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承接海洋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方面都有较为独特的优势。这既是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应有之义,也是对海洋意识教育的主动响应。
【关键词】:海洋意识;海洋意识教育;高校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有以下几个特性:一是普遍开设,是必修课;二是重点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大学生甚至不知祖国有3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那爱国主义教育是不够科学的、不够全面。三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海洋意识教育正是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的、时代色彩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海洋意识教育的特性
(一)海洋意识教育迫在眉睫
大学生海洋意识比较薄弱。近年,《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现状调查研究》[1]和《中国青年报》[2]都专门对大学生的海洋意识现状进行过调查分析,调查结果都显示了高校大学生海洋意识比较淡薄。其中《中国青年报》的调查结果更新,更详细,更有代表性,它指出“在海洋安全意识、海洋国土意识以及海洋政策意识方面表现相对薄弱。”[3]而这三方面恰恰是思政教育可以发挥特殊优势的。
(二)海洋意识教育的思政色彩浓厚
笔者认为,海洋意识教育应当系统地纳入高校思政课。因为对于中国而言、特别是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而言,海洋和海洋意识教育直接关乎国家未来,它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海洋知识教育,实质上更是“意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海洋关乎国家核心利益。海洋与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国家安全休戚相关。二是海洋关乎国家发展战略。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海洋强国战略、中华民族崛起之计、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无一不与海洋挂钩。三是海洋意识关乎国家安全战略。中国东海、中国南海、中国台湾直接关乎中国国家安全,也是中国进入太平洋的战略通道。中国国民应当改变传统上重视陆地轻视海洋的思维习惯,理解中国海洋对于中国安全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四是海洋意识关乎中华文明的转型。现任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袁南生指出“回复中华文明是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综合体的本来面貌,才谈得上实现中国梦。”[4]海洋意识教育应当提升到文明观、大历史观的高度。
二、思政教育对接海洋意识教育的可行性
国家要求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而思政教育在这三方面都有较为独特的优势。而思政课在承接海洋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都有较为独特的优势。因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思政课中加强海洋意识教育,既是思政教育时代性的应有之义,也是对海洋意识教育的主动响应。
(一)“进教材”
在加强海洋意识教育方面,思政教育教材可以在现有的结构之中,整体布局,各有侧重,加入海洋意识教育的内容或板块,组成有机统一体。具体而言: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当作为海洋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平台。让学生意识到,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忽视海洋,闭关锁国,缺乏海洋意识,缺乏经略海洋的战略眼光。特别是以下两个方面:(1)近代早期历史:比如闭关锁国政策、晚晴“海防疆防之争”、鸦片战争等内容应当体现海洋安全意识教育的理念。(2)加强南海、钓鱼岛的历史事实教育:我国主张“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强调它是历史性权益。那么这個历史性权益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事关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大事,不容半点忽视和马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当在各个时间段中系统地、完整地、详实地叙述这一历史过程,中国大学生必须学习并牢记这一重要历史过程。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应当对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历史事实如数家珍。我们似乎还远未达到。
2、《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关注时政热点,在海洋意识教育方面,也走在了前面。比如2015年版《形势与政策》中就有相关专题介绍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笔者认为,中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除了南海、钓鱼岛之外,尚有大片蓝色国土待认识、待开发和保护。因此,应当系统地介绍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海洋政策、海洋环保意识等。特别是临海省份,更是应当加强海洋环保意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其中与海洋意识教育最密切相关的是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比如,对外开放理论本身就体现了海洋意识中的开放、包容以及流动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总体布局中应当充分地加入海洋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海洋经济和海洋生态方面。外交方面应当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治理观,应当阐述我们如何用外交手段来处理南中国海和东海实务,既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完整和海洋权益,又为中国崛起争取最有利的国际环境等等。
此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爱国主义”应当加入中国蓝色国土的内容才更为全面和科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则理论性强。鉴于我国在海洋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一时难以提出准确的顶层设计层面上理论方针,建议在进行一定的海洋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再做妥当的表述。
(二)“进课堂”
思政教育是“战略任务”[5],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公布了三个专门指导文件,特别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使思政教育为党委直接领导,独立建制,普遍开设课程,成为大学生必修课,各项经费得到保障,教师再教育得到专门的保障。比如,《标准》明文规定:每学年至少“1/4的专职教师”再教育,“每人每4年至少一次”,有利于思政教师进行海洋意识教育等新兴领域的研修,以保障教学质量。
(三)“进校园”
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在校园的各种主题活动中应当体现海洋的蓝色气息和魅力。在校园板报宣传、才艺表演、作文竞赛、演讲赛辩论赛以及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都可以对海洋意识进行生动有趣的教育。
三、结语
进行海洋意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分步实施。思政教育中加强海洋意识教育,既是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应有之义,也是对海洋意识教育的主动响应。
注释:
[1]王新刚等: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1月第28卷第1期,114-116.
[2]向楠:觉醒吧中国青年海洋意识.[N].中国青年报,2014年7月29日03版.
[3]向楠:觉醒吧中国青年海洋意识.[N].中国青年报,2014年7月29日03版.
[4]袁南生.关于中国文明转型的战略思考.[J].外交评论,2016年,第2期:9.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Z]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承接海洋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方面都有较为独特的优势。这既是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应有之义,也是对海洋意识教育的主动响应。
【关键词】:海洋意识;海洋意识教育;高校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有以下几个特性:一是普遍开设,是必修课;二是重点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大学生甚至不知祖国有3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那爱国主义教育是不够科学的、不够全面。三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海洋意识教育正是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的、时代色彩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海洋意识教育的特性
(一)海洋意识教育迫在眉睫
大学生海洋意识比较薄弱。近年,《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现状调查研究》[1]和《中国青年报》[2]都专门对大学生的海洋意识现状进行过调查分析,调查结果都显示了高校大学生海洋意识比较淡薄。其中《中国青年报》的调查结果更新,更详细,更有代表性,它指出“在海洋安全意识、海洋国土意识以及海洋政策意识方面表现相对薄弱。”[3]而这三方面恰恰是思政教育可以发挥特殊优势的。
(二)海洋意识教育的思政色彩浓厚
笔者认为,海洋意识教育应当系统地纳入高校思政课。因为对于中国而言、特别是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而言,海洋和海洋意识教育直接关乎国家未来,它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海洋知识教育,实质上更是“意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海洋关乎国家核心利益。海洋与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国家安全休戚相关。二是海洋关乎国家发展战略。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海洋强国战略、中华民族崛起之计、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无一不与海洋挂钩。三是海洋意识关乎国家安全战略。中国东海、中国南海、中国台湾直接关乎中国国家安全,也是中国进入太平洋的战略通道。中国国民应当改变传统上重视陆地轻视海洋的思维习惯,理解中国海洋对于中国安全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四是海洋意识关乎中华文明的转型。现任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袁南生指出“回复中华文明是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综合体的本来面貌,才谈得上实现中国梦。”[4]海洋意识教育应当提升到文明观、大历史观的高度。
二、思政教育对接海洋意识教育的可行性
国家要求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而思政教育在这三方面都有较为独特的优势。而思政课在承接海洋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都有较为独特的优势。因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思政课中加强海洋意识教育,既是思政教育时代性的应有之义,也是对海洋意识教育的主动响应。
(一)“进教材”
在加强海洋意识教育方面,思政教育教材可以在现有的结构之中,整体布局,各有侧重,加入海洋意识教育的内容或板块,组成有机统一体。具体而言: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当作为海洋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平台。让学生意识到,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忽视海洋,闭关锁国,缺乏海洋意识,缺乏经略海洋的战略眼光。特别是以下两个方面:(1)近代早期历史:比如闭关锁国政策、晚晴“海防疆防之争”、鸦片战争等内容应当体现海洋安全意识教育的理念。(2)加强南海、钓鱼岛的历史事实教育:我国主张“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强调它是历史性权益。那么这個历史性权益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事关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大事,不容半点忽视和马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当在各个时间段中系统地、完整地、详实地叙述这一历史过程,中国大学生必须学习并牢记这一重要历史过程。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应当对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历史事实如数家珍。我们似乎还远未达到。
2、《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关注时政热点,在海洋意识教育方面,也走在了前面。比如2015年版《形势与政策》中就有相关专题介绍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笔者认为,中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除了南海、钓鱼岛之外,尚有大片蓝色国土待认识、待开发和保护。因此,应当系统地介绍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海洋政策、海洋环保意识等。特别是临海省份,更是应当加强海洋环保意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其中与海洋意识教育最密切相关的是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比如,对外开放理论本身就体现了海洋意识中的开放、包容以及流动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总体布局中应当充分地加入海洋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海洋经济和海洋生态方面。外交方面应当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治理观,应当阐述我们如何用外交手段来处理南中国海和东海实务,既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完整和海洋权益,又为中国崛起争取最有利的国际环境等等。
此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爱国主义”应当加入中国蓝色国土的内容才更为全面和科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则理论性强。鉴于我国在海洋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一时难以提出准确的顶层设计层面上理论方针,建议在进行一定的海洋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再做妥当的表述。
(二)“进课堂”
思政教育是“战略任务”[5],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公布了三个专门指导文件,特别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使思政教育为党委直接领导,独立建制,普遍开设课程,成为大学生必修课,各项经费得到保障,教师再教育得到专门的保障。比如,《标准》明文规定:每学年至少“1/4的专职教师”再教育,“每人每4年至少一次”,有利于思政教师进行海洋意识教育等新兴领域的研修,以保障教学质量。
(三)“进校园”
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在校园的各种主题活动中应当体现海洋的蓝色气息和魅力。在校园板报宣传、才艺表演、作文竞赛、演讲赛辩论赛以及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都可以对海洋意识进行生动有趣的教育。
三、结语
进行海洋意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分步实施。思政教育中加强海洋意识教育,既是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应有之义,也是对海洋意识教育的主动响应。
注释:
[1]王新刚等: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1月第28卷第1期,114-116.
[2]向楠:觉醒吧中国青年海洋意识.[N].中国青年报,2014年7月29日03版.
[3]向楠:觉醒吧中国青年海洋意识.[N].中国青年报,2014年7月29日03版.
[4]袁南生.关于中国文明转型的战略思考.[J].外交评论,2016年,第2期:9.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