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心得失,存亡攸关。中国改革走到今天,正面临变局。时代常常会把一些难得的机遇摆在政治家面前,看你能不能把握。伟大的领导者往往能辩证地把握住先机,推动时代前进。在叶剑英元帅诞辰115周年之际, 重温叶帅一生的信念与追求,回眸伟人的功勋和精神,感悟中禁不住拿起了思索的笔。
放弃与坚守:从用白兰地洗手,到舍利舍命救国救民,历九死一生
叶帅出生在清末(1897年4月)的一个华侨家庭里,他从小聪颖好学,深受屈原、岳飞等爱国志士的影响。十几岁的时候,他被长辈们派到马来西亚怡堡地区,在家族开的锡矿负责算账。后来,锡矿倒闭,父亲对他说:“纵观天下大势,你还是从武好。”1917年,血气方刚的叶帅考入中国四大讲武堂之一的云南讲武堂炮兵科。他的面前展开了新的天地,学军事、学科学、学各种社会知识。国内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民怨沸腾的现状,促使他立志投身到国民革命中去,为振兴祖国奋斗。
从讲武堂毕业后,叶帅供职于孙中山身边。陈炯明兵变时,他紧紧护卫着孙中山。孙中山作为革命领袖临危不惧的精神,使他深受教益。在跟随孙中山的日子里,叶帅也得到了蒋介石的信任,是可以佩剑、佩枪进入蒋介石卧室的少数军官之一。他参加黄埔军校筹建,建校后任副教育长职务。而立之年刚过,又被任命为新编军第二师代理师长,同时还兼任两广盐务管理的官员,收入非常丰厚。据叶帅回忆,当时他不仅薪水高,外出有轿子抬着,还有挑夫挑着丹麦进口饼干、炼奶、白兰地……随时可以吃喝。有时吃东西没水洗手,随行人员就用白兰地给他洗手。此时,他面前是条升官发财的坦途。
但叶帅的抱负是不畏艰险,救国救民。他向往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并于1924年申请加入,但因是蒋介石嫡系而遭到拒绝。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大屠杀,国民革命陷入困境。叶帅认清了蒋介石的面目,毅然放弃高官厚禄,冒着生命危险,通电反蒋。同年7月,叶帅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南昌起义中,他机敏策应起义。与许多志同道合者一起,共同肩负起解放祖国和人民的大业。
广州起义时,任副总指挥的叶帅坚持战斗到最后,退路已被截断,交通要地均被敌方把守,满城白色恐怖。险境中,叶帅机智地借了同乡李运全的证章化装过关卡,镇定地由沙面登轮赴港,去参加广东省委的秘密会议。
长征中,叶帅任军委第一野战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协助朱德总司令打了不少恶仗,他身上的弹伤就是在长征路上留下的。
抗战中的1940年春,蒋介石在重庆召开全国参谋长会议。叶帅身为共产党方面的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单刀赴会”。会上,国军将领群起指责十八集团军“游而不击”、“制造摩擦”、“自发纸币”……叶帅沉着舌战群儒,他针对被数的“罪状”——举出实情驳斥,并用手举起一张票面不清的破旧角票说:“你们看,烂成这样不能再使用了。角票是辅币,我们怎能不发一点就地使用呢!”事实上,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币制十分混乱,连一些小县都在自印角票。与会诸将听后,均觉得十八集团军也情有可原。蒋介石本想利用参谋长会议收拾十八集团军,却反被叶帅出奇制胜。
以上只是叶帅在严酷岁月“经得艰难考验时”的星星点点。
纵观历史,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有大智大勇的先行者和献身者,他们的队列凝聚成中国的灵魂,中国的脊梁,代代传承着。
“打杂”与密战:奠基我军参谋事业,力助最高统帅部决胜千里,却从不居功自傲、从不擅权自重
正确的判断,源于正确的情报。《孙子兵法·用间篇》写道:“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战争中,要知己知彼才能取得胜利,尤其是处于劣势的一方,其情报工作的深度、速度、广度,最为重要。
1930年夏秋之交,叶帅从苏联学成归国。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政府任命他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和总参谋部部长。甫到任,叶帅即着手组建起四个职能局:第一局(作战)局长左权,第二局(情报)局长钱壮飞,第三局(通信)代局长翁瑛,第四局(供给)局长杨志诚。中国工农红军有序的参谋工作从此开创,并在此基础上健全发展为我军后来的总参谋部。
军史研究者认为,当年红军几次反“围剿”和长征四渡赤水等战役的胜利,情报信息的及时准确是前提,正确运用是关键。其时,红军已拥有高超的电报破译技术,对敌方的战略战术了如指掌,故能用兵如神。
到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情报工作的准确、迅速又进了一大步。当时国民党的关键部门,如中央党部、国防部、陆海空三军的司令部、保密局、甚至南京电台总站,都有红色特工在活动。周恩来说:“蒋介石的作战命令还没有下达到军长,毛主席就先看到了。”
1947年初春,蒋介石令胡宗南纠集23万兵力重重包围延安。毛泽东说:我和恩来、弼时组成前委,在陕北拖住胡宗南;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领导中央工委,开展中央委托的各项工作;叶剑英、杨尚昆、李克农领导后委,全国军事的动态、情报和形势状况,主要靠后委提供。前委、工委、后委,是那段特殊时期里扭转劣势的坚强组合。
在党中央和叶帅的指挥调度下,中央军委90%的电台设在后委,形成一个严密而灵活的情报网。为了保护好中央的核心前委,后委和前委只由一部电台用较弱的电波联系,使进攻陕北的敌人始终没有弄清中共中央机关到底在哪里。王震说:“毛主席在陕北之所以能够料事如神,指挥若定,中央后委在隐秘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解放战争的非常年代里,总参谋部的工作,完美配合最高统帅部领导军队转战南北打漂亮仗,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横扫蒋家八百万兵。仅林彪的东北战场,总参谋部就派了两三百人,好几十部电台,协助打好了各大战役。
叶帅的整个总参生涯,屡建运筹帷幄之功,被誉为“我军参谋事业奠基人”。那年,叶剑英传记组的同志请他讲述对参谋事业的贡献。叶帅说:“这不是我的战功,是总参谋部的战功。我一生只是个‘打杂’的。”有坚强的党性原则,从不居功自傲,从不擅权自重,叶帅等老一辈的共产党人大都是这样。毛泽东说:“剑英这个人,对前几把交椅是不争的。” “打杂”打出元帅功勋,这源于叶帅一生坚持手不释卷。不仅是马列著作,举凡科学的,军事的、政治的、人文的……他都刻苦学习,而且一丝不苟,善于思辨。
据中国军事科学院外军研究部副部长李欣(原名李鸿模)回忆:“六十年代初,叶帅交给我重新校译和翻译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任务。他说:‘你留学德国,懂德文,想办法把《战争论》翻译出一个好本子。’接着,叶帅把他点读过的德、法、日、俄等好多版本的《战争论》交给了我。”《战争论》是世界军事经典,核心讲军事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走到极端,手段就是军事,哪怕到了核战时代,军事仍然是政治的继续。因此,还在抗日战争时期,叶帅就曾组织总参谋部翻译《战争论》,供我军高级干部阅读,但限于当时的条件,翻译尚未精准。在重新翻译《战争论》的过程中,李欣每翻译出一部分就送叶帅一部分。叶帅在海南岛休假,还要译文带去审阅。待全书译完,叶帅满意道:“这回《战争论》能读下去了,能读懂了。”
“忙时从工作中过,闲时从读书中过”是叶帅的日常准则。他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字条:“抓紧时间工作,挤出时间学习,偷点时间休息。”《辩证法唯物论诸问题》这部近33万字的书,他是连续用9个早起的时间来读完的。
坚忍与抗击:大任在肩,大局在胸,日批文件300份,凝聚党心军心民心,人民江山像泰山一样稳固
叶帅一生风云跌宕,遇逆流不退,临大节不辱。他常说:“革命者要学会容忍。一个人能够容忍别人所不能容忍的事,就是英雄。”
据苏区时期在叶帅身边工作过的吕黎平回忆:在1933年至1935年的两三年时间里,叶帅的职务高高低低变动了八次之多,但我看到他每次调动都没有怨言,始终以革命利益为重,毫不计较,勤奋工作。
西安事变,抓蒋而不杀。叶帅协助周恩来折冲樽俎,事变最终和平解决,促成了全民抗日的统一战线,所涉各方都作了忍让。叶帅从中切身感悟到大局成败与进退有度的环环相扣。
新中国建国之初,叶帅主政广东、主持广东土改,却因为抵制极左错误受到连番批判,中南局机关报《长江日报》连发社论抨击。叶帅蒙冤被免去党政要职。他无条件服从党的安排离开广东晋京,转任军事科学院院长。
“文革”中,林彪、“四人帮”“批二月逆流”、“揪军内一小撮”、“反击右倾翻案风”,把矛头指向叶帅等老一辈开国元勋。为监视叶帅的动向,监视者把电话线绕上电话机。叶帅机智地细数清绕的是几圈,每次打完电话即原样绕回,破了监视者的阴招。当时,他家里的6个孩子4个被下了大狱,连保姆都被抓了。但叶帅沉住气应对,他的谨慎是有胆略的谨慎,一丝一毫不马虎大意。毛泽东评价他“诸葛一生为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深具慧眼。
“文革”期间,许多开国元勋被打倒,老帅中只有叶帅在位主持军队工作,情势混乱险恶。叶帅的处境比被打倒的人还艰难得多。他在京郊的玉泉山坚持工作,每日批阅文件约300份,一方面要力保国家安全,一方面要时时防避“四人帮”的迫害,分分钟要准备被打倒、准备战斗。叶帅深明:忍着一口气,就能争取一点可用之权,就能办一点事,就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他的忍让,是出于利天下的忍让。
徐向前元帅回忆当年的情景,对叶帅作过这样的评述:“他在自己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关怀着军队的稳定,关心着其他受冲击的同志。一次他听到风声,造反派要抄我的家。他一面严令保护我的安全,一面亲自打电话给我,安排我转移到西山去住。这种患难与共的真挚感情,使我难以忘怀。”
然而,叶帅也不是一味忍让。他有着超乎寻常的远见卓识,往往别人只看到局部或平面,他却能博观约取、居安思危,前瞻性地立体透视全局,故生死存亡之际能拿得起,放得下。“文革”中,面对陈伯达、江青等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乱党、乱军的局面,他盛怒拍案,小拇指受震骨折。敢为党争,敢为民争,不分裂党是叶帅抗争的大前提。
“二月逆流”的开场是叶帅先打的。1967年,上海的“一月风暴”把上海市政府改名为“上海公社”。叶帅在中南海召开的政治局碰头会上问陈伯达:“请教老夫子,上海成立人民公社,连国体、政体都改了。这样的大问题,不经过政治局讨论,你们想干什么?”陈伯达说:“我都无地自容了”。会后,叶帅把情况向毛主席汇报。毛主席说:“剑英说得对,成立革命委员会好。”
叶帅在“文革”中,对党内健康力量的保存,对“四人帮” 干扰破坏的抵制,有着砥柱之力。他们这一代共产党人大都自觉坚持在党内的合法斗争。周恩来曾用唐太宗李世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诗句来称誉叶帅。
1976年10月,华国锋和叶帅等中央核心领导,顺应党心军心民心,把握先机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文革”内乱。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叶帅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不久,他又从大局出发,力主请邓小平出来参加领导工作,力挺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从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路线上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创造了重要条件,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解放了思想,解放了生产力,国家不断向现代化迈进。
原则与灵活:大事不糊涂,立事能作空前谋。高风亮节,乾坤巨手
粉碎“四人帮”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华国锋在党的会议上提请叶帅当主席。叶帅站起来庄重地说:国锋同志比我年轻20多岁,我认为他是比较合适的人选。这个担子是不轻,我们大家可以协助。请大家考虑。与会政治局成员经过认真讨论,完全赞成叶帅的意见。
爱护干部,起用人才,叶帅一以贯之。还在红军年代,叶帅就特别重视保护干部。当时,行左倾路线的领导要把反对过自己的同志“甩掉一批,杀掉一批”。叶帅明确地提出:一定要保护党的同志、党的骨干。他深入考查干部,甄别他们问题的性质,挽救了许多干部。新中国建国之初,广东干部受“反地方主义”打击,七零八落。叶帅深感痛心,他离粤时含泪说:“主帅无能,累及三军。”他认为:我们的党能够在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取得一个个胜利,除了有民主集中的领导中枢和正确的路线政策外,还要有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才能带领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赢得天下归心。
就在“四人帮”被抓起来的第6天,叶帅的儿子去看望胡耀邦。胡耀邦提出了新时期治国的“隆中三策”。叶帅对此十分欣赏。随后,他对胡耀邦提出了总结十年“文革”的历史性课题,提议胡耀邦开一个理论务虚会。他说:“如果理论不能指导实际,不受实际检验,那算什么理论?决不能把理论同空谈、吹牛甚至撒谎混为一谈。”他深明:处事有原则性还要有灵活性,而最难的是两者结合。在维护大原则的前提下,叶帅全力支持、指导胡耀邦发动和组织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让中国人被禁锢已久的思想,重新活跃起来。作为全国人大委员委员长,叶帅还特别关注尽快完善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他指出:要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只有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才能确立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在全党全国造成浓厚的民主空气。胡耀邦对叶帅说:“趁你在世时,头一步能把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的乾坤扭转过来,这就了不起,到马克思那里去就是八个字:开国元勋,乾坤巨手。”
1978年,叶帅看到胡耀邦和大批年富力强的同志走上中央领导岗位,深为“长江接力有来人”,国家能长治久安而“由衷地感到喜悦”。他在广州的松园宾馆挥写《松园》明志,一句“归读阴拿梅水滨”,寄寓了他退位让贤之意(笔者注:阴那,是叶帅家乡的阴那山;梅水,是叶帅家乡的梅江)。
1985年9月,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同意了叶帅的退休请求,并给他写了致敬信。是年底,全国有近46万名中青年干部走上县级以上的领导岗位;而到1986年底,全国共有137万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离休或退休。
叶帅高屋建瓴地首开在位退休先例。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我党免除终身制作出了表率。
1950年,久别家乡的叶帅,曾为辞世于1927年和1944年的父母亲遗像题词:“为人民的国家而欢欣,为人民的儿子而微笑。”语句出自身经百战的元帅之手,浩浩大爱中含蕴着令人落泪的温厚。当年,叶帅抱一颗天下为公的精忠报国心,十多岁就辞别严父慈母,走出家乡的青山绿水,他把孝义深埋心中,无怨无悔地为中国大多数人谋幸福。1986年10月他去世时,仅留下一万五千余元现金,他嘱咐孩子们,这不多的钱,也要分给身边的工作人员。
叶帅非凡的一生,因其心胸宽阔、盛德若儒、雄才经纶的深厚内涵而载入伟大的史册。
放弃与坚守:从用白兰地洗手,到舍利舍命救国救民,历九死一生
叶帅出生在清末(1897年4月)的一个华侨家庭里,他从小聪颖好学,深受屈原、岳飞等爱国志士的影响。十几岁的时候,他被长辈们派到马来西亚怡堡地区,在家族开的锡矿负责算账。后来,锡矿倒闭,父亲对他说:“纵观天下大势,你还是从武好。”1917年,血气方刚的叶帅考入中国四大讲武堂之一的云南讲武堂炮兵科。他的面前展开了新的天地,学军事、学科学、学各种社会知识。国内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民怨沸腾的现状,促使他立志投身到国民革命中去,为振兴祖国奋斗。
从讲武堂毕业后,叶帅供职于孙中山身边。陈炯明兵变时,他紧紧护卫着孙中山。孙中山作为革命领袖临危不惧的精神,使他深受教益。在跟随孙中山的日子里,叶帅也得到了蒋介石的信任,是可以佩剑、佩枪进入蒋介石卧室的少数军官之一。他参加黄埔军校筹建,建校后任副教育长职务。而立之年刚过,又被任命为新编军第二师代理师长,同时还兼任两广盐务管理的官员,收入非常丰厚。据叶帅回忆,当时他不仅薪水高,外出有轿子抬着,还有挑夫挑着丹麦进口饼干、炼奶、白兰地……随时可以吃喝。有时吃东西没水洗手,随行人员就用白兰地给他洗手。此时,他面前是条升官发财的坦途。
但叶帅的抱负是不畏艰险,救国救民。他向往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并于1924年申请加入,但因是蒋介石嫡系而遭到拒绝。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大屠杀,国民革命陷入困境。叶帅认清了蒋介石的面目,毅然放弃高官厚禄,冒着生命危险,通电反蒋。同年7月,叶帅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南昌起义中,他机敏策应起义。与许多志同道合者一起,共同肩负起解放祖国和人民的大业。
广州起义时,任副总指挥的叶帅坚持战斗到最后,退路已被截断,交通要地均被敌方把守,满城白色恐怖。险境中,叶帅机智地借了同乡李运全的证章化装过关卡,镇定地由沙面登轮赴港,去参加广东省委的秘密会议。
长征中,叶帅任军委第一野战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协助朱德总司令打了不少恶仗,他身上的弹伤就是在长征路上留下的。
抗战中的1940年春,蒋介石在重庆召开全国参谋长会议。叶帅身为共产党方面的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单刀赴会”。会上,国军将领群起指责十八集团军“游而不击”、“制造摩擦”、“自发纸币”……叶帅沉着舌战群儒,他针对被数的“罪状”——举出实情驳斥,并用手举起一张票面不清的破旧角票说:“你们看,烂成这样不能再使用了。角票是辅币,我们怎能不发一点就地使用呢!”事实上,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币制十分混乱,连一些小县都在自印角票。与会诸将听后,均觉得十八集团军也情有可原。蒋介石本想利用参谋长会议收拾十八集团军,却反被叶帅出奇制胜。
以上只是叶帅在严酷岁月“经得艰难考验时”的星星点点。
纵观历史,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有大智大勇的先行者和献身者,他们的队列凝聚成中国的灵魂,中国的脊梁,代代传承着。
“打杂”与密战:奠基我军参谋事业,力助最高统帅部决胜千里,却从不居功自傲、从不擅权自重
正确的判断,源于正确的情报。《孙子兵法·用间篇》写道:“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战争中,要知己知彼才能取得胜利,尤其是处于劣势的一方,其情报工作的深度、速度、广度,最为重要。
1930年夏秋之交,叶帅从苏联学成归国。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政府任命他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和总参谋部部长。甫到任,叶帅即着手组建起四个职能局:第一局(作战)局长左权,第二局(情报)局长钱壮飞,第三局(通信)代局长翁瑛,第四局(供给)局长杨志诚。中国工农红军有序的参谋工作从此开创,并在此基础上健全发展为我军后来的总参谋部。
军史研究者认为,当年红军几次反“围剿”和长征四渡赤水等战役的胜利,情报信息的及时准确是前提,正确运用是关键。其时,红军已拥有高超的电报破译技术,对敌方的战略战术了如指掌,故能用兵如神。
到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情报工作的准确、迅速又进了一大步。当时国民党的关键部门,如中央党部、国防部、陆海空三军的司令部、保密局、甚至南京电台总站,都有红色特工在活动。周恩来说:“蒋介石的作战命令还没有下达到军长,毛主席就先看到了。”
1947年初春,蒋介石令胡宗南纠集23万兵力重重包围延安。毛泽东说:我和恩来、弼时组成前委,在陕北拖住胡宗南;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领导中央工委,开展中央委托的各项工作;叶剑英、杨尚昆、李克农领导后委,全国军事的动态、情报和形势状况,主要靠后委提供。前委、工委、后委,是那段特殊时期里扭转劣势的坚强组合。
在党中央和叶帅的指挥调度下,中央军委90%的电台设在后委,形成一个严密而灵活的情报网。为了保护好中央的核心前委,后委和前委只由一部电台用较弱的电波联系,使进攻陕北的敌人始终没有弄清中共中央机关到底在哪里。王震说:“毛主席在陕北之所以能够料事如神,指挥若定,中央后委在隐秘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解放战争的非常年代里,总参谋部的工作,完美配合最高统帅部领导军队转战南北打漂亮仗,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横扫蒋家八百万兵。仅林彪的东北战场,总参谋部就派了两三百人,好几十部电台,协助打好了各大战役。
叶帅的整个总参生涯,屡建运筹帷幄之功,被誉为“我军参谋事业奠基人”。那年,叶剑英传记组的同志请他讲述对参谋事业的贡献。叶帅说:“这不是我的战功,是总参谋部的战功。我一生只是个‘打杂’的。”有坚强的党性原则,从不居功自傲,从不擅权自重,叶帅等老一辈的共产党人大都是这样。毛泽东说:“剑英这个人,对前几把交椅是不争的。” “打杂”打出元帅功勋,这源于叶帅一生坚持手不释卷。不仅是马列著作,举凡科学的,军事的、政治的、人文的……他都刻苦学习,而且一丝不苟,善于思辨。
据中国军事科学院外军研究部副部长李欣(原名李鸿模)回忆:“六十年代初,叶帅交给我重新校译和翻译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任务。他说:‘你留学德国,懂德文,想办法把《战争论》翻译出一个好本子。’接着,叶帅把他点读过的德、法、日、俄等好多版本的《战争论》交给了我。”《战争论》是世界军事经典,核心讲军事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走到极端,手段就是军事,哪怕到了核战时代,军事仍然是政治的继续。因此,还在抗日战争时期,叶帅就曾组织总参谋部翻译《战争论》,供我军高级干部阅读,但限于当时的条件,翻译尚未精准。在重新翻译《战争论》的过程中,李欣每翻译出一部分就送叶帅一部分。叶帅在海南岛休假,还要译文带去审阅。待全书译完,叶帅满意道:“这回《战争论》能读下去了,能读懂了。”
“忙时从工作中过,闲时从读书中过”是叶帅的日常准则。他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字条:“抓紧时间工作,挤出时间学习,偷点时间休息。”《辩证法唯物论诸问题》这部近33万字的书,他是连续用9个早起的时间来读完的。
坚忍与抗击:大任在肩,大局在胸,日批文件300份,凝聚党心军心民心,人民江山像泰山一样稳固
叶帅一生风云跌宕,遇逆流不退,临大节不辱。他常说:“革命者要学会容忍。一个人能够容忍别人所不能容忍的事,就是英雄。”
据苏区时期在叶帅身边工作过的吕黎平回忆:在1933年至1935年的两三年时间里,叶帅的职务高高低低变动了八次之多,但我看到他每次调动都没有怨言,始终以革命利益为重,毫不计较,勤奋工作。
西安事变,抓蒋而不杀。叶帅协助周恩来折冲樽俎,事变最终和平解决,促成了全民抗日的统一战线,所涉各方都作了忍让。叶帅从中切身感悟到大局成败与进退有度的环环相扣。
新中国建国之初,叶帅主政广东、主持广东土改,却因为抵制极左错误受到连番批判,中南局机关报《长江日报》连发社论抨击。叶帅蒙冤被免去党政要职。他无条件服从党的安排离开广东晋京,转任军事科学院院长。
“文革”中,林彪、“四人帮”“批二月逆流”、“揪军内一小撮”、“反击右倾翻案风”,把矛头指向叶帅等老一辈开国元勋。为监视叶帅的动向,监视者把电话线绕上电话机。叶帅机智地细数清绕的是几圈,每次打完电话即原样绕回,破了监视者的阴招。当时,他家里的6个孩子4个被下了大狱,连保姆都被抓了。但叶帅沉住气应对,他的谨慎是有胆略的谨慎,一丝一毫不马虎大意。毛泽东评价他“诸葛一生为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深具慧眼。
“文革”期间,许多开国元勋被打倒,老帅中只有叶帅在位主持军队工作,情势混乱险恶。叶帅的处境比被打倒的人还艰难得多。他在京郊的玉泉山坚持工作,每日批阅文件约300份,一方面要力保国家安全,一方面要时时防避“四人帮”的迫害,分分钟要准备被打倒、准备战斗。叶帅深明:忍着一口气,就能争取一点可用之权,就能办一点事,就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他的忍让,是出于利天下的忍让。
徐向前元帅回忆当年的情景,对叶帅作过这样的评述:“他在自己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关怀着军队的稳定,关心着其他受冲击的同志。一次他听到风声,造反派要抄我的家。他一面严令保护我的安全,一面亲自打电话给我,安排我转移到西山去住。这种患难与共的真挚感情,使我难以忘怀。”
然而,叶帅也不是一味忍让。他有着超乎寻常的远见卓识,往往别人只看到局部或平面,他却能博观约取、居安思危,前瞻性地立体透视全局,故生死存亡之际能拿得起,放得下。“文革”中,面对陈伯达、江青等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乱党、乱军的局面,他盛怒拍案,小拇指受震骨折。敢为党争,敢为民争,不分裂党是叶帅抗争的大前提。
“二月逆流”的开场是叶帅先打的。1967年,上海的“一月风暴”把上海市政府改名为“上海公社”。叶帅在中南海召开的政治局碰头会上问陈伯达:“请教老夫子,上海成立人民公社,连国体、政体都改了。这样的大问题,不经过政治局讨论,你们想干什么?”陈伯达说:“我都无地自容了”。会后,叶帅把情况向毛主席汇报。毛主席说:“剑英说得对,成立革命委员会好。”
叶帅在“文革”中,对党内健康力量的保存,对“四人帮” 干扰破坏的抵制,有着砥柱之力。他们这一代共产党人大都自觉坚持在党内的合法斗争。周恩来曾用唐太宗李世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诗句来称誉叶帅。
1976年10月,华国锋和叶帅等中央核心领导,顺应党心军心民心,把握先机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文革”内乱。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叶帅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不久,他又从大局出发,力主请邓小平出来参加领导工作,力挺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从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路线上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创造了重要条件,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解放了思想,解放了生产力,国家不断向现代化迈进。
原则与灵活:大事不糊涂,立事能作空前谋。高风亮节,乾坤巨手
粉碎“四人帮”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华国锋在党的会议上提请叶帅当主席。叶帅站起来庄重地说:国锋同志比我年轻20多岁,我认为他是比较合适的人选。这个担子是不轻,我们大家可以协助。请大家考虑。与会政治局成员经过认真讨论,完全赞成叶帅的意见。
爱护干部,起用人才,叶帅一以贯之。还在红军年代,叶帅就特别重视保护干部。当时,行左倾路线的领导要把反对过自己的同志“甩掉一批,杀掉一批”。叶帅明确地提出:一定要保护党的同志、党的骨干。他深入考查干部,甄别他们问题的性质,挽救了许多干部。新中国建国之初,广东干部受“反地方主义”打击,七零八落。叶帅深感痛心,他离粤时含泪说:“主帅无能,累及三军。”他认为:我们的党能够在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取得一个个胜利,除了有民主集中的领导中枢和正确的路线政策外,还要有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才能带领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赢得天下归心。
就在“四人帮”被抓起来的第6天,叶帅的儿子去看望胡耀邦。胡耀邦提出了新时期治国的“隆中三策”。叶帅对此十分欣赏。随后,他对胡耀邦提出了总结十年“文革”的历史性课题,提议胡耀邦开一个理论务虚会。他说:“如果理论不能指导实际,不受实际检验,那算什么理论?决不能把理论同空谈、吹牛甚至撒谎混为一谈。”他深明:处事有原则性还要有灵活性,而最难的是两者结合。在维护大原则的前提下,叶帅全力支持、指导胡耀邦发动和组织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让中国人被禁锢已久的思想,重新活跃起来。作为全国人大委员委员长,叶帅还特别关注尽快完善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他指出:要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只有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才能确立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在全党全国造成浓厚的民主空气。胡耀邦对叶帅说:“趁你在世时,头一步能把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的乾坤扭转过来,这就了不起,到马克思那里去就是八个字:开国元勋,乾坤巨手。”
1978年,叶帅看到胡耀邦和大批年富力强的同志走上中央领导岗位,深为“长江接力有来人”,国家能长治久安而“由衷地感到喜悦”。他在广州的松园宾馆挥写《松园》明志,一句“归读阴拿梅水滨”,寄寓了他退位让贤之意(笔者注:阴那,是叶帅家乡的阴那山;梅水,是叶帅家乡的梅江)。
1985年9月,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同意了叶帅的退休请求,并给他写了致敬信。是年底,全国有近46万名中青年干部走上县级以上的领导岗位;而到1986年底,全国共有137万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离休或退休。
叶帅高屋建瓴地首开在位退休先例。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我党免除终身制作出了表率。
1950年,久别家乡的叶帅,曾为辞世于1927年和1944年的父母亲遗像题词:“为人民的国家而欢欣,为人民的儿子而微笑。”语句出自身经百战的元帅之手,浩浩大爱中含蕴着令人落泪的温厚。当年,叶帅抱一颗天下为公的精忠报国心,十多岁就辞别严父慈母,走出家乡的青山绿水,他把孝义深埋心中,无怨无悔地为中国大多数人谋幸福。1986年10月他去世时,仅留下一万五千余元现金,他嘱咐孩子们,这不多的钱,也要分给身边的工作人员。
叶帅非凡的一生,因其心胸宽阔、盛德若儒、雄才经纶的深厚内涵而载入伟大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