中转。一个没有独立交通的地方,发展能有多快?
  带着疑惑,开启了我的启东之行。在去往城区的路上,朋友指着侧手不远处正在铺设铁轨的路面告诉我,启东的铁路一年以后就可以通车,富庶的启东将要迎来更大的发展。一路上,车窗外掠过一物一景一草一木,都成为朋友引导我认识启东的窗口,感受着他掩也掩不住的骄傲。
  孤陋寡闻的我才知道,这个以“启吾东疆”之意而得名的小城,三面环水,形似半岛,是长江口不同时期河相、海相沉积,涨出延伸的沙洲而成,又称沙地。它集黄金水道、黄金海岸、黄金大通道于一身,是出江入海的重要门户,成为中国著名的“海洋经济之乡”。
  民以食为天。餐桌上,美味的海鲜河鲜果真成为舌尖上的启东的最佳代言。有肉嫩少骨、鲜香浓郁的梅子鱼、黄鱼,鳗鱼;还有肉细腻如膏脂,入口即化的醉螃蜞;有壳薄如纸,轻轻一吸,包浆丰盈,口感滑腻,令人心头大悦的泥螺;还有沙地小“人参”———软糯有嚼头的海葵……即便在敲下这些文字时,依然舌下生津,唇齿留香。据说,这里一年一度的“国际海鲜节”让启东的海鲜端上国外的餐桌。最有意思的是,当地收获有“天下第一鲜”美称的文蛤的方式也颇有玩趣。文蛤藏于沙地,需要双脚上下踏动,把沙土踩松,引来水流冲开沙土,文蛤就纷纷冒出来。看上去像海上迪斯科,它也成为启东一道休闲娱乐的景观。
  启东作为独立地域的历史并不长,今年正好90年。然而,在这篇自然生长的土地上,文化的印记却并不轻浅。他们有着令人骄傲的文化名片,“中国版画第一院”———启东版画院。拥有11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00多幅作品入选全国和国际美展。据说,启东版画的历史与上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开创的新兴木刻运动颇有渊源。
  刨花翻飞的木板上,刻刀游移,透过明暗相间的光影,纵横交错的线条,凹凸的立体嵌套,黑白灰营造的冷静幽深,看似古朴的绘画语言,不仅有写实的细腻生动,更焕化出写意的灵动和繁博的生命力。
  在线条的沟壑中,解读画者延伸纵广的思想,才发现一张版画的世界很大,它可以容纳江海,也凝视时空万物。
  在一间叫和合小学的廊墙上,我与一个仰头张望星空的孩子相遇。他大张手臂,漆黑的眸子里闪烁着拥抱世界的自信与渴望。那是一副10岁孩子的彩色版画习作。
  这所学校有两个重要标签:“乡村小学”、“江苏省实验小学”。见见校长的愿望遗憾落空,他受邀去香港参加交流授课了。
  走出校园,耳边是吴侬软语与普通话夹杂的对话。
  “启东有很多老师,都被上海的学校高薪挖走了。看来,我们也急需保留人才,防止流失的措施。哈哈!”
  “一个高三毕业班有三分之二的孩子都考取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谁不眼红?”
  是啊,一个地方的发展和未来,不光看老百姓的收入和改了多少房子,更要看它的教育和文化水平。
  在启东看江海,空气中的海腥气也有江南的婉约,温和含蓄,不似一般滨海城市浓烈。但在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的振华重工码头,我却被震撼到了。
  老远便看见静静停靠岸边几个船工平台,船上岸上各种机器和人工作业的声音此起彼伏,叮当作响,汇成欢快的船坞交响曲,海上的风大概也受到感染,蓬勃地吹,鼓胀着我们的衫裙,将负责介绍情况的年轻班长的声音压低不止八度。却难以阻挡他的自豪:“那就是被称为造岛神器的“天鲲号”自航绞吸式挖泥船,亚洲第一大,有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制。”
  能为巩固加强中国国防海洋建设的神武之器居然出自这里,着实令人惊叹。顺着班长手指的方向,黄蓝红相间的庞然大物果然有不凡的王者气势。
  过去在海底进行挖掘只能用爆破法把礁石炸碎,会对海洋生物造成毁灭性影响。而现在则利用绞吸式挖泥船把泥沙岩石挖开,再用泵把泥砂石吸出输送、吹填,将对海洋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船上最高处叫桥架,相当于14层楼高,里面搭载了铰刀以及各种电机设备。“天鲲号”的铰刀功率达到6600千瓦。意味着它不仅可以挖泥挖沙,还能轻松挖掘海底的坚硬珊瑚礁和岩石。每小时6000方的工作能力,挖掘一座“水立方”的泥沙只要6天半,其“肚量”和“速度”都令人咋舌。
  我们注意到船舱底部到和甲板之间有很多圆盘一样的东西。班长介绍说,那是空气减震装置,能大幅减少和隔绝船舶施工期间的低频振动,保证船员居住生活舒适和设备运转的安全。
  如此庞然大物不仅性能卓越,而且做工精细。为了减少振动,就要保证连接点的轴与轴孔严丝合缝。在1700吨体量的桥架上,轴承的间隙不超过1.5毫米。仅此一项,天鲲号作为国之重器便可见一斑。“天鲲”启东成功下水,登上了2017中国科技创新十大里程碑事件。
  就在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媒体再次传来好消息,“天鲲”号成功出海试航。
  其实,这并不是在启东打造的第一个国之重器。全球首艘深海原油中转船、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希望6号”、世界最大风电施工平台交付使用……朋友所言不虚,长江入海口频频驶出“大国重器”,这里是展示大国风貌的鲜活窗口。
  国之重器令我大开眼界,但我更感怀于打造重器的人。给我们一行人做介绍的是位工作已6年的值班长,在他的臉上留下日光和海风的痕迹,却掩不住他从目光、言语举止中,随处流露出的蓬勃朝气和十足底气。他不是留给我这样印象的第一人,而是我在启东短短两三天的强烈感受。有这样的启东人,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级知名海工及重装备产业基地的目标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站在吕四著名的挡浪墙遗迹前,它曾历经百余年风雨,阻挡了数不清恶浪狂潮来犯。如今虽已斑驳残损,仍不失风范,顽强挺立。虽是老迈之躯,却精神矍铄,迎接着后人的检视。
  当年出资修建挡浪墙的正是被称为状元实业家,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的张謇,而启东正是他奠定宏基伟业的开拓之地。张謇开风气之先,立时代潮头,围海造田,在盐碱地上种棉花,开办工厂创立企业,建校办学……拉开启东民族工业的大幕。改革开放40年来,更为启东添上腾飞双翼。
  我仿佛看见这位历经昏聩清廷,见证民国动荡的老人,他从历史深处缓步走来,在这片能迎来长江入海口最早日出的希望之地,凝望今日启东,昔日的盐碱地不仅变成米粮仓,还成为江南一颗耀眼的海上工业明珠,瞄准高端核心装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频频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国之利刃重器。他站在波光粼粼的江海之面,海风一点点吹散了他沧桑皱纹中潜藏的遗憾,颔首微笑着,为启东,为崭新的时代喝彩!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一  一株嫩草,那是春的眼,已在古村的马头墙上睁开。它经受住了一场场风雨雷电的恐吓,终于看到了一弧七彩流溢的美丽彩虹悬挂在蔚蓝的天空上。  一只白色的仙鹤,从逶迤连绵的远山升起,从沧桑历史的云烟中升起;穿越了千年的岁月沧桑,寻觅到了一個个明媚典雅的春天,终于降落到一座被岁月浸染的古村的马头墙上。它嗷叫,又飞翔,飞翔在风雨迷蒙的天空,那是一个黑白交替的时空。  一棵狗尾巴草,探出它那调皮的头颅,在古
期刊
贾平凹《我不是个好儿子》  原载《当代》微信公众平台(2018年12月16日)  阿来《一团美玉似的敦煌》  原载《青年作家》2018年第1期  王族《边疆食单》  原载《星火》2018年第5期  王诚林《幽幽漓江》  原载2018年12月28日《南宁日报》  祁建青《青稞灿烂的黄金盆地》  原载《青海日报》  李光泽《赁窑记》  原载《西部散文选刊》2018年第6期  梅雨墨《爱的寂寞与荒凉》 
期刊
夏天,凌晨四点天就蒙蒙亮了。四点半左右,院里的燕子,麻雀就睡醒了,柿子树上有了鸟鸣,等到喜鹊来的时候,树叶都亮了。小狗贴着卧室的窗外睡,一直打着呼噜。  “小狗”长的小,年龄不小了。2008年出生一个月就送来我喂养。取名“可可”,可爱之意。  不规则的黑白花,来自生命的延续。小嘴巴是“地包天”,和鼻子一样的纯黑色。听说吃猪肝小狗不流眼屎。于是猪肝是隔三差五必备的狗粮。眼球黑而透彻,只有在斜视的时候
期刊
“心里有一个你,不知如何说起;  梦里有一个你,我的心又起涟漪……”  每每听到这首邓丽君唱的歌,整个人就沉浸在其中。久久地、久久地不能自己。凄迷、忧伤、哀婉、思念等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有一份感情,止于唇间,掩于岁月;有一抹情愫,只关山水,无关风月;有一种沉香,不问繁华,只问初心。  你是我的一杯芽色的清茶,茶韵氤氲,温婉如玉。素心如雪,滋润了流年蒹葭的思念与情
期刊
说起老家桃源的传统文化,有三样东西在记忆中特别深刻,那就是看龙灯、观狮舞、听渔鼓。  近年来龙灯和狮舞还偶尔可见,渔鼓却几乎绝迹。大年初三早上,正准备出门拜年,远远看见一老人怀抱渔鼓筒远远走来,给我莫大惊喜,赶快招呼家人来看。  结果大失所望,老人怀中渔鼓为一高强度塑料筒,底部蒙皮也是塑料,左手所持单钹残缺一块,右手拿一根木筷,敲击、拍打声音干涩刺耳,说唱全为求财讨好之语,几不成调。心中哑然失笑,
期刊
我家的衣柜里,有一件棉袄,军绿色的,它是父亲的棉袄。  它显得很破旧,款式很落伍,没有人再穿着它,但它始终被我们很好地保存着。它被套在柔软的塑料袋里,垂挂在衣柜的架子上。仿佛是一件传家宝,我们几经搬家,丢掉了很多难以割舍的物件,但唯独这件破旧的军绿色棉袄,始终稳如泰山——它在我们家人心里的分量,真的有如泰山一般的分量和地位。  这件棉袄跨越两个世纪,存在已经有60多年。它的出身来历非同一般。上个世
期刊
行走陌上,看到田野里的菊花开了,盈满双眼。秋风里,朵朵菊花热烈地绽放着,随着秋风翻起阵阵菊浪,散发着浅浅淡淡的香息,宜人的芬芳。  徜徉其中,细细端详那盛开的菊,素白的朵,淡黄的蕊,细碎的花瓣莹润饱满,温婉清隽,不惊不艳,每一片花瓣上都凝结着一层淡淡的从容,纯粹且高雅,有一种自在又超凡脱俗的妩媚。虽然少了绿叶的衬托,却依然在有些凉意的秋风中傲然挺立,随风而舞,氤氲着怡人的清香,让人感到别样的温暖和
期刊
时至今日,我还未曾从这一场梦境中完全清醒过来。  当我决定前往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采风创作一个月时,我便做好了一切准备。我臆想,我会住在村长或村书记家里,他们会将家中最好的房间腾出来让给我住,他们会把家中最干净、最漂亮的被子拿给我用,他们会热情而妥当地安排好我的一日三餐。  当我来到月坝,这个被喻为利州区最为偏远落后的小村庄时,我的想像空间瞬间逆转。  这里正按照政府的统一规划设计,依托高山湿地、风
期刊
远远地,还没有靠近那个苗寨,就听见有歌声飘来。这是五月,晴天。被饱满的阳光暖热了的山歌,轻柔绵软,十分动听。似乎还有丝丝缕缕的酒香充溢其间,更是诱人。但酒香只是我的想象,并不曾闻到。我知晓苗族人的传统习俗,有贵客来必用拦门酒相迎。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米酒,清纯香甜。不同于青藏高原的青稞酒,浓烈醇厚,香气扑鼻。如果没有好酒量,大碗饮下,必醉无疑。  果然,在寨口,十余个身着苗族亮丽服饰的女子扯起红绸挡住
期刊
老家是烧柴的。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老家是一个只有六七户人家的小山村,坐落在越城岭山脉深处,村子前后左右都是实实在在的“青山”。以村后的一条水沟为界,水沟以上是毛栗山,满山满岭都生长着毛栗树,中间夹杂着山柴花、布刷棘、刺木树、野柿子等;水沟以下以原始次生林为主,间杂着杉木、毛竹等。随便往山里一钻,出来就是一捆上好的干柴。一年四季,哪一家火塘里不是柴火通红,屋顶上不是青烟袅袅,煮饭菜,煮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