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公路施工的普遍开展,不良地质给公路施工造成的负面影响逐渐凸显,因此分析在公路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以消除这些不良地質对公路施工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路施工;不良地质;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213-01
我国地域广阔,地质复杂多样,在公路修筑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不良地质,给公路施工的顺利进行增加了很大难度,还威胁着施工安全。因此,我国亟需探寻有效的处理方法以降低直至消除不良地质给公路施工造成的损害。
1.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类型
1.1 滑坡
在公路建设施工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不良地质类型就是滑坡,它通常指公路两侧的斜坡土质结构在一些特殊外在因素以及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出现部分表体坍塌下滑的现象,对工程施工和交通带来重大不利影响。滑坡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外界环境和周围地质因素造成的。
1.2 崩塌
崩塌是指在公路两侧斜坡较为陡峭时,其上的岩石土块在外界环境因素以及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从岩壁上崩脱并滚动落下的不良地质现象。崩塌属于危害性较大的地质灾害,如果不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处理,不仅会给公路施工增加困难,影响公路施工进度和质量,甚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不利于施工安全。
1.3 泥石流
泥石流也是公路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其通常是由于降雨量过大,公路两侧陡坡上大量的泥沙、岩石等物在雨水的冲击下形成洪流滚落,对公路施工进程和安全带来严重损害。
1.4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公路路面在自然环境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出现地面坍塌下陷的现象。地面塌陷会给公路路面造成严重损坏,破坏公路结构,并且不易修复工作。
1.5 其他不良地质
在公路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还有很多,比如软土、湿陷性黄土、冻土等。软土主要是指淤泥等具有水分较多,孔隙较大,透水性较差,强度较低等特点的土质,在这种土质上建筑的路基沉降量太大,容易引起路基开裂,并且在外部荷载冲击之下,地基也容易出现剪切、局部剪切或冲剪破坏问题,导致路面沉陷。湿陷性黄土是指土质较为疏松,孔隙大,在浸湿前,强度大而压缩性较小,但在遇水浸湿后土质特性会出现较大变化,强度大大降低且出现下沉,这种地质容易引发路基路面变形、开裂,路旁土坡也已出现崩塌、滑落。冻土是指土质在冻结状态时强度高、压缩性低,而融化后其强度会大幅下降,压缩性提高,地基易出现融化后沉陷问题。
在公路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还有膨胀土、岩溶、风砂等地形,这些地质也容易降低公路质量,引起公路损伤。
2.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的处理措施
2.1 滑坡的处理方法
滑坡现象的处理方法要依据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设计。对于滑坡现象,施工单位要根据因地制宜,对表现形式和规模不同的滑坡要采用与之适应、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法,要根据力学平衡原则,采用改善滑动地形处土石特性的方法来预防或减少滑坡出现。
2.2 崩塌的处理方法
崩塌现象的处理原则是,尽量避免公路施工区域出现危险性的高陡边坡。施工单位在施工设计时要尽量不采用不合理的高陡边坡,要尽量避免出现大挖大切式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要对边坡上的危险土石块进行清除,或者是对陡坡的基础面进行加固处理,并安装一定的排水设施,调整水流,排出土层中的水分等,避免边坡岩石土块滑落。
2.3 泥石流的处理方法
对于泥石流不良地质现象,施工单位要通过建设完善的排水设施这一方法,来降低或避免泥石流对公路施工产生的不利影响。为预防泥石流发生,施工单位也可以采取对路面结构进行科学设计施工,以降低泥石流在边坡结构方面产生的影响。
2.4 地面塌陷的处理方法
当公路施工中出现地面坍塌时,可以采用填堵法在陷坑内填入石块或粘土等修复地面,或者是采用灌注法,在坑洞内灌注材料以加固地基。
2.5 其他不良地基的处理方法
(1)对于软土地质,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换填法、挤密法、排水固结法等。软土的处理防治原则是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程资金状况、技术水平及工程工期,确保工程能够顺利推进。
(2)对于湿陷性黄土地质,常用的处理方法是灰土垫层法、强夯法、灰土挤密桩等,这些方法的优点是成本较低并且施工方便,处理效果也比较好。因此,黄土地质区域值得推广的方法便是采取措施做好路基排水设施建设,减少路基积水下渗,并加固挡土墙等。
(3)对于膨胀土,主要处理措施有通过加筑石灰桩、水泥桩等材料对膨胀土地质上的路基进行加固,也可以是通过更换填土、堆载预压等方法对路基加固处理,改善其不良特性,同时也要做好路基排水、防水措施。
(4)冻土地质,可以划分季节性和长期永久性两类,在公路施工中经常遇到的是季节性冻土这一类型。施工单位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处理原则和方法来降低冻土地质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是提高路基建筑高度,要使其在最低填土高度值以上,减少地上和地下的水分在冻结前向路基渗透量。二是要对比分析路面所用材料的特性、质量,选用不容易发生冻胀的材料,并且还要对材料、地基及路面以下的冻土深度与温度间的联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确保地基冻层厚度在规范值以内。三是要用温度绝缘性较好的材料,或是通过调整路基的建筑厚度来达到防冻要求。最后,要确定所建筑的防冻层厚度达到规范标准,尽量降低不均匀性冻胀发生的可能性。
(5)对于岩溶地质,施工单位要先清楚了解岩溶的地质特征,因地制宜,根据其结构特征采取经济、合适的处理方法,避免灾害发生。
(6)对于风沙地质,施工单位要注重防沙工作的实施开展,并且还要注意加大对路基的防护,可以利用植物来进行风沙防治,这种治理效果最为理想。
3.不良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
做好公路施工过程中的不良地质灾害监测也十分重要,这样可以有效减轻或避免不良地质给公路施工带来的不利影响。施工单位对于常见的不良地质灾害,可以采取的监测方法有:
3.1 埋桩法
埋桩法是指在岩体斜坡的裂缝横向端口处埋桩,然后测出所埋两桩的距离以记录下裂缝的横向范围。这一方法适合在崩塌、滑坡地质区域采用,因为埋桩法可以在灾害发生后清晰的观测到事故发生过过程,从而能够准确的监测灾害发生情况。
3.2 埋钉法
埋钉法,是指在裂缝边侧分别埋进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个钉子间的距离变化情况来监测滑坡的运动状况。埋钉法,能够准确的监测灾害发生前的状况。
3.3 贴片法和上漆法
贴片法是指在裂缝内贴水泥浆或贴纸片,如果水泥浆或纸片断裂,就说明岩土发生了变形,以此来预测灾害的发生情况。上漆法和埋钉法类似,都是通过测量裂缝两端的标记物的距离变化来监测地质变化情况。
4.结论
随着公路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展开,常见的不良地质给公路施工带来的不利影响逐渐加重,不仅加大了公路施工难度,而且还带来了重大损失。因此,施工单位要重视对不良地质的处理,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科学的处理方法降低不良地质灾害的发生,尽量减轻公路施工遭受的损失,及时恢复公路施工。同时,工程施工单位还要采取科学方法监测灾害发生情况,避免不良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于一些常见不良地质的处理方法,可以在全国内推广展开,全面降低不良地质的影响,推进我国公路建设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雪松.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以及处理方法[J].工程科技.2013.
[2] 吕红岩.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地质以及处理方法[J].能源环境.2014.
[关键词]公路施工;不良地质;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213-01
我国地域广阔,地质复杂多样,在公路修筑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不良地质,给公路施工的顺利进行增加了很大难度,还威胁着施工安全。因此,我国亟需探寻有效的处理方法以降低直至消除不良地质给公路施工造成的损害。
1.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类型
1.1 滑坡
在公路建设施工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不良地质类型就是滑坡,它通常指公路两侧的斜坡土质结构在一些特殊外在因素以及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出现部分表体坍塌下滑的现象,对工程施工和交通带来重大不利影响。滑坡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外界环境和周围地质因素造成的。
1.2 崩塌
崩塌是指在公路两侧斜坡较为陡峭时,其上的岩石土块在外界环境因素以及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从岩壁上崩脱并滚动落下的不良地质现象。崩塌属于危害性较大的地质灾害,如果不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处理,不仅会给公路施工增加困难,影响公路施工进度和质量,甚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不利于施工安全。
1.3 泥石流
泥石流也是公路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其通常是由于降雨量过大,公路两侧陡坡上大量的泥沙、岩石等物在雨水的冲击下形成洪流滚落,对公路施工进程和安全带来严重损害。
1.4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公路路面在自然环境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出现地面坍塌下陷的现象。地面塌陷会给公路路面造成严重损坏,破坏公路结构,并且不易修复工作。
1.5 其他不良地质
在公路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还有很多,比如软土、湿陷性黄土、冻土等。软土主要是指淤泥等具有水分较多,孔隙较大,透水性较差,强度较低等特点的土质,在这种土质上建筑的路基沉降量太大,容易引起路基开裂,并且在外部荷载冲击之下,地基也容易出现剪切、局部剪切或冲剪破坏问题,导致路面沉陷。湿陷性黄土是指土质较为疏松,孔隙大,在浸湿前,强度大而压缩性较小,但在遇水浸湿后土质特性会出现较大变化,强度大大降低且出现下沉,这种地质容易引发路基路面变形、开裂,路旁土坡也已出现崩塌、滑落。冻土是指土质在冻结状态时强度高、压缩性低,而融化后其强度会大幅下降,压缩性提高,地基易出现融化后沉陷问题。
在公路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还有膨胀土、岩溶、风砂等地形,这些地质也容易降低公路质量,引起公路损伤。
2.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的处理措施
2.1 滑坡的处理方法
滑坡现象的处理方法要依据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设计。对于滑坡现象,施工单位要根据因地制宜,对表现形式和规模不同的滑坡要采用与之适应、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法,要根据力学平衡原则,采用改善滑动地形处土石特性的方法来预防或减少滑坡出现。
2.2 崩塌的处理方法
崩塌现象的处理原则是,尽量避免公路施工区域出现危险性的高陡边坡。施工单位在施工设计时要尽量不采用不合理的高陡边坡,要尽量避免出现大挖大切式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要对边坡上的危险土石块进行清除,或者是对陡坡的基础面进行加固处理,并安装一定的排水设施,调整水流,排出土层中的水分等,避免边坡岩石土块滑落。
2.3 泥石流的处理方法
对于泥石流不良地质现象,施工单位要通过建设完善的排水设施这一方法,来降低或避免泥石流对公路施工产生的不利影响。为预防泥石流发生,施工单位也可以采取对路面结构进行科学设计施工,以降低泥石流在边坡结构方面产生的影响。
2.4 地面塌陷的处理方法
当公路施工中出现地面坍塌时,可以采用填堵法在陷坑内填入石块或粘土等修复地面,或者是采用灌注法,在坑洞内灌注材料以加固地基。
2.5 其他不良地基的处理方法
(1)对于软土地质,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换填法、挤密法、排水固结法等。软土的处理防治原则是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程资金状况、技术水平及工程工期,确保工程能够顺利推进。
(2)对于湿陷性黄土地质,常用的处理方法是灰土垫层法、强夯法、灰土挤密桩等,这些方法的优点是成本较低并且施工方便,处理效果也比较好。因此,黄土地质区域值得推广的方法便是采取措施做好路基排水设施建设,减少路基积水下渗,并加固挡土墙等。
(3)对于膨胀土,主要处理措施有通过加筑石灰桩、水泥桩等材料对膨胀土地质上的路基进行加固,也可以是通过更换填土、堆载预压等方法对路基加固处理,改善其不良特性,同时也要做好路基排水、防水措施。
(4)冻土地质,可以划分季节性和长期永久性两类,在公路施工中经常遇到的是季节性冻土这一类型。施工单位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处理原则和方法来降低冻土地质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是提高路基建筑高度,要使其在最低填土高度值以上,减少地上和地下的水分在冻结前向路基渗透量。二是要对比分析路面所用材料的特性、质量,选用不容易发生冻胀的材料,并且还要对材料、地基及路面以下的冻土深度与温度间的联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确保地基冻层厚度在规范值以内。三是要用温度绝缘性较好的材料,或是通过调整路基的建筑厚度来达到防冻要求。最后,要确定所建筑的防冻层厚度达到规范标准,尽量降低不均匀性冻胀发生的可能性。
(5)对于岩溶地质,施工单位要先清楚了解岩溶的地质特征,因地制宜,根据其结构特征采取经济、合适的处理方法,避免灾害发生。
(6)对于风沙地质,施工单位要注重防沙工作的实施开展,并且还要注意加大对路基的防护,可以利用植物来进行风沙防治,这种治理效果最为理想。
3.不良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
做好公路施工过程中的不良地质灾害监测也十分重要,这样可以有效减轻或避免不良地质给公路施工带来的不利影响。施工单位对于常见的不良地质灾害,可以采取的监测方法有:
3.1 埋桩法
埋桩法是指在岩体斜坡的裂缝横向端口处埋桩,然后测出所埋两桩的距离以记录下裂缝的横向范围。这一方法适合在崩塌、滑坡地质区域采用,因为埋桩法可以在灾害发生后清晰的观测到事故发生过过程,从而能够准确的监测灾害发生情况。
3.2 埋钉法
埋钉法,是指在裂缝边侧分别埋进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个钉子间的距离变化情况来监测滑坡的运动状况。埋钉法,能够准确的监测灾害发生前的状况。
3.3 贴片法和上漆法
贴片法是指在裂缝内贴水泥浆或贴纸片,如果水泥浆或纸片断裂,就说明岩土发生了变形,以此来预测灾害的发生情况。上漆法和埋钉法类似,都是通过测量裂缝两端的标记物的距离变化来监测地质变化情况。
4.结论
随着公路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展开,常见的不良地质给公路施工带来的不利影响逐渐加重,不仅加大了公路施工难度,而且还带来了重大损失。因此,施工单位要重视对不良地质的处理,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科学的处理方法降低不良地质灾害的发生,尽量减轻公路施工遭受的损失,及时恢复公路施工。同时,工程施工单位还要采取科学方法监测灾害发生情况,避免不良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于一些常见不良地质的处理方法,可以在全国内推广展开,全面降低不良地质的影响,推进我国公路建设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雪松.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以及处理方法[J].工程科技.2013.
[2] 吕红岩.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地质以及处理方法[J].能源环境.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