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闹、喜庆的春节里,年轻的爸爸妈妈少不了要带着孩子探亲访友。亲朋好友一起聊天,自然免不了谈到自家宝贝,此时的宝宝如果表现得彬彬有礼,那真是给爸爸妈妈挣足了面子,体现了爸妈平日教育工作做到家了。但是不少孩子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令爸爸妈妈伤透了脑筋。其实,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形式,春节期间频繁的做客和待客可以增加宝宝的社会经验,锻炼社交能力,养成宝宝开朗、合群的个性,可谓益处多多。因此爸爸妈妈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机,教导宝宝良好的做客待客礼仪,让他们做个懂礼貌、受人欢迎的小主人和小客人。
让孩子开“金口”
每次见到别家的孩子大大方方地叫自己“阿姨”,小李就既羡慕又自责,因为自己的儿子今年3岁了,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从不愿意和客人打招呼,带着他到别人家做客怎样“威逼利诱”也不能让他开“金口”,令她非常尴尬,每次做客和待客的好心情都大打折扣,
有调查显示,2~4岁的幼儿中,80.2%已有相当强的自我意识,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因此,当宝宝不愿意开口叫人时,父母不要表现得过于急切,甚至“威逼利诱”,比如说“叫了阿姨才有巧克力吃”,“宝宝越来越不乖,不肯叫人,妈妈不喜欢你了”,诸如此类的说法都会给孩子一种逼迫的感觉,这样更容易激发宝宝的逆反心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因此,要把孩子当作平等的大人来对待,遇到同事和亲友时,要很正式地把宝宝介绍给他们,同时也把对方介绍给您的宝宝。此外,我们注意到,比较常见的亲人,孩子都会称呼,如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但是还有的客人孩子不常见,这就要靠父母提前教导该怎样称呼要见面的客人,出门前,一定要先告诉孩子“待会儿会见到什么人”、“要如何称呼”,以及“该说什么”,让他们有心理准备,也可先练习一下,孩子称呼起来就很自然了。
避免“人来疯”
4岁的小强是个标准的“人来疯”,家里一有客人或者一到别人家去,他就像个小皮猴似的,又蹦又跳,异常兴奋。有一次妈妈带着他到陈阿姨家玩,小强一下就跳到陈阿姨家的沙发上,把沙发布使劲揉了又揉,又拿着自己的宝贝玩具枪挥来舞去,一不小心碰到陈阿姨的胳膊,“哗啦”一下,陈阿姨手里的茶水泼了出来,溅到白色羊毛地毯上,作为主人的陈阿姨虽然连声说不要紧,但是眼看地毯上一大摊茶渍,表情还是显得很尴尬,妈妈气坏了,又没法“教训”小强。
从客观上说,这是由于年幼的孩子的大脑皮层发育尚不完善,稍加刺激就容易兴奋,而孩子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有的家庭不常来客或者很少出门做客,人多热闹对孩子的刺激就更强烈:从主观上说,孩子的行为习惯较差,不懂得此时应该怎样面对客人,而且感觉有其他人在,父母不好意思训斥自己,因此更加放肆。还有的则是孩子表现欲较强,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又不会掌握分寸。
因此,对于表现欲较强的孩子,做客时或者客人来后,也可以让他适当地表演一些小节目,如唱歌、背诗、弹琴等;父母平日也须多和他们沟通并事后总结,让孩子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
与小伙伴和谐相处
好不容易盼到春节长假期,林林的妈妈总喜欢和自己的几个闺中好友聚上一聚,大家的孩子年龄差不多,此时也让他们正好有玩伴。但是每次都出现这样的状况:刚开始凑在一起玩时,几个孩子还兴高采烈的,没过一会,总是为了一个玩具、为看什么节目争吵、哭闹,个个都哭着来找大人,大人们往往是哄了这个,那个哭声又起
对宝宝来说,还有与自己差不多大小的小客人相处的问题。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已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自己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个人拥有。小客人一来或者到有孩子的家庭中去,宝宝就会觉得以自己为中心的局面被打破了,大人们不再只关心他,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妈妈要事先跟宝宝打招呼,教会他如何对待小伙伴。家中来了小客人或者到小伙伴家做客,大家将一起分享食品、玩具、书本、光盘等。为了防止宝宝在听到父母表扬小客人时吃醋,妈妈最好事先跟宝宝讲明白,父母夸奖其他小朋友是一种礼貌,并没有忽视宝宝。而且,父母在自己交谈过程中也要关心自己的孩子,不能任随孩子自己玩,放手不管。如果小伙伴之间发生了争吵、矛盾,可以在大人的提醒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如果发现是自己孩子做得不对,也可把孩子带到一边慢慢讲道理,善意地提出批评,并指导孩子该怎么做。
相关链接:教礼仪也要讲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采取一些方法让孩子懂得礼仪。
创设场景法:在家庭中,爸爸妈妈可以创设一个虚拟的场景,扮演不同角色,教宝贝一些常用的礼貌用语和节日祝词,让宝贝在游戏中反复演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例如一起玩到小动物家拜年的游戏。在游戏中学会的技巧,还需要在实践中反复实践,并对宝贝点滴良好的表现要不遗余力地表扬。
事后总结法:每次出席比较正式的社交活动之前,爸爸妈妈要事先预料宝贝会出现的问题,提前对宝贝提出要求,因为在大庭广众之中,宝贝出现问题时,你管教与否,都会令你和其他人难堪,事后对宝贝的表现一定要总结,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还需要注意。
让孩子开“金口”
每次见到别家的孩子大大方方地叫自己“阿姨”,小李就既羡慕又自责,因为自己的儿子今年3岁了,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从不愿意和客人打招呼,带着他到别人家做客怎样“威逼利诱”也不能让他开“金口”,令她非常尴尬,每次做客和待客的好心情都大打折扣,
有调查显示,2~4岁的幼儿中,80.2%已有相当强的自我意识,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因此,当宝宝不愿意开口叫人时,父母不要表现得过于急切,甚至“威逼利诱”,比如说“叫了阿姨才有巧克力吃”,“宝宝越来越不乖,不肯叫人,妈妈不喜欢你了”,诸如此类的说法都会给孩子一种逼迫的感觉,这样更容易激发宝宝的逆反心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因此,要把孩子当作平等的大人来对待,遇到同事和亲友时,要很正式地把宝宝介绍给他们,同时也把对方介绍给您的宝宝。此外,我们注意到,比较常见的亲人,孩子都会称呼,如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但是还有的客人孩子不常见,这就要靠父母提前教导该怎样称呼要见面的客人,出门前,一定要先告诉孩子“待会儿会见到什么人”、“要如何称呼”,以及“该说什么”,让他们有心理准备,也可先练习一下,孩子称呼起来就很自然了。
避免“人来疯”
4岁的小强是个标准的“人来疯”,家里一有客人或者一到别人家去,他就像个小皮猴似的,又蹦又跳,异常兴奋。有一次妈妈带着他到陈阿姨家玩,小强一下就跳到陈阿姨家的沙发上,把沙发布使劲揉了又揉,又拿着自己的宝贝玩具枪挥来舞去,一不小心碰到陈阿姨的胳膊,“哗啦”一下,陈阿姨手里的茶水泼了出来,溅到白色羊毛地毯上,作为主人的陈阿姨虽然连声说不要紧,但是眼看地毯上一大摊茶渍,表情还是显得很尴尬,妈妈气坏了,又没法“教训”小强。
从客观上说,这是由于年幼的孩子的大脑皮层发育尚不完善,稍加刺激就容易兴奋,而孩子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有的家庭不常来客或者很少出门做客,人多热闹对孩子的刺激就更强烈:从主观上说,孩子的行为习惯较差,不懂得此时应该怎样面对客人,而且感觉有其他人在,父母不好意思训斥自己,因此更加放肆。还有的则是孩子表现欲较强,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又不会掌握分寸。
因此,对于表现欲较强的孩子,做客时或者客人来后,也可以让他适当地表演一些小节目,如唱歌、背诗、弹琴等;父母平日也须多和他们沟通并事后总结,让孩子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
与小伙伴和谐相处
好不容易盼到春节长假期,林林的妈妈总喜欢和自己的几个闺中好友聚上一聚,大家的孩子年龄差不多,此时也让他们正好有玩伴。但是每次都出现这样的状况:刚开始凑在一起玩时,几个孩子还兴高采烈的,没过一会,总是为了一个玩具、为看什么节目争吵、哭闹,个个都哭着来找大人,大人们往往是哄了这个,那个哭声又起
对宝宝来说,还有与自己差不多大小的小客人相处的问题。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已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自己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个人拥有。小客人一来或者到有孩子的家庭中去,宝宝就会觉得以自己为中心的局面被打破了,大人们不再只关心他,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妈妈要事先跟宝宝打招呼,教会他如何对待小伙伴。家中来了小客人或者到小伙伴家做客,大家将一起分享食品、玩具、书本、光盘等。为了防止宝宝在听到父母表扬小客人时吃醋,妈妈最好事先跟宝宝讲明白,父母夸奖其他小朋友是一种礼貌,并没有忽视宝宝。而且,父母在自己交谈过程中也要关心自己的孩子,不能任随孩子自己玩,放手不管。如果小伙伴之间发生了争吵、矛盾,可以在大人的提醒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如果发现是自己孩子做得不对,也可把孩子带到一边慢慢讲道理,善意地提出批评,并指导孩子该怎么做。
相关链接:教礼仪也要讲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采取一些方法让孩子懂得礼仪。
创设场景法:在家庭中,爸爸妈妈可以创设一个虚拟的场景,扮演不同角色,教宝贝一些常用的礼貌用语和节日祝词,让宝贝在游戏中反复演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例如一起玩到小动物家拜年的游戏。在游戏中学会的技巧,还需要在实践中反复实践,并对宝贝点滴良好的表现要不遗余力地表扬。
事后总结法:每次出席比较正式的社交活动之前,爸爸妈妈要事先预料宝贝会出现的问题,提前对宝贝提出要求,因为在大庭广众之中,宝贝出现问题时,你管教与否,都会令你和其他人难堪,事后对宝贝的表现一定要总结,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还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