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钟情中西医结合事业

来源 :中国医药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新年伊始年初春,我国中医界唯一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本刊顾问委员会委员陈可冀教授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陈维养教授夫妇一行伉俪,冒着严寒,前往已发现100多种药物处于野生状态的福建尤溪,考察了当地的中医药产业,并对当地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建立中药产业园,选药物资源丰富、社会需求迫切的优先开发,壮大产业规模,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促进生物医药跨区域、多学科合作,在引进高新技术和人才的同时,努力把尤溪县自身的资源转化为优良中医药产品,进而使之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等具体指导。春节后前不久,记者通过陈可冀院士的秘书,采访到了这位年过八旬的中国中西医结合第一代代表人物、新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首位获得者。
  中西兼修:做人低调,做事独到
  陈可冀院士出生于福建,小时候经常患鼻炎,常常被父亲带着去看中医;上学时家住在医院附近,常常看到过往穿梭的医生抢救病人。这些经历,如种子埋藏在心里,为他选择医学作为毕生奋斗的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1949年,他进入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医学系学习西医,5年后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该届仅有的两名内科留校生之一,做了一名内科助教和住院医生。 内科主任王中方教授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早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擅长西医,但也偶尔有兴趣给病人使用中药,“对中医药没有成见,有科学家的风格”,这对陈可冀日后踏上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起到了积极影响。1956年3月初的一天,王中方教授把陈可冀叫到办公室,问他:国家要从全国每个省抽调两名工作三年3年以上的医生到北京学习中医,你去不去?陈可冀当即就回答:没问题,可以去。就这样,陈可冀被选派到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师从著名老中医冉雪峰、岳美中学习中医,成为全国首批西医学习中医人员。
  “冉老是一位经方派大师,他的敬业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渊博的学识,永远值得我学习。同时,他也是我的中医学术的启蒙老师。”陈可冀说,因为之前所接触的都是西医,最开始跟冉雪峰老先生学习的时候,陈可冀觉得自己像一个空空的大口袋,里面什么都没有。所以,跟着那时已经78岁高龄的冉老学习,陈可冀觉得什么都是新的,收获也很大。之后两年半的时间里,陈可冀一直跟着冉老学习中医,把脉施治,随诊抄方。有一次,一位老先生因为头疼得很厉害,自己按照《验方新编》里面一个治疗头痛的方子抓了两副服药,而且把两副服药的单子煎成了一服副药,结果方子中的“乌头”量就过大了,导致患者中毒了。陈可冀跟着冉老赶去的时候,他已经迷迷糊糊,像喝醉酒似的。冉老当即给他用了中医扶正解毒的方子,第二天病情就明显好转,第三四天基本上就好了。还有一位领导,经常消化不好,陈可冀跟着冉老去看他的时候,确诊是腹泻,用了几副服健脾消导的中药,很快就好了。这位领导原来学过西医,但对中医也很感兴趣,陈可冀在看病之余还和他有过一两次交往,并就中国医学史的分期问题请教过他。
  冉老在临诊之余,还指导陈可冀系统学习《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著作中医典籍,。他援古论今,常可背诵如流,让陈可冀看到了老一代中医学家在学术上的水滴石穿、以柔克刚的坚韧精神。作为冉老的学生,陈可冀对冉老的认真和敬业非常敬佩。冉老每次开完方子,事后还要想一想,这个方子开得对不对,哪一点儿还有不够。冉老经方、时方都用,但是特别侧重于经方,他用经方古典的方剂治好了很多病人,让陈可冀深刻体会到:古方能够治今病,真是“经久长新”。所以,陈可冀满腔热情,一心扑在了中医的学习上。那时候,西医学习中医的人员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很热爱传统的医学,;还有一种觉得几千年前的东西,虽然有些发展,但还是跟现代科学融合得不是很好,;所以,每当遇到中医跟西医理论不符合的地方,就会站出来反对。陈可冀却很坚决地选择了宽容和理解,他认为,传统文化里面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该先继承下来,然后再来再给予分析它、,给予扬弃它、取舍。
  在陈可冀跟冉老学习的时候,他的才华也受到另一位著名中医的赏识,这位大师就是经方派大师岳美中先生。岳先生是当时的中医国手,他曾十多次远涉异域为外国领导人看病。陈可冀到了中医研究院,第一天上课就是听岳先生讲《金匮要略心典》,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在《金匮要略心典》这么一本很薄的书里面,居然记载了四十几40多种内科妇科的很多杂病的治疗方法,一共有二百六十二262首方子,非常实用,。直到现在,里面的方剂,陈可冀到现在还常常用于临床。岳老有一个座右铭:“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他经常告诫学生:要忘我,不能想自己的得失,要多想病人;教学生要“勤临证、细观察,常总结,晚下笔”,;也就是说,看病的时候对病人的病情要细观察,要多分析,、多总结经验,至于写书嘛,晚一点没关系。因为在古诗词方面有共同的爱好,陈可冀和岳先生的师生感情很深,。1960年,岳先生还赠诗勉励陈可冀:“我本无才最爱才,年来更复抱痴怀,;中医宝藏靠谁发,愿与吾君好自开。” 后来,岳先生还指定要陈可冀给他整理他所有的医案,尽管那时候陈可冀已经当了两个科室的主任,工作很忙,但还是尽心尽力整理出版了《岳美中医话集》和《岳美中医案集》,获得了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正是得益于名师的言传身教,学西医出身的陈可冀和他的中医导师一样,数十年如一日,恪守“做人要低调,做事要独到”的理念,如今虽然已年过八旬,依然把所有最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临床教学和科研上:尽管担任着不少学术团体和机构的领导,带着博士后和博士生,手头还有好几个有关心血管病和老年医学的重大课题,但他依然每星期都要出两次门诊,参加病房大查房、参加会诊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锲而不舍:日夜行,不怕千万里
  中医学识有了一定的累积后,陈可冀开始尝试把中西医的诊疗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结合起来。那个时候,正好中国中医研究院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合作研究包括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等的心血管病,包括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陈可冀参加了这个工作,并参加了阜外医院主办的心电图学及心脏内科医生进修班,受教于心脏学家黄宛和方圻教授,在西医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也就是从那时候起,陈可冀开始做开展心血管病方面的研究,并一直坚持到现在,并取得了令业界瞩目的研究成果。   1957年,陈可冀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用西医的科学方式来解释中医的号脉诊脉原理。后来在声学专家马大猷院士的支持下,陈可冀他们选择一种拾振器,把脉搏跳动的机械能变成电能来描记下来,当时证明了17种中医的脉象,可以客观描记出来。——比如说高血压病的弦脉,。高血压病的弦脉像弓弦一样,为什么那么硬,跳动那么有力呢?通过拾振器描记证明,它跟由身体交感神经兴奋而分泌出的一种儿茶酚胺物质有关系。这项个工作得到了阜外医院心血管专家黄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生理学家张锡钧院士(学部委员)等专家的指导,后来研究成果也发表在《中华内科杂志》上。
  早在1958年,陈可冀就和著名老中医赵锡武教授、郭士魁研究员等人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脏血管疾病研究所协作,研究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在研究过程中,陈可冀发现肥胖的人患高血压和心脏病的较多,于是便想联想到,长期吃素的人会不会比较好?于是随后即倡议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1963年,心血管病研究室人员在北京的十几个寺庙里,对北京年龄在63岁以上、食素17年到72年的僧尼进行研究,一共做了一百100多例,;另外还有对照组,也是一百100多例。结果经过调查发现,就高血压和冠心病而言,吃素的人和不吃素的人发病情况是一样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长期过分严格素食可导致膳食不平衡,最终形成内源性脂质代谢障碍,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并未显著降低。
  陈可冀曾和郭士魁老先生有长达20年的合作关系。郭老善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其临证经验成了陈可冀日后深入研究活血化瘀理论及其应用的重要契机。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周总理提出作出冠心病要有中医药的治疗。的指示之后,有十几家医院参与的北京地区的防治冠心病的协作组成立,由时任阜外医院院长的吴英恺院士担任组长。在协作组成员中,既懂西医又知中医的只有陈可冀一人,。面对重重困难,吴英恺教授院长曾多次对他说:“老陈,你一定要把中西医结合工作坚持下去啊!”一直到现在,他们当时进行临床验证的以活血化淤治疗冠心病经验为基础组成的“冠心二号方”,还在广泛使用。“冠心二号方”里的五味药中,有一个味药是川芎川穹,是一种活血理气的药,中医研究院跟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合作,在这里边川穹找到了一种生物碱(四甲基吡嗪),合成了一种新药“川芎川穹嗪”,可以静脉点滴,治疗脑梗塞,效果也很好,现仍在全国城乡广泛地用使用。
  在研究“冠心二号”的基础上,陈可冀还开发出“抗心梗合剂”、“活血化淤制剂”及“宽胸气雾剂”等多项成果,推动了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并因此多次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医药卫生大会奖和卫生部科技成果奖。
  1981年,陈可冀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了“《精制冠心片治疗心绞痛临床观察”》,这是我国中医药领域的第一篇rct多中心临床试验报告。;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白手起家创办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文版;组建了全国中医药领域第一所老年医学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专病专科中心——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
  与时俱进:印证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陈可冀初到北京时,曾经多次趁着闲暇去故宫参观。看见故宫博物院展柜里陈列有好些帝王后妃的脉案,他非常感兴趣,当时就想:这是原始的材料啊,真是太宝贵了,。要是能整理出来该有多好啊!不过,因为当时他才开始学中医,所以,这个念头一直埋在他的心里,等到1980年,才正式提议对那些宫廷脉案、内务府抄件、皇帝及皇后《用药底薄簿》及配方、御药房各项记录、皇帝有关医药的种种“朱批”、宫中敬事房档案及皇上“起居注”等进行整理,进一步实行临床验证和实验研究。时任中医研究院院长季钟朴教授亲自给故宫博物院院长打电话联系,故宫博物院院长同意后,陈可冀他们又打报告给中央档案局、国家档案馆。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相关领导的支持和称赞,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清宫医案内容非常丰富,但都装放在麻袋里面,放在不起眼的楼上,有很多保存得比较好,装订成一本一本的,这就是所谓的《用药底簿》了;也有一张一张的处方,手一碰上去就碎了,而且味道特别难闻,都呛鼻子,一打开就呛得人直咳嗽。过去大家对明清的档案,的兴趣都在医药之外的史实秘闻等方面,很少有人去关注医药档案。很多人即使对清宫医案感兴趣,也是希望通过医案能对一些历史疑案做一个了结些了解。因为清代遗留下来很多悬案,比如顺治怎么死的、雍正皇帝是怎么死的、光绪皇帝跟慈禧太后是怎么死的等等。因为正好光绪比慈禧早一天死,所以关于他们的死就有很多的说法,甚至有人就说光绪是被慈禧害死的。陈可冀在看过医案之后发现,光绪很瘦小,去世之前已经病了很长时间,有慢性的消耗性疾病,平常经常发烧、咳嗽,痰里面还有血丝,另外关节也疼,小便也不正常,;而且当时还有西医会诊,请了法国医生多尔福来会诊过,查过尿蛋白等等。所以我陈可冀经过分析后认为觉得这个:光绪皇帝的病情是慢性消耗性多系统结核病,不太像是被慈禧害死的。
  然而,在研究这些清宫医案的时候,陈可冀比较有最感兴趣的,还是全面了解清代的医学水平、治疗诊治的特点,以及各种医学分科、医学制度等等,他特别是更注重医疗经验的归纳整理,看看有没有可能从清宫医案中发掘出好药来。比如,活到八十九89岁的乾隆皇帝所吃的补药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蟠桃丸”,这个方药后来被陈可冀他们发展了,改成了“清宫寿桃丸”;再比如,慈禧到七十70多岁的时候看起来还像一个五十50多岁的人,她的养生特点就是吃一些药品来补养,。她每天吃人参,每天三克,多少年都不间断,;另外,核桃、枸杞、黑芝麻等等她也吃;还有溥仪,他特别爱吃油饼豆浆,但是消化不良,所以经常吃大山楂丸,帮助消化……陈可冀认为,清宫《太脉案》里面那些非常工整的材料、非常完整的病例所反映出来的经验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太医崇尚疗效,如果看病效果不好,有入狱或者判刑的危险;第二,从《太脉案》里面看到可以看出太医院的医生既用经方,、也用时方,而且还注重预防,其中就有各种“预防代茶饮”,也就是把中药拿来当茶喝。   因为十分注重传统中医学术的继承,陈可冀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徐艺圃研究员、西苑医院的周文泉、李春生、江幼李等老专家一起,共同历时数载,整理了三万3万余件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陆续完成了《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清宫医案研究》、《清宫药引精华》、《清宫外治医方精华》、《清宫代茶饮精华》等书,填补了清代宫廷中医传统临床经验继承的空白。与此同时,陈可冀和他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及宫廷医案研究室,还对清宫名方“寿桃丸”、“平安丹”、“,长春丹”及“八仙糕”等进行科学研究,取得了不少新成果,并被获推广,应用于老年病临床保健医疗领域。
  目前,这项工作依然在进行当中,陈可冀院士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步伐和时代发展的脚步大趋势,正带领他的学术团队,坚持不懈地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继承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清宫医案进行数据化挖掘整理。
  开拓创新:人生有涯,事业无涯
  由于陈可冀院士在中西医结合方面的出色成绩,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后,他一直在这个学会担任学会领导职务,先后前往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瑞士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和地区进行过数十次学术交流,促进了国内外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和持续发展,在更广阔的学术领域内开拓中西医结合的新境界。二十多年来20多年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这个学会的学术成果一直受到国际结合医学领域的紧密关注,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陈可冀院士认为,应该从以全球的观念来理解结合医学。传统医学有好的东西,现代医学也有好的方面,但是二者各有长短。比如现代医学,有很多病它也解决不了,也仍需要从中医中药里面领域去来找一些办法解决问题,;而中医中药因为受历史的限制,很多词汇都不够现代化,人家让局外人听不懂。所以现代医学跟传统医学应该互补。结合医学在中国,就是把中医跟西医结合起来,其发展趋势势不可挡——中医学和西医学虽然形成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及文化背景下,而且在理论思维、医疗观点和治疗手段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但为了保障和提高人类的健康的水平,跨文化认同彼此的优势和特点,通过优势互补而,提高医疗质量,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只有采取这种优势互补的整合,跨学科交叉、求同结合和求异探索整合,才能使两种医学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从而提高临床疗效。那种成天一直停留在“中医西医能不能结合”的、没有休止的争论上,而又不脚踏实地地去实践,这对我国医学科学的与时俱进是无益的。 所以,倡导中西医团结合作,倡导学科交叉,多一些实践,少一些偏见,是陈院士陈可冀院士身体力行的一贯主张。
  1989年,陈可冀获得世界文化理事会颁发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1993年,陈可冀在台湾最权威的荣民总医院介绍大陆的中西医结合进展,。这家以西医闻名的医院第一次邀请中医药方面的专家作学术报告,引起了岛内媒体的广泛关注,。台湾地区的报纸称,这是一次“破冰之旅”;。1995年,他创办了英文版《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中国结合医学杂志),成为我国中医药系列学术期刊在国内外最有影响的刊物,其引用频率历年均列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类期刊第一名,为medline等收录,现并已正式申请sci收录的报告;。2002年10月,陈可冀院士因其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做出的杰出成就,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陈可冀因其带领课题组从事血瘀症及活血化瘀研究卓有成效,从胡锦涛主席手中接过奖状,获得年度国家科技进步集体一等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医药界获得的最高奖项;。2004年12月,香港浸会大学授予陈可冀陈院士荣誉博士学位,以认同陈院士他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颂词中称陈院士他为“中西医结合泰斗”,。陈院士谦逊地说:称“泰斗”我不敢当,但坚持中西医结合倒是我的一贯的理念;。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为中医界题词:“施行中西医结合,发展传统医药学。”,随即,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的评审工作启动;2006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及西苑医院院领导的支持下正式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2007年,陈可冀院士被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授予第一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之后,应聘担任了广东省中医院首席科学家;组建了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并受聘为院长……
  近年来,在陈可冀院士的推动下,全国多家中西医结合医院正式挂牌、中医药院校开设了中西医结合系、,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及中西医结合中心陆续增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连年成功举办,这标志着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因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全球基金耐多药肺结核防治项目中可疑者筛查情况,探索并完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发现策略。 方法 在项目地区以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觸者、涂片阳性的慢性和复治失败、初治失败、复发、返回及治疗3个月末痰涂片仍阳性的初治涂阳患者等重点人群为主要筛查对象,进行结核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不同人群中耐多药及广泛耐药肺结核的筛出情况。 结果 开展培养的4 318例涂片阳性的耐多药肺结
期刊
[摘要] 目的 调查分析地高辛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并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的方法。 方法 采用沃特世ACQUITY UPLC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沃特世XSELECT CSH C18 (4.6×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65︰3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20 nm,柱温30℃,進样量:20μL。 结果 地高辛血药浓度在0.5~3.
期刊
“很倔、很勤奋”的院士  我国第一例双胞胎骨髓移植、第一例异基因移植、脐带血库的成立、中华骨髓库的建立……数十项“第一”写满陆道培的人生履历。这位被贴上“很倔”、“很勤奋”标签的院士,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方向。因为“倔强”,所以他坚持;因为勤奋,他才能创造多项“第一”。  陆道培最大的特点是,总爱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整个亚洲,都以欧美样本为行动指南,医学界也不能免俗。我国为数不少的医
期刊
忠诚刚强不善狂,崇德尚行最爱伤。  仁术修至殊荣归,育人报回杏林芳。  暮老犹思发展计,病中嘱盼续辉煌。  仰望星空英灵在,垂念神首谁堪当?  这是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晨写的一首《追思》,表达了对王忠诚院士的哀思。  王忠诚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也是《中国医药科学》杂志社顾问。王忠诚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9月30日逝世,享年87岁。  王忠诚是我国
期刊
《心律失常用药策略》读后感  由王福军主任医师主编,胡大一教授作序推荐的《心律失常用药策略》一书,日前已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目前国内心律失常专著虽然并不缺乏,但此书读来还是品出不少独到之处。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而又极具危险的心血管疾病,亦是一种难以处理的病症。起搏治疗、射频消融及植入式心脏复律器等介入治疗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心律失常处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药物抗心律失常治
期刊
坐落在京城腹地的卫生部北京医院,担负着中央领导的医疗保健任务及广大患者的医疗工作,其前身是德国医院,始建于1905年,现为卫生部直属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975年成立了内分泌代谢疾病专业组,1982年组建了内分泌专业实验室。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蒋国彦教授就编著了我国第一部糖尿病专著——《糖尿病学》。目前内分泌科是北京医院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当前以糖尿病为主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防控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期刊
“新医改方案公布后,如何发挥医生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医生是新医改的实施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如果不能有效地发挥医生的作用,会给新医改增加难度。这是因为医改之结果最终要体现在医患关系中,医生作为医疗服务的供给者以及医改的主体,他们提供的质量好坏,不但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影响着医改的顺利实施。”2012年3月12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副所长孙建方教授在全国“两会”政协委
期刊
[摘要] 脑卒中是人类常见的危重病之一,但在临床工作中,除了急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外,绝大部分在门诊就医的都是处于脑血流低下、灌注不足状态的脑供血不足患者。据长期观察,这部分人群是脑卒中的高发人群,因此对脑供血不足患者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近年来有一个关键词——溶血磷脂酸,已经被中外医学专家所关注。溶血磷脂酸的研究在临床上已被证实,血栓前状态与LPA的血浆浓度密切相关,当LPA浓度高于正常时,暗示
期刊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开展“三好一满意”的活动精神,5月20日,由密云县中医医院主办、杭州松研电器有限公司协办的“主动按摩?尊享健康”暨北京密云中医院“提升优质服务活动”在北京密云中医院启动。  刚走进北京市密云县中医医院针灸按摩科候诊大厅,记者蓦然发现,一字整齐摆放的漂亮按摩椅是最先引起记者注意的映入眼帘,已然成为该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但让记者最感兴趣的,是以前只有在机场、高档轿车4S店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远端蒂的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足背远端缺损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方法 2004年1月~2011年5月笔者设计并应用远端蒂的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该处缺损创面32例。 结果 32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按照国际手外科联合会制定的感觉功能分级标准:本组8例吻合皮神经的皮瓣感觉均恢复至S5级;未吻合皮神经的皮瓣感觉恢复至S4级10例,恢复至S3级14例。患足负重行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