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弗朗西斯科海湾,即被人们常常称之为旧金山的海湾南端。它是美国科技人才荟萃的地方,创造了世界科技的辉煌,也培育出别具一格的企业文化,值得借鉴。
人才济济显身手
1938 年,两位从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惠尔特和普克德不甘心受雇于人,决定合伙办公司。他们凑了 538 美元,以此为资本在硅谷租了一间简陋的车库起家。公司的名称用两个人名字的头一个字母组合而成,叫“惠普公司”。它生产计算机硬件和打印机,成为这儿最大的企业之一。后来,硅谷又陆续地为新创立的高科技公司提供了人才和场地,因领导美国高科技新潮流而引人注目。其中有影响的大企业为数众多,如生产的计算机中央处理器芯片占世界市场 80% 的英特尔公司,开发出计算机互联网硬件的“龙头老大”西斯科公司,制造计算机互联网服务器的升阳公司,国际互联网上最有名的搜索网站雅虎,“因特网”最大最全的服务公司美國上线……
由于逐渐发展起了举世瞩目的高科技园区,现在硅谷地区拥有的电子及软件公司已经达到了 7000余家,其工业产值超过了美国有些州的产值。早在20世纪70年代,硅谷生产半导体;进入80年代后,着手开发国际计算机互联网;2000年以来,生物科技的发展转向基因和遗传研究。将硅谷称为“智慧谷”,一点也没有夸大其词。
纵观硅谷的发展历程,它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在于充分利用了作为依托的技术院校,得到了政府给予的宽松政策,依靠了从业者的拼搏精神。
在当地,有“IC是推动硅谷的动力”的说法。当然这个“IC”并不是通常所指的“集成电路”的缩写,而是印度裔和华裔的简称。事实上,硅谷已经成为全美国尤其是亚裔科学家荟萃并且施展才华的舞台。调查显示,在7000多家公司中,有2775家是由华人或印度人主持的,员工达25万人之多;在硅谷的各种工程师中,五分之一具有华人血统。在公司的正副总裁中,17%是华人。华裔在硅谷高科技业员工中的比例之高、成功创业的范例之多,令人赞叹不已。
据统计,现在全美非法移民 850万,合法移民3000万,他们是美国社会很多工作岗位的生力军。1992年,美国移民法修正案通过了对“杰出人士”移民的法律。美国移民局颁布了“十一条标准”,以检验申请人员是否够得上“杰出人士”的条件。据总部设在华盛顿的“美国移民研究中心”的统计,在“9?11”事件之前,硅谷三分之一的新企业为移民所拥有,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亚洲的移民。
现代管理新理念
具体来说,硅谷著名企业的成功经验有如下几个方面 :
能者在上 ——硅谷海纳百川,英雄不问出处。在这儿,年龄和经验没有用,肤色和背景无所谓。有些人就是因为在讲究学位背景的东部苦于没有创业机会,才来到硅谷的。
宽容失败 —— 在欧洲人的眼里,破产被看成是一种羞耻。不少国家规定,破产者不得再开办公司。可是到了硅谷,对失败的创业者却是极度的宽容。当地爱说的一句话就是:“ It is ok to fail.”(败有何妨)? 重视合作 在硅谷,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即使昨天还是竞争得你死我活的冤家对头,明天或许也有握手言欢的合作机会。
人才流动 ——人才的流动在硅谷是一种完全正常的行为,不会受到丝毫的责备和谴责。
乐于投资 ——硅谷人都有这样一种“共识” ― 与其去做谨小慎微的“守财奴”,还不如将钱投资到创业环境中去。
不满现状——在硅谷,创业者们敢于自己“吃”自己,自我淘汰昔日的辉煌,摒弃过去的模式。
技术至上——硅谷人将技术视为第一,用宗教徒的那种虔诚去追求技术的进步,希望能够以技术来推动世界的发展。
机会均等——硅谷的创业者谁都不用嫉妒谁,因为慷慨分布的机会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财富分享——在硅谷,分享财富的倾向强烈。从认股权到给员工健康检查、免费的午餐和晚餐、为家属办幼儿园、提供优厚的退休金。至少在公司内部,财富为大家所分享而不是独食。
寻求刺激——就像在创业上嗜好冒险一样,硅谷人的生活也充满活力。他们积极从事蹦极、高空跳伞等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以激活自己。
硅谷不但是一个智慧谷,还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战场”。为了在拼搏中取胜,人才的招揽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对于高级科技人员,公司除了给每人可观的薪金之外,还根据不同的工资档次发给部分本公司的股权。在硅谷,普遍采用的聘人方法是,具有硕士学位以上者,每人 3000股到6000股不等,最高的可达10000股。如果股票涨势看好,那么就有人在一夜之间可以成为百万富翁。
施展才华大舞台
吉姆.克拉克是斯坦福大学的一位电子工程教授,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便在硅谷创业,组建了SGI(图形公司),因成功开发出三维图像技术而声誉鹊起。在进入90年代后,当许多科技人员还在热烈地讨论“信息高速公路”为何物时,具有前瞻意识的克拉克已经敏锐地感觉到Internet不可估量的潜力了。与此同时慧眼识才,发现了马克?安德森等优秀青年。
安德森当时只有20多岁,刚刚大学毕业还没有找到更理想的工作。这位充满创新精神的小伙子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携手合作,一起编制Internet浏览软件。虽然刚刚“出炉”的Internet浏览软件和Mosaic游览器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十分幼稚,但是其旺盛的精力已经充分的显示出来。
1994年3月,克拉克这位老资格的硅谷风险投资家郑重其事地向安德森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够加盟开发Internet浏览、通讯软件等的新事业。安德森获悉后十分高兴,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觉得能有机会与硅谷的前辈合作,真是梦寐以求,三生有幸。
克拉克离开硅谷图形公司,马上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冒险创业,投资 400万美元,于当年4月成立了Mosaic通讯公司(即著名的网络浏览器Netscape公司的前身)。他将安德森及其伙伴全部拉到硅谷,全力投入开发网络浏览器的工作。安德森的聪明才智在这样好的创业环境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带领攻关组成功地研制出Mosaic的新版,命名为“Navigator”(“领航员”)。投放市场后,新浏览器的销售在Internet就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 1995年8月9日,成立才15个多月的Netscape公司便在纽约上市。投资银行考虑到该公司从未赢过大利,估计每股只能卖到大约14美元。然而开盘后价格一路飙升,最高时竟达到71美元,让全美经纪人目瞪口呆。500万股在两小时内被抢购一空,收盘时每股为58.25美元。就这样,400万美元起家的一个小公司一夜之间变为20亿美元的“巨人”。克拉克和安德森在Netscape公司上市第二天的身价分别达到5.65亿美元和5800万美元,成了“Internet富翁”。硅谷创造的新的“天方夜谭”,造就了一批“无限制资本家”。业内人士评价说,正是他们从根本上重塑了美国社会,推动着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过渡。在使Netscape公司上市之后,克拉克又一次离去,新创办了几家公司。
在1996年6月《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美最有影响力的25位人物中,身为Netscape公司董事长的克拉克名列首位。
负面问题压力重
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在硅谷这个大舞台上一展风姿、独立风骚的,真可谓胜也硅谷,败也硅谷。有一位名叫夏利克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求利心切,爱出风头,扬其所短,弃其所长,随大流来到硅谷开办公司,最后淘金不成,引起了一系列的麻烦。
夏利克在物理领域里从事研究工作,成功地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引起轰动。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世界上所有重要的新发明都是从这个电子元件衍生出来的,苹果电脑、英特尔、雅虎、微软等新公司的诞生也与它的促成分不开。为了表彰夏洛克的重大贡献,他在 1956年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说夏利克是一位天才,的确一点也不过分。早在一所军校就读时,他的科技天分就开始显露。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后,夏利克进入贝尔实验室,他的科学想象力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一次,有人请教这位物理学家何谓“放大”现象。他在回答时举例说:“在骡子的尾巴上捆绑一把干草,点火让它燃烧。再将骡子狂奔时释放出的能量与点火柴时释放的能量加以比较,便可以知道什么叫‘放大’。”正是根据这个思路的延伸,夏利克用去 8年的时间攻关,终于研制出划时代的半导体。
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夏利克做出了一個令人遗憾的决定:在硅谷开办“夏利克半导体实验室”,聘请一批有名的青年科学家为助手,建起一条“博士级的生产线”,放开手脚在商场大干一场。
毋庸置疑,夏利克是一位物理天才,卓有建树。可是在企业管理上,却一窍不通,处处碰壁。例如,他曾经向惠普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惠尔特请教的竟然是,如何找一个秘书?到哪里去买铅笔?再如,他在公告栏上公布公司所有员工的工资,结果弄得抱怨薪金少的人和对工资满意的人都十分反感。在管理上,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决定的事情经常出尔反尔。夏利克最终败下阵来,公司成立一年的时间里连一个晶体管也没有卖出去。他的得力助手诺宜斯等 8人纷纷弃他而去,另起炉灶,开了“快捷半导体公司”。
人们在惋惜之余,不禁这样设想:倘若夏利克不去硅谷开公司,而是继续从事物理学的研究工作,那又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果呢?肯定能让自己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挥出来,取得更大的成果。的确,科学研究需要想象力,而办企业则离不开严密精细的实干精神,两者兼而有之者实在是为数不多。夏利克被算为“硅谷的108将”之一(在《硅谷的108将》一书中,作者卡普伦将其称为其中的一将),他的经历和教训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硅谷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负面的结果。
住房昂贵——人员的激增带来了住房困难,使硅谷成为全美住房最贵的地区。一套两卧室两浴室的普通公寓,月租金为 1500美元。一套4卧室3浴室两个厅的独立住宅,售价高达50万美元。不少白领尽管年薪10万美元,可寻觅不到一个住处。住宅距离公司几十公里远,上下班在高速公路上驱车两个小时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穷人增多——在失业率很低的硅谷,却有一些工资比较低的工作岗位,像店员、税务员、小学教师、警察等。房价的不断上涨和财富的分配不均使不少从业者入不敷出,成为硅谷的“新穷族”。在美国,穷人的定义一般指一个 4口之家的年收入低于2.6万美元。
这一切都给硅谷带来压力,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编译自〔英〕《 BBC英语期刊》)
人才济济显身手
1938 年,两位从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惠尔特和普克德不甘心受雇于人,决定合伙办公司。他们凑了 538 美元,以此为资本在硅谷租了一间简陋的车库起家。公司的名称用两个人名字的头一个字母组合而成,叫“惠普公司”。它生产计算机硬件和打印机,成为这儿最大的企业之一。后来,硅谷又陆续地为新创立的高科技公司提供了人才和场地,因领导美国高科技新潮流而引人注目。其中有影响的大企业为数众多,如生产的计算机中央处理器芯片占世界市场 80% 的英特尔公司,开发出计算机互联网硬件的“龙头老大”西斯科公司,制造计算机互联网服务器的升阳公司,国际互联网上最有名的搜索网站雅虎,“因特网”最大最全的服务公司美國上线……
由于逐渐发展起了举世瞩目的高科技园区,现在硅谷地区拥有的电子及软件公司已经达到了 7000余家,其工业产值超过了美国有些州的产值。早在20世纪70年代,硅谷生产半导体;进入80年代后,着手开发国际计算机互联网;2000年以来,生物科技的发展转向基因和遗传研究。将硅谷称为“智慧谷”,一点也没有夸大其词。
纵观硅谷的发展历程,它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在于充分利用了作为依托的技术院校,得到了政府给予的宽松政策,依靠了从业者的拼搏精神。
在当地,有“IC是推动硅谷的动力”的说法。当然这个“IC”并不是通常所指的“集成电路”的缩写,而是印度裔和华裔的简称。事实上,硅谷已经成为全美国尤其是亚裔科学家荟萃并且施展才华的舞台。调查显示,在7000多家公司中,有2775家是由华人或印度人主持的,员工达25万人之多;在硅谷的各种工程师中,五分之一具有华人血统。在公司的正副总裁中,17%是华人。华裔在硅谷高科技业员工中的比例之高、成功创业的范例之多,令人赞叹不已。
据统计,现在全美非法移民 850万,合法移民3000万,他们是美国社会很多工作岗位的生力军。1992年,美国移民法修正案通过了对“杰出人士”移民的法律。美国移民局颁布了“十一条标准”,以检验申请人员是否够得上“杰出人士”的条件。据总部设在华盛顿的“美国移民研究中心”的统计,在“9?11”事件之前,硅谷三分之一的新企业为移民所拥有,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亚洲的移民。
现代管理新理念
具体来说,硅谷著名企业的成功经验有如下几个方面 :
能者在上 ——硅谷海纳百川,英雄不问出处。在这儿,年龄和经验没有用,肤色和背景无所谓。有些人就是因为在讲究学位背景的东部苦于没有创业机会,才来到硅谷的。
宽容失败 —— 在欧洲人的眼里,破产被看成是一种羞耻。不少国家规定,破产者不得再开办公司。可是到了硅谷,对失败的创业者却是极度的宽容。当地爱说的一句话就是:“ It is ok to fail.”(败有何妨)? 重视合作 在硅谷,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即使昨天还是竞争得你死我活的冤家对头,明天或许也有握手言欢的合作机会。
人才流动 ——人才的流动在硅谷是一种完全正常的行为,不会受到丝毫的责备和谴责。
乐于投资 ——硅谷人都有这样一种“共识” ― 与其去做谨小慎微的“守财奴”,还不如将钱投资到创业环境中去。
不满现状——在硅谷,创业者们敢于自己“吃”自己,自我淘汰昔日的辉煌,摒弃过去的模式。
技术至上——硅谷人将技术视为第一,用宗教徒的那种虔诚去追求技术的进步,希望能够以技术来推动世界的发展。
机会均等——硅谷的创业者谁都不用嫉妒谁,因为慷慨分布的机会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财富分享——在硅谷,分享财富的倾向强烈。从认股权到给员工健康检查、免费的午餐和晚餐、为家属办幼儿园、提供优厚的退休金。至少在公司内部,财富为大家所分享而不是独食。
寻求刺激——就像在创业上嗜好冒险一样,硅谷人的生活也充满活力。他们积极从事蹦极、高空跳伞等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以激活自己。
硅谷不但是一个智慧谷,还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战场”。为了在拼搏中取胜,人才的招揽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对于高级科技人员,公司除了给每人可观的薪金之外,还根据不同的工资档次发给部分本公司的股权。在硅谷,普遍采用的聘人方法是,具有硕士学位以上者,每人 3000股到6000股不等,最高的可达10000股。如果股票涨势看好,那么就有人在一夜之间可以成为百万富翁。
施展才华大舞台
吉姆.克拉克是斯坦福大学的一位电子工程教授,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便在硅谷创业,组建了SGI(图形公司),因成功开发出三维图像技术而声誉鹊起。在进入90年代后,当许多科技人员还在热烈地讨论“信息高速公路”为何物时,具有前瞻意识的克拉克已经敏锐地感觉到Internet不可估量的潜力了。与此同时慧眼识才,发现了马克?安德森等优秀青年。
安德森当时只有20多岁,刚刚大学毕业还没有找到更理想的工作。这位充满创新精神的小伙子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携手合作,一起编制Internet浏览软件。虽然刚刚“出炉”的Internet浏览软件和Mosaic游览器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十分幼稚,但是其旺盛的精力已经充分的显示出来。
1994年3月,克拉克这位老资格的硅谷风险投资家郑重其事地向安德森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够加盟开发Internet浏览、通讯软件等的新事业。安德森获悉后十分高兴,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觉得能有机会与硅谷的前辈合作,真是梦寐以求,三生有幸。
克拉克离开硅谷图形公司,马上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冒险创业,投资 400万美元,于当年4月成立了Mosaic通讯公司(即著名的网络浏览器Netscape公司的前身)。他将安德森及其伙伴全部拉到硅谷,全力投入开发网络浏览器的工作。安德森的聪明才智在这样好的创业环境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带领攻关组成功地研制出Mosaic的新版,命名为“Navigator”(“领航员”)。投放市场后,新浏览器的销售在Internet就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 1995年8月9日,成立才15个多月的Netscape公司便在纽约上市。投资银行考虑到该公司从未赢过大利,估计每股只能卖到大约14美元。然而开盘后价格一路飙升,最高时竟达到71美元,让全美经纪人目瞪口呆。500万股在两小时内被抢购一空,收盘时每股为58.25美元。就这样,400万美元起家的一个小公司一夜之间变为20亿美元的“巨人”。克拉克和安德森在Netscape公司上市第二天的身价分别达到5.65亿美元和5800万美元,成了“Internet富翁”。硅谷创造的新的“天方夜谭”,造就了一批“无限制资本家”。业内人士评价说,正是他们从根本上重塑了美国社会,推动着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过渡。在使Netscape公司上市之后,克拉克又一次离去,新创办了几家公司。
在1996年6月《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美最有影响力的25位人物中,身为Netscape公司董事长的克拉克名列首位。
负面问题压力重
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在硅谷这个大舞台上一展风姿、独立风骚的,真可谓胜也硅谷,败也硅谷。有一位名叫夏利克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求利心切,爱出风头,扬其所短,弃其所长,随大流来到硅谷开办公司,最后淘金不成,引起了一系列的麻烦。
夏利克在物理领域里从事研究工作,成功地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引起轰动。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世界上所有重要的新发明都是从这个电子元件衍生出来的,苹果电脑、英特尔、雅虎、微软等新公司的诞生也与它的促成分不开。为了表彰夏洛克的重大贡献,他在 1956年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说夏利克是一位天才,的确一点也不过分。早在一所军校就读时,他的科技天分就开始显露。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后,夏利克进入贝尔实验室,他的科学想象力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一次,有人请教这位物理学家何谓“放大”现象。他在回答时举例说:“在骡子的尾巴上捆绑一把干草,点火让它燃烧。再将骡子狂奔时释放出的能量与点火柴时释放的能量加以比较,便可以知道什么叫‘放大’。”正是根据这个思路的延伸,夏利克用去 8年的时间攻关,终于研制出划时代的半导体。
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夏利克做出了一個令人遗憾的决定:在硅谷开办“夏利克半导体实验室”,聘请一批有名的青年科学家为助手,建起一条“博士级的生产线”,放开手脚在商场大干一场。
毋庸置疑,夏利克是一位物理天才,卓有建树。可是在企业管理上,却一窍不通,处处碰壁。例如,他曾经向惠普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惠尔特请教的竟然是,如何找一个秘书?到哪里去买铅笔?再如,他在公告栏上公布公司所有员工的工资,结果弄得抱怨薪金少的人和对工资满意的人都十分反感。在管理上,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决定的事情经常出尔反尔。夏利克最终败下阵来,公司成立一年的时间里连一个晶体管也没有卖出去。他的得力助手诺宜斯等 8人纷纷弃他而去,另起炉灶,开了“快捷半导体公司”。
人们在惋惜之余,不禁这样设想:倘若夏利克不去硅谷开公司,而是继续从事物理学的研究工作,那又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果呢?肯定能让自己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挥出来,取得更大的成果。的确,科学研究需要想象力,而办企业则离不开严密精细的实干精神,两者兼而有之者实在是为数不多。夏利克被算为“硅谷的108将”之一(在《硅谷的108将》一书中,作者卡普伦将其称为其中的一将),他的经历和教训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硅谷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负面的结果。
住房昂贵——人员的激增带来了住房困难,使硅谷成为全美住房最贵的地区。一套两卧室两浴室的普通公寓,月租金为 1500美元。一套4卧室3浴室两个厅的独立住宅,售价高达50万美元。不少白领尽管年薪10万美元,可寻觅不到一个住处。住宅距离公司几十公里远,上下班在高速公路上驱车两个小时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穷人增多——在失业率很低的硅谷,却有一些工资比较低的工作岗位,像店员、税务员、小学教师、警察等。房价的不断上涨和财富的分配不均使不少从业者入不敷出,成为硅谷的“新穷族”。在美国,穷人的定义一般指一个 4口之家的年收入低于2.6万美元。
这一切都给硅谷带来压力,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编译自〔英〕《 BBC英语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