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研综述
一、高中地理课程及其开设情况
高中地理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它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是所有学科课程中唯一跨两个领域的课程。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学习掌握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高中地理课程是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必修课程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
我省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的课时一般设置为每周2节,选修课程课时一般设置为每周3-5节。在国家设置的七个选修模块中,我省统一自行选定其中的四个模块,它们分别是“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四个选修模块中选择两个模块实施教学。
二、高中地理教师队伍概况
高质量且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和坚实基础。据统计,我省目前高中地理教师总人数为3754人,其中专业教师为3726人,专职教师为23人,兼职教师人数为8人。根据2011年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组织的江苏省普通高中教学情况问卷调查表明,我省地理教师性别比例基本相当,结构较为合理。全省地理教师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年轻化趋势明显。从教师学历结构来看,目前我省高中地理教师学历以本科及以上为主,且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趋向增长,这说明我省地理教师的基础专业素养较高。
三、特色教研活动的开展与推进
1.全省中学地理特级教师论坛。
全省中学地理特级教师论坛自2009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该论坛汇聚了全省中学地理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大市地理教研员和部分骨干地理教师。活动采用主题研讨和课例展示的形式,通过网络在线直播,将名师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惠及全省广大地理教师。该论坛对发挥地理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省地理名师的培育和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全省中学地理主题教研活动。
全省中学地理主题教研活动是地理学科的品牌教研活动,每年举办一次。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主题教研活动更加契合地理教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地理教学的实际需求。如2012年4月在徐州丰县举办的“中学地理课堂观察”主题研讨活动,以“课堂观察”为主题,采用课例展示与理论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展示和交流了我省中学地理课堂观察中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发挥本次活动的辐射作用,研讨的实况和研究成果还受邀刊载于《地理教学》杂志中,受到了全国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3.中学地理名师课堂活动。
自2012年3月我省名师课堂直播活动开展以来,地理学科共组织了6节初、高中地理名师课堂展示课,邀请了6名授课教师和12名教科研、专家进行专题研讨。
(于 蓉)
问题呈现
一、新课程理念正逐步深入教师教学观念中,但在教学行为中的贯彻与落实还有待加强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理念及其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正逐渐为广大地理教师所接受与认同。多数教师认同地理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以及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渐趋加强。大多数教师认为在地理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尽管课程理念正逐步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观念,但我们还应认识到,教师教学观念的真正转变应该体现于具体的教学行为之中,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关注到教学观念的行动化还未真正显现。例如,尽管教师们普遍认识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教学实施中,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授方式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更加多样化,但教学方法的使用效果有待提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等。而且教师讲授的时间有所减少,留给学生讨论和思考的时间有所增加。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时,教师能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在遇到学生有难以理解的概念、原理等知识时,采用“讲解直至学生记住为止”的传统方式来教授的教师已很少,大多都能通过举例、画图、动画演示等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或探究实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虽然新课程中所推崇的教学方法正逐渐被更多的教师所采用,可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例如,在很多合作学习中,教师因缺乏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与技巧,而使小组讨论最终变成了学生的“闲谈会”。
三、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更趋广泛,但教学资源的合理选择和有效运用仍需加强
教师的教学资源开发意识日渐增强,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已成为大多教师的共识。教师能够积极地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发教材以外的其他教学资源,获得资源的渠道包括网络、书籍、报刊杂志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重要媒介之一。教师不仅通过网络收集各种教学素材,同时还通过一些互动平台(QQ、微博、BBS等)分享和交流教学经验。
在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看到了资源泛化现象也在影响着地理课堂教学。一些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不加选择或选择不当,造成了大量无效信息的产生。学生置身于“信息海洋”中而无暇思考,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有效学习地理知识,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破碎化,从而使得学生深层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影响。
四、校本教研已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但教研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有待加强
校本教研已经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组织方式。大多数学校都能定期进行地理校本教研活动,且形式趋于多样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在教研组中又成立了备课小组,备课组定期研讨;有些学校地理组采用课堂观察的形式组织校本教研;一些学校的地理组申报省、市级课题,基于课题研究来进行校本教研。这些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在大多数学校中,校本教研已成为教研活动的常态。
但我们也发现,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内在动力不足,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待加强。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尚未意识到校本教研对教学质量和自身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目前高中教师的课业负担繁重,尤其是高二、高三的地理教师地理课时明显增多,导致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校本教研。另外,一些学校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针对校本教研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也是造成教师教研参与度不高、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
五、激励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已初步体现,但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新课程实施以来,地理课程评价有了初步的改观。大多教师认识到评价的作用并非仅仅是甄别学生成绩的优劣,更重要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励学生在知识、能力及情感价值观方面获得提升。在教学中,很多教师能采用鼓励的语言来指导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此外,教师们也尝试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仍认为终结性评价是评价的主要方式,学生的地理考试成绩依然被看得很重,有时甚至被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因此,仍存在着评价手段较为单一,纸笔考试仍然是最主要的评价手段,还有评价时考查的内容仅局限于知识领域,而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常常被忽视。
(于 蓉)
一、高中地理课程及其开设情况
高中地理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它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是所有学科课程中唯一跨两个领域的课程。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学习掌握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高中地理课程是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必修课程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
我省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的课时一般设置为每周2节,选修课程课时一般设置为每周3-5节。在国家设置的七个选修模块中,我省统一自行选定其中的四个模块,它们分别是“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四个选修模块中选择两个模块实施教学。
二、高中地理教师队伍概况
高质量且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和坚实基础。据统计,我省目前高中地理教师总人数为3754人,其中专业教师为3726人,专职教师为23人,兼职教师人数为8人。根据2011年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组织的江苏省普通高中教学情况问卷调查表明,我省地理教师性别比例基本相当,结构较为合理。全省地理教师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年轻化趋势明显。从教师学历结构来看,目前我省高中地理教师学历以本科及以上为主,且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趋向增长,这说明我省地理教师的基础专业素养较高。
三、特色教研活动的开展与推进
1.全省中学地理特级教师论坛。
全省中学地理特级教师论坛自2009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该论坛汇聚了全省中学地理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大市地理教研员和部分骨干地理教师。活动采用主题研讨和课例展示的形式,通过网络在线直播,将名师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惠及全省广大地理教师。该论坛对发挥地理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省地理名师的培育和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全省中学地理主题教研活动。
全省中学地理主题教研活动是地理学科的品牌教研活动,每年举办一次。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主题教研活动更加契合地理教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地理教学的实际需求。如2012年4月在徐州丰县举办的“中学地理课堂观察”主题研讨活动,以“课堂观察”为主题,采用课例展示与理论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展示和交流了我省中学地理课堂观察中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发挥本次活动的辐射作用,研讨的实况和研究成果还受邀刊载于《地理教学》杂志中,受到了全国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3.中学地理名师课堂活动。
自2012年3月我省名师课堂直播活动开展以来,地理学科共组织了6节初、高中地理名师课堂展示课,邀请了6名授课教师和12名教科研、专家进行专题研讨。
(于 蓉)
问题呈现
一、新课程理念正逐步深入教师教学观念中,但在教学行为中的贯彻与落实还有待加强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理念及其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正逐渐为广大地理教师所接受与认同。多数教师认同地理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以及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渐趋加强。大多数教师认为在地理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尽管课程理念正逐步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观念,但我们还应认识到,教师教学观念的真正转变应该体现于具体的教学行为之中,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关注到教学观念的行动化还未真正显现。例如,尽管教师们普遍认识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教学实施中,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授方式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更加多样化,但教学方法的使用效果有待提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等。而且教师讲授的时间有所减少,留给学生讨论和思考的时间有所增加。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时,教师能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在遇到学生有难以理解的概念、原理等知识时,采用“讲解直至学生记住为止”的传统方式来教授的教师已很少,大多都能通过举例、画图、动画演示等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或探究实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虽然新课程中所推崇的教学方法正逐渐被更多的教师所采用,可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例如,在很多合作学习中,教师因缺乏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与技巧,而使小组讨论最终变成了学生的“闲谈会”。
三、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更趋广泛,但教学资源的合理选择和有效运用仍需加强
教师的教学资源开发意识日渐增强,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已成为大多教师的共识。教师能够积极地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发教材以外的其他教学资源,获得资源的渠道包括网络、书籍、报刊杂志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重要媒介之一。教师不仅通过网络收集各种教学素材,同时还通过一些互动平台(QQ、微博、BBS等)分享和交流教学经验。
在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看到了资源泛化现象也在影响着地理课堂教学。一些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不加选择或选择不当,造成了大量无效信息的产生。学生置身于“信息海洋”中而无暇思考,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有效学习地理知识,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破碎化,从而使得学生深层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影响。
四、校本教研已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但教研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有待加强
校本教研已经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组织方式。大多数学校都能定期进行地理校本教研活动,且形式趋于多样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在教研组中又成立了备课小组,备课组定期研讨;有些学校地理组采用课堂观察的形式组织校本教研;一些学校的地理组申报省、市级课题,基于课题研究来进行校本教研。这些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在大多数学校中,校本教研已成为教研活动的常态。
但我们也发现,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内在动力不足,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待加强。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尚未意识到校本教研对教学质量和自身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目前高中教师的课业负担繁重,尤其是高二、高三的地理教师地理课时明显增多,导致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校本教研。另外,一些学校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针对校本教研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也是造成教师教研参与度不高、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
五、激励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已初步体现,但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新课程实施以来,地理课程评价有了初步的改观。大多教师认识到评价的作用并非仅仅是甄别学生成绩的优劣,更重要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励学生在知识、能力及情感价值观方面获得提升。在教学中,很多教师能采用鼓励的语言来指导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此外,教师们也尝试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仍认为终结性评价是评价的主要方式,学生的地理考试成绩依然被看得很重,有时甚至被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因此,仍存在着评价手段较为单一,纸笔考试仍然是最主要的评价手段,还有评价时考查的内容仅局限于知识领域,而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常常被忽视。
(于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