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学教师培训对提升教师素养、保障教学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现阶段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统一轻差异、重实施轻评价。为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发展与完善,应着力从统筹规划落于实处、明确需求因材施教、建立长效反馈机制三方面对内容体系进行调整。
关键词:教师培训;因材施教;反馈机制
一、教师培训的现况
教师培训,即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或民间性的教育团体对教师进行的职后再教育,目的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知识总量迅速激增,这对人的终身学习提出了必然的要求。教师因为教书育人的职业特征,更需要持续的学习。教师教育通过一次师范教育就得以完成已经属于过去,参加教师培训以提升教学水平、修炼师德、涵养教育智慧是教师的必然选择。推进教师培训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教师培训的上述意义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在实践中也广泛开展,但总体看,教师培训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师培训的效果,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改进教师培训的实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十分必要。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教师培训内容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很多情况下采取专家主讲的形式,而专家理论性较强,关注的是理论建构,缺少必要的实训,忽视教师工作实绩及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实践困惑。教师工作固然需要理论的指导,但其工作性质是实践性的,教师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难题,例如,如何转变学生厌学心理,如何帮助学生戒除网瘾,如何转化学困生,如何提升课堂应变能力,如何有效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做好教育科学研究等。这些实践难题不解决,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挥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这些应该成为教师培训的重点。如果一味地进行理论专修而不接地气,教师就难以消化和理解所学知识,也很容易因學难致用而产生逆反情绪,从而降低教师培训的效果。
2.重统一轻差异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需要教师培训顾及各地各校乃至不同教师群体的差异,具有适应性。而当下教师培训具有“一刀切”的弊端,忽视区域间、学校间、学科间、同一学科不同学段间、老教师和新教师间、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间、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知识获取和技能习得之间的差异,导致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多样性。如当前多媒体培训占主导地位,更适用于软硬件设施齐全的学校,但对于具有独特自然、人文环境的民族边远地区而言并不适宜;再比如目前流行的校本培训,实际上更适合各方面资源较强的先进学校,对于各方面资源都比较薄弱的学校而言,存在诸多条件的限制,并不适合;而专业讲座式的培训实际上更适合某些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教师,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并不适合。
3.重实施轻评价
当前的教师培训多由政府主导,培训指令逐级下达,培训便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广大教师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但对参与后的效果如何,是否有助于教学技能的提升缺少关注,类似于形象工程;培训结束,要么干脆无评价环节,要么填问卷走过场,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无追踪调查,问卷最终如何处理、调查结果是否用于改进,不得而知。另外,过多问卷的填写容易让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应付了事,且没有将习得知识与教学相结合,培训无法行之有效,问卷信度、效度也就大打折扣。如何对培训内容、方法等加以改进、完善,缺乏来自受训者一方的反馈,改进也就缺乏科学的依据,这些问题不重视,相应的评估反馈机制不建立,培训只能事倍功半。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的归因分析
1.政府层面
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教师培训是自上而下的,因为难以深入调查分析各市、县中小学实际情况,缺少对各地一线教师实际需求的关注,培训就难免缺乏实效性。或多或少地存在把教师培训做成政绩工程的情况,不顾及本地实际,僵硬推行。政府对贫困地区中小学的教学设备投入与经费投入不足,针对教师培训制定的反馈机制不够完善,反馈评估停留在表层,深度不足,细节的考虑也时常不周。
2.学校层面
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肩负着教师培训的使命。但当下学校并没有积极承担起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责任,即使近几年学校对教师培训有所重视,但囿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组织培训的效果也难如人意。学校往往是作为上级培训被动的传达者而存在,对于教师的培训需要缺乏了解,也缺少向上级行政部门的意见传输。学校在实际组织校本培训中,培训内容也没有立足于本校教师的实际需求,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
3.培训者层面
培训者往往是高校教师和理论工作者,其研究方向是理论层面,关注应然,忽视实然,缺少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关注。培训者的偏好及教师的培训需求很难统一。培训者远离一线课堂,内容与需要相脱离。区域间、教师间差异大,培训者难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培训者由于自身压力大,职称评定、教学任务等限制,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培训,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
4.个人层面
实际调查中发现,在培训中教师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教师自主参与性弱,教师教书数十载,对教材掌握度高,自认为能够支撑中小学教学,缺乏危机意识及对自我发展的深刻认识。其次,教师功利化思想严重,对于晋升、加薪、获奖等功利层面比较看重,对于专业发展有所轻视,对于培训重视不够,更缺乏积极参与、反馈的意识,往往在培训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最后,教师的身份具有特殊性,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日常工作任务烦琐,课时量大,无论是工作压力还是生活压力都比较繁重。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在薄弱学校的教师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担任多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还需外出参加培训,勉为其难。对于带毕业班的教师来说,升学压力大,同样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即便是参加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严重影响培训的效果。 四、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的解决策略
1.统筹规划落于实处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国培计划包括优秀骨干教师示范性培训、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班主任教师培训等重要项目。通过实施国培计划,为各地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和开展教师培训输送一批“种子”教师;探索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建设教师培训重点基地;为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教师创造更多更好的培训机会,提供优质培训服务。各地要以实施国培计划为契机,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教师培训规划,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减少教师在参加培训过程中的负担。学校要积极响应政策,将国培计划落于实处,在文件指引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适当的调整,制定出与本校相契合,符合教师需求的教育培训方案。校领导要带头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特色及优势。学校要落实顶岗实习方针,引进师范院校优秀的本科生、硕士生,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解放在职教师,实行带薪脱岗,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中,从而实现培训目的。
2.明确需求因材施教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制定培训目标和计划时,应该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的方针,从培训工作的源头就抓好针对性。教育行政部门应为培训者制定相应的帮扶政策,鼓励培训者前往一线教学场所,考察教师实际工作情况及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学。培训者需转变自身的教育思想、理念,留意学员的参训过程中的反应,参考学员建议,不断丰富、改进教育内容,适当增加实践性内容,改善教育方式,注重差异性教学。培训者在面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时要尤为注意,做到因材施教,为教师量身定制教育内容。
3.建立长效反馈机制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及评估工作。进行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教学合格评估和其他本科师范院校审核评估。建立高校教师教育自我评估制度。开展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工作。采取学员评估、专家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培训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估。开展教师培训专项督导工作。”评估与反馈在传播活动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能够帮助传播者了解受传者对传播信息的感受与判断,从而为传播者在下一轮传播活动前提供决策依据及信息的编辑调整方向。教师培训评价反馈机制也应如此,良好而长效的评估反馈机制是教育部门、培训者和学习者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教师参加培训,应有意识地以多种方式建立起反馈机制,如课堂听课学习、课下交流心得,教师个体反思,教师间专题讨论,在深入强化教师对培训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时,也让培训的不足和短板逐步浮现和暴露。与此同时,要及时处理反馈信息,精准调整培训目标,改进完善教学内容,循环往复,使之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最终形成扬弃的过程。
4.教师加强自我教育,砥砺专业品格
教师的主动性不可忽视,如果教师缺乏主动性,即使各方条件齐备,培训效果也会落空。而提高主动性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自我修为。教师需要时刻不忘教书育人的本质性任务,提高对教师职业性质和时代飞速发展的认知,认识自我,了解学生,理解学科,增进职业认同,从而提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自省、自察、自我砥砺,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活到老,学到老,这种发自内心的进取精神才是教师培训的终极动力。
参考文献:
[1]李 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何声钟.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调查报告[J].教师教育研究,2015(5).
[3]金单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
关键词:教师培训;因材施教;反馈机制
一、教师培训的现况
教师培训,即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或民间性的教育团体对教师进行的职后再教育,目的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知识总量迅速激增,这对人的终身学习提出了必然的要求。教师因为教书育人的职业特征,更需要持续的学习。教师教育通过一次师范教育就得以完成已经属于过去,参加教师培训以提升教学水平、修炼师德、涵养教育智慧是教师的必然选择。推进教师培训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教师培训的上述意义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在实践中也广泛开展,但总体看,教师培训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师培训的效果,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改进教师培训的实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十分必要。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教师培训内容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很多情况下采取专家主讲的形式,而专家理论性较强,关注的是理论建构,缺少必要的实训,忽视教师工作实绩及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实践困惑。教师工作固然需要理论的指导,但其工作性质是实践性的,教师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难题,例如,如何转变学生厌学心理,如何帮助学生戒除网瘾,如何转化学困生,如何提升课堂应变能力,如何有效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做好教育科学研究等。这些实践难题不解决,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挥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这些应该成为教师培训的重点。如果一味地进行理论专修而不接地气,教师就难以消化和理解所学知识,也很容易因學难致用而产生逆反情绪,从而降低教师培训的效果。
2.重统一轻差异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需要教师培训顾及各地各校乃至不同教师群体的差异,具有适应性。而当下教师培训具有“一刀切”的弊端,忽视区域间、学校间、学科间、同一学科不同学段间、老教师和新教师间、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间、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知识获取和技能习得之间的差异,导致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多样性。如当前多媒体培训占主导地位,更适用于软硬件设施齐全的学校,但对于具有独特自然、人文环境的民族边远地区而言并不适宜;再比如目前流行的校本培训,实际上更适合各方面资源较强的先进学校,对于各方面资源都比较薄弱的学校而言,存在诸多条件的限制,并不适合;而专业讲座式的培训实际上更适合某些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教师,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并不适合。
3.重实施轻评价
当前的教师培训多由政府主导,培训指令逐级下达,培训便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广大教师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但对参与后的效果如何,是否有助于教学技能的提升缺少关注,类似于形象工程;培训结束,要么干脆无评价环节,要么填问卷走过场,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无追踪调查,问卷最终如何处理、调查结果是否用于改进,不得而知。另外,过多问卷的填写容易让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应付了事,且没有将习得知识与教学相结合,培训无法行之有效,问卷信度、效度也就大打折扣。如何对培训内容、方法等加以改进、完善,缺乏来自受训者一方的反馈,改进也就缺乏科学的依据,这些问题不重视,相应的评估反馈机制不建立,培训只能事倍功半。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的归因分析
1.政府层面
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教师培训是自上而下的,因为难以深入调查分析各市、县中小学实际情况,缺少对各地一线教师实际需求的关注,培训就难免缺乏实效性。或多或少地存在把教师培训做成政绩工程的情况,不顾及本地实际,僵硬推行。政府对贫困地区中小学的教学设备投入与经费投入不足,针对教师培训制定的反馈机制不够完善,反馈评估停留在表层,深度不足,细节的考虑也时常不周。
2.学校层面
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肩负着教师培训的使命。但当下学校并没有积极承担起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责任,即使近几年学校对教师培训有所重视,但囿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组织培训的效果也难如人意。学校往往是作为上级培训被动的传达者而存在,对于教师的培训需要缺乏了解,也缺少向上级行政部门的意见传输。学校在实际组织校本培训中,培训内容也没有立足于本校教师的实际需求,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
3.培训者层面
培训者往往是高校教师和理论工作者,其研究方向是理论层面,关注应然,忽视实然,缺少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关注。培训者的偏好及教师的培训需求很难统一。培训者远离一线课堂,内容与需要相脱离。区域间、教师间差异大,培训者难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培训者由于自身压力大,职称评定、教学任务等限制,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培训,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
4.个人层面
实际调查中发现,在培训中教师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教师自主参与性弱,教师教书数十载,对教材掌握度高,自认为能够支撑中小学教学,缺乏危机意识及对自我发展的深刻认识。其次,教师功利化思想严重,对于晋升、加薪、获奖等功利层面比较看重,对于专业发展有所轻视,对于培训重视不够,更缺乏积极参与、反馈的意识,往往在培训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最后,教师的身份具有特殊性,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日常工作任务烦琐,课时量大,无论是工作压力还是生活压力都比较繁重。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在薄弱学校的教师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担任多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还需外出参加培训,勉为其难。对于带毕业班的教师来说,升学压力大,同样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即便是参加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严重影响培训的效果。 四、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的解决策略
1.统筹规划落于实处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国培计划包括优秀骨干教师示范性培训、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班主任教师培训等重要项目。通过实施国培计划,为各地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和开展教师培训输送一批“种子”教师;探索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建设教师培训重点基地;为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教师创造更多更好的培训机会,提供优质培训服务。各地要以实施国培计划为契机,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教师培训规划,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减少教师在参加培训过程中的负担。学校要积极响应政策,将国培计划落于实处,在文件指引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适当的调整,制定出与本校相契合,符合教师需求的教育培训方案。校领导要带头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特色及优势。学校要落实顶岗实习方针,引进师范院校优秀的本科生、硕士生,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解放在职教师,实行带薪脱岗,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中,从而实现培训目的。
2.明确需求因材施教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制定培训目标和计划时,应该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的方针,从培训工作的源头就抓好针对性。教育行政部门应为培训者制定相应的帮扶政策,鼓励培训者前往一线教学场所,考察教师实际工作情况及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学。培训者需转变自身的教育思想、理念,留意学员的参训过程中的反应,参考学员建议,不断丰富、改进教育内容,适当增加实践性内容,改善教育方式,注重差异性教学。培训者在面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时要尤为注意,做到因材施教,为教师量身定制教育内容。
3.建立长效反馈机制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及评估工作。进行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教学合格评估和其他本科师范院校审核评估。建立高校教师教育自我评估制度。开展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工作。采取学员评估、专家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培训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估。开展教师培训专项督导工作。”评估与反馈在传播活动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能够帮助传播者了解受传者对传播信息的感受与判断,从而为传播者在下一轮传播活动前提供决策依据及信息的编辑调整方向。教师培训评价反馈机制也应如此,良好而长效的评估反馈机制是教育部门、培训者和学习者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教师参加培训,应有意识地以多种方式建立起反馈机制,如课堂听课学习、课下交流心得,教师个体反思,教师间专题讨论,在深入强化教师对培训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时,也让培训的不足和短板逐步浮现和暴露。与此同时,要及时处理反馈信息,精准调整培训目标,改进完善教学内容,循环往复,使之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最终形成扬弃的过程。
4.教师加强自我教育,砥砺专业品格
教师的主动性不可忽视,如果教师缺乏主动性,即使各方条件齐备,培训效果也会落空。而提高主动性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自我修为。教师需要时刻不忘教书育人的本质性任务,提高对教师职业性质和时代飞速发展的认知,认识自我,了解学生,理解学科,增进职业认同,从而提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自省、自察、自我砥砺,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活到老,学到老,这种发自内心的进取精神才是教师培训的终极动力。
参考文献:
[1]李 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何声钟.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调查报告[J].教师教育研究,2015(5).
[3]金单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