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logn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在不同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笔者把这些状态归纳为三个境界,即境界一,“心中有本”;境界二,“目中有人”;境界三,“人文合一”。语文教师应努力追求实现语文教学“人文合一”的境界。
  境界一:“心中有本”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左右,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基本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始终牢记“心中有本”,不遗余力地把“本”教给学生,“填”给学生。这种“填鸭式”教学的结果,是教师以学生的记忆力来代替学生的思维,以知识记忆的多少衡量学生学习的优劣。这种教育背景下,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
  境界二:“目中有人”
  随着教改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小学语文教学的状态开始发生改变。广大教师发现光“心中有本”是远远不够的,目光开始投向学生,向着“目中有人”转变。于是,教师在备课上花足工夫,如针对一个环节,预设多种方案。课堂上学生有了自主权,学生的多元解读也开始在课堂呈现,公开课或观摩课上就出现这样一番场景:教学环节如行云流水,教学形式花样翻新,学生回答精彩纷呈。可是冷静下来想想,这些预设的精彩,有多少课堂的真实生成?
  境界三:“人文合一”
  如今,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达成共识——语文教学再也容不得花样百出的把戏了,必须回归根本,追求语文与人文的统一,回归语文教学读、思、悟结合的本色境界。近年来,小学语文课堂在追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也在追求和谐课堂的氛围,即在师生民主、平等、积极的交流互动中,既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较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又关注学生整体的发展。
  我们经常在一些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上看到这样一种和谐的课堂情景。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通过文章情节中的艺术空白、言尽而意无穷的结尾、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中发现新问题,探求新见解,引领学生迸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往往从语言、画面、意境等方面入手,带领学生感受阳光的和煦、雨露的润泽、春花的清香、秋叶的飘零;或者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语言的训练点、学习的疑惑点,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联系,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这种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里,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与中外大师促膝谈心,与古今文化亲密接触,关注人类文明的进步,发掘人文精神底蕴。这样一种语文课堂境界,教师真情涌动,学生思绪飞扬,双方的思想火花频频碰撞;这样的语文课堂,不正如一个流水潺潺的清清池塘,师生就犹如那“天光云影”在其中浮游闪烁,清澈明净的池塘之水与天光云影交相辉映,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而这“清池”中的泓泓清泉不仅流淌在课堂上,更流淌在学生生活的空间,滋润他们的心田,净化他们的心灵。
  曾经有人说,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学生带着“知识”走向教师——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这是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不无道理。在我看来,不管何时何地,语文课堂的本色就是“语”,主体就是知识与人,教学就是想方设法将这些因素巧妙融合,使之浑然一体,这就是教师应该追寻的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颖)
  
其他文献
近年来,《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汉字听写类节目火热电视荧屏。这些节目以其文化内核,再加上娱乐包装,给这个相对冷门的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随着节目的持续,争
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研学旅行融合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和充分的必要性。以"六盘山上重走长征路"研学旅行课程为例,二者融合发展的主要矛盾为内容模糊、方法单一、考核不明和人
权利存在着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三种状态。权利的实现是一个从应有权利到法定权利再到实有权利的动态过程。在我国现阶段,无障碍通行权已从应有状态上升到法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