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期后,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加强,新兴经济体所占比重逐渐加大,经济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快。为有效应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动的影响,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技术制高点。
【关键词】世界经济 格局变动 趋势 影响 对策
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告破产,拉开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序幕。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在经历了“恐慌”、“行动”、“缓解”三个阶段后,现正进入后危机时期的“重建”阶段。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中国经济的发展放在国际经济格局变动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和规划,这对当前完成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三大宏观调控任务,对制定“十二五”规划乃至更长远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经济格局变动趋势
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加强。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多次协商,联合采取降息、政府注资、银行国有化等多种措施,共同协调应对危机的策略。通过各国联手救市,世界各国协调机制不断健全,沟通渠道逐步增加,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传统的国际关系迅速向开放合作的国际化转变,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经济全球化加速趋势具有内生性。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基础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走上市场化道路,伴随着市场化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得以不断夯实和扩大;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动力看,信息技术革命以互联网、电脑、传感器等手段迅速地把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目前信息技术已进入物联网研发阶段。因此,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具有市场化的雄厚基础和信息化的强劲动力,必然呈现继续加速的发展势头。
新兴经济体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以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组成的“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化进程中日趋活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6~2008年四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10.7%,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在国际贸易领域,2003~2008年,四国出口的年均增长率都在20%以上。此外,近年来国际经济学者还提出了“新钻十一国”(包括埃及、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等11国)和“展望五国”(包括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的概念。新兴经济体正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版图。
经济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快。世界经济多极化与美国经济地位的相对衰弱是密切相关的。由美国肇始的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美国经济,使美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遭遇重大挫折。同时,英、德、日等美国西方盟友的经济比重也在下降。随着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经济实力的削弱,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能力也在不断削弱。2009年9月美国匹兹堡峰会发表的《领导人声明》宣布二十国集团将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二十国集团峰会也将机制化,自2011年起每年举行一次,这意味着G20将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国际社会通过联合救市协调行动,使各种多边和双边关系深化交错,世界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世界经济事务,极大地改变了以往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格局,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进一步加速增长,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趋势也必然呈现加速状态。
世界经济格局变动对中国的影响
有利影响。这次危机给中国增强经济实力和扩大国际影响提供了一次难得机遇。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4万亿元投资计划,积极扩大内需,有效刺激经济增长,2009年经济增长率达到8.7%,率先实现了经济复苏。中国的经济动力不仅驱动了中国发展,更传递到全球。联合国发表的2009年世界经济报告指出,如果中国能够在2009年实现8%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50%。2009年的经济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经济当之无愧地成为2009年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强引擎。这些事实彰显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加强了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
不利影响。后危机时期,在世界经济再平衡过程中,美国过度消费倾向明显降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更为重视其国内市场,我国外部需求不足问题将长期存在。而且在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一些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甚至恶化的对比,必然使中国成为贸易磨擦的焦点。从实际情况看,2010年2月以来,美国、欧盟相继对中国铜版纸、油井钻管、三聚氰胺等产品发起了反倾销调查;韩国以中国属于香蕉穿孔线虫疫区为名,对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出口的生姜、马铃薯实行禁运;阿根廷对中国西装、套装及原产于中国的手动高速钢直锯片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除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磨擦加剧外,后危机时期中国和美国围绕人民币汇率的争议再起。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清洁能源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规模急剧扩大,节能减排的内外压力越来越大,在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发展受到的制约也会继续增加。
后危机时期中国发展的策略选择
为缩短中国迈向世界强国的发展历程,当下我国必须准确把握潮流,敏锐判断方向,掌握天下大势,统筹考虑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统筹兼顾眼前与长远利益,统筹运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妥善应对后危机时期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种挑战。
一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参与全球治理不但事关国际责任,而且关系到本国的经济利益,中国目前有实力也有机会主动参与制订国际规则。因此,在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的过程中,中国要积极开展与世界大国的合作,努力参与现有主要国际组织的改造,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和规则的制定,推广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有效做法,促进各国交流合作,共同搭建有效的全球经济治理架构,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中国要多方面搭建平台和载体。人民币国际化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战略选择。应当扩大货币互换和跨境贸易结算,逐步改革我国结售汇管理体制,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和汇率的定价机制,力争到2020年人民币能够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二是充分利用国际规则,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世界银行2010年2月发布的全球贸易预警报告显示,1~2月,各国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接近贸易开放措施的4倍。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华贸易限制措施升级,具体表现为贸易保护的频率升级、强度升级、手段升级和内容升级,贸易磨擦有转为常态化的趋势。在出口导向型产业结构短期内无法转型的情况下,中国应充分利用国际规则,尽快形成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应对的贸易救济机制,以遏制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政策产生不断扩散的“涟漪效应”。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同时,也应当看到,经过这次经济危机,以往的国际贸易条件已不复存在,中国必须更加注重扩大国内需求,使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三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筑牢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充分暴露了中国经济结构内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出口,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的技术和品牌,创意设计不足,总体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中低端,处于产品附加值和利润分配的低端,处于产品附加值和利润分配的低端(具体可见“微笑曲线”图)。
在这样的国际分工位置上,经济发展必然依靠大量消耗物质资源驱动,资源环境难以支持,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在后危机时期,要加快调整工业结构,推动制造业与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紧密结合,推动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同时要提升技术和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改善产业组织结构,建立产业区域协调机制,科学规划布局并引导沿海地区与内地产业接续转移。
四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技术制高点。经济危机往往会孕育出新的科技革命,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后危机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了“低碳经济”、“再工业化”和“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中国也应当迎头赶上,充分利用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契机,以促进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为目标,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水平,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促进产业升级,制定支持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推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研发应用。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还要通过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动汽车、节能环保和先进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国民经济增长点,通过科技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占据制高点,创设新的比较优势,从而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作者为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行财部综合处副处长)
【关键词】世界经济 格局变动 趋势 影响 对策
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告破产,拉开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序幕。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在经历了“恐慌”、“行动”、“缓解”三个阶段后,现正进入后危机时期的“重建”阶段。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中国经济的发展放在国际经济格局变动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和规划,这对当前完成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三大宏观调控任务,对制定“十二五”规划乃至更长远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经济格局变动趋势
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加强。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多次协商,联合采取降息、政府注资、银行国有化等多种措施,共同协调应对危机的策略。通过各国联手救市,世界各国协调机制不断健全,沟通渠道逐步增加,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传统的国际关系迅速向开放合作的国际化转变,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经济全球化加速趋势具有内生性。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基础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走上市场化道路,伴随着市场化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得以不断夯实和扩大;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动力看,信息技术革命以互联网、电脑、传感器等手段迅速地把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目前信息技术已进入物联网研发阶段。因此,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具有市场化的雄厚基础和信息化的强劲动力,必然呈现继续加速的发展势头。
新兴经济体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以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组成的“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化进程中日趋活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6~2008年四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10.7%,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在国际贸易领域,2003~2008年,四国出口的年均增长率都在20%以上。此外,近年来国际经济学者还提出了“新钻十一国”(包括埃及、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等11国)和“展望五国”(包括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的概念。新兴经济体正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版图。
经济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快。世界经济多极化与美国经济地位的相对衰弱是密切相关的。由美国肇始的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美国经济,使美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遭遇重大挫折。同时,英、德、日等美国西方盟友的经济比重也在下降。随着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经济实力的削弱,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能力也在不断削弱。2009年9月美国匹兹堡峰会发表的《领导人声明》宣布二十国集团将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二十国集团峰会也将机制化,自2011年起每年举行一次,这意味着G20将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国际社会通过联合救市协调行动,使各种多边和双边关系深化交错,世界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世界经济事务,极大地改变了以往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格局,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进一步加速增长,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趋势也必然呈现加速状态。
世界经济格局变动对中国的影响
有利影响。这次危机给中国增强经济实力和扩大国际影响提供了一次难得机遇。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4万亿元投资计划,积极扩大内需,有效刺激经济增长,2009年经济增长率达到8.7%,率先实现了经济复苏。中国的经济动力不仅驱动了中国发展,更传递到全球。联合国发表的2009年世界经济报告指出,如果中国能够在2009年实现8%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50%。2009年的经济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经济当之无愧地成为2009年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强引擎。这些事实彰显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加强了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
不利影响。后危机时期,在世界经济再平衡过程中,美国过度消费倾向明显降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更为重视其国内市场,我国外部需求不足问题将长期存在。而且在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一些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甚至恶化的对比,必然使中国成为贸易磨擦的焦点。从实际情况看,2010年2月以来,美国、欧盟相继对中国铜版纸、油井钻管、三聚氰胺等产品发起了反倾销调查;韩国以中国属于香蕉穿孔线虫疫区为名,对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出口的生姜、马铃薯实行禁运;阿根廷对中国西装、套装及原产于中国的手动高速钢直锯片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除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磨擦加剧外,后危机时期中国和美国围绕人民币汇率的争议再起。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清洁能源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规模急剧扩大,节能减排的内外压力越来越大,在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发展受到的制约也会继续增加。
后危机时期中国发展的策略选择
为缩短中国迈向世界强国的发展历程,当下我国必须准确把握潮流,敏锐判断方向,掌握天下大势,统筹考虑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统筹兼顾眼前与长远利益,统筹运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妥善应对后危机时期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种挑战。
一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参与全球治理不但事关国际责任,而且关系到本国的经济利益,中国目前有实力也有机会主动参与制订国际规则。因此,在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的过程中,中国要积极开展与世界大国的合作,努力参与现有主要国际组织的改造,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和规则的制定,推广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有效做法,促进各国交流合作,共同搭建有效的全球经济治理架构,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中国要多方面搭建平台和载体。人民币国际化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战略选择。应当扩大货币互换和跨境贸易结算,逐步改革我国结售汇管理体制,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和汇率的定价机制,力争到2020年人民币能够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二是充分利用国际规则,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世界银行2010年2月发布的全球贸易预警报告显示,1~2月,各国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接近贸易开放措施的4倍。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华贸易限制措施升级,具体表现为贸易保护的频率升级、强度升级、手段升级和内容升级,贸易磨擦有转为常态化的趋势。在出口导向型产业结构短期内无法转型的情况下,中国应充分利用国际规则,尽快形成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应对的贸易救济机制,以遏制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政策产生不断扩散的“涟漪效应”。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同时,也应当看到,经过这次经济危机,以往的国际贸易条件已不复存在,中国必须更加注重扩大国内需求,使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三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筑牢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充分暴露了中国经济结构内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出口,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的技术和品牌,创意设计不足,总体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中低端,处于产品附加值和利润分配的低端,处于产品附加值和利润分配的低端(具体可见“微笑曲线”图)。
在这样的国际分工位置上,经济发展必然依靠大量消耗物质资源驱动,资源环境难以支持,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在后危机时期,要加快调整工业结构,推动制造业与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紧密结合,推动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同时要提升技术和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改善产业组织结构,建立产业区域协调机制,科学规划布局并引导沿海地区与内地产业接续转移。
四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技术制高点。经济危机往往会孕育出新的科技革命,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后危机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了“低碳经济”、“再工业化”和“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中国也应当迎头赶上,充分利用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契机,以促进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为目标,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水平,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促进产业升级,制定支持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推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研发应用。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还要通过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动汽车、节能环保和先进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国民经济增长点,通过科技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占据制高点,创设新的比较优势,从而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作者为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行财部综合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