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培养新时期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与接班人,就必须要提高中学教学质量。目前,我国农村中学生师比例过大制约了其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分析农村中学生师比过大的原因,提出了农村中学缩小生师比、吸纳教师的一些应对办法。
[关键词] 农村中学;质量;生师比;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约80%左右,加之农村人口出生率比城市高得多,农村学龄人口数比城市多。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中学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国家综合势力的提升。要提高农村中学教育质量,就必须使生师比例合理化,要使生师比例合理化就必须要有充足、合格的教师为农村学校服务。如何保证农村学校有充足、合格的教师引起了农村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教学效率与生师比例的关系
专家的研究表明:班级规模、生师比越大,学生的平均成绩便越差。这是受管理学中的管理弧度影响的。皮连生先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班级规模与教师态度、学生态度及课堂处置等变量密切相关(如图1所示)。
图1表明:当班级规模超过25人时,班级规模对教师消极态度的影响比较明显。当班级规模超过40人时,班级规模对教师消极态度的影响更加明显。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生师比例偏大降低了教师控制班级秩序、调动班级气氛的能力,也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然而,过小的班级规模、生师比例又是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的,也是不科学的。许多学者指出中学班级规模以25~40人为宜。
二、普通中学生师比的现状
我国目前城市中学教学质量普遍高于农村中学,生师比过大是农村中学教育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以四川省为例①,某市内一中学在岗教师总数:84人,行政人员数:13人,学生总数:1356人,班级数:24班,平均每班人数:56.5人,教职工与学生比为 1:13.97。县镇一中学在岗教师总数:74人,行政人员数:4人,学生总数:1580人,班级数:21班,平均每班人数:75.23人,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21.35。农村一中学在岗教师总数:66人,行政人员数:4人,学生总数:1352人,班级数:23班,平均每班人数:58.78人,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9.3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县镇、农村中学生师比例大于城市中学。生师比过大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由此造成农村中学毕业生升学率远远低于城市中学。 质量上不去,学生向城市学校转移,教师也随之流失,相应地影响了农村人才的培养,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关于生师比例、班级规模的规定
为使教学质量得以保证,政府根据我国国情及国际上有关班级规模、生师比例的状况,以国办发[2001]74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中规定了普通中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如表1);教人[2002]8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中指出: “……中小学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安排班额,并根据班额组织教学班级。原则上普通中学每班40~45人,……在入学人口高峰期可采取过度办法安排班额,但要采取有利措施解决班额超过55人的现象……”。按照国办发[2001]74号文件的编制标准折算情况(如表2)。
根据图1:班级规模与教师态度、学生态度及课堂处理的关系模式,指出中学班级规模以25~40人为宜。而我国教育部对普通初级中学班级规模规定额为45~50人,这已达到教师、学生、课堂三者关系的极点。究其原因,该规定权衡了我国目前适龄学生数量多,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信息不通畅等因素。但由于农村中学教师缺乏、教育部门对教育单位的执行力度不够和监管不严等原因,使县域农村中学的班级规模、生师比例仍大大高于国家相关规定的标准。
四、农村中学生师比过大的原因
(一) 教职工本人对消费水平、个人价值的追求
许多学者指出了人类消费需要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马斯洛的消费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这种层次性,决定了人们对消费需求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中,和谐社会的“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也使人们的需求上升。因此教职工趋向选择生活待遇、生活环境较好的单位。
(二) 学校内部管理的不当
由于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别,导致农村学校基本上处于“边缘化”地位,以及学校内部管理的人为因素等,其结果是不利于现有教师的素质的提高。某些学校的管理并非以人为本的因素,在教师的培养、选拔、使用中存在的论资排辈和待遇上的“平均主义”和“关系网”。
(三) 城市学校对教师的需求
随着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用于教育支出的费用也增多,其择校能力也增强。而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跟不上城市学校,不能够满足农村家长的期望。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让孩子去城市学校就读。另外,农民进城务工的人数增多了,其子女进城市公立或私立学校就读也成了自然的事。
(四) 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向
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往往把城市地区、发达地区作为就业的首要目标,而返回县域、农村学校就业的学生寥寥无几。这样,农村学校的教师便得不到足够的补充。
五、农村中学缩小生师比与吸纳教师的办法
为提高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教育部门应不断加强教师的集体主义、乐于奉献精神的培养。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以适应教职工本人对消费水平、个人价值的追求。因为教职工本人对消费水平、个人价值的追求是由消费需求上升规律决定的必然规律,人们不能人为地去控制或扭转它,还得尊重教师的选择。教师有选择工作岗位的自由权利,让教师去自己想去的岗位,这样也体现了学校的人权管理和人本管理,给学校带来更好的管理效应:为教师的去与留创造了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从而凝聚全体教师的心,也为学校的发展储备重要的内聚力量。农村学校要吸纳教师,本人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 拓宽有关支援基础教育的政策
基础教育是教育这座大厦的根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在西部。近年来国家制定了许多支援西部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如:厅字[2000]13号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继续加大扶持的同时,启动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西部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实施该工程要以选派教师和管理人员到贫困地区任教、任职,帮助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重点。……”“大学生志愿支援农村学校,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等政策措施。
(二) 注重学校内部管理
学校内部管理是留住、开发内部教师,吸引外部教师的关键。学校不能强行留住教师,但能通过对硬、软环境的改造去吸引教师。农村学校应认真研究、制定和完善符合本校教职工培养、引进、选拔、奖励、评价、以及福利待遇等政策。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注重各种政策的可操作性,切忌制定出没有可行性或难以兑现的政策,挫伤教职工的积极性。
1. 培养与引进 由于农村学校在引进教师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就更应注重教师的培养。学校应与毗邻城市的高等院校和上级部门建立密切联系,积极争取大学生实习、考察、讲学等形式为学校服务,发挥域外资源的作用等。
2. 选拔、奖励与评价 学校对教师进行选拔与奖励时,要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综合权衡,不可只考虑或侧重一方面。第一: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授课,使学生学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识,形成了多少有用能力;教师的向心力、影性力、亲和力如何;教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程度。第二:科研成果 教师在具有权威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篇数或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等。学校不能只看重前者,忽视教师进行开创性研究方面。
3. 福利待遇 教师的基本工资是教育部统一规定的,这里的福利待遇主要指住房、医疗、保险以及奖金等的合理分配。对于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学校应给予优待,使其付出与获得均衡。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张韬.名校教学管理的提升力[M].九州出版社.2006.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编基础教育文件汇编(1999——2003)[M].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4、柳思维.现代消费经济学通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杨荫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出路[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6、王铁军,等.给校长的建议——101[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关键词] 农村中学;质量;生师比;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约80%左右,加之农村人口出生率比城市高得多,农村学龄人口数比城市多。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中学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国家综合势力的提升。要提高农村中学教育质量,就必须使生师比例合理化,要使生师比例合理化就必须要有充足、合格的教师为农村学校服务。如何保证农村学校有充足、合格的教师引起了农村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教学效率与生师比例的关系
专家的研究表明:班级规模、生师比越大,学生的平均成绩便越差。这是受管理学中的管理弧度影响的。皮连生先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班级规模与教师态度、学生态度及课堂处置等变量密切相关(如图1所示)。
图1表明:当班级规模超过25人时,班级规模对教师消极态度的影响比较明显。当班级规模超过40人时,班级规模对教师消极态度的影响更加明显。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生师比例偏大降低了教师控制班级秩序、调动班级气氛的能力,也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然而,过小的班级规模、生师比例又是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的,也是不科学的。许多学者指出中学班级规模以25~40人为宜。
二、普通中学生师比的现状
我国目前城市中学教学质量普遍高于农村中学,生师比过大是农村中学教育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以四川省为例①,某市内一中学在岗教师总数:84人,行政人员数:13人,学生总数:1356人,班级数:24班,平均每班人数:56.5人,教职工与学生比为 1:13.97。县镇一中学在岗教师总数:74人,行政人员数:4人,学生总数:1580人,班级数:21班,平均每班人数:75.23人,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21.35。农村一中学在岗教师总数:66人,行政人员数:4人,学生总数:1352人,班级数:23班,平均每班人数:58.78人,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9.3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县镇、农村中学生师比例大于城市中学。生师比过大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由此造成农村中学毕业生升学率远远低于城市中学。 质量上不去,学生向城市学校转移,教师也随之流失,相应地影响了农村人才的培养,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关于生师比例、班级规模的规定
为使教学质量得以保证,政府根据我国国情及国际上有关班级规模、生师比例的状况,以国办发[2001]74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中规定了普通中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如表1);教人[2002]8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中指出: “……中小学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安排班额,并根据班额组织教学班级。原则上普通中学每班40~45人,……在入学人口高峰期可采取过度办法安排班额,但要采取有利措施解决班额超过55人的现象……”。按照国办发[2001]74号文件的编制标准折算情况(如表2)。
根据图1:班级规模与教师态度、学生态度及课堂处理的关系模式,指出中学班级规模以25~40人为宜。而我国教育部对普通初级中学班级规模规定额为45~50人,这已达到教师、学生、课堂三者关系的极点。究其原因,该规定权衡了我国目前适龄学生数量多,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信息不通畅等因素。但由于农村中学教师缺乏、教育部门对教育单位的执行力度不够和监管不严等原因,使县域农村中学的班级规模、生师比例仍大大高于国家相关规定的标准。
四、农村中学生师比过大的原因
(一) 教职工本人对消费水平、个人价值的追求
许多学者指出了人类消费需要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马斯洛的消费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这种层次性,决定了人们对消费需求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中,和谐社会的“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也使人们的需求上升。因此教职工趋向选择生活待遇、生活环境较好的单位。
(二) 学校内部管理的不当
由于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别,导致农村学校基本上处于“边缘化”地位,以及学校内部管理的人为因素等,其结果是不利于现有教师的素质的提高。某些学校的管理并非以人为本的因素,在教师的培养、选拔、使用中存在的论资排辈和待遇上的“平均主义”和“关系网”。
(三) 城市学校对教师的需求
随着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用于教育支出的费用也增多,其择校能力也增强。而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跟不上城市学校,不能够满足农村家长的期望。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让孩子去城市学校就读。另外,农民进城务工的人数增多了,其子女进城市公立或私立学校就读也成了自然的事。
(四) 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向
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往往把城市地区、发达地区作为就业的首要目标,而返回县域、农村学校就业的学生寥寥无几。这样,农村学校的教师便得不到足够的补充。
五、农村中学缩小生师比与吸纳教师的办法
为提高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教育部门应不断加强教师的集体主义、乐于奉献精神的培养。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以适应教职工本人对消费水平、个人价值的追求。因为教职工本人对消费水平、个人价值的追求是由消费需求上升规律决定的必然规律,人们不能人为地去控制或扭转它,还得尊重教师的选择。教师有选择工作岗位的自由权利,让教师去自己想去的岗位,这样也体现了学校的人权管理和人本管理,给学校带来更好的管理效应:为教师的去与留创造了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从而凝聚全体教师的心,也为学校的发展储备重要的内聚力量。农村学校要吸纳教师,本人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 拓宽有关支援基础教育的政策
基础教育是教育这座大厦的根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在西部。近年来国家制定了许多支援西部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如:厅字[2000]13号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继续加大扶持的同时,启动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西部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实施该工程要以选派教师和管理人员到贫困地区任教、任职,帮助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重点。……”“大学生志愿支援农村学校,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等政策措施。
(二) 注重学校内部管理
学校内部管理是留住、开发内部教师,吸引外部教师的关键。学校不能强行留住教师,但能通过对硬、软环境的改造去吸引教师。农村学校应认真研究、制定和完善符合本校教职工培养、引进、选拔、奖励、评价、以及福利待遇等政策。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注重各种政策的可操作性,切忌制定出没有可行性或难以兑现的政策,挫伤教职工的积极性。
1. 培养与引进 由于农村学校在引进教师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就更应注重教师的培养。学校应与毗邻城市的高等院校和上级部门建立密切联系,积极争取大学生实习、考察、讲学等形式为学校服务,发挥域外资源的作用等。
2. 选拔、奖励与评价 学校对教师进行选拔与奖励时,要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综合权衡,不可只考虑或侧重一方面。第一: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授课,使学生学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识,形成了多少有用能力;教师的向心力、影性力、亲和力如何;教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程度。第二:科研成果 教师在具有权威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篇数或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等。学校不能只看重前者,忽视教师进行开创性研究方面。
3. 福利待遇 教师的基本工资是教育部统一规定的,这里的福利待遇主要指住房、医疗、保险以及奖金等的合理分配。对于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学校应给予优待,使其付出与获得均衡。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张韬.名校教学管理的提升力[M].九州出版社.2006.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编基础教育文件汇编(1999——2003)[M].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4、柳思维.现代消费经济学通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杨荫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出路[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6、王铁军,等.给校长的建议——101[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