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外渴望了解中国,中国也渴望走出世界,于是,外宣翻译是沟通两者的必要途径,对于外宣翻译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本论文从西方修辞的视角来解读叙事语篇,将修辞理论与叙事理论两者同时运用到外宣翻译的研究,进行多学科的研究这一构想。
关键词:外宣;翻译研究
修辞理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0世纪语言研究领域的“修辞转向”更是凸显了修辞学在人文学科中的位置,以及对其它学科的解释力。之所以选择从修辞的视角来解读叙事语篇,另一层原因是国内外语言学界还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而文学批评领域对叙事以及文本的叙事性的修辞诠释比较片面。随着跨学科研究的不断兴起,这种从修辞的视角对叙事语篇所开展的这种交叉学科研究无疑是人文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大部分叙事理论被用来研究文学翻译,非文学的翻译研究非常少,基于此,笔者提出将结合修辞与叙事理论,将两者同时运用到外宣翻译的研究,进行多学科的研究这一构想。
一、叙事学与翻译
叙事学有经典与后经典之分。经典叙事学以文本为中心,关注叙事结构,叙事话语或兼而有之;后经典叙事学则以经典叙事学为基础,注重跨学科研究,不仅关注文本,更关注文本,作者,读者,语境,意识形态的交互性作用。目前,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作为西方文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叙事学都主要用于文学批评,特别是小说批评研究,叙事学与翻译的结合还是一种新的趋势。
二、经典叙事学与翻译
在国内,一些学者尝试把经典叙事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虽然他们的研究角度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可以分为4类:第一类是以经典叙事学相关理论探讨国外小说诗歌的汉译。第二类正好相反,利用经典叙事学相关理论探讨中国小说或诗歌的英译,第三类是探讨将叙事学应用与翻译批评或翻译研究,第四类是少数研究者从经典叙事学出发研究非文学翻译。
三、后经典叙事学与翻译
20世纪90年代,随着叙事学有经典走向后经典,叙事也不再局限于文学,文字的叙事,走向了叙事的多元,体现出“泛叙事”的特征。无论是从经典叙事学,还是从后经典叙事学展开的翻译研究,在丰富整体翻译研究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首先,叙事学虽然包括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但是目前主要还是将经典叙事学应用于翻译研究,而且主要记者在文学翻译领域,特别是小说与诗歌的翻译,文学之外的翻译涉及非常有限;其次,在已有的将经典叙事学应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中,大都也只是从某一个或几个视角进行论述,系统将经典叙事学应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也比较少;最为重要的是,目前学者们分别将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应用于翻译研究,割裂了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关联,也使得叙事学与翻译的结合缺乏系统性,而且最最重要的是将叙事学理论应用于外宣翻译的研究可谓是屈指可数。接下来笔者将论述叙事学与外宣翻译研究的关联性以及研究现状。
四、叙事学与外宣翻译的关联性
既然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相互实现都可以应用于翻译研究,那么一次推理,叙事学同样也可以应用于最为翻译一部分的外宣翻译。事实上,叙事,叙事学与外宣翻译也确实存在很多交集:
首先,从定义上讲,两者都是“讲故事”。事实上,外宣翻译也是“讲故事”,是用世界接受的语言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以上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这种“讲故事”,也具备主角和其他角色,英雄和恶人,连贯的顺序,开场,中场和结尾,展示冲突和人物个性,想受众提供道德判断的参考和视角,在啊受众中构建共识。
其次,从功能上看,叙事和外宣翻译都是一种交流行为。叙事,从一开始就有新闻与传播意义,即通过事件的叙述传递信息实行交流,达成认识---认识自然从而改造自然,认识社会从而改造社会,并由此促进人类自身发展。叙事交流课简单看作“作者—文本—读者”这样一个流程。
五、修辞性叙事学及其相关研究
发轫于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修辞性叙事学是后经典叙事学中的研究方法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起,历经韦恩.布斯(Booth)的《小说修辞学》等,由经典逐渐走向后后经典,其中费伦综合吸收率经典修辞学,经典叙事学,读者反应批判和文化意识形态,形成综合性,动态性,开放性的修辞叙事理论,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后经典修辞性叙事理论家。修辞性叙事学家基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叙事交流,特别是作者试图想读者传递修辞目的,从而劝服读者接受自己某种观点,聚焦于特定场合,特定语境下作者,读者,叙事者,受述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强调叙事进程的动态性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伦理效果。
在上文中说道将叙事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的不多,而用于外宣翻译的就更少了。而将修辞与叙事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外宣翻译则屈指可数,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研究。
将修辞叙事理论用于外宣翻译的研究少之又少,基于此,笔者认为在这一研究方面可以继续研究,为外宣翻译开辟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实属必要。
参考文献:
[1]范紫轩.中美电视灾难新闻报道叙事策略对比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关键词:外宣;翻译研究
修辞理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0世纪语言研究领域的“修辞转向”更是凸显了修辞学在人文学科中的位置,以及对其它学科的解释力。之所以选择从修辞的视角来解读叙事语篇,另一层原因是国内外语言学界还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而文学批评领域对叙事以及文本的叙事性的修辞诠释比较片面。随着跨学科研究的不断兴起,这种从修辞的视角对叙事语篇所开展的这种交叉学科研究无疑是人文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大部分叙事理论被用来研究文学翻译,非文学的翻译研究非常少,基于此,笔者提出将结合修辞与叙事理论,将两者同时运用到外宣翻译的研究,进行多学科的研究这一构想。
一、叙事学与翻译
叙事学有经典与后经典之分。经典叙事学以文本为中心,关注叙事结构,叙事话语或兼而有之;后经典叙事学则以经典叙事学为基础,注重跨学科研究,不仅关注文本,更关注文本,作者,读者,语境,意识形态的交互性作用。目前,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作为西方文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叙事学都主要用于文学批评,特别是小说批评研究,叙事学与翻译的结合还是一种新的趋势。
二、经典叙事学与翻译
在国内,一些学者尝试把经典叙事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虽然他们的研究角度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可以分为4类:第一类是以经典叙事学相关理论探讨国外小说诗歌的汉译。第二类正好相反,利用经典叙事学相关理论探讨中国小说或诗歌的英译,第三类是探讨将叙事学应用与翻译批评或翻译研究,第四类是少数研究者从经典叙事学出发研究非文学翻译。
三、后经典叙事学与翻译
20世纪90年代,随着叙事学有经典走向后经典,叙事也不再局限于文学,文字的叙事,走向了叙事的多元,体现出“泛叙事”的特征。无论是从经典叙事学,还是从后经典叙事学展开的翻译研究,在丰富整体翻译研究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首先,叙事学虽然包括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但是目前主要还是将经典叙事学应用于翻译研究,而且主要记者在文学翻译领域,特别是小说与诗歌的翻译,文学之外的翻译涉及非常有限;其次,在已有的将经典叙事学应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中,大都也只是从某一个或几个视角进行论述,系统将经典叙事学应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也比较少;最为重要的是,目前学者们分别将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应用于翻译研究,割裂了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关联,也使得叙事学与翻译的结合缺乏系统性,而且最最重要的是将叙事学理论应用于外宣翻译的研究可谓是屈指可数。接下来笔者将论述叙事学与外宣翻译研究的关联性以及研究现状。
四、叙事学与外宣翻译的关联性
既然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相互实现都可以应用于翻译研究,那么一次推理,叙事学同样也可以应用于最为翻译一部分的外宣翻译。事实上,叙事,叙事学与外宣翻译也确实存在很多交集:
首先,从定义上讲,两者都是“讲故事”。事实上,外宣翻译也是“讲故事”,是用世界接受的语言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以上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这种“讲故事”,也具备主角和其他角色,英雄和恶人,连贯的顺序,开场,中场和结尾,展示冲突和人物个性,想受众提供道德判断的参考和视角,在啊受众中构建共识。
其次,从功能上看,叙事和外宣翻译都是一种交流行为。叙事,从一开始就有新闻与传播意义,即通过事件的叙述传递信息实行交流,达成认识---认识自然从而改造自然,认识社会从而改造社会,并由此促进人类自身发展。叙事交流课简单看作“作者—文本—读者”这样一个流程。
五、修辞性叙事学及其相关研究
发轫于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修辞性叙事学是后经典叙事学中的研究方法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起,历经韦恩.布斯(Booth)的《小说修辞学》等,由经典逐渐走向后后经典,其中费伦综合吸收率经典修辞学,经典叙事学,读者反应批判和文化意识形态,形成综合性,动态性,开放性的修辞叙事理论,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后经典修辞性叙事理论家。修辞性叙事学家基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叙事交流,特别是作者试图想读者传递修辞目的,从而劝服读者接受自己某种观点,聚焦于特定场合,特定语境下作者,读者,叙事者,受述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强调叙事进程的动态性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伦理效果。
在上文中说道将叙事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的不多,而用于外宣翻译的就更少了。而将修辞与叙事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外宣翻译则屈指可数,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研究。
将修辞叙事理论用于外宣翻译的研究少之又少,基于此,笔者认为在这一研究方面可以继续研究,为外宣翻译开辟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实属必要。
参考文献:
[1]范紫轩.中美电视灾难新闻报道叙事策略对比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