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十二五”期间,榆林必须将科技进步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榆林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当前和未来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实现榆林市由主要依赖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转交。
关键词:科技创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王美霞(1973-),女,陕西榆林人,榆林学院政法学院讲师,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公共管理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三农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赵勇宾(1977-),男,陕西榆林人,榆林学院政法学院法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法理、法律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6.1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6-41-02
纵观国际、国内的社会发展规律,城市经济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而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必定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榆林这样的资源型城市而言,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一、榆林市在依靠科技创新支持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榆林市共组织实施市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600多项。列入国家级、省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50多项,新增经济效益达81亿元,共取得市级重大科技成果169项,申请专利292件,授权专利156件。获省科学技术奖22项,评出市科学技术奖102项,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达70%以上。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科技人员和科研队伍不断壮大,有各类人才10148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59956人:科研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十一五”以来,榆林市不断增加科技投入。为了引导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市政府设立每年500万元的科技创新基金,300万元的科技特派员专项经费,设立了“十一五”期间“61211”科技创新工程专项资金、“125”科技创业工程启动资金和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2009年市级财政科技投入达到4300万元,2010年已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的科技投入达到4800万元。同时,各县区的财政科技投入也呈大幅度增长的趋势。都达到或超过了本级财政支出1.5%和1%的要求。根据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要求,榆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61211”科技创新工程,围绕能源化工、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新材料、城镇化与城市发展6个重点领域,组织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20个产业化项目,在重点企业、主导产业建设10个工程技术中心和研究中心,支持建设10个科技示范基地。从2007-2009年,已投入专项资金1400万元,共组织实施了10个重大科技专项,16个产业化项目,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4个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以一区(榆林能源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园(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沙地林业科技产业园、煤炭生态产业园、煤化工科技产业园、油气化工科技产业园)、两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经济技术研究中心)为主要内容的“125”科技创业工程正在积极筹划和建设中。
二、科技在支持榆林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资金的投入,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榆林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总体上看。榆林市科技成果转化还显得基础薄弱,速度缓慢,后劲不足。科技创新对榆林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但是效果相对较差。重复建设现象还广泛存在,导致资源浪费。还有一些项目,相关部门根本就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或懂技术的人员少,安排项目“盲目”运行,最终导致资金不能合理化使用,实际效果较计划有较大差距,
二是科技重视程度低,科技成果推广慢。一些领导重视不够,比如提高科技工作人员待遇,落实科普专项经费、新产品试验示范推广等,资金投入有限。致使一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缓慢。
三是重体力轻技术现象仍很突出。榆林市70%以上的农民工靠的是体力劳动,技能型农民工所占比例较低。尽管各级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但由于农民工本身对技术认识差。主观上不愿学也不想学,加之缺乏系统培训,整体表现缺乏一技之长。
四是科技组织机构运行不力,一些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一些科技部门没有真正发挥科技主管的作用,致使基层科技服务体系运转不正常,导致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不够。
五是科技人才匮乏。注重项目和资金的引进。忽视了更高层次上对人才主体和技术的引进与开发等。从全市人才队伍现状看,人才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而能源化工产业、城市经济方面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更为紧缺。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创新既要靠政策支持,又要靠资金支持,但重要的是要有一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当前榆林市科技人才特别缺乏。表现为人数不多、档次不高、没有形成开发整体力量,没有专门从事科技创新的复合人才,更没有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企业现有科研人员不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不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的需要。由于各方面人才匮乏,导致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有限。
三、充分发挥科技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1.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科技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要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必须强化市级科技部门的管理主体地位,要做到:一是在服务内容上,要突出政策服务、项目管理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服务;二是在服务方式上,要坚持依法行政,注重主动服务;三是在服务形式上,要公开科技管理的工作程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市级各部门要从智力、技术、资金和政策等方面支持科技事业的发展。
2.加大扶持,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针对目前科技投入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没有形成政府引导。社会、企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的问题。建议建立和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一是要采取科技与金融相融合的方式,争取科技贷款、风险投资,同时要加强横向经济技术协作以吸引资金:二是采取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以争取国家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的扶持以及各种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政策性资金的支持;三是完善高新技术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中小企业科技产业贷款的担保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尽快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 充,外资投入为关键”的多元化科技产业投入的新机制。
3.因地制宜,培育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一是对于以能源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县区,要适时引入技术、人才、项目和资金,扶持其发展高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要围绕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按照“目标有限,重点突破;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原则,完善科技产业化体系,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三是加大技改力度。促进信息技术应用,运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升传统产业,加强高新技术的渗透,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四是要加快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以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促进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相结合。
4.拓宽思路,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一是在巩固提高上下功夫。针对已经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要逐一落实好、对接好具体合作项目,促进以项目为依托、技术为支撑、转化推广为目标的长期稳定的实质性合作。二是在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上下功夫。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为重点,积极引导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引进成熟技术和成果在本地转化,通过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改善管理、开发产品、推广技术、解决困难。针对主导产业、重点领域和企业,筛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灵活机动地与有关高校院所开展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对接活动。三是在拓展合作网络上下功夫。
5.加大教育培训和引进力度,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目前,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是现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城镇劳动人口以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行动,要出台合理的科技奖励政策,提高科技人员待遇。以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要积极实施“科技人才培训工程”,建立人才储备库。加大人才的引进,实现由过去的“伯乐相马”到“赛场选马”再到“舞台练马”的转变。要大力宣传科技致富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传播科学思想与科学文化,真正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创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
6.健全完善配套政策,形成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要研究和制定人才、科技投入、产学研相结合以及项目带动、引进国外智力等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按照“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开拓和发展技术市场,建立各种各类的技术中介机构和技术交易所,为各类主体提供平等竞争机会。要按照“统一指挥、各司其职、各记其功、共同达标”的原则,党委、人大、政府、政协要从人大决议、地方立法、监督检查、民主协商、参政议政等方面大力推进,形成市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指挥、科技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的共同行动的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胡萍.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2l世纪城市发展新路径[N].金融时报,2010-08-23.
[2]周银珍.科技创新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EB/OL].中国城市发展网,2009-07-20.
[3]陈惟.创新: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动力[N].文汇报,2010-10-11.
[4]榆林市科技年鉴[R].2010.
关键词:科技创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王美霞(1973-),女,陕西榆林人,榆林学院政法学院讲师,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公共管理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三农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赵勇宾(1977-),男,陕西榆林人,榆林学院政法学院法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法理、法律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6.1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6-41-02
纵观国际、国内的社会发展规律,城市经济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而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必定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榆林这样的资源型城市而言,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一、榆林市在依靠科技创新支持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榆林市共组织实施市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600多项。列入国家级、省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50多项,新增经济效益达81亿元,共取得市级重大科技成果169项,申请专利292件,授权专利156件。获省科学技术奖22项,评出市科学技术奖102项,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达70%以上。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科技人员和科研队伍不断壮大,有各类人才10148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59956人:科研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十一五”以来,榆林市不断增加科技投入。为了引导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市政府设立每年500万元的科技创新基金,300万元的科技特派员专项经费,设立了“十一五”期间“61211”科技创新工程专项资金、“125”科技创业工程启动资金和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2009年市级财政科技投入达到4300万元,2010年已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的科技投入达到4800万元。同时,各县区的财政科技投入也呈大幅度增长的趋势。都达到或超过了本级财政支出1.5%和1%的要求。根据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要求,榆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61211”科技创新工程,围绕能源化工、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新材料、城镇化与城市发展6个重点领域,组织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20个产业化项目,在重点企业、主导产业建设10个工程技术中心和研究中心,支持建设10个科技示范基地。从2007-2009年,已投入专项资金1400万元,共组织实施了10个重大科技专项,16个产业化项目,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4个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以一区(榆林能源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园(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沙地林业科技产业园、煤炭生态产业园、煤化工科技产业园、油气化工科技产业园)、两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经济技术研究中心)为主要内容的“125”科技创业工程正在积极筹划和建设中。
二、科技在支持榆林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资金的投入,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榆林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总体上看。榆林市科技成果转化还显得基础薄弱,速度缓慢,后劲不足。科技创新对榆林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但是效果相对较差。重复建设现象还广泛存在,导致资源浪费。还有一些项目,相关部门根本就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或懂技术的人员少,安排项目“盲目”运行,最终导致资金不能合理化使用,实际效果较计划有较大差距,
二是科技重视程度低,科技成果推广慢。一些领导重视不够,比如提高科技工作人员待遇,落实科普专项经费、新产品试验示范推广等,资金投入有限。致使一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缓慢。
三是重体力轻技术现象仍很突出。榆林市70%以上的农民工靠的是体力劳动,技能型农民工所占比例较低。尽管各级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但由于农民工本身对技术认识差。主观上不愿学也不想学,加之缺乏系统培训,整体表现缺乏一技之长。
四是科技组织机构运行不力,一些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一些科技部门没有真正发挥科技主管的作用,致使基层科技服务体系运转不正常,导致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不够。
五是科技人才匮乏。注重项目和资金的引进。忽视了更高层次上对人才主体和技术的引进与开发等。从全市人才队伍现状看,人才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而能源化工产业、城市经济方面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更为紧缺。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创新既要靠政策支持,又要靠资金支持,但重要的是要有一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当前榆林市科技人才特别缺乏。表现为人数不多、档次不高、没有形成开发整体力量,没有专门从事科技创新的复合人才,更没有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企业现有科研人员不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不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的需要。由于各方面人才匮乏,导致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有限。
三、充分发挥科技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1.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科技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要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必须强化市级科技部门的管理主体地位,要做到:一是在服务内容上,要突出政策服务、项目管理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服务;二是在服务方式上,要坚持依法行政,注重主动服务;三是在服务形式上,要公开科技管理的工作程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市级各部门要从智力、技术、资金和政策等方面支持科技事业的发展。
2.加大扶持,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针对目前科技投入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没有形成政府引导。社会、企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的问题。建议建立和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一是要采取科技与金融相融合的方式,争取科技贷款、风险投资,同时要加强横向经济技术协作以吸引资金:二是采取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以争取国家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的扶持以及各种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政策性资金的支持;三是完善高新技术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中小企业科技产业贷款的担保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尽快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 充,外资投入为关键”的多元化科技产业投入的新机制。
3.因地制宜,培育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一是对于以能源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县区,要适时引入技术、人才、项目和资金,扶持其发展高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要围绕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按照“目标有限,重点突破;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原则,完善科技产业化体系,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三是加大技改力度。促进信息技术应用,运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升传统产业,加强高新技术的渗透,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四是要加快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以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促进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相结合。
4.拓宽思路,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一是在巩固提高上下功夫。针对已经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要逐一落实好、对接好具体合作项目,促进以项目为依托、技术为支撑、转化推广为目标的长期稳定的实质性合作。二是在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上下功夫。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为重点,积极引导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引进成熟技术和成果在本地转化,通过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改善管理、开发产品、推广技术、解决困难。针对主导产业、重点领域和企业,筛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灵活机动地与有关高校院所开展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对接活动。三是在拓展合作网络上下功夫。
5.加大教育培训和引进力度,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目前,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是现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城镇劳动人口以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行动,要出台合理的科技奖励政策,提高科技人员待遇。以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要积极实施“科技人才培训工程”,建立人才储备库。加大人才的引进,实现由过去的“伯乐相马”到“赛场选马”再到“舞台练马”的转变。要大力宣传科技致富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传播科学思想与科学文化,真正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创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
6.健全完善配套政策,形成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要研究和制定人才、科技投入、产学研相结合以及项目带动、引进国外智力等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按照“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开拓和发展技术市场,建立各种各类的技术中介机构和技术交易所,为各类主体提供平等竞争机会。要按照“统一指挥、各司其职、各记其功、共同达标”的原则,党委、人大、政府、政协要从人大决议、地方立法、监督检查、民主协商、参政议政等方面大力推进,形成市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指挥、科技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的共同行动的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胡萍.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2l世纪城市发展新路径[N].金融时报,2010-08-23.
[2]周银珍.科技创新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EB/OL].中国城市发展网,2009-07-20.
[3]陈惟.创新: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动力[N].文汇报,2010-10-11.
[4]榆林市科技年鉴[R].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