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不仅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还能为推动其它人文学科的课改提供示范。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时,需要明确几点:①优化的路径,仍需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进行;②遵循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③须在师生互动关系的平台上,完成课堂教学。针对上述三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如下探讨。
1 明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1.1 仍以应试为导向。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1.2 传统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如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在较长期不會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了。
2 构建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
2.1 学生主动性的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2.2 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这些知识虽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2.3 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发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3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途径
3.1 学生主动性引导的实施途径。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由教师在导入过程中提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约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①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②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③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导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3.2 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再现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直接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引起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引导学生从“举世闻名、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瑰宝、精华、饱览中外名胜”等词语中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接着出示圆明园珍贵的文物图片、被英法联军掠走的圆明园文物文字资料和图片,烈火熊熊燃烧“三天三夜”的图片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无法想象,不可估量!”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然后再次回顾圆明园盛时盛况,抚今追昔,从“有……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让学生一读再读,一悟再悟,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升华。这一过程,也和语言的感悟融在了一起,为后面学生的练笔——情动辞发奠定了感情基础。老师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要求学生把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写下来。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写的话相机引导,让学生在写话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了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了,才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样的教学就显得生动、具体,易于学生的理解,也满足了优化语文教学艺术的要求。
1 明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1.1 仍以应试为导向。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1.2 传统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如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在较长期不會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了。
2 构建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
2.1 学生主动性的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2.2 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这些知识虽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2.3 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发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3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途径
3.1 学生主动性引导的实施途径。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由教师在导入过程中提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约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①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②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③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导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3.2 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再现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直接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引起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引导学生从“举世闻名、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瑰宝、精华、饱览中外名胜”等词语中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接着出示圆明园珍贵的文物图片、被英法联军掠走的圆明园文物文字资料和图片,烈火熊熊燃烧“三天三夜”的图片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无法想象,不可估量!”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然后再次回顾圆明园盛时盛况,抚今追昔,从“有……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让学生一读再读,一悟再悟,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升华。这一过程,也和语言的感悟融在了一起,为后面学生的练笔——情动辞发奠定了感情基础。老师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要求学生把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写下来。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写的话相机引导,让学生在写话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了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了,才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样的教学就显得生动、具体,易于学生的理解,也满足了优化语文教学艺术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