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129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在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的传递,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一定的系统知识。但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能力,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笔者认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不可忽视导入、过渡和总结三个重要环节。本文仅就历史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三个环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一得之见。
  
  一、导入——多姿多彩入新课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写文章的人爱用“奇笔开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若能精心设计导语,就能使你的讲授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既可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思维的火花,将其思维意向引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老师的思维同时起步;又可创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亦即通常所说的:“诱导学习动机”。但导语必须与课文内容或史实相关联,尽可能做到精短新奇,且导入新课的时间应控制在2-3分钟。以免影响新课的讲授,分散学生精力。为此,我在导入新课主要采用三种方法:
  1.运用设疑的方式导入新课。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如我在讲“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一课,首先描绘了太平天国前期那辉煌的一页: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占据了清帝国的半壁江山,并建立了与清政府遥相对峙的政权,其声势之浩大,规模之壮阔,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然后把话题一转:为什么太平天国到了后期却由强盛转入衰弱呢?洪秀全、杨秀清怎样从精明能干变为昏庸腐败的?太平天国运动的结局如何?它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呢?前后对比设疑,使学生兴趣倍增,思维闸门顿开。又如讲“中英鸦片战争”一课导入时我问学生:“你们过去知道香港自古以来是中国的还是英国的?香港是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被英国占据的?割让香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一系列问题使学生感到新奇,一下子把他们吸引住了。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为实现教学目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以展开知识竞赛的方式导入新课。
  在引入新课前将事先根据所学知识编制的2—6道填空题、问答题、判断题或选择题用幻灯打出或用小黑板出示,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抢答。如我讲“秦始皇统一六国”时,让学生抢答:(1)战国七雄指哪七国?(2)在战国七雄中哪个国家最有条件实现统一呢?为什么?学生抢答后指出:战国七雄长期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渴望结束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安定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国家发展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那秦国是通过什么方式灭六国完成统一的大业呢?这样就引入了新课。实践证明,快节奏的思维训练,瞬间就集中了学生的精神,使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从复习旧课积极自然地转入新课,为学好新课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通过引用有趣的史事导入新课。
  在备课时寻找一些与新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史事在导入新课时引用。使学生精力集中,情绪高涨,为新课讲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讲“昌盛的秦汉文化——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据报导(1990年7月),探险家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现在日本還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了到处寻求仙药)以后西汉统治者也一样,请看课文121页西汉贵族们墓壁上画的图就是“飞天不死”的神怪画像。这说明统治阶级中的求仙迷信思想十分盛行。有迷信就有反迷信思想家产生,这就形成了在思想领域中的斗争。接着板书课题。
  
  二、过渡——曲径通幽妙无穷
  
  任何事件的发展都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交替过程。历史教材的章、节、目之间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果不揭示这种联系往往使学生只看到树木,看不到森林,影响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因此,教师授课时如能在知识的衔接处讲究方法,妥善引导过渡,就能使学生急于学习新的内容,唤醒学生注意起到投石击澜的作用,很自然地转入到下一个知识点上,有利于完善知识。我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是由设问过渡。
  如讲“秦始皇统一六国”一课,讲完了秦灭六国的史实后,紧接着指出:打江山难,巩固江山更难。秦始皇灭六国只是在军事上完成统一。但要巩固统一,任务还很艰巨。统一后面临的严重问题是什么?是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秦王嬴政吸取历史教训,防止诸侯割据,废除分封,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了专制集权统治。如此就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
  二是由布疑过渡。
  如讲“唐末农民战争”,讲完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史实后布疑:唐朝平定叛乱取得胜利,是否意味着唐朝在政治上从此安定,国家继续强盛呢?待学生思考后就引出“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一目。
  三是由归纳小结过渡。
  如讲“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一课,讲完总理衙门的建立后,我是这样转入下一知识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总理衙门的建立,是清朝政局变动最突出的表现。这一时期,清朝政局的变动还表现为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争权夺利的斗争,这场斗争终于导致了一场政变的发生。
  
  三、总结——绕梁三日有余韵
  
  历史课的总结具有巩固新知识、理清知识脉络的作用。正如俗话所说的:“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新课刚讲完,学生的认识还较模糊肤浅,教师一定要进行简明而精当的总结,以加深学生印象,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不仅能立足教材知识,而且能超越教材认识,达到增强教学效果之目的。故精心设计课堂总结显得十分重要。那教师应怎样进行呢?我最常用的方法是;
  1.综合归纳式总结。
  它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既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又能揭示历史的本质,阐明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如讲“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我这样总结: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派坚持不懈地用文斗和武斗的方式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虽然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美梦,却丝毫没有改变军阀专制独裁统治的黑暗现实。这充分说明,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能拯救中国。然而孙中山等民主革命派为中国民主政治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和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是令人钦佩的。
  2.图表式总结。
  它形象、直观、有趣,使知识化繁为简,泾渭分明,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史实。如讲完“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后,先提出几个问题:(1)为什么会爆发西安事变?张扬扣押蒋介石后如何处置?红军和东北军许多将士为什么主张杀蒋?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边归纳总结,边绘制下图:
  
  3.开放式总结。
  就是引导学生在复习巩固原有知识网络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即从诱导学生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放在特定的条件下去考察。从理解入手,通过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分析事物的成因和归宿,揭示出事物的发展规律、历史的现实意义和未来趋势。例如在“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的总结,我提出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明朝中后期会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过程说明了什么道理?通过引导学生去正确分析和讨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导致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两者之间可相互作用。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预示着一个新的比封建社会更先进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将要到来。这一认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目前深化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为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宏伟目标发奋学习的热情。
  综上所述,导入、过渡和总结是实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三个重要环节,教师务必高度重视。学无定式,教无定法。只要教者勇于探索和实践,历史教学一定能不断迈上新台阶。
其他文献
一、研究背景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是以竞技体育为主,它的规则要求、动作难度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绝大多数女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农村普通高中女生体育课上学习消极、懒散、意志消沉,不愿参与体育运动的根本原因。  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小学、初中接受篮球教学是很有限的,不具备系统接受篮球学习的条件,甚至有部分女生从来没有碰过篮球。因此,传统的学校
新课标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教育观念,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我们从传
2007年普通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江苏卷的作文题是:“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我认为,这是一道多年未见的优秀作文题,因为它选材的范围特别广阔,非常有利于学生才智的发挥,定会产生佳作迭出的效果。也许有人会说“引人遐思,
未成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作为教育基地,加强德育工作为重中之重,既可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又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面对新课改,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应改革创新,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人的发展为目的    德育是以育人为目的,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课改也把培养学生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质量一直以来都比较差,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学质量更是如此。而且现在是课改阶段,如何稳步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是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教育家们认为,“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应深入创设更多的情景,以便给学生提供接触英语和运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山区学校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认识目前农村
在这几年高三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二轮复习中的效果并不显著。如何提高二轮复习的效果?教师要审视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是否符合二轮复习的要求,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尝试,现以《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人民版)为例,谈谈二轮复习的基本思路。  一、构建专题的知识框架或基本脉络  在二轮复习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形成本专题的知识框架或基本脉络。这样
自打全面放开二孩儿政策笃笃实实从传闻落地成真,有关要不要二孩儿生不生二孩儿的话题,隔三差五就会在各种平台以各种方式冒个泡泡。有夫妇自己百般纠结到底生还是不生的,有双方老人一方强烈催生一方建议不生的,有家中大孩儿顽强抵制坚决不让生的。  前几天,一段视频在朋友圈广被转发。视频中,一个穿格衫的男孩眼眶泛红,哽哽咽咽地威胁妈妈:“你们要是敢生……我就敢死……今天我就把话撂这儿了。”更早以前,还有一则新闻
不忘初心,多年后才让多吉创立了海生文化。海生文化创立的宗旨就是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借助现代正规出版和多媒体技术保存传播优秀文化。海生文化目前开展了喜马拉雅文库项目和“莲花生大师千幅唐卡”项目,这两大项目以藏文古籍和唐卡绘画为中心,是藏文化的最好表征。身体力行 保护和弘扬藏文化  藏文古籍文献以数量广博、涵盖全面而位列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之首,仅藏区的存书量就达一百多万余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
中华文化,历来讲求“文道合一”,但在作文教学中“人”与“文”分离现象,严重背离了中国文化人一贯追求的原则,让作文教学进入到一个误区,很有探讨的必要。    一、以做人为作文之本    回顾我国作文教学现状,不禁令人忧心汗颜:重理论研究,轻阅读积累;重技法指导,轻生活感悟;重表面文章,轻修身育人。教师没有把“育人”当作分内大事,没有将“做人”与“作文”有机地统一起来。这种釜底抽薪的做法,说白了是一种
本期《乡约》走进江苏常州嘉泽镇,此次《乡约》栏目组是要为一位海归小伙找对象。  据悉,栏目组从嘉泽镇数百名报名女子中筛选了三位既漂亮又能干的女嘉宾,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小伙居然要跳湖,是什么原因让他在相亲现场跳湖呢?咱们接下来先看看小伙和三位女嘉宾的介绍,从中寻找原因。  海归小伙王骁阳,今年27岁,身高1.87米,2014年毕业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现在嘉泽镇年交易额达147.2亿元、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