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针对当前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的实际,将公共品供给的侧重点适当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加大供给力度、扩大供给范围、强化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公共品;供给;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持续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尤其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分析农村公共品供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农村公共品供给改革思路。
一、农村公共品供给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农村公共品指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是农民享有的“非排他性”和公益性的各类物质或服务产品,涉及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
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打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其范围已经突破了城乡界限,大量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开始向农村转移。这在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带来了更加严重的问题——环境污染。农村自然环境一方面要满足农民农业生产的索取要求,另一方面要承担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负担十分沉重。可由于农村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尤其是环保设施的缺乏,使农民既无力修复农业生产造成的生态環境问题,又无法排解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废物,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减弱、土地沙化严重等问题。只有加大农村公共品供给力度,这些问题才能得到及时解决,遏制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大自然的进一步破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次,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公平与公正,对于一个农业大国而言,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首要问题是如何让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和谐相处。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方面的公共品供给在城乡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城乡差异严重,难免导致农村人口在心理上的不平衡。要真正建立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和谐关系,就要保证充足的农村公共品供给,让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为打造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农村公共品供给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1.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不足
多年来,以农哺工等观念大行其道,政府将社会资源集中投放于城市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严重不足。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电力、水利、道路等方面供给品普遍落后,这些农村经济发展物质基础方面的缺乏严重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生产要素方面,受到经济条件限制,农业科技、农村信息系统等软公共品供给匮乏,农业生产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缺乏统一有效的发展规划,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社会发展方面,农村在医疗、教育、养老、卫生、环保等方面建设脚步比较缓慢,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与城市居民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衡,效率低下
目前,虽然农村公共品供给总体来说总量不足,但在某些方面、某些地区仍存在供给过剩和部分短缺现象。如有些地方政府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大搞形象工程,不顾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强行上马见效快、易出成绩的短期工程,劳民伤财不说,还占用了大量农村公共品供给指标,组织大量资金进行电网改造、道路建设等,而对于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避之唯恐不及。长此以往,农村公共品供给需求结构失调,供给成本过高、增长严重现象泛滥,在加重农民负担同时,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
3.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亟待完善
在“重城轻农”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现行的公共品供给体制严重向城市倾斜,造成农业发展所需资金不足的局面。同时,我国税收体系仍不完善,地方政府无权依据实际情况对税收制度进行调整,农村基层政府没有足够的税收支持,且财政转移支付不健全导致中央财力无法及时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进行补贴,农村公共品供给也难以满足农村发展需求。
除此之外,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机制也存在问题。在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决策方面,决策者依靠的不是农村的实际情况,而是上层机构的行政命令,甚至是对于政绩的渴求,严重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三、完善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对策建议
1.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健全公共财政体系
政府的基本职责是向全社会供给公共品,农村地区也不例外。农村公共品在促进农业生产、满足农民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公共性”决定了政府在其供给过程中必须占据主导地位。
横向来看,无论是政策法规制定、农业发展规划,还是教育、医疗、环保等公共品,政府都要利用自身优势,集聚社会资源,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纵向来看,各级政府部门对于农村产品供给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要划清权责、明晰责任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基层政府和农村自组织依据权力范围的不同对农村公共品供给均负有相应的权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树立一体化理念,缩小城乡公共品供给的差距,构建城乡一元化公共品供给制度,更好地辅助农业和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公共品供给投入机制
我们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针对当前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的实际,将公共品供给的侧重点适当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加大供给力度、扩大供给范围、强化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要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步增长。政府部门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想“三农”倾斜,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完善公共品供给决定程序
要按照决策主体与收益主体相统一的原则,将农村差公共品决策机制中的“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政府部门应加大基层民主建设力度,鼓励农民参与到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的过程中来,营造民主氛围,尊重农民意愿,建立良好的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为农村公共品供给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国富,孙金华.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新农村的建设[J].经济问题,2006(2):37—39.
[2]张仲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创新研究[J].求实,2008(4):90—93.
[3]翟文. 完善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J].理论界,2006(5):6—7.
关键词:公共品;供给;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持续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尤其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分析农村公共品供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农村公共品供给改革思路。
一、农村公共品供给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农村公共品指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是农民享有的“非排他性”和公益性的各类物质或服务产品,涉及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
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打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其范围已经突破了城乡界限,大量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开始向农村转移。这在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带来了更加严重的问题——环境污染。农村自然环境一方面要满足农民农业生产的索取要求,另一方面要承担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负担十分沉重。可由于农村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尤其是环保设施的缺乏,使农民既无力修复农业生产造成的生态環境问题,又无法排解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废物,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减弱、土地沙化严重等问题。只有加大农村公共品供给力度,这些问题才能得到及时解决,遏制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大自然的进一步破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次,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公平与公正,对于一个农业大国而言,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首要问题是如何让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和谐相处。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方面的公共品供给在城乡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城乡差异严重,难免导致农村人口在心理上的不平衡。要真正建立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和谐关系,就要保证充足的农村公共品供给,让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为打造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农村公共品供给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1.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不足
多年来,以农哺工等观念大行其道,政府将社会资源集中投放于城市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严重不足。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电力、水利、道路等方面供给品普遍落后,这些农村经济发展物质基础方面的缺乏严重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生产要素方面,受到经济条件限制,农业科技、农村信息系统等软公共品供给匮乏,农业生产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缺乏统一有效的发展规划,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社会发展方面,农村在医疗、教育、养老、卫生、环保等方面建设脚步比较缓慢,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与城市居民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衡,效率低下
目前,虽然农村公共品供给总体来说总量不足,但在某些方面、某些地区仍存在供给过剩和部分短缺现象。如有些地方政府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大搞形象工程,不顾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强行上马见效快、易出成绩的短期工程,劳民伤财不说,还占用了大量农村公共品供给指标,组织大量资金进行电网改造、道路建设等,而对于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避之唯恐不及。长此以往,农村公共品供给需求结构失调,供给成本过高、增长严重现象泛滥,在加重农民负担同时,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
3.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亟待完善
在“重城轻农”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现行的公共品供给体制严重向城市倾斜,造成农业发展所需资金不足的局面。同时,我国税收体系仍不完善,地方政府无权依据实际情况对税收制度进行调整,农村基层政府没有足够的税收支持,且财政转移支付不健全导致中央财力无法及时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进行补贴,农村公共品供给也难以满足农村发展需求。
除此之外,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机制也存在问题。在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决策方面,决策者依靠的不是农村的实际情况,而是上层机构的行政命令,甚至是对于政绩的渴求,严重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三、完善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对策建议
1.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健全公共财政体系
政府的基本职责是向全社会供给公共品,农村地区也不例外。农村公共品在促进农业生产、满足农民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公共性”决定了政府在其供给过程中必须占据主导地位。
横向来看,无论是政策法规制定、农业发展规划,还是教育、医疗、环保等公共品,政府都要利用自身优势,集聚社会资源,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纵向来看,各级政府部门对于农村产品供给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要划清权责、明晰责任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基层政府和农村自组织依据权力范围的不同对农村公共品供给均负有相应的权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树立一体化理念,缩小城乡公共品供给的差距,构建城乡一元化公共品供给制度,更好地辅助农业和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公共品供给投入机制
我们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针对当前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的实际,将公共品供给的侧重点适当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加大供给力度、扩大供给范围、强化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要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步增长。政府部门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想“三农”倾斜,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完善公共品供给决定程序
要按照决策主体与收益主体相统一的原则,将农村差公共品决策机制中的“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政府部门应加大基层民主建设力度,鼓励农民参与到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的过程中来,营造民主氛围,尊重农民意愿,建立良好的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为农村公共品供给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国富,孙金华.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新农村的建设[J].经济问题,2006(2):37—39.
[2]张仲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创新研究[J].求实,2008(4):90—93.
[3]翟文. 完善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J].理论界,200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