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藏区的父亲和来自长沙的母亲相识于云南的一所大学,食堂里四目相视的瞬间,便注定了两人的一生情缘。为了爱情,也为了响应当年“支援边疆”的号召,他们双双留在云南的一座边陲小城当老师,后来又辗转来到了迪庆。
我的父母是1967年结的婚,那时把被子搬到一起就算有个家了。接下来的暑假成了他们旅行结婚的假期,从此,他们相约每年至少旅行1次,即使我和姐姐的出生都没有改变这个约定。
30年前的中国没有什么旅游的概念,做教师的父母收入也很微薄,但他们还是带着我和姐姐到过南方许多地方。父母的同学和朋友很多,每到一个地方都能见到和他们熟识的人,虽然大家都不富裕,但非常热情,我和姐姐也因此认识了许多像亲人一样的叔叔阿姨。
我们在迪庆的家,是一套人情味十足的藏式民居。父亲是地道的藏民,对此自然很熟悉;母亲虽来自湖南,但也很快就适应并喜欢上了这里自由自在的生活。周末母亲在院子里洗衣服,父亲就一边陪我们玩,一边和母亲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虽都是些普通闲话,但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很是热闹。
小时候我最怕牦牛,有一次,父亲趁我睡着,把我偷偷放在牦牛背上,便和母亲到街市买东西去了。醒来时看到自己的“危险处境”,愣了几秒钟我便大声哭起来,可又不敢动弹。循着哭声而来的母亲和藏民邻居看到这样的情形都哈哈大笑,原来,父亲怕我摔下来,已经用哈达把我牢牢地绑在了牦牛背上。母亲嗔怪父亲,两人打打闹闹的样子像两个不懂事的孩子。这笑话至今还被熟识的老邻居们津津乐道,他们常说,那一家子真是有意思。
记忆中的父母总有做不完的活儿和说不完的话。与当地男子普遍不喜欢干家务截然相反,父亲只要一有空就和母亲挤在厨房,一个洗菜一个切菜,说说笑笑就把饭菜准备好了。
关于上述情景的回忆常让我陷入迷惑:父母在一起生活了30年,有多少话能够一直说却依然趣味盎然,有多少事可以一起做而毫不厌倦?
姐姐考上大学那年,父母在家里大宴宾客,其中就有我丈夫扎西。在我差不多已经忘记那天宴会的具体情形时,扎西向我描述了他的震撼:“那天来的人很多,因为迪庆终于有自己的女大学生了!当大家都在院子里喝酥油茶、吃牦牛肉和奶渣,忙着拱手欢庆时,爸妈端出了一盘盘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我好奇地跑进厨房里,想看看他们怎么会弄出这么漂亮的菜肴时,却发现,他们站在充满阳光的厨房里,一边快乐地交谈,一边忙着各自手里的活儿:一个把胡萝卜仔细洗净,放在案板上,另一个熟练地将它们削成花朵,摆进盘子里,然后再把炒好的菜盛进去。当时可只有大饭店里才有胡萝卜雕花做成的菜盘装饰啊,而我在自家厨房里竟看到了!那时我就可以想象到,当他们白发苍苍时还会在厨房里一起开心地雕刻胡萝卜花,所谓幸福生活,就是这样吧!”
母亲喜欢吃糖,在粮食供应困难、买糖都需要凭票的年月,父亲想方设法弄到几块水果糖后,总会把其中一块给我,另一块给姐姐,剩下的都给母亲。后来,我和姐姐长大了,每次离家前,父亲都不忘嘱咐我们,到外地要记着给母亲买点糖回来。
1999年,父亲被查出患了胃癌,且已到晚期。
母亲一直坚持不告诉父亲真相,直到父亲去世前,还笑呵呵地说,全家人要一起出去旅行。我后来明白了,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经过一次次病危,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呢?他所有的快乐都是装给母亲看的,就像母亲总在夜里流泪、在厨房里轻声哭泣,但到了父亲病床前却总是面带微笑一样。
这一生,他们都希望给予对方最快乐的笑容。
父亲在生命的最后半年里,喜欢跟我们聊他和母亲过去的事。说起念大学时,有个来自北京的男生曾很热烈地追求过母亲,母亲也差点动心和那人在一起,父亲庆幸自己抢先一步向母亲表白了心声,用藏族最直白的歌声表达了对她的爱意。
“妈妈为什么会选择您呢?”我好奇地问。
“因为我长得好啊!”父亲半开玩笑地说。这话我信,父亲直到患病后也是最英俊的康巴汉子,更何况当年风华正茂的时候。同样的问题我也问过母亲,为什么会选择一个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藏族男人做丈夫,母亲笑而不语。
所有努力并没有抵挡住病魔,父亲终究还是离开了我们。母亲像变了个人,不再谈笑风生,总是站在厨房里盯着地板发呆,坐在房间里默默流泪。家中任何一件和父亲有关的物品都可以让母亲哭泣,有好几次,我看到母亲半夜站在祈求平安吉祥的经幡前念念有词,而从前,身为汉人的母亲根本不会到这样的地方来祷告。
我们都很担心母亲的健康。后来姐姐和姐夫商量,将母亲接到了昆明,希望换个环境能让她减少一点思念父亲的痛苦。
一晃5年过去,对于父亲的离世,母亲已能表现得十分平静。有时带着姐姐的孩子回迪庆住,她还会拿出父亲生前用过的一些东西,跟外孙一起玩。只有在各家各户升起炊烟时,她才会略显沉默,神情中隐隐透着哀伤,看着远方若有所思。
有一次,调皮的外甥问母亲:“我为什么没有外公呢?”我们不禁有些惊慌,生怕母亲难过。没想到母亲却笑着说:“外公去了一个很美丽的地方,在那里看着我们。”接着,她又转过头对我说:“你曾问我年轻时为什么会选择你爸爸……说来可能你不相信,就是因为他的一句话。他说,如果我们在一起的话,他一定会比我多活一天,会帮我安葬,让我安心,不让我承受失去爱人的痛苦。那么多年,我一直以为我可以走在他前面,或者是我们一起离开这个世界,但没想到,他会比我先走……”
我的眼睛有些模糊。是的,父亲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他伤了母亲的心。“但我不怨他。他就像个浓眉大眼的孩子,永远那么快乐。倒是我,一直比他坚强。失去他的时候,我痛苦极了,但只要一想到如果我比他去得早,他会比我更痛苦,就觉得没什么好埋怨的,也没什么好哭泣的。现在,我很开心自己能比他多活这些年,不仅陪伴他到了生命的终点,给了他我所能给予的照顾,而且还很开心地看到你们都长大成人,拥有了我们曾经拥有过的幸福。”
(摘自《优格》)
我的父母是1967年结的婚,那时把被子搬到一起就算有个家了。接下来的暑假成了他们旅行结婚的假期,从此,他们相约每年至少旅行1次,即使我和姐姐的出生都没有改变这个约定。
30年前的中国没有什么旅游的概念,做教师的父母收入也很微薄,但他们还是带着我和姐姐到过南方许多地方。父母的同学和朋友很多,每到一个地方都能见到和他们熟识的人,虽然大家都不富裕,但非常热情,我和姐姐也因此认识了许多像亲人一样的叔叔阿姨。
我们在迪庆的家,是一套人情味十足的藏式民居。父亲是地道的藏民,对此自然很熟悉;母亲虽来自湖南,但也很快就适应并喜欢上了这里自由自在的生活。周末母亲在院子里洗衣服,父亲就一边陪我们玩,一边和母亲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虽都是些普通闲话,但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很是热闹。
小时候我最怕牦牛,有一次,父亲趁我睡着,把我偷偷放在牦牛背上,便和母亲到街市买东西去了。醒来时看到自己的“危险处境”,愣了几秒钟我便大声哭起来,可又不敢动弹。循着哭声而来的母亲和藏民邻居看到这样的情形都哈哈大笑,原来,父亲怕我摔下来,已经用哈达把我牢牢地绑在了牦牛背上。母亲嗔怪父亲,两人打打闹闹的样子像两个不懂事的孩子。这笑话至今还被熟识的老邻居们津津乐道,他们常说,那一家子真是有意思。
记忆中的父母总有做不完的活儿和说不完的话。与当地男子普遍不喜欢干家务截然相反,父亲只要一有空就和母亲挤在厨房,一个洗菜一个切菜,说说笑笑就把饭菜准备好了。
关于上述情景的回忆常让我陷入迷惑:父母在一起生活了30年,有多少话能够一直说却依然趣味盎然,有多少事可以一起做而毫不厌倦?
姐姐考上大学那年,父母在家里大宴宾客,其中就有我丈夫扎西。在我差不多已经忘记那天宴会的具体情形时,扎西向我描述了他的震撼:“那天来的人很多,因为迪庆终于有自己的女大学生了!当大家都在院子里喝酥油茶、吃牦牛肉和奶渣,忙着拱手欢庆时,爸妈端出了一盘盘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我好奇地跑进厨房里,想看看他们怎么会弄出这么漂亮的菜肴时,却发现,他们站在充满阳光的厨房里,一边快乐地交谈,一边忙着各自手里的活儿:一个把胡萝卜仔细洗净,放在案板上,另一个熟练地将它们削成花朵,摆进盘子里,然后再把炒好的菜盛进去。当时可只有大饭店里才有胡萝卜雕花做成的菜盘装饰啊,而我在自家厨房里竟看到了!那时我就可以想象到,当他们白发苍苍时还会在厨房里一起开心地雕刻胡萝卜花,所谓幸福生活,就是这样吧!”
母亲喜欢吃糖,在粮食供应困难、买糖都需要凭票的年月,父亲想方设法弄到几块水果糖后,总会把其中一块给我,另一块给姐姐,剩下的都给母亲。后来,我和姐姐长大了,每次离家前,父亲都不忘嘱咐我们,到外地要记着给母亲买点糖回来。
1999年,父亲被查出患了胃癌,且已到晚期。
母亲一直坚持不告诉父亲真相,直到父亲去世前,还笑呵呵地说,全家人要一起出去旅行。我后来明白了,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经过一次次病危,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呢?他所有的快乐都是装给母亲看的,就像母亲总在夜里流泪、在厨房里轻声哭泣,但到了父亲病床前却总是面带微笑一样。
这一生,他们都希望给予对方最快乐的笑容。
父亲在生命的最后半年里,喜欢跟我们聊他和母亲过去的事。说起念大学时,有个来自北京的男生曾很热烈地追求过母亲,母亲也差点动心和那人在一起,父亲庆幸自己抢先一步向母亲表白了心声,用藏族最直白的歌声表达了对她的爱意。
“妈妈为什么会选择您呢?”我好奇地问。
“因为我长得好啊!”父亲半开玩笑地说。这话我信,父亲直到患病后也是最英俊的康巴汉子,更何况当年风华正茂的时候。同样的问题我也问过母亲,为什么会选择一个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藏族男人做丈夫,母亲笑而不语。
所有努力并没有抵挡住病魔,父亲终究还是离开了我们。母亲像变了个人,不再谈笑风生,总是站在厨房里盯着地板发呆,坐在房间里默默流泪。家中任何一件和父亲有关的物品都可以让母亲哭泣,有好几次,我看到母亲半夜站在祈求平安吉祥的经幡前念念有词,而从前,身为汉人的母亲根本不会到这样的地方来祷告。
我们都很担心母亲的健康。后来姐姐和姐夫商量,将母亲接到了昆明,希望换个环境能让她减少一点思念父亲的痛苦。
一晃5年过去,对于父亲的离世,母亲已能表现得十分平静。有时带着姐姐的孩子回迪庆住,她还会拿出父亲生前用过的一些东西,跟外孙一起玩。只有在各家各户升起炊烟时,她才会略显沉默,神情中隐隐透着哀伤,看着远方若有所思。
有一次,调皮的外甥问母亲:“我为什么没有外公呢?”我们不禁有些惊慌,生怕母亲难过。没想到母亲却笑着说:“外公去了一个很美丽的地方,在那里看着我们。”接着,她又转过头对我说:“你曾问我年轻时为什么会选择你爸爸……说来可能你不相信,就是因为他的一句话。他说,如果我们在一起的话,他一定会比我多活一天,会帮我安葬,让我安心,不让我承受失去爱人的痛苦。那么多年,我一直以为我可以走在他前面,或者是我们一起离开这个世界,但没想到,他会比我先走……”
我的眼睛有些模糊。是的,父亲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他伤了母亲的心。“但我不怨他。他就像个浓眉大眼的孩子,永远那么快乐。倒是我,一直比他坚强。失去他的时候,我痛苦极了,但只要一想到如果我比他去得早,他会比我更痛苦,就觉得没什么好埋怨的,也没什么好哭泣的。现在,我很开心自己能比他多活这些年,不仅陪伴他到了生命的终点,给了他我所能给予的照顾,而且还很开心地看到你们都长大成人,拥有了我们曾经拥有过的幸福。”
(摘自《优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