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学案设计论会”会议纪要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13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2-003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编者按:本刊在2011年第1期发表了上海师范大学吴俊明教授“‘学案’的意义、基本任务、编制及其他”一文后,在广大化学教师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那么,一线教师是怎样认识和使用学案的?他们有哪些经验,又有哪些困惑?本刊邀请吴教授及上海市部分教研员、一线教师于不久前召开了“学案设计讨论会”,围绕学案的功能、属性、内容层次、使用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与会者一致认为,当前在学案的设计和使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急需理清辨明,《化学教学》适时推出的“学案设计”栏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讨论会上,时时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形成了不少共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学案设计中,必须特别关注学案的‘主动性’和变通性!”
  当然,一次会议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相信这样的交流和讨论一定能引发更多读者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编制和使用学案。现将该会议的发言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总之,学案设计是一项既有价值又有挑战的工作。我们期待您的参与。
  
  1 关于学案功能的讨论
  
  余方喜(松江二中):目前,学案的使用频率很高。很多老师都在借助学案进行教学,有的学校甚至已经编制出一套完整的学案。但无论在形式、功能、使用方法上均各不相同,认识也比较混乱。说实话,有的教师利用学案只是为了抢占学生的学习时间,特别是课堂之外的学习时间;虽然有一些学案考虑了学生的层次差异。提供了学习的选择性。但总的来说并不到位。所以集中力量研究学案的编制及其使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认识学案的功能和使用。对提升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郑丰仁(青浦一中):我们学校尝试的“学案”其实是一种“预学习方案”。通过预学,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了解重点、难点在哪里,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带着疑问上课;尝试做习题,对那些存在疑惑的新知识进行探究、思考。通过预学,使学生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提高听课效率。我们设计和利用预学方案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陆惠莲(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从2009年6月起。我作为区教研员。组织区域内部分教师编制了高三第一轮复习的学案,供区域各校使用。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自主学习,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疑难问题由师生共同研究解决。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了知识。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拓展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方芳(曹杨第二中学):我校当初设计的学案,主要是对教材内容的整理和补充。是以知识为线索,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构建化学知识,即学案导学。目前,新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通过学案帮助学生学习。建构化学知识显得极其必要。
  吕彩玲(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我认为目前对“学案”的功能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对话式”笔记。其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构建课时教学内容的逻辑框架,本课要落实的知识和方法目标是以“填空题”等对话形式呈现的,这种学案还承载了课堂笔记的功能。对于学生课后的巩固复习很有帮助。
  第二种,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主要指教学难点)的支架。这种学案不一定呈现一节课完整的知识框架,往往只是服务于某个教学环节。
  第三种,为了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有效地引导学习的功能。这种学案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设计的。它不仅能指导预习还能用于课堂教学。还是学生课外也能使用的学习资料。如果能够科学地编制和使用这种学案。它将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意义非同寻常,所以我认为这个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洪燕芬(华东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大家知道,教师有教学参考书,学生有各种课外辅导书:教师要有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学生也应有能帮助他们主动学习的动态的学案设计。所以,我认为,学案不应该简单等同于“课堂练习”、“课堂笔记”或“课前预习”。
  吴俊明(上海师范大学):概括一下各位老师的看法,其实学案的功能有多种,主要是:①突出重要知识;②提示逻辑框架;③补充学习材料;④替代听课笔记;⑤作为课堂练习(册);⑥提示活动步骤(即导学);⑦提示学习策略,引导主动学习;⑧指导学生预习;⑨抢占课外时间,等等。这些功能有的属于教材或学材的功能补充,有的起着辅教或辅学的作用。有的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最后一项“抢占课外时间”是一句大白话,虽然不太好听。却一语道破了“天机”。这实在是化学教师的一种无奈。
  面对学案的多种功能,老师们是否觉得学案负载的功能太重了。对此我认为,对于学案的多种功能。包括上面已经提到的和可能没有提到的,应该作一些分析,弄清哪些是必要的、难以替代的,弄清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要优先保证主要功能的实现,其他功能则视情况给予“兼顾”。我在本刊上一期的文章中所说的“学案”的基本任务和内容。即“明确学习任务,说明学习背景,进行学习定向;提示学习策略和参考思路,帮助学生作出选择并制订学习方案;提供学习‘支架’,解决学习困难;组织自我检测,提高元认知水平;整合学习成果,优化认知结构”应该也是学案的主要功能。而帮助学生当好主体,促进学习方式优化乃是最根本的功能。
  
  2 关于学案属性的讨论
  
  陆惠莲(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其实,要真正实现学案的主要功能并不容易。我们编制的高三复习学案在实际使用中就遇到了一些问题。区域内14所学校的高三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差很大。各校在使用区统一编写的学案时,出现了“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情况。另外,使用了学案后,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出现了“僵化”现象:整堂课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学案编制、使用过程中,如何突出“导学”的功能。如何体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优化”的功能?
  吕彩玲(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我也有一点担心。我们现在常用的“学案导学”使得学生与学案的“对话”取代了(部分)原来课堂中师生间情趣盎然的互动,这种课堂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会不会显得过于理性甚至乏味?如果那些曾经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因为采用了“学案导学”模式而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这样的学案又有什么意义呢?
  方芳(曹杨第二中学):我也想说,每位教师对课标、教材、知识问的逻辑关系均有自己的解读,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和风格,如何使学案能满足不同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资源十分丰富,又怎样在学案设计中得到体现?
  余方喜(松江二中):我认为老师们谈到的问题 是可以解决的。学案既然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自主性就应是学案生存的前提和条件。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过程有共性的一面,但学案更应该照顾到自主学习过程的差异,这样才能体现学案的本质。同样的目标。学生习得的时间、过程与途径不尽相同,在学案中应能得到反映。
  一个教师设计的学案如何得到其他教师的认同?我认为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应该可以达成较多的一致性。相反,如果更多是从教的角度思考问题,则不同教师的思路肯定有比较大的差异。使用学案并不排斥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相反教师的不同风格其实可以使学案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无论何种类型的学案。都应该内蕴一条或几条主线,使之成为有结构的整体。这条主线可以是知识结构线、过程和方法线或情感线。
  洪燕芬(华东师大第二附属中学):我同意余老师的看法,我认为有两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化学学科体系的逻辑与规律:二是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学案是很有必要,也是切实可行的。合理的“学案”可以将教师“面”上的“教”与学生“点”上的“学”实实在在地联系在一起,这将是非常“给力”的好事。
  吕彩玲(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编制学案也应考虑到学案文本框架的普适性。简明的框架可能更具有普适性,更有利于学案的编写。学案的面貌要能吸引学生。可能需要大量口语化的表述,图文并茂就更有吸引力了。
  吴俊明(上海师范大学):大家刚才讨论的其实是“学案的根本属性问题”。学案既是引导学生进行主体学习的“认知地图”、“学习地图”,更是引领学生体验和领会学习策略,从而逐步学会学习的重要工具;学案也是教师发挥作用,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从而实现主导作用的工具。因此,学案的根本属性应体现在它的主要功能之中。并且还具有一系列的应然性质:
  首先,学案应该努力做到普适性与个别性统一。所谓普适性,就是能适应尽可能多学生的学习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之指导学案的编制和实施。所谓个别性,就是能适应学生中各种不同的情况。为此要事先做好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做出各种微调的方案,使学习方案具有多样性、选择性。一言以蔽之,学案要具有变通性。所谓个别性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学案具有制定者的个性特点。我认为这一点并不难实现:由于制订者对学习规律和学生情况的认识总会带有个性特点,这种个性特点以及制定者的学习风格和教导风格会自然地在学案中有所表现。当然。照搬、照抄别人现成的学案则另当别论。
  其次,学案应该做到参考性与指导性统一。学案应该允许学生“另搞一套”或者“另搞半套”,不应作为一种规定强制执行,并且要把这一点明确地告诉学生。如果出现了多数学生都“另搞一套”或者“另搞半套”。制定者应该反思自己对学习规律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等方面是不是有不当之处,并努力寻找对策。
  第三,学案应该做到预设性与生成性、机动性统一。
  第四,学案应该精炼、可读性强;阅读量不宜大,否则既会冲淡重点,也会影响学生的其他学习活动。
  第五,学案应该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努力以内容适合学生需要取胜。如果追求图文并茂,会使学案变成学材,似不可取。
  从以上第二、三、四点来看,学案的编制宜粗不宜细。太细了,容易把学生和教师框死,造成学案实施的僵化。有些教师担心学案会淡化认知冲突,破坏问题教学的悬疑性、趣味性和驱动性。其实,在编制时该粗则粗、该细则细,是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的。
  
  3 关于学案内容和层次的讨论
  
  洪燕芬(华东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吴教授说的五点都很重要。我觉得对教师来讲,这样的学案设计过程更是一个促进专业成长的学习过程。但大家也不必把它想得太神秘。更不必人为地把它复杂化,只要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去做就可以了。我认为,像化学史、化学与生活、化学与育德、化学科学前沿和创新实验,这些内容可以作为背景资料呈现,也可以作为贯穿学案总框架的经络;学案中的化学核心概念的学习、巩固与拓展要充分遵循学科内在的规律性。而课堂学习任务与目标(重点、难点、目标点、兴趣点):课堂学习过程(知识整理与归纳、实验技能与素养、理论探讨与应用);课后小结与体会(我的收获、能力训练(必选与自选题))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部分设计可以有较大的变通性,不同学习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应体现独特的学习风格,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找到适合他自己最好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所以。老师们可以大胆尝试,努力探索。根据不同课型,拟定出不同的富有个性的学案作品。在此基础上,大家可以逐渐整理并完善化学学案的基本模式。
  陈贤(行知实验中学):我也认为学案应该有个学习背景,可以包括课题的自然或社会环境背景、历史背景、逻辑背景以及价值背景等方面。内容要新颖。体现化学学科特点和价值,同时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余方喜(松江二中):还应充分思考以下问题:哪些是学生不需要教师指导就可以习得的?哪些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习得的?哪些是需要教师引导才能习得的?哪些是需要教师反复指导、多次重现才能习得的?不同的内容在学案中呈现的形式应该不同。使用的方式也会不同。
  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案。其中必然会涉及到“学习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如何学习(学习过程)?是否学会了(如何判断或检测)?”等三个共性的问题。共性问题决定了学案编制中必然存在一些共同的要素。比如一定要呈现学习目标、提供怎么学习的思路或方法(供借鉴参考)、给出一些自我判断或检测的方法与途径让学生自我检验等。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所以学习目标的制定应该具体、全面、可操作、可检测。
  徐爱明(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中学):我有一点不同看法,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学生的课外时间也相当有限。学案不能成为学生的又一个负担。所以。我认为学案的阅读量、信息量、思维量都不能过量。千万不能整得比老甲种本教材还多还复杂。有些教学内容完全不必花时间设计学案,只有那些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微观的、概括总结的、方法提炼的内容,才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学案。
  吴俊明(上海师范大学):其实,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有一系列重要环节:(1)理解学习意义,对学习有兴趣,产生学习欲望。(2)找到活动方向,明确学习课题(问题)。(3)构思学习策略,形成学习思路(弄清问题链或路径,以及关键所在)。(4)明确步骤、方法,制定具体计划。(5)执行学习计划,逐项实施步骤。(6)收集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在这些环节,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帮助或引导。下表列出了教师帮助的一些例子。
  
  根据主动性学习的环节结构,可以把学案分为不同的层次:低级层次学案包含的主动环节较少。而 且主动性级别较低,目前常见的、只有练习题的学案是最低级的学案;只提示活动步骤、让学生“照方抓药”的学案也是低级层次。高级层次学案可能缺少某些低级环节,但一定包含级别较高的环节。上表右侧标示的6个层次学案都是相应层次中最典型和完整的。
  一般说来。在教学实践中应尽量编制高层次学案。但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只需要低层次学案。就是说,学案层次的选择也具有变通性。
  
  4 关于学案使用的讨论
  
  余方喜(松江二中):从研究的层面看。除了研究学案如何编制外,还可以做一些比较研究与实证研究。如使用学案与不使用学案对学生发展的差异研究、学案设计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学案教学模式的特点研究等。
  周玉枝(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我看到有的教材有配套的点读机软件,小学语文里面有教材分析、课文朗读、讲解、巩固练习、背景知识介绍等等。学生人手一个点读机。上课老师可以用点读机里面的内容,可以布置点读机内容作为作业,学生回来以后也可预习和复习。当然,这样的形式有点像学材。与我们讨论的学案功能不尽相同。不过我想也可以借鉴到学案,使学案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
  朱佳琦(川沙中学):作为一名任教七年的青年教师。在备课时总习惯于以自己的“教”为中心。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学”。如果在备课时以学案先行,“以学定教”,先备学案,再备教案,一定会极大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吴俊明(上海师范大学):学生使用学案的活动主要是阅读、理解,以及思考、实践、进行纸笔作业。教师应该对学生使用学案做适当的指导。
  从时机来说,学案的使用有4种情况:(1)课前作为预学习方案使用,这样做会增加学生课外学习负担,而且效果差异较大。(2)在课的开始阅读,使学案能对学生学习活动起指导作用。这两种情况都属于所谓“先学后教”,其产生积极效果的关键在于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学习思路和学习策略上课,而不是带着答案上课。(3)在课的各个阶段分段使用,同步性较好,效果也可能较好,而且阅读不过分集中。(4)在课的最后甚至课后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回味、体会、反思、整合、巩固,更好地完成学习小结。
  从呈现方式来说,可以实行纸质讲义、幻灯投影、教师叙说、讨论对话等方式相互结合,灵活运用,不必一律由学生自行阅读。
  使用学案之后。教师要敢于放手。可以少教一些、少说一些,给学生思考、领悟的时间和余地,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重复。
  采用高选择性、高变通性的学案后,学生的学习过程可能不同,由此可能会加剧学习分化。需要努力预防。为减缓乃至于避免这个情况的出现,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呈现学案。都一定要十分注重学生个别学习活动前、后的集体交流和讨论,以此实现学生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成果共享、共同发展。
  学案的使用还有一些不甚清楚、有待解决之处。还会产生新的问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努力探索、开拓、创新,因而有着广泛的创造空间。
  毋庸讳言。跟教学中的其他新生事物一样,编制和使用学案在初期会给教师增加一些“负担”,然而这是一个承载着希望的“负担”。是一个会给教师带来快乐的“负担”。想到学生能逐步学会学习,想到它对教师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相信每一个敬业的教师都会由衷地说一声“值!”
  
  (《化学教学》编辑部)
其他文献
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继续贯彻“稳中求实,稳中求改”的原则,努力测试考生学科能力和素养。本文拟通过对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构成、内容及知识点分布特点等进行统计与分析,试图为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借助高考试卷,积极开展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工作及理论实践提供参考。    1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构成分析     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构成仍然稳定,总分108分,其中I卷6~13题为选择题,每题
摘要:介绍了一则国外对探究性实验与学生能力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案例,分析了国外科学教育研究中常见的实证研究过程、数据处理和研究特点。  关键词:实证研究;实验探究;学生思维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2–007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课程改革带来了教材、教法的一系列变化,现在的化学教材更加注意学材化,课堂教学更关注探究性,探究性实验和探究性教学也成为现
新华网东京2011年1月25日电(记者蓝建中),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许多人对它的印象很负面。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开发出一种新技术,使二氧化碳能转变为用于合成塑料和药物的碳资源,从而变“害”为宝。相关论文已经刊登在新一期《美国化学学会会刊》上。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因此在工业领域仅用于生产尿素和聚碳酸酯等。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岩泽伸治等人发现,碳化合物经过处理后可以与
摘要: 在了解色度学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实验原理;用Solid Works软件建模并用3D打印技术制作实物微型可见分光光度计;以高锰酸钾溶液为例,通过衍射光栅获得溶液透射光的衍射谱图,用智能手机拍摄光带;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J获得各像素点的灰度值;最后用Excel表格绘制波长-吸光度散点图,并作进一步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以用于测定物质的吸收曲线,确定最大吸收波长。   关键词: 3D打
摘要:以“阿司匹林”主题活动为例介绍了化学与生物学科联合开发和实施的一门生活实践类校本课程,内容包括课程开发的背景、选题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  关键词:生活实践;校本课程;阿司匹林;主题活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3–001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生活实践类校本课程的开发背景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
小小年紀,水平不一般!  柳公权是著名的书法家,他从小就展现出了书法天赋。
摘要: 对813篇有关概念转变的SSCI文献进行了内容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国际概念转变研究领域有以下热点方向: 第一,基于学习进阶的概念转变研究;第二,概念转变教学落实于个体对概念的科学理解研究;第三,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心智模型研究。  关键词: 概念转变; 学习进阶; 心智模型; 概念理解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8)12001806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B  概念
摘要:分析了教材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相关的内容,认为应设计对比实验来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分析了相关实验的设计,认为实验设计还有创新的空间。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惑问题及教师在教学时遇到的困扰问题,认为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相关实验的创新必须解决教与学的问题。通过对比实验教学,学生能较好地领悟物质化学反应原理、了解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和教师创新实验演示并进的多种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
摘要: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我们中的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忽略甚至放弃板书设计。板书能被替代吗?本文将从板书的重要性、课堂板书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如何有效实施板书设计这三方面说明板书设计的不可替代。  关键词:现代多媒体技术;忽略板书;重要性;存在的问题;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4-0063  在近几年的观摩课中,总能发现
摘要: 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四层次——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及观念性知识的分类,以理清化学知识间的层次关系。以“酸的通性”教学为例,通过“呈现事实性知识→建构概念性知识→外显方法性知识→内化观念性知识”的教学主线,理顺化学知识的教学脉络。提出“联系知识——让认知建构自然发生,基于知识——让思维能力进阶跃升,内化知识——让化学观念深入人心”的策略反思,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思维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