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书院制教育的美育机制研究与实践

来源 :音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jia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唐臣书院”为例的美育实践创造性地运用了中国传统书院的美育启示来破解新时代中国大学的美育问题,并紧扣时代,与时俱进,总结提炼出立足传统、构筑精神,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美育途径;优化生态、寓教于美,以构建审美为美育底色;精耕书院、整合资源,以打造主题化空间为美育平台;党建引领、社团支撑,以推动“艺术思政”为美育特色的大学书院美育模式。这种模式是建立在彼此心灵交流之上的艺术升华,赋予教育人性化、艺术化,以美的方式进行精神引领、思想引领、文化引领、价值引领等,非强加、灌输、应试的刚性约束,而是充满了诗意、趣味和艺术化的“柔性”点化,给予学生审美唤醒和心灵震撼,并以书院为载体,将艺术融入思政教育,贯穿“三全育人”。
  〔关键词〕大学;书院制;美育;唐臣书院
  人类进入21世纪已有二十载,二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国内外合作与竞争日趋多元与复杂,世界正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百年未遇的大变局中,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面临深刻的改革期和难逢的机遇期。
  2017年9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建立书院制、住宿学院制等有利于师生开展交流研讨的学习生活平台。”① 这是中国内地在探索了十几年书院制教育之后,国家对书院制教育的充分肯定。到目前为止,中国内地已有近60所高校先后创建了150余家书院,与此同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内地目前在大学以外已经恢复和新建了2000余所公立或私营的书院。这种“书院热”代表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明确态度和方向。曾经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书院回归现代教育系统,将会成为中国大学接续千年文脉、纵横中西古今的一条教育改革新路,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身份”的认同与自信。
  一、中国大学美育工作的大势所趋与面临的问题
  美育问题是一个既古老又青春永驻的问题。“美育”就是“育美”,就是运用美去育人之美。人类从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了美、创造了美,美的精神与物质又反哺人类、滋养人类。美是人性的闪光,是道德的花朵,是人类通往高雅、文明生活的上升通道。可以说,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和情感教育,是关乎作为美育主体的人类,其自身拓展与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是人类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美育在我国源远流长,“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基本素养。中国传统书院也始终传承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诗教”“乐教”传统,这是中国古代的美育。从先秦孔子“游于艺”到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今教育家对待美育都格外的重视。因为美育是心灵的培育,是将一个人从自然状态转化为文明状态,并通过审美体验与艺术创造提升人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观察、理解和创新的能力,从而将人从有限的生存空间升华至无限的精神自由之境,这种自由之境就是“审美化境界”,正如宗白华先生提出的“生命艺术化”,朱光潜先生倡导的“人生艺术化”,这是一种终生的自我美育。
  (一)中国大学美育发展的基本脉络
  美育如此重要,但命运多舛。新中国的美育从被忽视到逐渐重视,再到大力提倡,正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正如欧洲文艺复兴发端于美,以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但丁等为代表的艺术先驱们引领了欧洲划时代的艺术潮流,进而高扬起人文主义精神,充分肯定了人的尊严与价值,将欧洲从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中解放出来。同样,新中国的美育发展之路也见证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正在经历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复兴。
  我国大学的美育工作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历经了七十余年的探索与曲折的發展,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大学的美育工作是不被重视的,缺乏整体规划与科学指导,充满了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在理工科高校普遍艺术缺失、美育无力。大学美育工作真正具有了制度化、科学化的指导与规划是从1989年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开始,到1996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起步,再到2002年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和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高校美育逐渐进入正规化发展,尤其是1999年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首次将美育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教育部签署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等极大地促进了美育的快速发展。2019年4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文件(下称《意见》)更是将我国高等学校美育工作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高度。
  (二)中国大学美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2019年《意见》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大学的美育工作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美育工作将要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 同样,中国大学的美育工作也存在这样的矛盾,正如《意见》中所述,“高校美育工作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还不相适应,与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资源的期盼还不相适应”。③ 具体概括为五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美育的理解。在大学里,从教师到管理层对美育的认识参差不齐,许多教师对美育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训练唱歌、跳舞、画画等一种单纯的附加技艺,甚至部分教师狭隘地认为美育应该是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并未意识到“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2.缺少美育的合作。大学已全面推动“课程思政”,让每门课都融入思政的内容,思政教育效果显著。而大学的美育工作普遍还是采用艺术专业教师讲美育通识课,团委或学生工作部组织美育活动,其他部门和教师就事不关己了,美育工作远未达到思政教育的全员参与、合作联动的教育高度。学校与校外的专业艺术协会、艺术团体的美育合作更是严重缺乏。   3.缺失美育的规划。一些高校的美育工作缺失系统的顶层设计和长远的规划,仅仅作为学生的文艺活动或开设一些艺术选修课。所谓的美育活动大都是学生的自娱自乐,缺少高水平的指导;艺术选修课不仅数量有限,而且质量不高。其中主要原因是学校对美育课程和美育实践投入不足,对美育师资队伍的工作缺乏应有的肯定,更缺少有计划的美育师资培训提高。
  4.忽视美育的环境。大学一般比较重视校园大环境的建设,各种建筑外观协调统一,校园绿树掩映、芳草如茵。但是在学生经常聚集的内部空间,如教室、食堂和宿舍等却大都只具备基本的实用功能,往往是四壁苍白、毫无美感,更缺失美育的内容。空间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是深远的,环境所呈现的状态会持续地在人的潜意识上留下痕迹,最终沉淀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和行为,比如,在优美的环境中很难见到乱丢垃圾、随地吐痰或大声喧哗的现象;如果在缺乏美感,甚至脏乱差的环境中,就会出现各种粗俗的行为,这都是人与环境“互化”的必然结果。
  5.美育的创新不足。部分高校的美育工作缺乏稳定的研究队伍和较深入的专门研究,美育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导致高校的美育工作目标模糊、体系松散,不能与时俱进,而且功利性、形式主义严重。
  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对《意见》认识不足、理解不透、落实不力造成的。那么,如何去破解当代大学美育所面临的问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不仅仅是高校美育工作者需要去面对的事情,更需要高校的顶层设计者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并将美育提升到“三全育人”的高度去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同时,中国大学不能守着一个“美育宝藏”却全然不知、无动于衷。这个“美育宝藏”就是中国传统书院。中国高校应深度挖掘中国传统书院的美育资源,将其美育精神、美育传统、美育方式有机地融入当代中国大学的美育体系中,提升美育的深度、广度与力度,为中国大学的美育带来新视角、新感受和新发展。
  二、中国传统书院的美育启示
  中国传统书院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历经千年风雨,在漫长的儒家文明传播中不断沉淀,曾经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历史厚重感,它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滋养着中华文明,蕴含着强大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④ 中国传统书院教育不是应试教育,更不是技术培训,而是通过诗书礼乐,以美育德、以德育人、以人传道,主要的教育目标是生命安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如北宋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⑤ 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精华,是真正的国粹。而今,书院回归中国教育,不是为了纯粹的复古,而是要解决中国大学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其中,美育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中国传统书院的美育精神是其至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在书院教育的全过程,包括书院的选址、书院的建筑、书院的教学方式,以及教育内容等,无不浸透了审美的元素与艺术的形式。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艺术有“形式”的结构,如数量的比例(建筑)、色彩的和谐(绘画)、音律的节奏(音乐),使平凡的现实超出美境。但这“形式”里面也同时深深地启示了精神的意义、生命的境界、心灵的幽韵。⑥ 中国传统书院正是借助了艺术的形式,并通过艺术形式对精神、生命、心灵产生启示,以达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学教化。
  譬如,中国传统书院的选址通常避开纷繁芜杂的城市,择清静优美的山野之地,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和自然环境的心理教育启迪作用,其教育观与儒家理学一脉相承,“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物,以物比德”。書院的空间秩序蕴含着儒家文化,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营造出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建筑的儒雅气质、审美格调。高度整合与复合化的空间,将教读的讲堂与习学的斋舍、游憩空间完全整合为一体,其功能的融合性、艺术性之高,往往超越现代所谓机械式的功能分区的校园。这种空间的互动与相互映衬,使它的使用效能优于现代简单的泾渭分明的专属空间校园布局。⑦ 古代书院善于依托清幽和谐的自然环境、典雅优美的建筑形式营造一种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的“美育气场”。这种“美育气场”感受如何?只要我们去游览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应天书院等中国传统书院,就会强烈地感受到什么是“天人合一”的教育,什么是“诗情画意”的传道。置身其中,师生亦师亦友,切磋学问,吟诵诗词歌赋、书写锦绣文章、濡染君子之风、胸怀家国天下。
  从中国传统书院的美育启示中,更加坚信弘扬中国传统书院的美育精神,将美育融入中国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以美育人,以美培元,可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精神格局,赋予大学生们审美化的生命底蕴,从而以审美化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审美化的心胸去海纳百川,真正成为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中国大学生。
  三、以西南交通大学“唐臣书院”为例的大学书院美育模式
  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唐臣书院)是以西南交大杰出校友、老校长,中国现代桥梁先驱茅以升先生的名字命名,依托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一流学科,以“唐臣书院”为育人载体的“书院制荣誉学院”。
  自2010年建院以来,学院遵循茅以升先生“求实创新、卓尔乐群”的教育思想,贯彻“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弘扬“爱国、科学、奋斗、奉献”的茅以升精神,培养当代茅以升为教育使命,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精英化培养。通过专业学院与茅以升学院(唐臣书院)的通力合作、协同育人,竭力培养人格健全、基础宽厚、知识丰富、能力突出、视野宽广、善于创造、通专结合的具有学术大师、管理精英和行业翘楚潜质的工科类卓越拔尖人才和跨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
  2015年,学校将学生宿舍楼——天佑斋21栋改造为茅以升学院书院楼,以茅以升的字命名为“唐臣书院”。书院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跨学科、跨群体、跨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形成了具有西南交大特色的“学院+书院”联合培养体。   (一)立足传统、构筑精神,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美育途径
  中国古代传统书院,是传承了千年的教育与学术组织,以“书”为核心,师生讲经论道、读书研讨、著书立说,成为了中国古代学者云集、人文荟萃、文明赓续的精神高地。然而,中国具有现代文明特征,师法西学的大学教育起步却比较晚,肇始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至今不过一百二十余年。进入21世纪,中华民族加快了伟大复兴的脚步,中国大学迫切期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之路。那么,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载体——书院回归现代教育系统,将会成为中国大学百年来在“洋为中用”的历史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古为今用”的教育新路。不仅是传统书院因与现代大学的结合而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而且大学也因书院的加盟而被赋予了中国文化历史的底蕴与民族精神的神采,彰显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自信。
  西南交通大学“唐臣书院”作为中国大陆西南地区第一所大学书院,肩负着书院制教育改革的使命和重任,不断为学校提供客观、全面的书院制教育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将大学书院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载体方面进行了先行先试的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崇高精神,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塑造了坚韧顽强、薪火相传的中华根、民族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源与思想宝库。如果中国的知识精英不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难道还期望其他国家的人去传承吗?
  因此,茅以升学院总结了十年的教育实践,明确了唐臣书院教育的侧重点,相较于专业学院的专业成才,书院主要立足于中华文化传承与中国精神引领,就是聚焦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培根铸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审美的方式在唐臣书院中滋长、发扬,并在书院制教育实践中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书院学子将自己的思想深植于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而生生不息的文化土壤中,从而为自己安放一颗功能强大的“中国芯”,免受外来有害思想的侵蚀,使书院学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而优秀的传人,进一步坚定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优化生态、寓教于美,以构建审美化环境为美育底色
  中国古代书院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对建筑空间的营造格外重视,体现了“先造生态、后筑人文、再施教育”的人本思想。书院的环境是以人的精神需求为依据的,是尊重人的空间环境。空间环境的布局与景观设计体现出人的精神外化形态。身处书院之中,人的心理感知、行为举止与空间环境形成“异质同构”的感应关系,人与环境构成精神的“互化”。于是,书院的空间环境就成为了一种“人化”的教育场域,赋予书院一种优质的全环境美育底色。
  唐臣书院是与学生宿舍融为一体的系统完整的学生文化社区,其空间环境要满足学生的住宿、学习、交流、展示、体验等复合功能,但书院是原有标准化学生宿舍改建的,很难达到如岳麓书院一样的环境品质。但为了环境育人的基本要求,唐臣书院尽一切可能释放更多的公共空间,改良和提升书院的内外环境。从墙体颜色与造型的人性化,公共区域的审美化,楼层与楼层连接的自然化,以及通过引进中国书画作品、中式家具,增加各种审美元素以达到整体环境的艺术化,使书院环境充满了中华文化特有的书卷气息与审美格调。浸润在如此艺术化环境底色中的思想碰撞、学术研讨、文化熏陶等活动都与艺术化环境形成了“互化”,都散发着艺术的美感。正如茅以升学院2016级金融专业的刘雯同学所表达的感受:“走入书院那一刻,不管是钢琴、挂画、书架等等,我都能够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美育气息的地方。每一个楼层都有着不同的风格,这是最让人惊喜的地方。”茅以升学院2016级中文专业的王坤同学也感叹地说:“书院进行了改造,如新增走廊挂画、公共空间的桌椅改造、六楼党建走廊与硬件设施。对此,作为书院的居民,我感受到书院楼变得更为宜居、文化氛围也更为浓厚。桌椅等硬件设施的改造是毋庸置疑便利了学习与生活的,也使书院整体观感变得更为整洁、漂亮。”
  书院学子的感受证实了立足书院的美育是有效的。究其原因,因为学生的宿舍区,即书院区是学生待得最久的生活的地方,是最容易塑造学生的环境,因此,美育在此实施必然事半功倍、效果显著。
  (三)精耕书院、整合资源,以打造主题化空间为美育平台
  为搭建“艺术化三全育人”的美育平台,唐臣书院成功申办了中国孔子基金会项目“孔子学堂”、校级美育项目“唐臣美育基地”和学校“大思政”项目“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的建设,与四川乐山“嘉州画院”共建“嘉州画派艺术传承基地”等。同时,充分利用唐臣書院的内部公共区域,构建主题化美育空间。其中,书院第六层的“党员课堂”主要是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教育空间;第二层的“孔子学堂”主要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空间;第三层的“唐臣学堂”主要是茅以升精神和科学报国的主题教育空间;书院大厅摆放一架钢琴,在壁画、雕塑和灯光的映衬下构成了一个小型的“音乐厅”,从而形成书院“有声有色、有情有艺”的美育氛围。


  另外,利用书院走廊构建了党建、科技、茅以升精神、国学、审美、心理健康六条主题走廊,通过在走廊两侧悬挂具有艺术美感的各类主题图文挂画,配合每层墙体的不同色彩,让学生们在书院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多元文化的熏陶与审美体验。茅以升学院2017级机械专业的王欣同学无比自豪地说:“作为在书院居住了将近三年的住户,我见证了书院改造的过程,同时,我个人也通过一些志愿活动亲身参与到了改造中,改造后的书院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更有家的感觉了。无论是走廊上的画还是后花园改造,都让我意识到,书院不再只是个居住的地方,而是生活的地方,最喜欢的就是走廊上的画了,感觉很有生活的情调在里面,包括书院每一楼层提供的公共空间也给了我们讨论、自习的场所,这都是一些很好的方面。但同时我也相信,书院的改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每一位唐臣学子都会是唐臣书院改造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四)党建引领、社团支撑,以推动“艺术思政”为美育特色
  为了体现唐臣书院的育人特色,实现“艺术化三全育人”的目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依托学生党支部、学生社团组织和“唐臣文化认证体系”,将思政和艺术贯穿于书院教育的全过程,开展具有书院特色的“艺术思政”活动。
  学生社团在书院育人中是非常重要的抓手,因为社团的最大特点,也是最显著的优点就是不以强制力,而是以兴趣为导向结成的学生组织。于是,社团组织成员更容易获得观点的共鸣,行动的自觉、团队的合作,从而形成互助互利、共同进步的组织力。在中国古代书院中的读书人就是因为志趣相投、学问相和,又共同追随相同的老师,于是,不同的书院就形成了诸多的学术流派,可以说,书院自古就具有社团化倾向,社团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唐臣书院遵循“艺术化三全育人”的整体布局,根据学生的文化需求和书院的资源优势,组织成立了“茅以升剧团”“唐臣文学社”“桥之梦合唱团”“卓尔舞团”“蒹葭书画社”等兴趣社团,以兴趣为导向,提供个性化指导。依托话剧、文学、音乐、舞蹈、书画等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充分发挥艺术的独特审美力、感染力、影响力,赋予思政教育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使思政教育更能拨动心弦、打动人心。通过创作编辑院刊《唐臣青年》,举办“唐臣诗会”“唐臣弦歌”“唐臣朗读者”“橙读品鉴”“唐臣书圈”等“艺术思政”活动,全面提升书院育人品质,让唐臣书院成为文化传承、文明守护、思想引领和价值传播的精神家园,并以书院教育的方式保持中华文化传承、积累、研究、创新的永续活力,聚积大学生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文化力量!
  茅以升学院2016级机械班的温乐鹏同学对学生党支部创建艺术思政的“党建走廊”的实践活动格外赞赏,他说:“改造之前,书院六楼只是普普通通的宿舍走廊,在一、二党支部同学的共同努力下,书院六楼成为了独具特色的党建楼层,走廊上挂满了党建知识的图片和一些为党和祖国做出突出贡献的革命家、科学家、文学家的照片。漫步在六楼走廊,可以时时刻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闲暇之余还能接受党的光辉的洗礼,不断加深对党的理解,丰富党建知识。我认为党建走廊的建设,让茅以升学院宿舍楼更加具有特色。”2019级土木专业的陈恺越同学的感受也很具有代表性,他说:“当我第一次来到唐臣书院时,茅老的雕像映入我眼帘,循着楼梯向上,每一层楼有着不同的主题,柔和的灯光时时刻刻让我感受到唐臣书院家一般的温馨。唐臣书院集宿舍和公共区域为一体,独树一帜,每每和别人提及总能收获羡慕的眼神。一楼的自习研讨室、各楼层的茶水间、公共区域,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无限的便利。21栋的独特之处不仅仅在于硬件,更在于儒雅的风气,每每有同学进入书院时,总能听到一声响亮的‘阿姨好’。夜深时,自习室却总是灯火通明。书院公共区域的重新设计,‘唐臣诗会’‘唐臣弦歌’等活動的开展,让我们感受到老师们心系唐臣的良苦用心。二楼的孔子学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书法对联时刻警醒每一位唐臣学子:进入唐臣书院只是奋斗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作为一名有幸加入唐臣书院大家庭的学子,我非常感谢学院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非常享受这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所谓“艺术思政”就是“思政艺术”,彰显了思政教育与美育在本质上的贯通性与互补性,思政教育引导美育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实施,美育提升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两者的结合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美育让思政教育成为可以审美的艺术品。美育不仅与德育贯通,而且与智育、体育等都能融合。美育大家朱光潜先生认为:“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⑧ 科学与智育求真、伦理与德育求善、艺术与美育求美,人生境界真、善、美,无论是真还是善,只要与美携手,达到美的境界,皆可升华为可审美的艺术对象。如能悟到此点,便能真正读懂朱光潜先生在其美学名著《谈美》的最后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慢慢走,欣赏啊!”
  结语
  “艺术和审美的智慧是一种有情感介入、与知觉形象永远一体的整体思维模式,而不是那种纯逻辑的或分析的思维模式。正如席勒所说,这种智慧是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对话后形成的一种游戏冲动,这种冲动代表着一种超越的理性,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的认识…… 艺术和审美代表着人类精神的一种不断探索,就像火箭发射到月球代表人类在物理世界的探索一样。它要探索和发现的,是人类经验的新的向度和深度,它最终要展现的是人类一个个全新的精神境界……表现为一种创造和创生原则。”⑨唐臣书院的美育实践正是源于艺术和审美的智慧是有情感温度、有生动形象的整体思维模式,其真正的价值体现在精神探索、精神境界与创生原则。同时,唐臣书院的美育实践创造性地运用了中国传统书院的美育精神来破解新时代中国大学的美育问题,并紧扣时代,与时俱进,总结提炼出立足传统、构筑精神,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美育途径;优化生态、寓教于美,以构建审美化环境为美育底色;精耕书院、整合资源,以打造主题化空间为美育平台;党建引领、社团支撑,以推动“艺术思政”为美育特色的大学书院美育模式。这种美育模式是建立在彼此心灵交流之上的艺术升华,赋予教育人性化、艺术化过程,以美的方式进行精神引领、思想引领、文化引领、价值引领等,非强加、灌输、应试的刚性约束,而是充满了诗意、趣味和艺术化的“柔性”点化,给予学生审美唤醒和心灵震撼,并以书院为载体,将艺术融入思政教育,贯穿“三全育人”。让每一件艺术作品,每一幅审美画卷都带给大学生们一种精神的探险与美感的激荡,让每一次艺术创造、每一堂艺术思政课都成为一支温暖生命和光耀人性的火炬。在多元文化和审美的交融中,中国大学书院必将成为一座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中华精神、焕发生命活力的美育家园。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年9月24日。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9年4月2日。
  ④曹洪蓓:《书院的千年转身》,《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11期,第58页。
  ⑤张载〔宋〕:《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8年,第8期,第320页。
  ⑥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1页。
  ⑦魏春雨、宋明星:《异质同构——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第9期,第16-22页。
  ⑧朱光潜:《谈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期,第174-175页。
  ⑨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28页。
  (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基于大学书院制教育的美育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914004
其他文献
在商业大厦耸立的成都市区南边,洋气、高端、现代化通常成为那里的标签,许多与国际接轨的艺术团体也驻足于此,在获得高新区鲜活气息的同时,也不断向城中心反哺。  四川交响乐团便是如此。楼下紧邻的是星巴克咖啡厅,走进商业大厦搭乘电梯来到4楼,四川交响乐团有着分工明确的活动区域,员工办公区、会客室、餐饮区,再到排练室、演奏厅,秩序分明。悦耳的管弦乐曲演奏时而响起、时而停顿,还有轻灵的民乐此起彼伏。现在的四川
期刊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的音乐市场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绝对可以称之为一个黄金期。这当中流行音乐的发展尤为蓬勃,天王级明星偶像及各种形式的组合层出不穷。随着音乐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外来音乐潮流的涌入,国内音乐市场逐渐形成了一个高度细分化的产业结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音乐还主要是以作品本身为主,到了今天,音乐市场不仅仅包括音乐作品本身,更是衍生出了很多高度发达的商业运营模式。早年间音乐的创作及生产门
期刊
期刊
期刊
〔摘 要〕对于一部特定的历史作品在风格历史语境中的解读,就是一个发现其历史定位和原始语境还原的过程。一切技术形态元素必须在相关语境中才会获得历史意义。一部作品的风格体现,从技术形态来看可以从旋律、和声、配器、调性布局、织体、结构曲式等各个方面进行观察,理论意义上来说,在每一个具体的结构层级上都可以看出风格的内在制约。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这部作品处于这样一种群體风格交叉的边缘时代,作品中的风格交替与
期刊
一、 呼吸的重要性  呼吸是管乐发音的动力,呼吸也习惯叫作“用气”。  不用气乐器不会响,不会用气发不出好听的声音,不善于用气演奏不出动人的音乐。因此全国、全世界有许多人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有无数的论文及专著发表。  二、吹奏时的呼吸简介  自然呼吸——无意识的,与生俱会,“吸”和“呼”的时间均等,无需学习训练。  吹奏时的呼吸——有意识的,“吸”和“呼”是不均等的,“吸”——短,“呼”——长,需要
期刊
他走近我们 鲍勃·迪伦8年来首张新专辑发布  近期,79岁的鲍勃·迪伦(Bob Dylan)新专辑《Rough and Rowdy Ways》发布,距离上一张原创全长录音室专辑《Tempest》已过去八年。在这个多事之夏,鲍勃·迪伦的新专辑发布意义自然不同于以往,他用炉火纯青的芝加哥布鲁斯、孟菲斯摇滚和纳什维尔之声记录和拆解美国历史。音乐的氛围与前三张翻唱弗兰克·辛那屈(Frank Sinatra
期刊
摘 要:论文阐述了甘孜州藏戏的特征、种类和成就,探究了藏戏发展之瓶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制约藏戏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甘孜;藏戏;特征;策略  藏戏是我国戏剧百花坛中璀璨夺目又独具民族特色的地方戏剧,是如同京剧、川剧、豫剧、黄梅戏等一样重要的地方戏剧。五六百年前,甘孜州藏戏从西藏传入延续至今未曾间断,在这期间逐渐形成其自身鲜明的戏剧特色。而今已是融媒体时代,甘孜藏戏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
期刊
摘 要:自弹自唱是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一项音乐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专业技能。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以自弹自唱学习的基本规律为出发点,提出了自弹自唱分级化教学模式。该模式已有效地运用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课题研究中也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文将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再以分级对比的形式介绍该模式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从教育教学角度的几个关键点来剖析分级化教学的实质过程,使教学思路
期刊
引言  近年来对南丝绸之路(亦称西南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进行了研究,纵观已有资料,侧重于西北丝绸之路(陆路丝绸之路)的文献众多,而对早于“西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个世纪的“西南丝绸之路”却因文献缺少和其他复杂原因导致鲜为人知,直到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有人涉猎。本文略抒管见,意在与其他学者一道,揭开西南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研究过程中,多次请教段渝先生[1],从四川历史到巴蜀文化,从南丝绸之路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