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1
小儿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 ,FC)是儿童时期较常见急症 ,尤其见于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在儿童时期,患病率大约为3%-5%。初次发作年龄多见于6个月—6岁。在小儿患有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伴有发热的感染性疾病时,在发病初期,大多见于发热24小时以内,在一次发热过程的体温上升阶段,当体温升至38℃以上时,突然出现全身性或局部性惊厥发作,在符合上述情况下,排除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器质性、功能性病变、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所导致的惊厥发作,就可考虑为热性惊厥。
1. 流行病学特点
在我国,6岁以内兒童,热性惊厥的发病率约为4%。热性惊厥大多发生于6个月-6岁小儿,<6月婴儿或>6岁学龄期儿童较少见。
2.发病原因及机制
关于热性惊厥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没有确切定论,但多数学说认为,本病与感染、发热、遗传、机体内环境等因素有关。
2.1 感染
感染性疾病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6个月-6岁小儿是最容易发生热性惊厥的年龄阶段,其原因考虑为:处于该年龄段的儿童,其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机体抵抗力差,易发生病毒性、细菌性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多见。感染后出现发热症状,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极易发生惊厥。
2.2 发热
热性惊厥发作时,一般先有发热,在体温上升阶段出现惊厥发作,因此认为发热是导致惊厥发生的直接原因。发热时神经细胞的代谢旺盛,耗氧量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神经传递介质较抑制性传递介质占优势。外界环境刺激大脑神经元,其敏感性较高,尤其对丘脑的刺激,使神经细胞发生异常放电,通过神经传导,造成全身或局部肌肉痉挛,出现惊厥发作。
2.3遗传
FC的发作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性,多数呈染色体遗传伴不完全外显性及表现度影响的多种临床类型[1]。
2.4 机体内环境
(1)热性惊厥与缺铁性贫血
感染可以使骨髓造血功能减弱,红细胞寿命缩短;同时发热时铁的消耗量增加,利用铁剂合成血红蛋白的能力减弱。以上多方面因素导致机体在感染后出现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使神经细胞发育延迟及髓鞘形成减慢,影响神经传递介质的合成与释放过程,使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发热时更容易发生惊厥。
(2)热性惊厥与低钠血症
高热惊厥时,因暂时性脑细胞处于缺氧状态,细胞能量代谢发生障碍,对压力感受器产生刺激,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细胞膜上钠离子泵功能失调,使细胞外钠离子移向细胞内,从而出现低钠血症。血钠偏低,使细胞去极化,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惊厥阈值降低,可能导致一次热程或一次感染病程中出现惊厥反复发作。血钠离子浓度越低,惊厥反复发作的几率越高。
(3)热性惊厥与缺锌
锌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锌能够促进儿童生长发育,从而使大脑神经元处于正常应激状态,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后发热机会。机体缺锌状态时,脑神经组织传递介质及神经传导通路、信号传导通路均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惊厥发作。
(4)热性惊厥与低钙血症
感染时机体细胞膜受到损伤,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同时细胞膜钙离子泵功能降低,使钙离子移至细胞内,故血液中钙离子浓度下降。同时,感染时,导致细胞损伤,血磷水平上升,血钙水平出现下降。机体处于低钙水平时,细胞出现除极化,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随之增高,惊厥阈值下降。
(5)热性惊厥与低镁血症
血液中镁离子浓度降低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镁离子能够抑制脑神经纤维组织及骨骼肌系统的应激作用。当血液中镁离子浓度偏低时,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的应激性增强,较弱的外界刺激就能引起全身或局部肌肉收缩,从而表现为惊厥发作。
3.临床表现
热性惊厥的发作,一般是在感染性疾病的基础上,尤其上呼吸道感染多见。热性惊厥一般在发热症状出现后24小时以内发生,发作时体温多在39℃以上,在一次热程的体温上升期,体温升高幅度越快,越容易发作。惊厥发作的形式有全身性、局限性、半身性等多种表现形式。全身性发作者占多数,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眼凝视或上翻,牙关紧闭、下颌抖动或咀嚼动作,口吐白沫及喉中痰鸣,面色及口唇发绀,四肢僵直或屈曲、抖动,大小便失禁等。少数患儿发作表现为失张力性,呈四肢瘫软、肌张力低、眼睑不睁等表现形式。极少数患儿表现为失神发作。发作形式呈半身性者,表现为单侧肢体抖动,口角歪斜,双眼斜视。机体出现单侧肢体抽搐性发作。
4.诊断标准
热性惊厥的诊断,主要依据是临床表现。在小儿患有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伴有发热的感染性疾病时,在发病初期,大多见于发热24小时以内,在一次发热过程的体温上升阶段,当体温升至38℃以上时,突然出现全身性或局部性惊厥发作。在符合上述情况下,排除细菌、病毒及其他病原所致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器质性、功能性病变、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所导致的惊厥发作,就可考虑为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两种类型。单纯性热性惊厥(SFC)的诊断标准为:首次发作年龄大多在6个月~6岁之间;发作持续时间为20分钟以内,多为5-10分钟;呈全身性、对称性发作;一次热性病程中发作1次;发作后无神经系统后遗症,缓解后无意识障碍、偏瘫等异常表现。复杂性热性惊厥(CFC)的诊断标准:首次发作年龄<6月或>6岁,多呈部分性、局限性发作;惊厥发作时体温低于37.5℃;发作持续时间>20min; 24h内惊厥发作2次以上或反复发作;1年内发作次数多于4次。
5.预后
热性惊厥一般预后较好,对小儿生长发育、运动、语言、智力、精神发育等,不会产生影响,一般不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但热性惊厥如反复发作、惊厥持续时间较长,可因缺氧导致大脑神经元损伤,呈不可逆性,部分小儿可发展为癫痫。
参考文献
[1]孙若鹏,儿童癫痫病基础临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48
小儿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 ,FC)是儿童时期较常见急症 ,尤其见于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在儿童时期,患病率大约为3%-5%。初次发作年龄多见于6个月—6岁。在小儿患有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伴有发热的感染性疾病时,在发病初期,大多见于发热24小时以内,在一次发热过程的体温上升阶段,当体温升至38℃以上时,突然出现全身性或局部性惊厥发作,在符合上述情况下,排除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器质性、功能性病变、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所导致的惊厥发作,就可考虑为热性惊厥。
1. 流行病学特点
在我国,6岁以内兒童,热性惊厥的发病率约为4%。热性惊厥大多发生于6个月-6岁小儿,<6月婴儿或>6岁学龄期儿童较少见。
2.发病原因及机制
关于热性惊厥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没有确切定论,但多数学说认为,本病与感染、发热、遗传、机体内环境等因素有关。
2.1 感染
感染性疾病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6个月-6岁小儿是最容易发生热性惊厥的年龄阶段,其原因考虑为:处于该年龄段的儿童,其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机体抵抗力差,易发生病毒性、细菌性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多见。感染后出现发热症状,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极易发生惊厥。
2.2 发热
热性惊厥发作时,一般先有发热,在体温上升阶段出现惊厥发作,因此认为发热是导致惊厥发生的直接原因。发热时神经细胞的代谢旺盛,耗氧量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神经传递介质较抑制性传递介质占优势。外界环境刺激大脑神经元,其敏感性较高,尤其对丘脑的刺激,使神经细胞发生异常放电,通过神经传导,造成全身或局部肌肉痉挛,出现惊厥发作。
2.3遗传
FC的发作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性,多数呈染色体遗传伴不完全外显性及表现度影响的多种临床类型[1]。
2.4 机体内环境
(1)热性惊厥与缺铁性贫血
感染可以使骨髓造血功能减弱,红细胞寿命缩短;同时发热时铁的消耗量增加,利用铁剂合成血红蛋白的能力减弱。以上多方面因素导致机体在感染后出现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使神经细胞发育延迟及髓鞘形成减慢,影响神经传递介质的合成与释放过程,使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发热时更容易发生惊厥。
(2)热性惊厥与低钠血症
高热惊厥时,因暂时性脑细胞处于缺氧状态,细胞能量代谢发生障碍,对压力感受器产生刺激,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细胞膜上钠离子泵功能失调,使细胞外钠离子移向细胞内,从而出现低钠血症。血钠偏低,使细胞去极化,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惊厥阈值降低,可能导致一次热程或一次感染病程中出现惊厥反复发作。血钠离子浓度越低,惊厥反复发作的几率越高。
(3)热性惊厥与缺锌
锌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锌能够促进儿童生长发育,从而使大脑神经元处于正常应激状态,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后发热机会。机体缺锌状态时,脑神经组织传递介质及神经传导通路、信号传导通路均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惊厥发作。
(4)热性惊厥与低钙血症
感染时机体细胞膜受到损伤,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同时细胞膜钙离子泵功能降低,使钙离子移至细胞内,故血液中钙离子浓度下降。同时,感染时,导致细胞损伤,血磷水平上升,血钙水平出现下降。机体处于低钙水平时,细胞出现除极化,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随之增高,惊厥阈值下降。
(5)热性惊厥与低镁血症
血液中镁离子浓度降低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镁离子能够抑制脑神经纤维组织及骨骼肌系统的应激作用。当血液中镁离子浓度偏低时,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的应激性增强,较弱的外界刺激就能引起全身或局部肌肉收缩,从而表现为惊厥发作。
3.临床表现
热性惊厥的发作,一般是在感染性疾病的基础上,尤其上呼吸道感染多见。热性惊厥一般在发热症状出现后24小时以内发生,发作时体温多在39℃以上,在一次热程的体温上升期,体温升高幅度越快,越容易发作。惊厥发作的形式有全身性、局限性、半身性等多种表现形式。全身性发作者占多数,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眼凝视或上翻,牙关紧闭、下颌抖动或咀嚼动作,口吐白沫及喉中痰鸣,面色及口唇发绀,四肢僵直或屈曲、抖动,大小便失禁等。少数患儿发作表现为失张力性,呈四肢瘫软、肌张力低、眼睑不睁等表现形式。极少数患儿表现为失神发作。发作形式呈半身性者,表现为单侧肢体抖动,口角歪斜,双眼斜视。机体出现单侧肢体抽搐性发作。
4.诊断标准
热性惊厥的诊断,主要依据是临床表现。在小儿患有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伴有发热的感染性疾病时,在发病初期,大多见于发热24小时以内,在一次发热过程的体温上升阶段,当体温升至38℃以上时,突然出现全身性或局部性惊厥发作。在符合上述情况下,排除细菌、病毒及其他病原所致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器质性、功能性病变、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所导致的惊厥发作,就可考虑为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两种类型。单纯性热性惊厥(SFC)的诊断标准为:首次发作年龄大多在6个月~6岁之间;发作持续时间为20分钟以内,多为5-10分钟;呈全身性、对称性发作;一次热性病程中发作1次;发作后无神经系统后遗症,缓解后无意识障碍、偏瘫等异常表现。复杂性热性惊厥(CFC)的诊断标准:首次发作年龄<6月或>6岁,多呈部分性、局限性发作;惊厥发作时体温低于37.5℃;发作持续时间>20min; 24h内惊厥发作2次以上或反复发作;1年内发作次数多于4次。
5.预后
热性惊厥一般预后较好,对小儿生长发育、运动、语言、智力、精神发育等,不会产生影响,一般不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但热性惊厥如反复发作、惊厥持续时间较长,可因缺氧导致大脑神经元损伤,呈不可逆性,部分小儿可发展为癫痫。
参考文献
[1]孙若鹏,儿童癫痫病基础临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