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人性的轨道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l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侯孝贤的电影保持着他个人的一贯表现风格,在《恋恋风尘》中同样能够详尽地分析出他平淡而又深邃、写实而又有气韵的视听语言特点,并能够从台湾青年的纯洁恋爱故事背后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台湾发展中折射出的人性轨迹。
  [关键词]表达 顽强 宿命 人性 轨迹
  
  一、侯孝贤电影的表达文本
  
  他是一个旁观者,但是他带着温情去审视这个世界;他是一个著名导演,却用最犀利的眼神观察着人生的淳朴;他是一个婉约的诗人,用诗一般的画面委婉地呈现着大中国的气韵。侯孝贤的电影就是这样,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平易近人的包容和婉转悠长的思考。
  《恋恋风尘》讲述了在一个台湾小山村,一对青年男女的纯洁的爱情故事。在当代社会的压力下,男孩阿远退学,之后又辞工作找工作,最后去参军,得到了一个女孩也最终另嫁他人的偶然性中存在必然性的结局。影片就是在这样一个一次次失去又一次次找寻的道路上发展着。
  
  1、叙事中的两条线
  侯孝贤的电影表面上总是平易而简单的,他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淡淡地见证了这个纯洁的爱情故事,并能更深邃地引领我们看到故事背后的思考。从电影的叙事上来说,有两条线,一是阿远的经历:辍学,找工作但一直爱着女朋友阿云,可惜最后参军当兵以后却得知阿云另嫁他人而伤心欲绝,他的情感未果,不过自己还是得在这个群山包围的村子里继续宿命的生活;二是台湾的经历:通过阿远经历的社会现状折射出台湾当代的青年面对命运时的人性写照,他们无法安心读书却过早投身社会,在为自己的生活顽强奋斗的同时也有着本土那些因循守旧的宿命心理。也反映出了台湾当时对大陆如一家亲的情感状况。但是导演针对着这样的当代生命轨迹依然是开放式的对待,仅仅是写实,从关系朦胧的画面中,表现着开放式的台湾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况,对于阿远的情感未果与他的未来,仅仅通过最后山村里菜地上祖孙两人的对话淡淡地绵延了,告诉我们,生命依然是这样年复一年的延续着;对于台湾发展的思考,导演同样运用大陆渔船事件浅浅的交代着两岸纠结不清的关系,让人们看到了台海两岸将会继续延伸下去的未来。
  
  2、导演创作风格与情感表达
  侯孝贤电影的创作风格:写实而又淡化剧情,带着距离审视着却又清新而深沉……总之,再好的形式也必须为其内容而服务,否则一切都将成为空洞的躯壳。。
  之所以分析侯孝贤的电影,就是因为他朴实的影像书写和我感情的良好契合。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像好莱坞电影那样去成为一个什么英雄然后拯救了世界,主要是平平淡淡地做好自己,安安稳稳地走过一生。心灵中总有一片净土是我们向往和追求的。对于自己热爱的土地,对于自己怀念的家人朋友还有恋人,乃至对于整个社会的形态把握,在侯孝贤的电影表达里,都是表面冷冷的,但深处却饱含温情,表面也都是局外人的一点观察,但深处确是一个似乎具有同样命运的人在看到与自己相似场景后急切憋在怀里的冲动与温暖。所以,侯孝贤具有难以言表的一些热爱,但是又不能靠近这些热爱以防看不真切,看不清新,看不到思考的意义,所以只有作为一个局外人,以旁观者的角度静静地见证着成长与发展的主题,表达情感没有任何的拘泥和显而易见的嗳昧,却在冷眼之中看出了人性的轨迹。
  
  二、电影影视语言分析
  
  1、影像技巧
  《恋恋风尘》所展现的依然是台湾的一个小山村,是充满着绿意的故乡。影片的色调很自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渲染;光与影的运用也是利用自然光的机位的变化来表现的,也没有特别的布光;颜色方面,饱和度偏低,在台湾雨季气候之下的阴天,显得有些郁闷和黯淡,但有时在厚厚云层之中也透着一丝阳光,似乎这和导演的表意有关。
  这里主要探讨的还是镜头形式的运用。《恋恋风尘》依然延续着侯孝贤电影的影像风格,整部影片都是以长镜头加固定镜头表现的,只有当阿公站起等特定场景时才运用摇镜头。几个固定镜头是非常有特点的:首先是影片开始时候长镜头拍火车驶出山洞,有故事开始拉开大幕的感觉;其次是固定镜头的运用十分注重纵深空间感的表现,因为电影需要在二维空间的屏幕上更好地去表现三维空间,就必须借助纵深空间感的表现。在影片中,开场时火车的纵向运动,阿远和阿云第一次出场站在列车车厢里时车厢的窗户、座椅、和扶手的纵向延伸,阿远和阿云下车后从远处沿着铁路向镜头方向走来,还有最常用的长拍阿远的家,“Y”字形的石梯,面对着观众的门,然后是后面有一群儿童玩耍的空地,还有绿油油的树,和后面的一排房子,再远处就是无尽的群山:这些镜头都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因为它不仅交代了地点和环境,更重要的是将空间的纵深感和离间感很好地表现了出来。接下来是运用固定镜头另外的一个特点,就是良好地利用前中后景构成离间感较强的构图,更好地表现了空间感:最有特点的一个镜头就是阿远去看望在裁缝店工作的阿云的时候坐在铁窗外的这个镜头,前景虚化了的桌上的裁缝用品,中景是竖着的铁栏杆和外面的人物主体,后面是也被虚化的窗外的嘈杂景物。有效地利用前中后景的纵深和门框窗框的构图,巧妙地运用离间的空间效果突出了导演旁观的意味,同时也突出了影片所需要的叙事意味。还有一个比较有特点的镜头运用就是常用大景深的空镜头来交代环境,并无太多的叙事意味。最有印象的是通往小山村的斜坡,后面是无尽绵延的群山,还有影片结尾时拍小山村的全貌等等,在群山包围之下的人类生存的狭小空间再配合着阴沉的天空,不禁会让人想到对当代青年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对当代社会发展前景的担忧。最后一个镜头运用的特点就是有些“无关系动作镜头”,镜头的本身并不具有什么特别的表意性,目的只是客观地反映一下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例如在火车站等车上下班的人们,在街市买东西或是闲聊的人们或是穿行迅速的人们,在村子里无忧无虑玩耍的孩子和悠闲的村人看在村子里公开放映的电影等等。这样就让观众切实地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况,对于这样的生活环境客观地有了自己的思考,也就更能加深对于影片深入的思考。
  
  声音运用
  
  《恋恋风尘》中的声音运用相比影像来说就较为简单。第一个特点是具有较为丰富的环境音:影片并没有采用铺陈音乐或是大大加强主要人物对话而大大地削弱了环境音,而是很好地将环境音保留了下来。这样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影片的客观性和临场性,让人能够真实地感受导演想要展现和表达的一切,例如火车站与街市的嘈杂还有阿远家院子里的环境音等。第二个特点就是音乐的抒情性:影片里运用的就是一个很简单很好听的吉他音乐,简单得却能深深地将时代气息静静 地渲染着,突出着青春的气息。第三个特点就是画外音的运用,例如在阿远家吃饭的画外音和阿远在警察值班室里吃饭时听到的电视里的声音等,这样的话就会让空间得以扩展。最后,运用声音间接来表现大环境也是侯孝贤电影的一大特点,例如在影片中出现了与《童年往事》中收音机声音具有相似效果的电视机声音,从中我们生动地了解到了台湾当时的时代发展状况和经济状况,这和影片的深刻表意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三、电影的独立文本
  
  1、台湾青年两条人性中的轨道
  一部经典的电影,往往能够良好地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人生投射。《恋恋风尘》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它让观众浅浅地在人性的轨道上徜徉了一阵,后却草草收场,使得观众在影片结束后还回味无穷,感觉若有所思。导演站在与普通观众的平视角度静静地审视着台湾当代青年人关于命运的人性显露。
  在这个时代中,台湾青年的人性是客观分裂的。首先在当代台湾进入快速发展的临界阶段,青年的命运是不明晰的,他们先不得不与其他人一样选择读书,上学,然后因为残酷的竞争,他们又不得不选择过早出门去找工作,辞职,新老板,又辞职,又是新老板。最终没有办法就只能去当兵服役。在这一系列的失去、寻找,再失去又再寻找的艰难生存过程中,他们顽强,他们拥有着年轻人勇于开拓的情结,他们也敢于大胆尝试各种生活方式,对待家人对待恋人,都具有着和前人完全不同的心理动机和处事方式,用一句话这样概括,就是“顽强的希望”,它带来的人的发展命运,是纯洁人性的剖析,也是最能带给人们思考的地方。第二个方面,在台湾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人们尽力去改变能够被轻易改变的,然后依然去遵循不能够被轻易改变的。恰恰就是在这样的不能被轻易改变的规矩之中,人们对待发展的宿命观就显露无疑。与顽强奋斗的创新相对地,宿命守旧的台湾人生活模式还有当年从大陆带来的风俗习惯,例如七月半供祖先和烧钱纸,还在延续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习惯。对于自己的生活发展还是无法摆脱老一辈人的思想束缚,例如阿远当兵后听到老人们讨论这个时代当兵的没几个人能够回来等等,如同影片结尾时山村空镜头所表现的那样,无法摆脱的束缚不知道会延续多久。
  
  2、映射命运的轨道
  就像影片开头长短的火车沿轨道前进的意味一样,命运的延续让他们那一代的青年人仍然只能漫步在一直绵延下去的人性的轨道。在客观上反映出来的两种人性轨道上,我们深刻地了解到了台湾青年人的发展命运,同时我们更能看到的是台湾的发展命运。
  从影片中很多细节中可以看出,因为不知道电视上说了些什么导致了很多工人在坑口闲聊、很多人说了现在当兵就是赴死、台湾南部现在正在大片大片地盖房子、见到了大陆来的人就像是办喜事一样热情地对待着……这些社会现象以点代面地表现了台湾发展命运:台湾,无论再如何走出属于自己的生活形式与发展方向,它永远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终大陆与台湾必将统一。
  侯孝贤完美地将个体的气韵和整体的气韵融合起来,整体地表现着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轨迹,阐释了台湾青年人在人生观与爱情观上顽强与宿命的人性轨迹,绵延了老一代电影导演对当代发展的冷静审视和深入思考,并且用一部纯洁的爱情故事委婉展现着。
其他文献
出于习惯,陆庆屹每次回到家乡都带着有摄像功能的照相机。在北京工作多年,他做过各种各样的职业,做摄影师是当时正在从事的工作。和很多打拼在大城市的人们一样,由于距离家乡很远,回乡的机会大多是在过年时,因此,本片最集中的几次拍摄都在每年的1月份,是春天到来的月份,也是中国人情感最浓郁的时节。  积累下大量素材之后,导演着手剪辑这些影像,随后就有了这部讲述平凡父母生活的纪录片《四个春天》。这部处女作诞生后
教育题材影片《旗》是“第五代”导演梁明的电影新作,在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评选中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音乐和最佳儿童片三项提名。影片通过乡村教师等开花不辞辛苦给患有自闭症的6岁男孩端端上课的故事,反映了农民进城潮、乡村空心化巨变背景下的社会变迁。影片对现实的呈现深刻、冷静,表现手法诗意、唯美,可谓近年来教育题材影片中的现实主义力作,而其对人性的深入开掘,丰沛的情感表达,让本片呈现出了具有超越意味的
克隆一词是19世纪初由韦伯(H·J·Webber)提出来的,指的是单个祖先个体经过无性繁殖而產生的其他个体。然而,首先提出“克隆人”思想的是英国生物科学家霍尔丹:“克隆人类不仅可能,而且能成为人类控制自身进化的有效手段。”[1]我国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拔一根自己身上的毫毛就可以变出无数个孙悟空的神话故事,也表达了人类对复制自身的幻想。而今由匈牙利导演本尼德克·菲利格夫执导,伊
《樱桃的滋味》是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1997年的作品,该片因其独特的叙事手法、艺术风格和哲学思考,一上映就在世界影坛引起了巨大轰动,更摘得了第5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这是阿巴斯征战各大影节获得的最高奖项,也使他成为了伊朗首位获此殊荣的导演。在这部影片中,阿巴斯運用朴素而简约的视听语言,讲述了一名男子开车在山路间兜转,找寻在他自杀后能帮忙埋葬的人选的故事,表达了导演在伊朗电影限制和自由的
作为一部清华大学百年华诞的献礼片,《无问西东》历六载春秋,蛰伏于漫长等待后,终于与观众见面了。影片借助四个时代下的个体故事,将宏大历史叙事与微观平民视角相结合,通过每个时代中普通人的生活精神状态,反衬每个时代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状态。与此同时,寓“人生无常”的美学观于日常化叙事中,把“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中呈现的原因与条件的相对互存化入情节,用生活化的语言,展现中国文
赛尔乔·莱昂内是具有世界声望的意大利著名导演。年轻时先后担任了《暴君焚城录》《宾虚》等电影的助理导演工作。而从1961年的《罗德岛巨像》开始,莱昂内开始正式导演属于自己的电影,其先后导演了“镖客三部曲”“往事三部曲”等经典电影,被誉为“意大利式西部片之父”。作为美国“西进运动”的大时代背景在银幕上的影像反映,西部片是美国电影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电影类型,有约翰·福特、莱昂内、伊斯特·伍德等著名西部片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改编自同名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虽然与小说之邈远的时间纵深感以及广阔的空间浩大感不能比拟,电影只是截取一个横断面,从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滴水里映射大海,通过一对夫妻的离合悲欢来探讨生存的亘古之悲与爱情的千古长叹,观影者照样可以感慨万千,心潮起伏。  一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主要围绕牛爱国与庞丽娜的婚恋悲剧展开。电影开始,年轻的牛爱国与庞丽娜青春洋溢,对未来充满希望与热情,在民政
经典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其每个时期都能焕发出观照当下的深刻意义。1998年,当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的《海上钢琴师》首映时,人们已经领略到天才钢琴家“1900”孤独却令人惊叹的传奇一生。时隔22年后的今天,《海上钢琴师》以4K修复版重现于银幕,人们得以发掘影片“更深一层”的“兴味蕴藉”。  从罗兰·巴尔特有关批评是“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的创造性观点,到“作者已死
“中国电影学派”其本质指涉的是在新时代语境下构建中国电影自己的话语体系,通过这套话语体系(知识体系)生发出相应的中国电影的创作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对中国电影“主体性”的历史追溯与当下建构,这对处于数字媒介语境下的中国动画电影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回顾中国动画史,曾经的“中国学派”独树一帜,完成了当时无论创作者还是观众对中国动画身份的認同,体现了中国动画的“主体性”。不过,“中国学派”并不具备一套完备的
一、 短视频社交的崛起  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结合为一体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进入你我生活之中,有关移动应用领域也越来越火红,成为飙网的平台;而其中,一款时下火爆的应用软件“TikTok” ,从中国大陆的“抖音短视频”(又称“陆版抖音”)开始风行起,远至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在台湾地区青少年中掀起一阵狂热。  因互联网受众观看习惯与视觉效果,15秒到几分钟不等,且伴有音乐与特效的短视频,自2017年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