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现有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要求,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树立新型的人才质量观,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 高技能人才培养 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1-032-02
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人才培养质量也关系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高职院校规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在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207所,其规模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对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在新形势下,为了全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具有高职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转变传统的高教质量观,树立高职教育质量观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要建立有高职特色的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质量观,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传统的高教质量观是一种基于本科教育的知识质量观,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学术水平的高低来评价。这样一种质量观,其片面性非常明显,功利性亦非常突出,其特点是以“合格”为质量标准。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目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已达成共识。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不仅要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为人处事,将继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等纳入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中,其特点是以社会“满意”为质量标准。要让社会“满意”,就要彰显高职特色,树立高职教育质量观,并应认真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为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具备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高技能人才,进行的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养社会人的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从经济发展及其人才需求研究上下功夫,着重研究当地经济水平和发展趋势,产业结构和调整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和岗位要求等。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应该是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即同步发展,并略有超前。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职业教育在形成和发展城市化及先进职业结构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正确处理“高等性”与“职业性”之间的关系
我们必须明确: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层次,又属于职业教育类型。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职业性”的探讨上,而忽视“高等性”的探讨。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中,高等性起主导作用,没有高等性就不可能成为高等教育,也不可能成为职业教育中的高层次,就与中等职业教育没有了区别。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突出高等教育的共性,突出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突出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训练与熏陶,也要强调职业教育的个性。如果高职没有职业性,就没有了特色和生命力。
3、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但又不能忽视知识传授和素质提高。在人才培养问题上,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知识是素质形成的基础,没有知识的辅助,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便没有基础。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在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方法能力和为人处事能力的培养,不管是目前推行的面向工作过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是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改革,都力求贯穿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协调统一。
总之,知识是载体,是基础;能力是展现,是升华;素质是核心,是智慧的结晶。必须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以及单纯的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素质在内的全面质量观。
4、正确处理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做事能力与做人能力协同培养,和谐发展。高职教育要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通常把超越一般专业能力领域以外而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促进职业生涯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称为“关键能力”,它包括:职业岗位技能,方法能力,协作能力,生存与发展能力等。协作能力,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学习与生活、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特别是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建设者的角色参与社会工作,有益于将在校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并在实际工作中培养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做人能力的提高。
5、正确处理职业岗位能力与关键能力之间的关系
“关键能力”包括职业岗位能力,但又不只取决于职业岗位能力,关键能力的“关键”在于劳动者应能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善于进行交流合作,从而能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世界,不断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对从业人员未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高职教育应时刻注意岗位能力的变化和关键能力的发展,以保证学生所需的综合能力培养。
高职生应是应用型的人才,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技术骨干,他们的工作环境需要他们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他们应当是生产第一线的管理者与组织者,要上通下达,多方协调,还须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敬业与责任心的培养,日常行为规范与遵守纪律的观念培养,毅力与耐心的培养,协作与集体观念的培养对高职生尤为重要。
二、构建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目标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的终极目标是不断改进和提高学院人才培养活动的质量,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各个层面和方面。根据总目标与分目标的关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解,形成纵横交错、上下贯通、关系协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质量目标保障体系。具体操作应分三步走:
1)优化人才培养的目标系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审核进行监控,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主流教学模式正确。
2)优化人才培养的过程系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以及学风和服务质量进行监控,解决大面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问题。
3)优化人才培养的质量系统。对教学计划的制定、修订与课程设置进行监控,明确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质量标准,课程改革方向,使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协调一统。
2、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组织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组织保障系统是指教学工作流程中教学管理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的设立及职能划分与相互关联。它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载体和运行机制,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任务、责任。在整个教育教学组织系统中构成一个衔接紧密、相辅相承的整体,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力的组织保证。
3、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保障体系
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保障体系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效果、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毕业生就业实践中的各种信息的跟踪、反馈。一方面,通过班级信息员和教学督导及教学管理人员,在校内监控教学各环节,采集、分析各种信息,对教学过程的教与学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建立校外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调研和分析、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包括专业设置等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使整个教育教学管理形成闭环管理系统,实现对教学质量适时、有效地监控,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4、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制度保障体系
本着依法施教原则,围绕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诸多方面、诸多因素,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用制度来规范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管理和约束内容的不同,重点制定和完善教学相关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教师工作规范、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优制度、实训实习基地及验室建设管理制度等。搞好制度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质量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5、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长期以来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往往在更大程度上关注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关注不够,有的对学生的检查和评价仅仅停留在考试和成绩这些单调的模式之中。因此,建立和创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对学生正确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模式的形成,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在于:
1)关注主体,将学生的差异视为教育资源,为学生的长足发展提供有效的教育服务。由于高职教育的强职业性的特点注定了其教学活动本身应以学生的有效发展为前提,努力探寻适合学生发展的合适的教育途径和培养模式,那么评价体系也应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构建。
2)建立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除对专业建设负责外,还承担对学校的教学评价与督导。由此构成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生力军,只有如此,高职高专院校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才能有效地融入当地社会。
3)高职教育要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力争“零缺陷”。毕业生的“质量跟踪”必不可少,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及其终身学习能力进行跟踪调查,并以此来对相关专业的设置、课程建设等提供可靠及时的信息反馈。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互评,对师生双方关系的科学定位、实现教育的人文化,进而为保证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提供科学的理性的支点。
构建和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也相当于为防止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滑波,构建了五道防线,它必将成为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刚,王青耀,赵康.完善质量标准,健全监控体系,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N].中国教育报, 2006-5-25.
[2]姚新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正确面对的十个关系[J].现代教育通讯,2008
[3]王前新,卢红学.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机制与保障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3.1
关键词:高职教育 高技能人才培养 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1-032-02
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人才培养质量也关系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高职院校规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在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207所,其规模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对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在新形势下,为了全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具有高职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转变传统的高教质量观,树立高职教育质量观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要建立有高职特色的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质量观,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传统的高教质量观是一种基于本科教育的知识质量观,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学术水平的高低来评价。这样一种质量观,其片面性非常明显,功利性亦非常突出,其特点是以“合格”为质量标准。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目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已达成共识。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不仅要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为人处事,将继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等纳入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中,其特点是以社会“满意”为质量标准。要让社会“满意”,就要彰显高职特色,树立高职教育质量观,并应认真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为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具备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高技能人才,进行的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养社会人的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从经济发展及其人才需求研究上下功夫,着重研究当地经济水平和发展趋势,产业结构和调整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和岗位要求等。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应该是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即同步发展,并略有超前。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职业教育在形成和发展城市化及先进职业结构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正确处理“高等性”与“职业性”之间的关系
我们必须明确: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层次,又属于职业教育类型。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职业性”的探讨上,而忽视“高等性”的探讨。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中,高等性起主导作用,没有高等性就不可能成为高等教育,也不可能成为职业教育中的高层次,就与中等职业教育没有了区别。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突出高等教育的共性,突出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突出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训练与熏陶,也要强调职业教育的个性。如果高职没有职业性,就没有了特色和生命力。
3、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但又不能忽视知识传授和素质提高。在人才培养问题上,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知识是素质形成的基础,没有知识的辅助,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便没有基础。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在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方法能力和为人处事能力的培养,不管是目前推行的面向工作过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是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改革,都力求贯穿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协调统一。
总之,知识是载体,是基础;能力是展现,是升华;素质是核心,是智慧的结晶。必须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以及单纯的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素质在内的全面质量观。
4、正确处理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做事能力与做人能力协同培养,和谐发展。高职教育要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通常把超越一般专业能力领域以外而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促进职业生涯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称为“关键能力”,它包括:职业岗位技能,方法能力,协作能力,生存与发展能力等。协作能力,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学习与生活、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特别是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建设者的角色参与社会工作,有益于将在校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并在实际工作中培养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做人能力的提高。
5、正确处理职业岗位能力与关键能力之间的关系
“关键能力”包括职业岗位能力,但又不只取决于职业岗位能力,关键能力的“关键”在于劳动者应能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善于进行交流合作,从而能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世界,不断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对从业人员未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高职教育应时刻注意岗位能力的变化和关键能力的发展,以保证学生所需的综合能力培养。
高职生应是应用型的人才,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技术骨干,他们的工作环境需要他们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他们应当是生产第一线的管理者与组织者,要上通下达,多方协调,还须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敬业与责任心的培养,日常行为规范与遵守纪律的观念培养,毅力与耐心的培养,协作与集体观念的培养对高职生尤为重要。
二、构建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目标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的终极目标是不断改进和提高学院人才培养活动的质量,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各个层面和方面。根据总目标与分目标的关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解,形成纵横交错、上下贯通、关系协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质量目标保障体系。具体操作应分三步走:
1)优化人才培养的目标系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审核进行监控,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主流教学模式正确。
2)优化人才培养的过程系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以及学风和服务质量进行监控,解决大面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问题。
3)优化人才培养的质量系统。对教学计划的制定、修订与课程设置进行监控,明确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质量标准,课程改革方向,使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协调一统。
2、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组织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组织保障系统是指教学工作流程中教学管理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的设立及职能划分与相互关联。它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载体和运行机制,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任务、责任。在整个教育教学组织系统中构成一个衔接紧密、相辅相承的整体,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力的组织保证。
3、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保障体系
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保障体系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效果、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毕业生就业实践中的各种信息的跟踪、反馈。一方面,通过班级信息员和教学督导及教学管理人员,在校内监控教学各环节,采集、分析各种信息,对教学过程的教与学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建立校外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调研和分析、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包括专业设置等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使整个教育教学管理形成闭环管理系统,实现对教学质量适时、有效地监控,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4、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制度保障体系
本着依法施教原则,围绕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诸多方面、诸多因素,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用制度来规范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管理和约束内容的不同,重点制定和完善教学相关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教师工作规范、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优制度、实训实习基地及验室建设管理制度等。搞好制度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质量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5、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长期以来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往往在更大程度上关注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关注不够,有的对学生的检查和评价仅仅停留在考试和成绩这些单调的模式之中。因此,建立和创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对学生正确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模式的形成,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在于:
1)关注主体,将学生的差异视为教育资源,为学生的长足发展提供有效的教育服务。由于高职教育的强职业性的特点注定了其教学活动本身应以学生的有效发展为前提,努力探寻适合学生发展的合适的教育途径和培养模式,那么评价体系也应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构建。
2)建立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除对专业建设负责外,还承担对学校的教学评价与督导。由此构成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生力军,只有如此,高职高专院校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才能有效地融入当地社会。
3)高职教育要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力争“零缺陷”。毕业生的“质量跟踪”必不可少,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及其终身学习能力进行跟踪调查,并以此来对相关专业的设置、课程建设等提供可靠及时的信息反馈。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互评,对师生双方关系的科学定位、实现教育的人文化,进而为保证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提供科学的理性的支点。
构建和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也相当于为防止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滑波,构建了五道防线,它必将成为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刚,王青耀,赵康.完善质量标准,健全监控体系,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N].中国教育报, 2006-5-25.
[2]姚新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正确面对的十个关系[J].现代教育通讯,2008
[3]王前新,卢红学.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机制与保障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