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缺乏阅读的主动性是当前中学生阅读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就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做了一些初浅的探索。关注阅读动力,就是关注学生的切身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使学生由好奇而进展到主动自觉批判性地阅读,最终成为一个自觉的终身阅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与人生的修养,使阅读成为不仅是现在而且是终生之需要。
【关键词】 主动性;阅读动力;兴趣;情感感受;自觉能动
【中图分类号】 G 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046-02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阅读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但是,通过教学活动与对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笔者发现,缺乏阅读的主动性是当前中学生阅读普遍存在的问题。多数学生在课本之外,基本不涉猎其他读物;即便涉猎,也局限在狭窄范围之内。不少学生阅读时只单纯追求故事情节,对书中精华视而不见;贪多,图快,不务精。事实上,不涉猎课外读物的学生既不是无书可读,也不是没有时间,而是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缺乏捧起书来“读”的愿望,尤其是当今传媒发达的现代社会,网络,影视作品充斥人们的生活空间,视觉享受和感官刺激强烈的电视、电影、网络更能获得青少年学生的青睐,他们已经无暇顾及“默默无闻”的白纸黑字。“太长”“太多”、“太伤脑筋”“没兴趣”“读不懂”……成了部分学生的口头禅,不仅如此,最近一项全国性的调查表明,仅有15%的小学生和12%的中学生认为课外读书是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可见,不爱阅读的现象普遍存在。
鉴于此,改变过去只注重阅读和阅读技巧传授研究的局面,更多地关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首先阅读教学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内动力, 激发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的深刻性,避免流于形式,泛泛而谈,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为此,必须改革程式化的课堂结构,贯彻阅读教学整体化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课堂教学的程式化主要表现为讲授课文,大都按字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巩固练习等几个步骤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枯燥乏味,会失去语文的感染力。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到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这种训练应和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叶老所说:“语文教学应不再像以往和现在一样死读死记,死摹仿程式和腔调,而是将在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整饰思维语言,获得表达技巧等种种事项上下功夫”(《认识语文教学》)叶老的这段话,讲的是一种活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相结合的。近年来成功的课堂教学范例,都是紧密结合学生的思维和生活才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点,才引起生动的、热烈的反映。
其次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是读者主动、积极地从事阅读活动的心理动因,对维系阅读注意力,增强阅读理解和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唤起情感体验等具有积极作用。中学阅读教学就要注意从最新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激情,沟通情感,即运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如情境、情趣、情态等作诱发物激起学生的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或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自觉主动地探求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互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可以采用这种以情激情,情感沟通法进行教学。现实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的接受了父母或亲人的爱,虽然学生家庭有贫富差别,家庭亲人给予爱的方式各有不同:或是贵重的服饰珍贵的书具,或是粗淡的饭食简陋的衣物,甚至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都体现着亲人的爱,只是学生没有感受到或者感受不深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阅读课文,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背影”所体现的父爱。父亲在家境窘迫、四处奔波的情况下执意要送儿子上学还不辞劳苦地为儿子买橘子。这与我们下岗工人的家庭节衣缩食给子女请家教、买学习资料,与许多父母不辞辛劳为子女找好的学校就读、接送上学,送衣送伞、问寒问暖何等相似?教师若能把文中的情景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景沟连起来,“背影”所传达的父爱怎能不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产生强烈的共鸣呢?事实上,很多课文都可以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主动探求。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并不仅由求知欲推动,很多时候,成功的感受与体验更能激发与维持阅读活动的继续进行,所谓成功,既指学生对成功的机会的期望,更指学生在超过他人过程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机制,比如写读书心得、读书笔记、记录阅读过程,开展读书报告会以交流读书成果,开展辩论赛提供运用阅读成果的机会,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在阅读中参与共同活动,在活动中担任角色,及时在成功的渴望中获得切实的成功体验,产生更强烈的阅读冲动。这些创造性的活动,能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自觉地选择读物,并批判地接受读物,由一种表面的带一定教师要求性质的阅读成为完全自觉的阅读者。
兴趣、需要等动力素质对人的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决定着人活动的目的方向和对生活的选择,是人的一切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是引起主体自主自觉活动和主观能动性的根本原因,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对阅读主体来说,只有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自由自觉地去完成的活动才能真正全面表现人的本质。有了阅读需要,人才可能自己提出阅读要求,诱发强烈的阅读欲望,并指向具体的对象,从而形成阅读的动机,激起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持续的阅读行为。人的阅读需要,正是社会对人的知识智力,精神素质的要求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
总之,阅读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阅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求知、审美、休闲、消遣等等),也是多层次的,更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能强行划一地要求统一,对同一年级的学生,也应尊重他们对于阅读需要的不同要求。无论为考试而读,还是为兴趣而读,或者是为获得他人的赞许和肯定而读,或者是为了获得关于人生修养的知识而读,都应该赢得支持和鼓励。强行地要求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了单一的高远的目的而读,反而易打消他们阅读的兴趣。当感受到阅读是与古人、今人对话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后,产生阅读的强烈欲望,阅读的需要就转化为阅读的持续动力。由此可见,研究阅读动力,就是关注学生阅读的持续动力。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改变他们把阅读看作是一种暂时、短期、带强迫性质和功利色彩较浓的行为的观念,认识到阅读对于未来发展的意义。使学生成为一个自觉的终身阅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与人生的修养,使阅读成为不仅现在而且终生之需要。正如叶老所说:“教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与学[C].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C].教育科学出版社.
[4]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主动性;阅读动力;兴趣;情感感受;自觉能动
【中图分类号】 G 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046-02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阅读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但是,通过教学活动与对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笔者发现,缺乏阅读的主动性是当前中学生阅读普遍存在的问题。多数学生在课本之外,基本不涉猎其他读物;即便涉猎,也局限在狭窄范围之内。不少学生阅读时只单纯追求故事情节,对书中精华视而不见;贪多,图快,不务精。事实上,不涉猎课外读物的学生既不是无书可读,也不是没有时间,而是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缺乏捧起书来“读”的愿望,尤其是当今传媒发达的现代社会,网络,影视作品充斥人们的生活空间,视觉享受和感官刺激强烈的电视、电影、网络更能获得青少年学生的青睐,他们已经无暇顾及“默默无闻”的白纸黑字。“太长”“太多”、“太伤脑筋”“没兴趣”“读不懂”……成了部分学生的口头禅,不仅如此,最近一项全国性的调查表明,仅有15%的小学生和12%的中学生认为课外读书是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可见,不爱阅读的现象普遍存在。
鉴于此,改变过去只注重阅读和阅读技巧传授研究的局面,更多地关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首先阅读教学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内动力, 激发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的深刻性,避免流于形式,泛泛而谈,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为此,必须改革程式化的课堂结构,贯彻阅读教学整体化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课堂教学的程式化主要表现为讲授课文,大都按字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巩固练习等几个步骤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枯燥乏味,会失去语文的感染力。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到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这种训练应和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叶老所说:“语文教学应不再像以往和现在一样死读死记,死摹仿程式和腔调,而是将在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整饰思维语言,获得表达技巧等种种事项上下功夫”(《认识语文教学》)叶老的这段话,讲的是一种活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相结合的。近年来成功的课堂教学范例,都是紧密结合学生的思维和生活才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点,才引起生动的、热烈的反映。
其次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是读者主动、积极地从事阅读活动的心理动因,对维系阅读注意力,增强阅读理解和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唤起情感体验等具有积极作用。中学阅读教学就要注意从最新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激情,沟通情感,即运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如情境、情趣、情态等作诱发物激起学生的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或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自觉主动地探求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互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可以采用这种以情激情,情感沟通法进行教学。现实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的接受了父母或亲人的爱,虽然学生家庭有贫富差别,家庭亲人给予爱的方式各有不同:或是贵重的服饰珍贵的书具,或是粗淡的饭食简陋的衣物,甚至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都体现着亲人的爱,只是学生没有感受到或者感受不深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阅读课文,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背影”所体现的父爱。父亲在家境窘迫、四处奔波的情况下执意要送儿子上学还不辞劳苦地为儿子买橘子。这与我们下岗工人的家庭节衣缩食给子女请家教、买学习资料,与许多父母不辞辛劳为子女找好的学校就读、接送上学,送衣送伞、问寒问暖何等相似?教师若能把文中的情景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景沟连起来,“背影”所传达的父爱怎能不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产生强烈的共鸣呢?事实上,很多课文都可以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主动探求。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并不仅由求知欲推动,很多时候,成功的感受与体验更能激发与维持阅读活动的继续进行,所谓成功,既指学生对成功的机会的期望,更指学生在超过他人过程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机制,比如写读书心得、读书笔记、记录阅读过程,开展读书报告会以交流读书成果,开展辩论赛提供运用阅读成果的机会,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在阅读中参与共同活动,在活动中担任角色,及时在成功的渴望中获得切实的成功体验,产生更强烈的阅读冲动。这些创造性的活动,能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自觉地选择读物,并批判地接受读物,由一种表面的带一定教师要求性质的阅读成为完全自觉的阅读者。
兴趣、需要等动力素质对人的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决定着人活动的目的方向和对生活的选择,是人的一切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是引起主体自主自觉活动和主观能动性的根本原因,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对阅读主体来说,只有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自由自觉地去完成的活动才能真正全面表现人的本质。有了阅读需要,人才可能自己提出阅读要求,诱发强烈的阅读欲望,并指向具体的对象,从而形成阅读的动机,激起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持续的阅读行为。人的阅读需要,正是社会对人的知识智力,精神素质的要求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
总之,阅读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阅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求知、审美、休闲、消遣等等),也是多层次的,更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能强行划一地要求统一,对同一年级的学生,也应尊重他们对于阅读需要的不同要求。无论为考试而读,还是为兴趣而读,或者是为获得他人的赞许和肯定而读,或者是为了获得关于人生修养的知识而读,都应该赢得支持和鼓励。强行地要求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了单一的高远的目的而读,反而易打消他们阅读的兴趣。当感受到阅读是与古人、今人对话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后,产生阅读的强烈欲望,阅读的需要就转化为阅读的持续动力。由此可见,研究阅读动力,就是关注学生阅读的持续动力。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改变他们把阅读看作是一种暂时、短期、带强迫性质和功利色彩较浓的行为的观念,认识到阅读对于未来发展的意义。使学生成为一个自觉的终身阅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与人生的修养,使阅读成为不仅现在而且终生之需要。正如叶老所说:“教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与学[C].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C].教育科学出版社.
[4]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