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深入挖掘教材,把握好教学的精髓,把静态的文本文字活化成生动的画面、广阔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善于倾听文本发出的各种"交汇乐",从而有效地激发语文学习的乐趣。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质量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质量 提高
沉闷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老师"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而学生一节课收获不多,且下课后筋疲力尽。语文教师们经常感慨:语文难教,学生厌学。主要因素要求教师对教材要准确把握,不可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和舍本逐末、出现偏差,否则将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的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为我们积极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说明了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深入挖掘教材,把握好教学的精髓,把静态的文本文字活化成生动的画面、广阔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善于倾听文本发出的各种"交汇乐",从而有效地激发语文学习的乐趣。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质量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1.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
教师是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者。因此,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教师的道德修养、理想信念、工作作风、教学方法、社会影响、知识水平等等都成为学生学习效仿的典范。可以这样说,教师参与的一切教学实践活动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教学评价的复杂性,对教师的自学能力、管理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终生学习,不断积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能够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如,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让学生在活动中和文本进行对话,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创造者、激励者、合作者,这也是教师作为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最主要的表现方式,特别表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灵感、思想火花、教学相长等在教学中生成的知识与体验是更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2.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要求师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采取多种灵活的富于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记忆理解感悟内化教材所涉及的知识技能思想和艺术技巧,形成积极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阅读活动,更加深入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在合作探究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我在上《曹刿论战》一文时,抓住曹刿与庄公在战前论战时的三句对话,探讨本文所述齐鲁长勺之战取胜的根源是鲁庄公"取信于民"还是曹刿参与决策军事指挥科学。这样,经过师生充分地讨论,是曹刿根据作战时战场上发生的敌情变化制定出科学的战略战术而取得了军事上的彻底胜利。原因是:当庄公提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时,曹刿一一予以否定:"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而当庄公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时,曹刿则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充分说明"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是争取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再结合下文 "齐人三鼓",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由此可见,作者思路明晰,逻辑严密,表达准确。学生通过讨论探究认同这一观点,这也说明是可以通过语文教材资源地开发利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内化学生的生活知识经验,把生活源泉问题置于写作教学首位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管涉及什么教学内容,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实现,通过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来内化,以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冰心《谈生命》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才能领会"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的真正涵义,才能完成以"生命,苦耶?乐耶?"这样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以生命感悟为主题的命题作文,使学生抒写出自己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再如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 "有趣的文学想像"训练要求"重新设计人物命运;为小说续写故事;穿越时空的对话;寻找你周围生活中的小说素材,进行虚构,演绎编一个故事,或试着写一篇小小说"等写作训练,无不是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为基础,才能够有事可叙,有景可壮,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有理可议。这也是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生活源泉问题置于写作教学首位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与此同时,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将学生的优秀作品集中起来汇编成《学生优秀作品集》,在作文教学时供学生们参考使用,对学生较快提高作文水平具亦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这也是为学生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
4.民主和谐的教学情景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教学情景是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把知识技能、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学生喜爱新奇向往的理想境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而民主和谐的教学情景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中父亲的背影是儿子再熟悉不过的,作者要描写的却不是那种常见的背影,而是选择在特定的场合下(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让他极为感动和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通过父亲的穿着、体态动作并特别着重描绘过铁道的情境:怎样走去、如何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如实细细地写下,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自己就在场一样地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境,让同学们仔细品读作者所用朴实的文字,生动勾画了难以磨灭的父亲的形象。这样,感情真挚而又强烈表现的恰到好处,父子间的至情被作者写的那么动人,也激发起了读者的共鸣,突出表现了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也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余音如缕、情长绵绵。学生那入情融境的表情,沉浸在课本描写情境里。随后我请了几个学生来说说读完这课后他们内心里的感受,其中有一个学生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我好像就是作者,感受着来自父亲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也百般地怀念着这位令我感动的父亲……"当我听到学生有了这样的感受,我知道他已经融入了课本,而且已经将作者的感情渗透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通过这一教学过程,课堂不是单一的由老师操纵,运用阅读领会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个中滋味,这比我们把知识强压给学生,教学效果要明显得多。
再例如,教学《隆中对》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阅读《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对三顾茅庐生动描述的内容,上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有关三顾茅庐的精彩片断,让课堂教学气氛骤然活跃,增强了语文学习的新鲜感,使学生的思维跨越时空与主人公进行对话,感受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加深对语文教材的理解,为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情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着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5.养成教育对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特别强调:"好习惯是学好语文的支点。"他认为,语文教师一定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尽早养成听说读写的好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有效的参与大语文的学习实践创新活动。因此,养成教育是形成语文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源泉,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素质训练的重要内容。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勤于阅读善于自学的好习惯、常写日记自改文章的习惯、常查字典、词典、规范写字的好习惯、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等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学习,终生学习。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更显得十分重要,它也是语文教学无尽的宝藏。因此,养成教育对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总之,语文新课程教材为语文教学中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极大增强了语文课程资源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因此,只有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才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同时还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迫切需要。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深入学习积极参与开发和利用新课程资源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开辟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新领域、新途径和新方法,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入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质量 提高
沉闷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老师"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而学生一节课收获不多,且下课后筋疲力尽。语文教师们经常感慨:语文难教,学生厌学。主要因素要求教师对教材要准确把握,不可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和舍本逐末、出现偏差,否则将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的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为我们积极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说明了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深入挖掘教材,把握好教学的精髓,把静态的文本文字活化成生动的画面、广阔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善于倾听文本发出的各种"交汇乐",从而有效地激发语文学习的乐趣。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质量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1.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
教师是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者。因此,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教师的道德修养、理想信念、工作作风、教学方法、社会影响、知识水平等等都成为学生学习效仿的典范。可以这样说,教师参与的一切教学实践活动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教学评价的复杂性,对教师的自学能力、管理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终生学习,不断积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能够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如,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让学生在活动中和文本进行对话,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创造者、激励者、合作者,这也是教师作为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最主要的表现方式,特别表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灵感、思想火花、教学相长等在教学中生成的知识与体验是更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2.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要求师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采取多种灵活的富于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记忆理解感悟内化教材所涉及的知识技能思想和艺术技巧,形成积极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阅读活动,更加深入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在合作探究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我在上《曹刿论战》一文时,抓住曹刿与庄公在战前论战时的三句对话,探讨本文所述齐鲁长勺之战取胜的根源是鲁庄公"取信于民"还是曹刿参与决策军事指挥科学。这样,经过师生充分地讨论,是曹刿根据作战时战场上发生的敌情变化制定出科学的战略战术而取得了军事上的彻底胜利。原因是:当庄公提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时,曹刿一一予以否定:"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而当庄公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时,曹刿则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充分说明"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是争取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再结合下文 "齐人三鼓",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由此可见,作者思路明晰,逻辑严密,表达准确。学生通过讨论探究认同这一观点,这也说明是可以通过语文教材资源地开发利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内化学生的生活知识经验,把生活源泉问题置于写作教学首位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管涉及什么教学内容,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实现,通过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来内化,以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冰心《谈生命》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才能领会"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的真正涵义,才能完成以"生命,苦耶?乐耶?"这样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以生命感悟为主题的命题作文,使学生抒写出自己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再如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 "有趣的文学想像"训练要求"重新设计人物命运;为小说续写故事;穿越时空的对话;寻找你周围生活中的小说素材,进行虚构,演绎编一个故事,或试着写一篇小小说"等写作训练,无不是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为基础,才能够有事可叙,有景可壮,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有理可议。这也是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生活源泉问题置于写作教学首位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与此同时,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将学生的优秀作品集中起来汇编成《学生优秀作品集》,在作文教学时供学生们参考使用,对学生较快提高作文水平具亦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这也是为学生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
4.民主和谐的教学情景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教学情景是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把知识技能、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学生喜爱新奇向往的理想境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而民主和谐的教学情景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中父亲的背影是儿子再熟悉不过的,作者要描写的却不是那种常见的背影,而是选择在特定的场合下(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让他极为感动和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通过父亲的穿着、体态动作并特别着重描绘过铁道的情境:怎样走去、如何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如实细细地写下,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自己就在场一样地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境,让同学们仔细品读作者所用朴实的文字,生动勾画了难以磨灭的父亲的形象。这样,感情真挚而又强烈表现的恰到好处,父子间的至情被作者写的那么动人,也激发起了读者的共鸣,突出表现了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也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余音如缕、情长绵绵。学生那入情融境的表情,沉浸在课本描写情境里。随后我请了几个学生来说说读完这课后他们内心里的感受,其中有一个学生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我好像就是作者,感受着来自父亲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也百般地怀念着这位令我感动的父亲……"当我听到学生有了这样的感受,我知道他已经融入了课本,而且已经将作者的感情渗透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通过这一教学过程,课堂不是单一的由老师操纵,运用阅读领会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个中滋味,这比我们把知识强压给学生,教学效果要明显得多。
再例如,教学《隆中对》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阅读《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对三顾茅庐生动描述的内容,上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有关三顾茅庐的精彩片断,让课堂教学气氛骤然活跃,增强了语文学习的新鲜感,使学生的思维跨越时空与主人公进行对话,感受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加深对语文教材的理解,为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情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着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5.养成教育对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特别强调:"好习惯是学好语文的支点。"他认为,语文教师一定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尽早养成听说读写的好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有效的参与大语文的学习实践创新活动。因此,养成教育是形成语文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源泉,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素质训练的重要内容。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勤于阅读善于自学的好习惯、常写日记自改文章的习惯、常查字典、词典、规范写字的好习惯、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等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学习,终生学习。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更显得十分重要,它也是语文教学无尽的宝藏。因此,养成教育对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总之,语文新课程教材为语文教学中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极大增强了语文课程资源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因此,只有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才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同时还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迫切需要。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深入学习积极参与开发和利用新课程资源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开辟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新领域、新途径和新方法,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入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