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校中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通识教育被不断重视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将英美诗歌选读引入公选课之中。基于英美诗歌选读公选课的误区来探讨一些教学改革策略为英语教学改革尽点微薄之力。
英美诗歌公选课教学改革大学英语公共课针对的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是大学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大学英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这一交际工具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综合文化素质。在这样的形势下,英语诗歌选读就成为重要的一环,同时基于高校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开设英美诗歌选读公选课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一、英美诗歌赏析公选课教学误区
英美诗歌赏析作为公选课面向的授课群体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是英语专业学生,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实现其综合素质教化功能。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省事直接选用现有的比较高深的英美诗歌教材。由于教材选用上的误区,非英语专业学生尤其理工科背景的学生会觉得太晦涩难懂而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排斥,因而就达不到素质教育教學目的,更谈不上审美品鉴了。
诗歌的语言是抽象的充满意象的,往往给人一种云里雾里或难以捉摸的感觉,因此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依赖思想并希望老师把诗歌的“意思”讲给他们听,而现实教学中教师也往往采取按部就班的讲解方式学生被动记笔记,这正是英美诗歌教学上的最大弊端。学生关注的焦点是教师对一首诗歌的诠释,学生在教师支离破碎的分析中只可获知诗歌的“意思”,但却无法获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这种教法上的误区无疑偏离了英美诗歌课程的初衷和目的,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英美诗歌赏析教学改革策略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作为公选课的英美诗歌赏析教学内容的选择编排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教学效果。诗歌作为一种晦涩费解的文学体裁,如果再一味按文学史发展脉络选取经典名作,学生往往会因不通其意而无法理解更谈不上赏析了。假如学生一开始就遭遇到最为苦涩、艰难的古英语诗歌“贝奥伍夫”的话,可想而知学生的排斥厌倦情绪。因此,在诗篇选择上,大可不必拘泥于文学史,无论高雅严肃的经典之作,还是诙谐幽默的通俗之笔甚至打油诗,只要文笔优美,意境深远都可作为授课内容。另外,在作品编排上也可以按主题或题材分列为不同专题,例如:四季篇、校园篇、田园篇、哲理篇等,每个篇章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作,而且诗篇可选取不同的难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要求。因此,精心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并且给予必要的处理和引导,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有所获。
(二)采用双语对比教学方法
由于诗歌欣赏大部分时候都需要通过翻译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双语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由于授课对象大多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专业术语不太了解,所以很有必要使用汉语进行讲解分析打基础。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文学文化常识与英美诗歌知识相互映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例如,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面靠海,东风往往指涉暖风。在汉语诗歌中,诗人常用“东风”指代“春风”,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等闲识得东风面”等;而英国地理位置西临大海,东靠大陆,英国的东风指冷风。于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英国诗人雪莱颂西风而不颂东风了。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习者要习得语言必须要有大量的语言输入同时语言的输入必须是基于可理解的基础之上。(Krashen,1985:2)对于艰涩难懂的诗歌来说,多媒体无疑可以弥补自然语言输入的不足。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诗人的图像、诗人的亲笔签名,还有为这些伟大诗人而建立的纪念馆等。由于诗歌靠意象传情达意教师在讲解英美诗歌时,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几幅反应中心意象的图画或动漫,自然增强了教学效果,体会到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应用了多媒体技术,我们就能轻松地在课堂上播放英美等国的朗诵专家的精彩配乐诗朗诵视频增加课堂教学效果。让同学聆听英美诗歌的配乐诵,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而且有利于他们感性地认识英美诗歌的氛围。例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诗篇《古舟子吟》的配乐朗诵就具有撼人魂魄的特殊音乐效果。
(四)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
从本质上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重互动的过程,教学活动应该是互动性实践活动,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作为公选课的英美诗歌赏析基本上都是以讲座形式开展的,但这种讲座应加入师生互动环节,教师要适时关注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反应。比如,在讲授Robert Burns的一首诗“Auld LangSyne”时,传统上教师除了讲解语言点以外只是组织学生来阅读欣赏该诗就行。但由于该诗被改篇成世界著名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学生对歌曲的曲调都很熟悉,因而在讲授的过程中加入吟唱的互动环节更容易使学生掌握诗歌内容,能够饶有兴趣地欣赏该诗。另外,进行诗歌朗诵比赛也是一种事半功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诗意的、富有动感的,配上适当的音乐然后感情饱满地大声诵读,体会音韵、节奏、情感和意境,就能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从而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高校英美诗歌赏析公选课的开设虽具有使学生体会到英语的魅力,丰富中西文化知识,提升审美情趣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首先,是目前还没有统一合理的教材,这是该课程普及的头等障碍。其次,在教法上,为了学“经典”,教师不得不把时间精力用在背景介绍及语言点解释上使其变为另类的精读课。再次,授课形式,公选课基本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导致留给师生互动环节的时间也相对较少。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更新,学生主体参与,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变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的发展趋势,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教化功能最终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建刚,闫建华.英美诗歌教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
[2]张林.高校英诗赏析公选课的教学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
[3]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Texas,USA:Laredo Publishing Company,1993.
英美诗歌公选课教学改革大学英语公共课针对的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是大学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大学英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这一交际工具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综合文化素质。在这样的形势下,英语诗歌选读就成为重要的一环,同时基于高校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开设英美诗歌选读公选课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一、英美诗歌赏析公选课教学误区
英美诗歌赏析作为公选课面向的授课群体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是英语专业学生,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实现其综合素质教化功能。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省事直接选用现有的比较高深的英美诗歌教材。由于教材选用上的误区,非英语专业学生尤其理工科背景的学生会觉得太晦涩难懂而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排斥,因而就达不到素质教育教學目的,更谈不上审美品鉴了。
诗歌的语言是抽象的充满意象的,往往给人一种云里雾里或难以捉摸的感觉,因此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依赖思想并希望老师把诗歌的“意思”讲给他们听,而现实教学中教师也往往采取按部就班的讲解方式学生被动记笔记,这正是英美诗歌教学上的最大弊端。学生关注的焦点是教师对一首诗歌的诠释,学生在教师支离破碎的分析中只可获知诗歌的“意思”,但却无法获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这种教法上的误区无疑偏离了英美诗歌课程的初衷和目的,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英美诗歌赏析教学改革策略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作为公选课的英美诗歌赏析教学内容的选择编排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教学效果。诗歌作为一种晦涩费解的文学体裁,如果再一味按文学史发展脉络选取经典名作,学生往往会因不通其意而无法理解更谈不上赏析了。假如学生一开始就遭遇到最为苦涩、艰难的古英语诗歌“贝奥伍夫”的话,可想而知学生的排斥厌倦情绪。因此,在诗篇选择上,大可不必拘泥于文学史,无论高雅严肃的经典之作,还是诙谐幽默的通俗之笔甚至打油诗,只要文笔优美,意境深远都可作为授课内容。另外,在作品编排上也可以按主题或题材分列为不同专题,例如:四季篇、校园篇、田园篇、哲理篇等,每个篇章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作,而且诗篇可选取不同的难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要求。因此,精心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并且给予必要的处理和引导,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有所获。
(二)采用双语对比教学方法
由于诗歌欣赏大部分时候都需要通过翻译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双语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由于授课对象大多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专业术语不太了解,所以很有必要使用汉语进行讲解分析打基础。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文学文化常识与英美诗歌知识相互映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例如,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面靠海,东风往往指涉暖风。在汉语诗歌中,诗人常用“东风”指代“春风”,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等闲识得东风面”等;而英国地理位置西临大海,东靠大陆,英国的东风指冷风。于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英国诗人雪莱颂西风而不颂东风了。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习者要习得语言必须要有大量的语言输入同时语言的输入必须是基于可理解的基础之上。(Krashen,1985:2)对于艰涩难懂的诗歌来说,多媒体无疑可以弥补自然语言输入的不足。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诗人的图像、诗人的亲笔签名,还有为这些伟大诗人而建立的纪念馆等。由于诗歌靠意象传情达意教师在讲解英美诗歌时,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几幅反应中心意象的图画或动漫,自然增强了教学效果,体会到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应用了多媒体技术,我们就能轻松地在课堂上播放英美等国的朗诵专家的精彩配乐诗朗诵视频增加课堂教学效果。让同学聆听英美诗歌的配乐诵,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而且有利于他们感性地认识英美诗歌的氛围。例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诗篇《古舟子吟》的配乐朗诵就具有撼人魂魄的特殊音乐效果。
(四)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
从本质上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重互动的过程,教学活动应该是互动性实践活动,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作为公选课的英美诗歌赏析基本上都是以讲座形式开展的,但这种讲座应加入师生互动环节,教师要适时关注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反应。比如,在讲授Robert Burns的一首诗“Auld LangSyne”时,传统上教师除了讲解语言点以外只是组织学生来阅读欣赏该诗就行。但由于该诗被改篇成世界著名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学生对歌曲的曲调都很熟悉,因而在讲授的过程中加入吟唱的互动环节更容易使学生掌握诗歌内容,能够饶有兴趣地欣赏该诗。另外,进行诗歌朗诵比赛也是一种事半功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诗意的、富有动感的,配上适当的音乐然后感情饱满地大声诵读,体会音韵、节奏、情感和意境,就能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从而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高校英美诗歌赏析公选课的开设虽具有使学生体会到英语的魅力,丰富中西文化知识,提升审美情趣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首先,是目前还没有统一合理的教材,这是该课程普及的头等障碍。其次,在教法上,为了学“经典”,教师不得不把时间精力用在背景介绍及语言点解释上使其变为另类的精读课。再次,授课形式,公选课基本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导致留给师生互动环节的时间也相对较少。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更新,学生主体参与,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变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的发展趋势,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教化功能最终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建刚,闫建华.英美诗歌教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
[2]张林.高校英诗赏析公选课的教学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
[3]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Texas,USA:Laredo Publishing Company,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