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惩戒在当前教育教学中因为一些社会问题而备受质疑,众所周知,没有教育惩戒就不能很好地保证教育教学效果,但是如何把握教育惩戒的“度”都是需要教师们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教学;教育惩戒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5-0189-01
教师惩戒学生算是自古就有,在封建时期私塾的教书先生每人都有一把戒尺,学生背书没背完会被打手。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十年前,但是近几年来除了少数老师以外,很少有打骂学生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基于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学生不服从教师管教而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诸如,教师没收学生手机、批评教育而引起学生跳楼或弑师事件的发生,教师一度成了部分家长和舆论的众矢之的。管还是不管?对于教师来讲,这无疑是给教师带上了“经箍咒”,很多人宁可少管或不管,也不愿意因为管理严格而节外生枝。不管,教育教学管理就会出现更大的阻力,甚至是恶性循环,教育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证。
11月22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征求意见稿,教师可以对学生实施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等。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支持教师正当行使教育惩戒权,制止有害于学生或者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言行。所以该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可以说是正当其时,这对于明确教师管理职责、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利用教育惩戒这个有利的工具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发展、服务于学生成长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教育惩戒的必要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过而不改,该怎么办呢?这时候适度的惩戒就显得尤为重要。打个比方,惩戒就像冷水浴,恰当的冷水浴会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不恰当的冷水浴才会使人感冒。作为教师,要相信孩子在经过惩戒之后,能够吃一堑,长一智,所以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惩戒的必要性。
一是惩戒具有纠错作用。学生行为与学校规范不一致时,教师对其惩戒,使其懂得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增强道德责任感。这一方法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尤为重要。多次苦口婆心的说教可能是白费了工夫,但一次严厉的惩戒却会让他刻骨铭心,知耻而后勇。
二是惩戒具有养成功能。针对孩子的坏习惯,单纯的说服教育有很大不足。对于批评,有的孩子已经司空见惯了,当成耳旁风,有的孩子也知道这是坏习惯,但由于不良习惯的惰性,要改掉它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而通过惩戒,也就是对其进行惩戒形式的行为矫正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意志力,從中改掉坏习惯。因此,合理的惩戒具有养成功能。
三是惩戒具有警示作用。学生的认识、态度、观念等多来源于身边学生,并不一定是亲自经历惩戒后获得的,学生往往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方式及行为结果间接得到的。如某同学不做作业,教师惩戒该学生,其他学生便引以为戒,不敢犯该学生的错误。惩戒维护了制度的威严,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集体目标的实现。
二、深刻理解教育惩戒的含义
教育部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将“教育惩戒”定义为“教师和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和管理中基于教育目的与需要,对违规违纪、言行失范的学生进行制止、管束或者以特定方式予以纠正,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职务行为”,并明确了“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很多人会简单绝对地将这儿所说的教育惩戒与教育上的不民主、对学生的摧残等行为划等号,这是不正确的,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不排除教师超过限度体罚、辱骂学生的行为,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始终要牢记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实施教育惩戒只是一种手段,不应该成为教师发泄私愤的借口。
三、牢牢把握教育惩戒的前提
教育惩戒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而秘诀是真爱,让爱产生教育的智慧。对于技巧的把握,需要老师认真思考,反复摸索。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所以,爱和尊重是前提。没有对学生的关爱,惩戒就会失去权威性和有效性。做老师的,如果没有让学生感到过温暖,那么他对你的抵触就是必然的了。应该要做到的是,让学生知道老师罚得无奈,老师也正为他着急、不安、难过。罚不仅仅是指出不足,更要给予学生希望。能做到这些,对学生的惩戒教育就会收到良效。
四、准确拿捏教育惩戒的尺度
征求意见稿中的惩戒分为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等具体内容。学生不同程度的违纪行为要和惩戒措施一一对应,不能“肆意妄为”。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多次出现睡觉现象,教师可以点名批评,但不能给予停课或者停学的惩戒。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适当惩戒”时,应着眼于“戒”,而不是“惩”,要把握好其中的“度”。惩戒不等于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变相体罚和心罚,是通过“惩”,达到让学生戒除不良行为的目的。
关键词教育教学;教育惩戒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5-0189-01
教师惩戒学生算是自古就有,在封建时期私塾的教书先生每人都有一把戒尺,学生背书没背完会被打手。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十年前,但是近几年来除了少数老师以外,很少有打骂学生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基于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学生不服从教师管教而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诸如,教师没收学生手机、批评教育而引起学生跳楼或弑师事件的发生,教师一度成了部分家长和舆论的众矢之的。管还是不管?对于教师来讲,这无疑是给教师带上了“经箍咒”,很多人宁可少管或不管,也不愿意因为管理严格而节外生枝。不管,教育教学管理就会出现更大的阻力,甚至是恶性循环,教育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证。
11月22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征求意见稿,教师可以对学生实施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等。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支持教师正当行使教育惩戒权,制止有害于学生或者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言行。所以该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可以说是正当其时,这对于明确教师管理职责、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利用教育惩戒这个有利的工具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发展、服务于学生成长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教育惩戒的必要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过而不改,该怎么办呢?这时候适度的惩戒就显得尤为重要。打个比方,惩戒就像冷水浴,恰当的冷水浴会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不恰当的冷水浴才会使人感冒。作为教师,要相信孩子在经过惩戒之后,能够吃一堑,长一智,所以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惩戒的必要性。
一是惩戒具有纠错作用。学生行为与学校规范不一致时,教师对其惩戒,使其懂得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增强道德责任感。这一方法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尤为重要。多次苦口婆心的说教可能是白费了工夫,但一次严厉的惩戒却会让他刻骨铭心,知耻而后勇。
二是惩戒具有养成功能。针对孩子的坏习惯,单纯的说服教育有很大不足。对于批评,有的孩子已经司空见惯了,当成耳旁风,有的孩子也知道这是坏习惯,但由于不良习惯的惰性,要改掉它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而通过惩戒,也就是对其进行惩戒形式的行为矫正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意志力,從中改掉坏习惯。因此,合理的惩戒具有养成功能。
三是惩戒具有警示作用。学生的认识、态度、观念等多来源于身边学生,并不一定是亲自经历惩戒后获得的,学生往往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方式及行为结果间接得到的。如某同学不做作业,教师惩戒该学生,其他学生便引以为戒,不敢犯该学生的错误。惩戒维护了制度的威严,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集体目标的实现。
二、深刻理解教育惩戒的含义
教育部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将“教育惩戒”定义为“教师和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和管理中基于教育目的与需要,对违规违纪、言行失范的学生进行制止、管束或者以特定方式予以纠正,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职务行为”,并明确了“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很多人会简单绝对地将这儿所说的教育惩戒与教育上的不民主、对学生的摧残等行为划等号,这是不正确的,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不排除教师超过限度体罚、辱骂学生的行为,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始终要牢记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实施教育惩戒只是一种手段,不应该成为教师发泄私愤的借口。
三、牢牢把握教育惩戒的前提
教育惩戒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而秘诀是真爱,让爱产生教育的智慧。对于技巧的把握,需要老师认真思考,反复摸索。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所以,爱和尊重是前提。没有对学生的关爱,惩戒就会失去权威性和有效性。做老师的,如果没有让学生感到过温暖,那么他对你的抵触就是必然的了。应该要做到的是,让学生知道老师罚得无奈,老师也正为他着急、不安、难过。罚不仅仅是指出不足,更要给予学生希望。能做到这些,对学生的惩戒教育就会收到良效。
四、准确拿捏教育惩戒的尺度
征求意见稿中的惩戒分为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等具体内容。学生不同程度的违纪行为要和惩戒措施一一对应,不能“肆意妄为”。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多次出现睡觉现象,教师可以点名批评,但不能给予停课或者停学的惩戒。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适当惩戒”时,应着眼于“戒”,而不是“惩”,要把握好其中的“度”。惩戒不等于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变相体罚和心罚,是通过“惩”,达到让学生戒除不良行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