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酒是一对冤家?

来源 :中学生百科·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chang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浓茶解酒”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不过,许多专家又说,浓茶不仅不能解酒,反而伤身。茶与酒,到底是怎样的一对冤家?
  通常说的“解酒”,一般是指减轻喝酒过多的反应,比如头痛、呕吐、动作失调、反应缓慢等等。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反应,必须要“解酒物”被迅速吸收并且发挥作用才能显示出来。
  酒精进入人体之后,会被转化为乙醛,然后转化为乙酸,最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以及转化为脂肪。如果喝下的酒精不多,这个处理流程运行良好,人体就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反之,短时间内喝入大量酒精,超过了这一流水线的处理能力,就会有一些中间产物累积下来。多数人是乙醛转化为乙酸的那一步“窝工”了,导致体内乙醛含量升高。人体对乙醛比酒精还要敏感,于是就面红耳赤、头晕目眩,手脚也不听自己使唤了。
  要“解酒”,就需要加强这条流水线的运行。茶水中有不下几十上百种的物质,最重要的是咖啡因和茶多酚等抗氧化剂。然而,这些成分对这条“酒精代谢流水线”的运行无能为力。实际上,不仅是茶水不行,迄今为止科学家们也没有发现吃什么东西能够促进这条流水线的运行。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喝茶对喝酒没有影响。我们知道,酒精的作用是让人晕眩、虚弱、运动能力失调,而咖啡因却可以刺激人兴奋和清醒。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是不是可以“对抗”醉酒反应呢?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少,其中就有这么一项研究:喝下同样的酒之后,同时喝运动饮料的人在头痛、虚弱、口干以及运动能力失调这些“醉酒征兆”方面都要明显低于单纯喝酒的人。运动饮料中含有咖啡因,运动饮料的这种“对抗作用”被归结于咖啡因的功劳。不过,人们会根据这些主观感觉来确定自己有没有“喝多”,这种“对抗作用”干扰了人体对体内酒精量的判断,从而不知不觉喝得更多。因为有统计数据支持这一结论,所以美国甚至禁止了在酒精饮料中添加咖啡因的运动饮料。
  那一项研究中还检测了试验志愿者的运动灵敏性,结果是虽然咖啡因使得喝了同样多酒的人感觉“好一些”,但是却没有帮助恢复运动灵敏性。一杯常规的茶比一杯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要少,但茶水的咖啡因含量跟茶叶本身、茶叶量、水温和冲泡时间密切相关。一杯“浓茶”,其中的咖啡因含量也就不容小觑。
  显然,酒后的反应跟喝酒的量和人的体质有关,茶(或者咖啡因)的作用也跟量和体质有关。不同的试验,就有可能得到不一致的结果。比如,不止一项研究让志愿者喝下不同量的酒,然后比较吃与不吃咖啡因的情况下模拟驾驶的能力。结果发现,哪怕是少量饮酒,刹车反应时间都会大大延长。而吃了咖啡因之后刹车反应时间比不吃的明显缩短,但是即使吃到400毫克咖啡因(相当于三四杯咖啡),也还是比不喝酒时的刹车时间明显要长。所以,为了安全,“喝酒不开车”是最明智的选择。
  咖啡因在体内的代谢会受到酒精的影响,因此咖啡因在体内会积累得更多。喝同样的咖啡,人体可能处于更兴奋的状态。如果喝完酒希望尽快睡着,喝茶就帮倒忙了。
  茶中不仅有咖啡因,更有大量的抗氧化剂。这些成分对喝酒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当酒精代谢不畅,体内乙醛含量增加,在其他酶的作用下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超氧阴离子会引发一连串的氧化反应,最终损害细胞膜、蛋白质和DNA。而抗氧化剂的作用,是制止这种过氧化反应的进行,因而起到保护细胞活力的作用。
  这种损害与保护都不是立竿见影,而是长期作用的结果,因此对“解酒”也没有明显的作用。不过对于长期喝酒的人,这种保护作用可能就有相当的价值。2004年,波兰科学家在《食品与化学毒理学》上发表了一项试验:把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每天向胃里灌注生理盐水;茶水组每天自由地喝茶,同时灌注生理盐水;酒精组每天往胃里灌酒精,而且逐渐加大灌注量;茶水加酒精组每天自由喝茶,并且灌注与第三组同样量的酒精。4周之后,牺牲了这些可怜的老鼠,分析它们的肝脏、血液和脑中的很多项与氧化和抗氧化有关的指标。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茶水和酒精都会改变多项指标,而且酒精和茶水改变的方向上往往相反。最关键的结果是,茶水加酒精的那一组,各项指标则更加接近对照组,在肝脏和血液中这种效应比脑中更加明显。
  基于“酒精增加体内氧化压力”的理论,波兰科学家对这项研究的解读是:酒精增加了体内的氧自由基,而茶中的抗氧化剂则有助于清除,从而使身体更接近不喝酒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这项研究只是说“如果不得不经常喝酒,那么经常喝茶可能有助于减少酒精对身体的氧化损伤”。但是,这毕竟只是一项动物试验,在人体中是否如此?要喝多少茶才能起到类似保护作用?都还未然可知。而且,“减少”也不是“消除”。
  要健康,最好的选择还是不喝酒。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吃]  你知道吃鸡腿有什么讲究吗?告诉你吧,最科学最健康的方法可能有这么几种——吃一半扔一半(不过这好像有点浪费);一个鸡腿两个同学分享,你一口我一口;或者是先吃一部分,剩下的塞进冰箱,留待第二天饱口福。如果觉得这些吃法太匪夷所思甚至令人发指,那么你的两耳就真的太不闻窗外事了。前不久,北京市编制完成了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指引。针对日趋严重的“小胖墩”问题,“指引”提出了每天摄入肉食总量
期刊
1  筱悠收拾了裙摆,坐在教室窗户旁边,漫无目的地把纸团对着窗外一个接一个地扔出去。外面隔了一片紫藤萝,新建的歌剧院严严实实地堵在窗户上。筱悠每次看到那个突兀的建筑,总会冒出诸如“赶紧拆了它吧”、“那么高的建筑应该降低一半才好”的念头。  刚上高中的时候,筱悠靠着窗子总要用天蓝色的窗帘遮挡一下直射进来的阳光。然而现在,灰黑色的歌剧院只留一大片影子投进来。越是晴空万里,越是显得黑暗。  “里面谁啊?
期刊
有一个调侃的段子这么说——  “年轻人,你学啥?”  “传媒。”  “很好,公司最近有一批煤,帮着去传一下。”  暗暗偷笑,传媒行业又累又苦,不小心入了,那就要被“黑”了。虽然被黑,传媒却黑得可爱,黑得有活力。  天堂不是盖的  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听孩子到杭州去读书了,连读啥大学都不问了,就说不错,有西湖。从古至今,不知多少文人迁客拜倒在了她的百褶裙(微波荡漾的湖面就像巨大的百褶裙)下。
期刊
对于红极一时的“清华学霸”,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我们杂志也曾做过相关介绍与讨论。学霸姐姐超高的功课成绩,密密麻麻的学习时间安排表,曾经让我们分外震惊;而“深刻感觉自己连呼吸都在浪费时间”的观念,也一度让我们试图把“生前何须多睡,死后自会长眠”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深深地刻在课桌的右上角。  但是,学霸绝对不是清华的特产,也绝非只有大学的沃土才能生长。事实上,在中学这片贫瘠而坚硬的土地上,学霸也从来都不
期刊
上海市第八中学的“男生班”,可不是光贴了个性别标签,别人在课程设置上是有别于其他普通班的,而且花费了不少心思。虽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去那里“被拯救”,但对照那些特色课程,相信我们也是可以在别处完成“自我救赎”的。  第一特色课:“偶像生成学习领域”,对应的是“忠诚”。在这门特色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古今中外伟人成长的背景与经历,比如,孔子对社会、文化事业无限的忠诚,美国乔布斯对事业的执著。每个学
期刊
青春,仿佛是个泛滥的字眼,可大家似乎并不反感,仍不知疲倦诉说着青春。对于十六七的我们而言,青春是一种说不出的痛痒,是一种潜在身上的暗物质。我们总喜欢假装朝它挥手作别,然后频频回望;我们还会在涂抹着青春二字的“墓碑”前感慨良久,以为自己老了。事实上是:我们都还青春,都还在路上。  青春是动人的情歌,是落寞的狂欢,更是干净纯粹的感觉,带点天真和单纯,像是有无限可能的小说。但青春也是你我身上的暗潮,它曾
期刊
有一个少年,从9岁起就疯狂爱上植物,从此沉浸在萋萋芳草、缤纷花朵之中。他喜欢静静地观看它们,探究它们,痴迷到无可救药。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着自己的花花草草就可以满心欢喜。长大一些,他想做一个“植物猎人”,于是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处探寻奇花异草,多次发现物种新纪录。因探究城市化对北京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他被专家赞为“一个严肃的课题,一个严肃的小科学家”。后来,他专注于画植物插图,安静而孤独。  他就是一
期刊
双子座,风象星座的领军人物,却受水星主宰,活泼好动,变幻莫测。在拉丁文中,双子座意为“双胞胎”,昭示着生活中他们迫切需要一名伙伴来分享和倾诉。巨蟹座,水象星座的首席代表,淡定自持,沉着内敛。当来去如风的双子撞上善以柔克刚的巨蟹,注定会荡起不同寻常的“水”花。  这个奇妙的组合就发生在我家。小时候放假不喜欢呆在家,可是由于身体不好,很长一段时间都要喝中药调理,老妈不放心我在外边疯跑,于是买了一堆玩具
期刊
我上学的时候,最潮的皮衣是外皮里毛的B3;后来全球变暖,B3的江湖地位就被寻常的皮夹克A2取代了。  这俩皮衣都是二战战斗机上用的,那时飞机密封不严,机舱里温度常在零度以下,不穿厚点实在扛不住,飞行员穿个马皮A2就凑合了,机枪手坐一个大洞后面开枪,风顶头吹着,非得带毛羊皮的B3不可。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人的童年都尝过物资匮乏之苦,看货的评价标准是“猛”而不是“精”,皮毛一体的衣服看上去
期刊
至今我还记得我踏进高三楼的第一天,那天距离高三10天,我一个人孤零零带着数学作业和资料、单词本,早上7点,从未关的后门溜进高三(2)班的教室,找了靠窗的位置坐下,开始背单词。那个早晨,我看见了一群鸟呼啦一下从窗前飞起,那是我高三一年看过最最壮观的景象。那群飞鸟多像我的高三,毫无征兆地来到,又呼啦一下飞走,只留下呆杲独立窗前的我,百感交集。  尽管提前10天去学校自习,但当高三真的来到,我依然不太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