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1
【摘要】 目的探讨早产儿窒息后生化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所选取的52例窒息早产儿中,重度窒息组36例,轻度窒息组16例,另选取24例健康早产儿,分别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K-BB)、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尿素氮(BUN),7d后对各组早产儿进行复查。结果 早产儿窒息的两组患儿在CK、CK-MB、CK-BB、AST、Cr、BUN水平均明显升高。分析发现,中毒窒息组患儿比轻度窒息组患儿在上述指标中水平更高。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早产儿出现窒息后进行针对性干预,对比治疗前各类指标均明显恢复,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早产儿CK、CK-MB、CK-BB、AST、Cr、BUN等生化指标检测,能有效反映早产儿窒息后各脏器功能的受损情况,据此进行针对性干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窒息早产儿;生化指标
临床上对早产儿窒息主要定义为新生儿出生后的缺氧状态。新生儿缺氧,尤其是对早产儿的各脏器功能带来严重损害,是危害早产儿生命的重要因素。本文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3月间出生的52例窒息早产儿及24例健康早产儿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探讨早产儿窒息后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及预后。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3月间出生的52例窒息早产儿及24例健康早产儿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52例窒息早产儿中,男性29例,女性23例;平均胎龄(33.86±1.38)周,平均出生体重(2.17±0.29)kg。其中重度窒息36例,轻度窒息16例。宫内窘迫窒息15例,出生后窒息37例。24例健康早产儿中,男性12例,女性12例。平均胎龄(34.12±1.43)周,平均出生体重(2.24±0.31)kg。所选早产儿在胎龄、出生时体重、性别差异上不显著,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重度窒息早产儿、轻度窒息早产儿及健康早产儿组分别在出售后1-2d内采取股静脉血,对两组有窒息现象的早产儿组一周后进行復查。分别记录每组血标本各项生化指标。此外,将胎儿宫内窘迫窒息组与出生后窒息组血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对比数据,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1.3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各项生化指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2结果
2.1各组各项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比较。
对三组早产儿各项生活指标测定现实,早产儿窒息后,CK、CK-MB、CK-BB、AST、Cr、BUN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的各项生化指标与窒息程度呈正相关。具体数据见下表1.
2.2胎儿宫内窘迫窒息组与出生后窒息组血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比较
对比数据显示,宫内窘迫窒息组患儿的各项生化指标均高于出生后窒息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早产儿窒息治疗前后部分血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比较 见表3。
结果显示早产儿窒息后经过综合治疗措施的早期干预,各类指标均有明显恢复,接近正常水平。
3讨论
新生儿窒息主要是由于患儿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因缺氧而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导致患儿各项器官供血不足,严重的会危及患儿生命。新生儿窒息在早产儿中较为常见。相关文献指出,对早产儿窒息时血液进行生化指标监测,并以生化指标作为一定参考依据来对患儿实施针对性干预,能有效提升患儿的临床疗效。在本文研究中,对健康组早产儿、轻度窒息组早产儿及重度窒息组早产儿进行生化指标监测发现,窒息程度与生化指标水平呈正相关。各组差异显著,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本次研究中还将宫内窒息与出生后窒息的早产儿血液指标进行比对发现,宫内窘迫窒息组患儿的各项生化指标均高于出生后窒息组。显示胎儿宫内窘迫缺氧造成的多器官受损较生后窒息缺氧的危重,说明胎儿期缺氧心肌糖原大量消耗,而未成熟的胎儿心肌细胞代偿功能低下,易造成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量降低,在结束胎儿循环时,生命器官灌注不足,心肌细胞受损,脑、肾血流量减少,而胎儿出生后外环境迅速变化又加重缺氧、酸中毒,加重多脏器功能损害。
早产儿窒息缺氧后,血液中多项生化指标均可发生明显变化,且与窒息程度成正比,反映了窒息后各脏器功能受损程度,因此可作为早期临测指标,为临床早期诊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赵时敏.加强早产儿合并症的防治提高存活率及生存质量[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81—83.
[2]Martin AA,Gareia AA.Multipleorgan involement in peerinatal asphyxia[J].Pediatrics,1995,127(5):786—789.
[3]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45.
[4]金谋龙,张宝林,高惠萍,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血清肌酸激酶及脑型同工酶的检测及意义[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5,13(2):99-100.
【摘要】 目的探讨早产儿窒息后生化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所选取的52例窒息早产儿中,重度窒息组36例,轻度窒息组16例,另选取24例健康早产儿,分别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K-BB)、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尿素氮(BUN),7d后对各组早产儿进行复查。结果 早产儿窒息的两组患儿在CK、CK-MB、CK-BB、AST、Cr、BUN水平均明显升高。分析发现,中毒窒息组患儿比轻度窒息组患儿在上述指标中水平更高。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早产儿出现窒息后进行针对性干预,对比治疗前各类指标均明显恢复,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早产儿CK、CK-MB、CK-BB、AST、Cr、BUN等生化指标检测,能有效反映早产儿窒息后各脏器功能的受损情况,据此进行针对性干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窒息早产儿;生化指标
临床上对早产儿窒息主要定义为新生儿出生后的缺氧状态。新生儿缺氧,尤其是对早产儿的各脏器功能带来严重损害,是危害早产儿生命的重要因素。本文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3月间出生的52例窒息早产儿及24例健康早产儿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探讨早产儿窒息后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及预后。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3月间出生的52例窒息早产儿及24例健康早产儿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52例窒息早产儿中,男性29例,女性23例;平均胎龄(33.86±1.38)周,平均出生体重(2.17±0.29)kg。其中重度窒息36例,轻度窒息16例。宫内窘迫窒息15例,出生后窒息37例。24例健康早产儿中,男性12例,女性12例。平均胎龄(34.12±1.43)周,平均出生体重(2.24±0.31)kg。所选早产儿在胎龄、出生时体重、性别差异上不显著,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重度窒息早产儿、轻度窒息早产儿及健康早产儿组分别在出售后1-2d内采取股静脉血,对两组有窒息现象的早产儿组一周后进行復查。分别记录每组血标本各项生化指标。此外,将胎儿宫内窘迫窒息组与出生后窒息组血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对比数据,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1.3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各项生化指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2结果
2.1各组各项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比较。
对三组早产儿各项生活指标测定现实,早产儿窒息后,CK、CK-MB、CK-BB、AST、Cr、BUN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的各项生化指标与窒息程度呈正相关。具体数据见下表1.
2.2胎儿宫内窘迫窒息组与出生后窒息组血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比较
对比数据显示,宫内窘迫窒息组患儿的各项生化指标均高于出生后窒息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早产儿窒息治疗前后部分血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比较 见表3。
结果显示早产儿窒息后经过综合治疗措施的早期干预,各类指标均有明显恢复,接近正常水平。
3讨论
新生儿窒息主要是由于患儿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因缺氧而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导致患儿各项器官供血不足,严重的会危及患儿生命。新生儿窒息在早产儿中较为常见。相关文献指出,对早产儿窒息时血液进行生化指标监测,并以生化指标作为一定参考依据来对患儿实施针对性干预,能有效提升患儿的临床疗效。在本文研究中,对健康组早产儿、轻度窒息组早产儿及重度窒息组早产儿进行生化指标监测发现,窒息程度与生化指标水平呈正相关。各组差异显著,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本次研究中还将宫内窒息与出生后窒息的早产儿血液指标进行比对发现,宫内窘迫窒息组患儿的各项生化指标均高于出生后窒息组。显示胎儿宫内窘迫缺氧造成的多器官受损较生后窒息缺氧的危重,说明胎儿期缺氧心肌糖原大量消耗,而未成熟的胎儿心肌细胞代偿功能低下,易造成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量降低,在结束胎儿循环时,生命器官灌注不足,心肌细胞受损,脑、肾血流量减少,而胎儿出生后外环境迅速变化又加重缺氧、酸中毒,加重多脏器功能损害。
早产儿窒息缺氧后,血液中多项生化指标均可发生明显变化,且与窒息程度成正比,反映了窒息后各脏器功能受损程度,因此可作为早期临测指标,为临床早期诊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赵时敏.加强早产儿合并症的防治提高存活率及生存质量[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81—83.
[2]Martin AA,Gareia AA.Multipleorgan involement in peerinatal asphyxia[J].Pediatrics,1995,127(5):786—789.
[3]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45.
[4]金谋龙,张宝林,高惠萍,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血清肌酸激酶及脑型同工酶的检测及意义[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5,13(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