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大作用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的小说《故乡》因其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被选入中学课本近40年了。笔者是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感到让学生理解这篇小说是有很大难度的。本文依据教学实践,从帮助初中生理解这篇作品的角度出发,谈谈宏儿这个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一、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通读全文,可以发现宏儿在小说中就如情感的一条红丝线,着墨不多,但极其重要。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抓住宏儿这一线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在此基础上,可以带领学生探索作者在文中的架构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交互式结构。
  现在时的“我”和闰土,“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没有共同的话题,没有共同的语言,而过去时的“我”和闰土则无话不说,亲密无间。现在的宏儿和水生的关系是过去“我”和闰土关系的翻版。他们有共同的话题,没有身份的隔膜。不仅如此,这种结构更是指向了未来,过去时的“我”和闰土关系是那么美好,可现在呢?我们不得不思考:宏儿和水生的关系未来是否会像现在的“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关系?老一代之间的关系是否会轮回到新一代人身上?就这样,宏儿和水生,过去、现在、将来,“我”和闰土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交互式的结构。这样探讨下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闰土的形象和作者的心绪。
  二、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小说中刻画的重要人物形象就是闰土和杨二嫂,但宏儿这一人物设置对刻画这二者的形象有着极为重要的反衬作用。
  《故乡》中闰土的形象前后相差很大。少年闰土活泼、知识丰富,是“我”记忆中的小英雄形象。然而,中年闰土却饱经风霜,麻木迟钝,特别是他的一声“老爷”,让“我”顿感诧异,少年时的纯真友情便不复存在。过去的友好与现在的卑微所形成的巨大差异让“我”突然转移到现实中来,隔阂之深竟至如斯地步。但宏儿和水生在短时间内所形成的亲如兄弟似的朋友关系,衬托出“我”和闰土之间真诚、友善的关系被这种血淋淋的现实存在的封建等级观念所打破。宏兒坐在船上还想着水生和他的约定,一下子把“我”拉到与闰土的美好中去,这份纯真的情、纯洁的心,冲击着那被扭曲的人性。
  再看杨二嫂的形象。杨二嫂在“我”与宏儿美好的谈话中出场了,她尖酸、庸俗的吹捧打破了 “我”与宏儿闲谈的温馨场面,宏儿那种天真无邪与杨二嫂自私、行为卑劣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对杨二嫂类的人物感到可憎可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理解反衬这种艺术描写手法,不仅加深印象,更有助于理解作品中人物的丰富内涵。
  三、在表现小说主旨上的作用
  在整篇《故乡》里,笼罩着一股悲凉的气氛。可以说,《故乡》是黯然无色的,毫无生机的。正是在这毫无生气的《故乡》里,却“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他的出场给《故乡》增添了一股活力。也让“我”看到了希望所在。“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然而,受历史所限,鲁迅当时显然不能明确告诉我们希望在哪,人们应该过什么样的新生活,但是,他坚信希望所在。他的这种对新生活的希望就寄托在了以宏儿为代表的下一代人身上。
  同时,宏儿身上表达了浓浓的乡土情结。在离开故乡时,宏儿坐在船上,问大伯什么时候再回来,因为此时还想着水生邀他去他家玩。也许,“我”和闰土之间,当年也有过这种约定,也有过类似宏儿这样的感情。这正是鲁迅先生浓浓的乡土情结之表现。鲁迅对故乡始终怀有一种深深的爱,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鲁镇,于是,借宏儿之口,表达了作者浓浓的乡土情结。通过宏儿想着与水生相约的美好场面,表现出作者希望故乡的明天更加美好。
  宏儿虽然是全文着墨不多的人物,然而不容我们忽视。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引导学生抓住宏儿这一人物设置,有利于中学生深入体会这篇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有利于理解鲁迅作品的伟大之处。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一中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
其他文献
小学生英语语言学习和运用能力有限,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写”的作业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种种原因让学生的英语写作陷于困境。“写”是一个“厚积而薄发”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怎样改变“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的英语教学现状呢?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依托教材加强由读及写的迁移,引导学生由“不会、不爱”到“会写、乐写”,逐步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语言运用的表达技能,开展有效的练笔训练。笔者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
期刊
课堂提问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技能,更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高超的提问艺术能使枯燥深奥的地理教学呈现勃勃生机,洋溢盎然活力,展现十足魅力。  一、问之有趣,展现提问艺术的情味之美  作为自然科学,地理知识包罗万象,无处不在。问之有趣,能够让地理课堂知识“生活化”,陌生内容“熟悉化”。  例如,在教学《农业区位》一课时,教师巧妙引用了一则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广告,精心设计
期刊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咀嚼品味文本的内涵,体会文本中丰富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深度解读,获得深刻的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首先从授课的起点开始,也就是要抓住文本阅读的切入点,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逐渐走向文本的深处,突破文本阅读的重点。抓住文本阅读的切入点,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有
期刊
《夸父追日》出自我国一部富有浓厚神话色彩的地理书籍《山海经》,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全篇共37个字,将夸父逐日这一神奇事件描述得淋漓尽致。现在选入教材的课文,由我国神话学家袁珂进行了极为生动的再创作,他抓住了“神奇”二字,将平实的追日变得犹如天马行空。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故事内容的趣味性,更要用“语用”的视角去解读神话传说的文体特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语言实践和
期刊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更多地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词汇、语法的讲解和运用上,将课堂训练的重点放在应付各种考试上,导致教师对写作训练不够重视,忽视了对学生写作的训练和指导,让学生对英语写作产生抵触和排斥心理,导致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停滞不前。如何有效改变现状,有效激发学生英语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意写、主动写”,有效发展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呢?笔者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谈谈“随文练笔”的
期刊
教学细节,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细小的教学环节或教学情节。细节,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教师的教学思想,决定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所以教师需要有一双善于捕捉细节的双眼,利用好教学中的细节,巧妙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将细节作为课堂生成的资源,生成别样精彩。  关注细节,需要我们用心,那就要求我们去反思“过去”的细节,改造我们“惯常”的细节,删除“无效”的细节,只有摒弃这种无效的细节,英语课堂
期刊
教师之问,是寻知求索之“引”,是情感沟通之“桥”,是思维发展之“源”。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依赖于单纯的记忆、背诵,教师用好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高思维发散能力。提问,应当语言准确、言简意赅,“挠”到启发思维的“最痒处”,让学生“欲罢不能”。下面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可能性》内容为例,谈谈教师“以问挠痒”的策略。  一、以问引发思维冲突  提问的本质是思考,数学教学如果缺少思考,就
期刊
《數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中开展的最广泛的形式,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安排小组人员的搭配,创建有效的小组合作机制,以激发小组合作的“战斗力”,让学生能够集思广益,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数学学习向更深刻的层次迈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营造宽松的合作氛围,
期刊
有人说“数学是聪明人的思维游戏”,这个说法虽然不够全面,但是突出了数学学习对于思维锻炼的价值。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很多时候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智力游戏入手来锻造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教学实际,笔者就数学游戏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简述如下。  一、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推动人类发展的
期刊
译林版《英语》五年级教材增设了“Grammar Time”,集中呈现本单元的主要语法知识,旨在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语法知识。本文将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谈谈如何有效利用教材中“Story Time”“Fun Time”等板块教学资源,进行“Grammar Time”的教学活动设计,试图让“Grammar Time”板块的教学变得“轻松一点,胜人一筹”。  一、“Story Time”板块的融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