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对冯光荣来说,无疑是具有转折意义的1年。
在这之前的10多年里,他一直在惠农区尾闸镇政府担任办公室主任一职,负责党建、精神文明、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多年的办公室工作经历让冯光荣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想到更基层的地方去锻炼自己,多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机会如约而至。这一年,恰逢惠农区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到村党支部、村委会挂职锻炼。冯光荣毅然决定到村上参加村支书竞选,最终以高票当选尾闸村党支部书记。
对于冯光荣的选择,身边的同事不能理解:“镇上工作条件多优越,干嘛跑到村上受罪?”村上的群众不明白:“镇上干部要么升官,要么调到机关上班,哪有人自愿到村上干的?”面对种种非议,冯光荣一笑置之,因为他心里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
一头扎进农村,一心为百姓做事。不到五年时间,冯光荣就让一个有名的“上访村”“空壳村”“后进村”大变了样,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多措并举抓增收,发挥党组织引领发展作用
在尾闸村村部对面,有一大片开阔的水泥空地。面对记者的询问,冯光荣说,这是新建的农产品晾晒库存物流市场:“你别小看了这块地,它现在可是我们村的‘金疙瘩’。”据介绍,这里以前是一片闲置多年的低洼荒滩,2012年,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利用宅基地复垦时清运的废土、废渣将它填埋整平,并逐年争取项目资金将土地硬化,目前,硬化面积达到了1.3万平方米,并整修晒场3万平方米,新建库棚1000平方米。把修整好的场地租给农业公司和种植大户使用,仅第一年就为村集体带来了3万元的租金收入。随着场地硬化面积不断扩大,今年的租金增加到了15万元。冯光荣告诉记者,曾有公司出资160万元要购买这块场地,村“两委”班子一致决定坚决不能卖,“这片场地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场地不断整修、升值,将会给村民带来更多的实惠”。
当初,冯光荣接手的尾闸村是一个集体经济一穷二白的村子,全村446户1396人,青壮劳动力都进城打工了,留守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上任后,他坚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逐步形成了集土地流转、农机入股、奶牛托管、市场租赁、公司运营“五位一体”的集体经济发展格局。与中粮集团签订协议,将全村5400亩土地以每亩550元的价格全部流转,既解决了农户因外出打工无法种地的后顾之忧,也让村集体的120亩土地每年拥有近7万元的稳定收入。村委会投资36万元购买奶牛30头,与石嘴山市卉丰农林牧场签订了奶牛托养协议,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7.8万元,并辐射带动了30多户村民购买奶牛150头,为村民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经过多方考察,冯光荣决定引进吴忠投资农业的种植大户,由党支部牵头,村委会注资与种植大户联合注册成立了农业种植公司,在农产品晾晒库存物流市场落地,反租倒包土地1.8万亩进行种植,探索出一条“党支部+农业公司+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路子,2014年农业公司分红收入10多万元。另外,村集体购置农机具入股尾闸镇聚合农机公司,年分红收入5万元。
多措并举促集体增收,在冯光荣的领导下,尾闸村一举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2万元,年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10860元,尾闸村不仅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也为村党支部服务群众增添了新的活力。
千方百计惠民生,提高党组织为民办事能力
2014年10月21日,对居住在尾闸村“幸福大院”的李金华来说,是这辈子最难忘的一天。祖祖辈辈烧土炉子过冬的生活,因为村里的集中供暖而彻底改变了。
“真没想到老了还能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集中供暖!”77岁高龄的李金华老人过去住的房子在2011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中被拆迁,因为是土坯房,补偿费用少,而享受置换房政策又不够条件,于是村支部把她们老两口安置在了“幸福大院”。
幸福大院,是冯光荣为尾闸村村民办的又一件实事。他利用原尾闸小学搬迁后留下的空房和场地,又四处协调争取到自治区危房改造项目和环保项目资金,将其改造成可容纳25户村民居住的“幸福大院”,解决了村上部分孤寡老人的居家养老问题和因征地拆迁造成的住房困难。
在李金华老两口居住的23平方米的“小公寓”里,雪白的墙壁,光滑的地面,齐全的水电,都是村上统一给收拾好的。每家门前都有一块空地可以种植蔬菜、花卉,村上免费给提供化肥,院内还安置了12件体育健身器材,方便院内老人和附近村民锻炼。邻里和睦,互助友爱,老人们在这里生活得有滋有味,可是每到冬天,生火、提煤、倒煤灰这些体力活总让老人们力不从心。2014年,冯光荣申请的“为‘幸福大院’25家住户更换保暖外门,建设供热站实现集中供暖”的报告被批准,在民政部门的支持下,锅炉及供暖设备很快就安装好了,并在入冬之前提前为老人们供上了暖气。
“每年只收取500元的取暖费,既便宜又方便。”67岁的刘生荣老人家里房屋条件不好,一到冬天取暖就发愁,于是去年他向村党支部申请住到“幸福大院”去,得到批准后,就和老伴搬了过来。
“尾闸村‘幸福大院’是全区首个实现集中供暖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冯光荣说,取暖费按照每平方米3.8元收取,一户560元,可实际上每户只需缴纳500元,剩余的60元则由村集体承担。
“经济条件好了,党组织就要想方设法为村民谋福利。”尾闸村党支部决定,每年对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村民进行补助,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补助100元,60岁以下的村民每人补助40元,四年来累计补助总额达30余万元。根据《尾闸村村民奖励扶助办法》,冯光荣代表村两委班子先后对患心脑血管疾病两次住院的党员王振龙、突发脑溢血住院治疗的村民张玉莲、因意外严重摔伤生活不能自理的村民范明仁、患胃癌做手术的72岁老党员刘长庭等86名困难群众分别给予500元的救助,对村上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奖励500~1000元不等。针对村民多次反映的村庄道路低洼、雨天出行难的问题,冯光荣多方筹措资金,将4600米长的泥土地拓宽推平,铺垫砂加石粒,彻底解决了村道难行的问题。
出门有路灯,健身有器械,娱乐有设备,困难有关怀,尾闸村的村民从各个方面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人人享受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让冯光荣感动的是,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在2013年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时,他再次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倡导文明新风,增强党组织凝聚人心能力
至今让冯光荣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发生在他刚到尾闸村上任时的越级上访事件。因为征地、拆迁的赔偿问题,群众矛盾比较集中,联合起来到自治区相关部门上访。冯光荣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走家串户,详细了解情况,耐心细致地做了大量解释说服工作,并承诺站在群众利益的角度,一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交代。安抚好了情绪激动的群众,冯光荣又马不停蹄地跑到惠农区政府咨询政策,积极协调,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每亩地政府多给群众补偿3000元。事情圆满解决了,冯光荣也因此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冯光荣认为,党支部在带动农民增收、提高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还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来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在尾闸村村部,专门开设了一间活动室,配置了电视、VCD、报纸杂志、各类棋牌等,方便村民休闲娱乐;每逢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村党支部总是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不仅融洽了村民之间的关系,也满足了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2014年“三八”妇女节时,尾闸村党支部组织开展了“我身边的好人”“好婆婆、好媳妇、好女婿、好邻里”和“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倡导了文明新风,营造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良好氛围。活动中涌现出见义勇为勇救落水夫妻的英雄王会平、十几年如一日细心照顾瘫痪老人的模范孝媳魏学香、坚持为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送温暖的爱心使者马成兰等一批道德模范。榜样的力量激发了村民的道德意识,如今,尾闸村形成了人人争当道德模范的良好风气。
一面鲜红的党旗,凝聚起干部群众的力量;一面鲜红的党旗,为发展的道路指明方向。行走在尾闸村的田间村道,改革发展的春风和文明道德的新风扑面而来,处处涌动着致富奔小康的激越豪情。村庄里随处可见来回奔波、行色匆匆的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把群众工作做好、把群众的事办好”的庄严承诺。
在这之前的10多年里,他一直在惠农区尾闸镇政府担任办公室主任一职,负责党建、精神文明、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多年的办公室工作经历让冯光荣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想到更基层的地方去锻炼自己,多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机会如约而至。这一年,恰逢惠农区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到村党支部、村委会挂职锻炼。冯光荣毅然决定到村上参加村支书竞选,最终以高票当选尾闸村党支部书记。
对于冯光荣的选择,身边的同事不能理解:“镇上工作条件多优越,干嘛跑到村上受罪?”村上的群众不明白:“镇上干部要么升官,要么调到机关上班,哪有人自愿到村上干的?”面对种种非议,冯光荣一笑置之,因为他心里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
一头扎进农村,一心为百姓做事。不到五年时间,冯光荣就让一个有名的“上访村”“空壳村”“后进村”大变了样,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多措并举抓增收,发挥党组织引领发展作用
在尾闸村村部对面,有一大片开阔的水泥空地。面对记者的询问,冯光荣说,这是新建的农产品晾晒库存物流市场:“你别小看了这块地,它现在可是我们村的‘金疙瘩’。”据介绍,这里以前是一片闲置多年的低洼荒滩,2012年,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利用宅基地复垦时清运的废土、废渣将它填埋整平,并逐年争取项目资金将土地硬化,目前,硬化面积达到了1.3万平方米,并整修晒场3万平方米,新建库棚1000平方米。把修整好的场地租给农业公司和种植大户使用,仅第一年就为村集体带来了3万元的租金收入。随着场地硬化面积不断扩大,今年的租金增加到了15万元。冯光荣告诉记者,曾有公司出资160万元要购买这块场地,村“两委”班子一致决定坚决不能卖,“这片场地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场地不断整修、升值,将会给村民带来更多的实惠”。
当初,冯光荣接手的尾闸村是一个集体经济一穷二白的村子,全村446户1396人,青壮劳动力都进城打工了,留守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上任后,他坚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逐步形成了集土地流转、农机入股、奶牛托管、市场租赁、公司运营“五位一体”的集体经济发展格局。与中粮集团签订协议,将全村5400亩土地以每亩550元的价格全部流转,既解决了农户因外出打工无法种地的后顾之忧,也让村集体的120亩土地每年拥有近7万元的稳定收入。村委会投资36万元购买奶牛30头,与石嘴山市卉丰农林牧场签订了奶牛托养协议,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7.8万元,并辐射带动了30多户村民购买奶牛150头,为村民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经过多方考察,冯光荣决定引进吴忠投资农业的种植大户,由党支部牵头,村委会注资与种植大户联合注册成立了农业种植公司,在农产品晾晒库存物流市场落地,反租倒包土地1.8万亩进行种植,探索出一条“党支部+农业公司+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路子,2014年农业公司分红收入10多万元。另外,村集体购置农机具入股尾闸镇聚合农机公司,年分红收入5万元。
多措并举促集体增收,在冯光荣的领导下,尾闸村一举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2万元,年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10860元,尾闸村不仅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也为村党支部服务群众增添了新的活力。
千方百计惠民生,提高党组织为民办事能力
2014年10月21日,对居住在尾闸村“幸福大院”的李金华来说,是这辈子最难忘的一天。祖祖辈辈烧土炉子过冬的生活,因为村里的集中供暖而彻底改变了。
“真没想到老了还能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集中供暖!”77岁高龄的李金华老人过去住的房子在2011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中被拆迁,因为是土坯房,补偿费用少,而享受置换房政策又不够条件,于是村支部把她们老两口安置在了“幸福大院”。
幸福大院,是冯光荣为尾闸村村民办的又一件实事。他利用原尾闸小学搬迁后留下的空房和场地,又四处协调争取到自治区危房改造项目和环保项目资金,将其改造成可容纳25户村民居住的“幸福大院”,解决了村上部分孤寡老人的居家养老问题和因征地拆迁造成的住房困难。
在李金华老两口居住的23平方米的“小公寓”里,雪白的墙壁,光滑的地面,齐全的水电,都是村上统一给收拾好的。每家门前都有一块空地可以种植蔬菜、花卉,村上免费给提供化肥,院内还安置了12件体育健身器材,方便院内老人和附近村民锻炼。邻里和睦,互助友爱,老人们在这里生活得有滋有味,可是每到冬天,生火、提煤、倒煤灰这些体力活总让老人们力不从心。2014年,冯光荣申请的“为‘幸福大院’25家住户更换保暖外门,建设供热站实现集中供暖”的报告被批准,在民政部门的支持下,锅炉及供暖设备很快就安装好了,并在入冬之前提前为老人们供上了暖气。
“每年只收取500元的取暖费,既便宜又方便。”67岁的刘生荣老人家里房屋条件不好,一到冬天取暖就发愁,于是去年他向村党支部申请住到“幸福大院”去,得到批准后,就和老伴搬了过来。
“尾闸村‘幸福大院’是全区首个实现集中供暖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冯光荣说,取暖费按照每平方米3.8元收取,一户560元,可实际上每户只需缴纳500元,剩余的60元则由村集体承担。
“经济条件好了,党组织就要想方设法为村民谋福利。”尾闸村党支部决定,每年对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村民进行补助,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补助100元,60岁以下的村民每人补助40元,四年来累计补助总额达30余万元。根据《尾闸村村民奖励扶助办法》,冯光荣代表村两委班子先后对患心脑血管疾病两次住院的党员王振龙、突发脑溢血住院治疗的村民张玉莲、因意外严重摔伤生活不能自理的村民范明仁、患胃癌做手术的72岁老党员刘长庭等86名困难群众分别给予500元的救助,对村上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奖励500~1000元不等。针对村民多次反映的村庄道路低洼、雨天出行难的问题,冯光荣多方筹措资金,将4600米长的泥土地拓宽推平,铺垫砂加石粒,彻底解决了村道难行的问题。
出门有路灯,健身有器械,娱乐有设备,困难有关怀,尾闸村的村民从各个方面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人人享受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让冯光荣感动的是,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在2013年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时,他再次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倡导文明新风,增强党组织凝聚人心能力
至今让冯光荣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发生在他刚到尾闸村上任时的越级上访事件。因为征地、拆迁的赔偿问题,群众矛盾比较集中,联合起来到自治区相关部门上访。冯光荣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走家串户,详细了解情况,耐心细致地做了大量解释说服工作,并承诺站在群众利益的角度,一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交代。安抚好了情绪激动的群众,冯光荣又马不停蹄地跑到惠农区政府咨询政策,积极协调,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每亩地政府多给群众补偿3000元。事情圆满解决了,冯光荣也因此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冯光荣认为,党支部在带动农民增收、提高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还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来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在尾闸村村部,专门开设了一间活动室,配置了电视、VCD、报纸杂志、各类棋牌等,方便村民休闲娱乐;每逢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村党支部总是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不仅融洽了村民之间的关系,也满足了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2014年“三八”妇女节时,尾闸村党支部组织开展了“我身边的好人”“好婆婆、好媳妇、好女婿、好邻里”和“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倡导了文明新风,营造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良好氛围。活动中涌现出见义勇为勇救落水夫妻的英雄王会平、十几年如一日细心照顾瘫痪老人的模范孝媳魏学香、坚持为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送温暖的爱心使者马成兰等一批道德模范。榜样的力量激发了村民的道德意识,如今,尾闸村形成了人人争当道德模范的良好风气。
一面鲜红的党旗,凝聚起干部群众的力量;一面鲜红的党旗,为发展的道路指明方向。行走在尾闸村的田间村道,改革发展的春风和文明道德的新风扑面而来,处处涌动着致富奔小康的激越豪情。村庄里随处可见来回奔波、行色匆匆的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把群众工作做好、把群众的事办好”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