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信息披露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一)充分的信息披露有助于股东有效行使股权
如果股东在行使公司董事选举表决权时能够获得充分的信息,他们就知道是否保留或者解聘现任董事,间接地决定经营管理层的构成;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其股利分配请求权,限制董事会虚构经营利润等滥权行为。如果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不充分,不仅会增加股东搜集信息的成本,而且会造成处于不同地位的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个体股东和机构股东之间的信息分布不对称,使小股东和个体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充分的信息披露使公众以公开的方式获得信息,使股东行使股权更为有效、经济、公平,从而有助于保障全体股东的利益。
(二)充分的信息披露有助于督促管理者履行职责
商业银行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股东与管理者通过订立合同授予管理者某些决策权并代表其从事经营活动,形成委托—代理关系。股东给予管理者适当的激励,使管理者有充分的权利和积极性为股东创造价值;而管理层在授权范围内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断地为股东创造财富。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将提高对管理者监控的有效程度,使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忠实履行职责。
(三)充分的信息披露有助于商业银行诚信建设
诚信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将推进商业银行的诚信建设。充分的信息披露将使商业银行保持合理的透明度,一方面增强了股东对经营管理层的信任,充分发挥管理层的管理专业优势;另一方面将树立商业银行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加公众对商业银行的信赖度,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等级评价,吸引潜在的客户群,
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
二、当前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披露不及时
目前,商业银行特别是非上市银行信息披露不及时的现象仍然存在,对重大事件主动披露的意识不强,以定期报告代替临时报告,即把本应在临时报告披露的信息延迟至年报才披露,披露时间滞后,违反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关于重大事项及时披露的规定。信息披露不及时,一旦产生了内幕交易,对投资者的损害程度可想而知。
(二)披露信息内容不准确
目前国内各类金融机构在财务报告、风险管理、统计制度等方面透明度较低,造成披露数据有偏差。一是资本充足率高估。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的有关要求,当资本损失准备与特定资产减值无关时,方可作为附属资本计算资本充足率。银监会2004年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办法》也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必须建立在各项资产损失准备充分计提的基础之上。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公布的资本金内容中,仅仅计提一般准备,没有对特定贷款提取损失准备,提取的一般准备用于核销资产损失,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则将计提的一般损失准备作为附属资本进行处理,实质上高估了资本充足率指标。另外,资产负债分类有很大的差别,也直接影响对资本充足率计算的正确性。二是资产质量状况不符。资产质量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稳健程度,贷款信息的准确反映和归类无论是对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还是对投资者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受到商业银行经营者、监管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关注。目前,各商业银行都已实施了贷款五级分类方法,但五级分类方法主观判断性较大,极易产生人为操纵现象。因此,很难保证其能够真实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状况。
(三)披露的信息不充分
一是缺乏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非财务信息是指不一定与银行财务状况相关,但与银行经营业务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具体包括:经营业务指标、银行管理部门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分析、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等。这些信息是投资者制定决策时越来越需要关注的信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极少披露甚至不披露这些信息。
二是缺乏对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视。商业银行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本行会计报表编制基础中不符合会计核算基础前提的情况、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或有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关联方交易总量及重要关联方交易的情况、资本重组状况、其他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许多银行会计报表附注只有十几项,有的城市商业银行则没有会计报表附注。报表附注的披露不充分将直接影响信息披露质量,导致信息披露存在缺口。
三是缺乏对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巴塞尔委员会主张加强对风险状态的信息披露,且要求银行针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提供充分的定性及定量信息,对于操作风险与法律风险等不易于量化的风险,则要求披露有关的定性信息。我国商业银行在定性信息的披露方面基本能满足要求,但由于在风险管理方面起步较晚,衡量、监测风险的技术与方法掌握不多,缺乏大量的管理数据,因此无法提供国际标准要求的大部分定量信息。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提高商业银行对信息披露重要性的意识
信息披露问题的存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商业银行对信息披露的重视不够。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银行间竞争加剧,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水平势在必行。银行管理者应提高信息披露意识,即便是对于敏感信息,可以先从定性信息开始,择机扩展至定量信息。
(二)规范信息披露的原则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有用性,即披露的信息在决策上有用,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增加使用者对金融信息的了解,降低投资者决策的盲目性和风险。(2)相关性,即信息披露不能一厢情愿地主观决定,而应当根据市场用户的需求,规范信息披露的形式、数量和质量。(3)可靠性,即披露信息必须可靠,不能错误引导用户的判断,不能进行虚假的误导性的陈述,也不得有重大遗漏。(4)中立性,即信息的产生过程及结果不能有特定的偏向,不能在客观的信息上附加某种主观色彩以满足特定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否则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受到质疑。
(三)实行信息披露的阶段性推进
考虑到信息披露对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活动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信息披露受到商业银行自身的治理结构、经营水平等的制约,现阶段商业银行可以在标准统一的基础上逐步地、分阶段地、有区别地推进信息披露工作。阶段性推进是区分不同发展水平的银行,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程度,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规模、业务发展、管理技术方面差异很大。有条件的可以要求高一些,如上市银行。因此,对不同银行视其具体情况而采用阶段性推进是切合实际的。如全国性银行比地方性银行披露信息要求多,股份制银行比非股份制银行披露要求多,上市银行比非上市银行披露要求多。
(四)制定信息披露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行为,应在《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的基础上,制定详尽的信息披露细则。如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财务报表附注、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等作出特别规定。只有在有章可循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才能逐步健全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披露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编辑 代金奎)
(一)充分的信息披露有助于股东有效行使股权
如果股东在行使公司董事选举表决权时能够获得充分的信息,他们就知道是否保留或者解聘现任董事,间接地决定经营管理层的构成;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其股利分配请求权,限制董事会虚构经营利润等滥权行为。如果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不充分,不仅会增加股东搜集信息的成本,而且会造成处于不同地位的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个体股东和机构股东之间的信息分布不对称,使小股东和个体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充分的信息披露使公众以公开的方式获得信息,使股东行使股权更为有效、经济、公平,从而有助于保障全体股东的利益。
(二)充分的信息披露有助于督促管理者履行职责
商业银行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股东与管理者通过订立合同授予管理者某些决策权并代表其从事经营活动,形成委托—代理关系。股东给予管理者适当的激励,使管理者有充分的权利和积极性为股东创造价值;而管理层在授权范围内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断地为股东创造财富。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将提高对管理者监控的有效程度,使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忠实履行职责。
(三)充分的信息披露有助于商业银行诚信建设
诚信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将推进商业银行的诚信建设。充分的信息披露将使商业银行保持合理的透明度,一方面增强了股东对经营管理层的信任,充分发挥管理层的管理专业优势;另一方面将树立商业银行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加公众对商业银行的信赖度,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等级评价,吸引潜在的客户群,
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
二、当前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披露不及时
目前,商业银行特别是非上市银行信息披露不及时的现象仍然存在,对重大事件主动披露的意识不强,以定期报告代替临时报告,即把本应在临时报告披露的信息延迟至年报才披露,披露时间滞后,违反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关于重大事项及时披露的规定。信息披露不及时,一旦产生了内幕交易,对投资者的损害程度可想而知。
(二)披露信息内容不准确
目前国内各类金融机构在财务报告、风险管理、统计制度等方面透明度较低,造成披露数据有偏差。一是资本充足率高估。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的有关要求,当资本损失准备与特定资产减值无关时,方可作为附属资本计算资本充足率。银监会2004年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办法》也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必须建立在各项资产损失准备充分计提的基础之上。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公布的资本金内容中,仅仅计提一般准备,没有对特定贷款提取损失准备,提取的一般准备用于核销资产损失,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则将计提的一般损失准备作为附属资本进行处理,实质上高估了资本充足率指标。另外,资产负债分类有很大的差别,也直接影响对资本充足率计算的正确性。二是资产质量状况不符。资产质量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稳健程度,贷款信息的准确反映和归类无论是对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还是对投资者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受到商业银行经营者、监管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关注。目前,各商业银行都已实施了贷款五级分类方法,但五级分类方法主观判断性较大,极易产生人为操纵现象。因此,很难保证其能够真实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状况。
(三)披露的信息不充分
一是缺乏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非财务信息是指不一定与银行财务状况相关,但与银行经营业务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具体包括:经营业务指标、银行管理部门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分析、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等。这些信息是投资者制定决策时越来越需要关注的信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极少披露甚至不披露这些信息。
二是缺乏对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视。商业银行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本行会计报表编制基础中不符合会计核算基础前提的情况、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或有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关联方交易总量及重要关联方交易的情况、资本重组状况、其他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许多银行会计报表附注只有十几项,有的城市商业银行则没有会计报表附注。报表附注的披露不充分将直接影响信息披露质量,导致信息披露存在缺口。
三是缺乏对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巴塞尔委员会主张加强对风险状态的信息披露,且要求银行针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提供充分的定性及定量信息,对于操作风险与法律风险等不易于量化的风险,则要求披露有关的定性信息。我国商业银行在定性信息的披露方面基本能满足要求,但由于在风险管理方面起步较晚,衡量、监测风险的技术与方法掌握不多,缺乏大量的管理数据,因此无法提供国际标准要求的大部分定量信息。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提高商业银行对信息披露重要性的意识
信息披露问题的存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商业银行对信息披露的重视不够。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银行间竞争加剧,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水平势在必行。银行管理者应提高信息披露意识,即便是对于敏感信息,可以先从定性信息开始,择机扩展至定量信息。
(二)规范信息披露的原则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有用性,即披露的信息在决策上有用,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增加使用者对金融信息的了解,降低投资者决策的盲目性和风险。(2)相关性,即信息披露不能一厢情愿地主观决定,而应当根据市场用户的需求,规范信息披露的形式、数量和质量。(3)可靠性,即披露信息必须可靠,不能错误引导用户的判断,不能进行虚假的误导性的陈述,也不得有重大遗漏。(4)中立性,即信息的产生过程及结果不能有特定的偏向,不能在客观的信息上附加某种主观色彩以满足特定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否则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受到质疑。
(三)实行信息披露的阶段性推进
考虑到信息披露对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活动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信息披露受到商业银行自身的治理结构、经营水平等的制约,现阶段商业银行可以在标准统一的基础上逐步地、分阶段地、有区别地推进信息披露工作。阶段性推进是区分不同发展水平的银行,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程度,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规模、业务发展、管理技术方面差异很大。有条件的可以要求高一些,如上市银行。因此,对不同银行视其具体情况而采用阶段性推进是切合实际的。如全国性银行比地方性银行披露信息要求多,股份制银行比非股份制银行披露要求多,上市银行比非上市银行披露要求多。
(四)制定信息披露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行为,应在《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的基础上,制定详尽的信息披露细则。如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财务报表附注、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等作出特别规定。只有在有章可循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才能逐步健全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披露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编辑 代金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