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度书评
书 名:《开膛史》
作 者:苏上豪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你眼中的外科医生是什么样子?白褂子、白帽子、无框眼镜,还是消毒水、手术台、泛着冷光的手术刀?作者苏上豪在本书第一篇便给外科医生这个看似冷酷的职业寻到了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起点:外科医生的祖师爷其实是一手剪子一手刀的理发师。作为证据,他还“一本正经”地将三幅中世纪欧洲(大约11到13世纪左右)油画——《中世纪理发师》(1408年切索里绘制)、《愚笨的治疗》(原图现存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和《贪污法官赛桑尼斯的剥皮行刑》(1498年戴维绘制),一股脑地抬上了桌面,来信誓旦旦地力挺自己那略显狂妄的猜想。
本书作者苏上豪,台湾高雄人,台北市博仁综合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主任,自2010年起受邀于网络“散文专栏作家交流平台”,开始以故事的形式发表有关医学的科普散文,致力于把专业理性的医学,注入感性温润的文学。
《开膛史》正是这样一部集大成之作。作者通过展示外科领域相关的人、物、事,将洗手、同意书、副作用、铁氟龙、外科史等等此类繁琐的项目引申成一篇篇饶有趣味且令人无限省思的文章,让读者在一探外科医学史究竟的同时,忍不住对医学科学这门看似严肃、枯燥的学科产生更多的兴趣。
当医患矛盾已经成为一种引发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社会现象,当人们对医生的期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超过了医生这一职业本身的承受限度,当越来越多的从业医生在救死扶伤的同时掺杂了太多来自于社会的杂念,医患之间、医生与普通人之间的沟通与对话变得尤为重要。人们需要对医生这一职业多些了解,以阻挡科学所带来的人们对医生越来越超出其能力范围之上的期望;同时,人们也需要对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不易辨别的医学现象多些认识,以更好地理解、保护自己的身体与生命,更好地与医生进行沟通。
《开膛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是医生与大众间进行沟通的一座桥梁。作者苏上豪在书中从多个方面展示了外科医生这一职业:他探究外科医学的历史,从别样的角度去解析上古的开颅术、去描绘麻醉史上的第一人;他以独特的口吻去展现人体的构造、分析外科医疗的人道性;他也小心地捡拾起散落在生活中的细微外科逸事,将它们打磨成各色的诱人短文,吸引人们去关注、去认识、去思考生活中的外科医学,比如《青霉素的励志故事》、《生发水与伟哥》、《缝线是荤的还是素的》;他还不忘从一个医生的角度,去解密医生们普通的日常生活、以轻松实在的口吻阐述外科医生这个职业,好让更多的普通人去了解、去领悟、去感叹,比如《监护室的鬼话连篇》、《外科医生的反省》、《医生的预言》。
而作为一本医学科普读物,本书夹叙夹议的写作形式的确如科学松鼠会成员李清晨所言,如果是为了搜集材料而阅读本书,以医学专业的眼光来鉴赏本书,书中有些内容的处理得确略显单薄;同时,书中的部分观点,如认为首先完成人体心脏移植的南非巴纳德医生剽窃了美国湘威医生的创意,属于投机行为等,严格来说有失偏颇。但与书中大量的精彩之处相比,仍不失为一本颇具阅读快感且可以让读者同时斩获一些其它知识的好书。诚然,在医患关系对立尖锐的当下,区区一本《开膛史》必然承担不起扭转乾坤的重任,但作为一本可以让读者们借此一窥医学奥秘的著作而言,它至少以其独特的趣味性及知识性为读者打开了一道通向医学世界的狭窄缝隙。
苏上豪巧妙地将泛着冷光的手术刀和幽默热情的文字这两个看似绝无交集的东西串联在一起,从一个外科医生的角度将诸多历史事件与个人的感悟揉为一体,以轻松的口吻讲述了自己行业的故事。在夹叙夹议的一篇篇散文中,为读者展示了一副广袤的医学图景,确是一本良好的医学科学入门读物。
月度推荐
医学的语言
自打出生那会起,每个人都必定少不了跟医院打交道,不论是因为自己还是亲朋好友。而医生、医院、医疗、医药……这些“医”字辈的事儿你究竟了解多少?白大褂、消毒水、吊瓶和病床,患者和医生之间,医生和医生之间究竟有着哪些尚未被探知的秘密?医学的语言,看似高深,实则平实,它就潜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触手可及。
《最后的期末考》
作者:[美]陈葆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荐理由:医生历来被称为是生命最终的监护者,是他们引领着病人和家属走过通往终点的艰难路程。而医生能否在病人的生命终点提供真诚的关怀与支持,如同医者所面对最严峻的“最后的期末考”。陈葆琳,美国著名外科医师。一场为同龄亚裔少妇做的肝脏移植手术,让35岁的她产生了仿佛在给自身做手术的错觉,并情不自禁地记录下了自己——一名外科医师在面对生命最后时刻的矛盾心情。作者追溯自己的求学与行医历程,探讨现今的医学教育及“治疗”的意义,真实展现了医生眼中的医学。
《神经外科的黑色喜剧》
作者:[美]法兰克·佛杜锡克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推荐理由:一个从医大毕业的实习医生转遍了医院的所有科室,最终选择了神经外科,并在那个拥有“疼痛博物馆”的科室,一待就是七年。作者以黑色幽默的角度看待神经外科医生的修炼历程,描绘了医院中内科与外科的互相排斥、医生面对病患终告不治时的悲哀与痛切以及医生与护士或其他医护工作人员的小小冲突摩擦等细节。在药水、针筒、电子仪器的场景中,交织成有血有泪,却又真实无比的人生,让人体悟更深、感受更强、启示更鲜明。
《心外传奇》
作者:李清晨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悬疑小说式的医学读物。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了心脏外科的发展:先是将悬念一个个渐次抛出,然后在查阅无数资料后,给出最贴近历史的解答。内容有激情,有曲折、有遗憾、有坚持,既生动有趣、又不乏真实性和科学性。作者李清晨,黑龙江人,哈尔滨医科大学外科学硕士,现就职于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科学传播团体“科学松鼠会”成员。长期为多家媒体撰写专栏,文风多变,以通俗诙谐为主,部分揭批文章言辞犀利,被网友评价为“咄咄劈人”。
《孩子,如果你要学医》
作者:[美]佩里·克拉斯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一位儿科医生妈妈写给即将从医的儿子的10封信,为儿子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医者世界。当越来越多的医患关系和医疗事故报道让立志从医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顾虑,对医生这一职业高薪、高社会地位、受人尊敬的热爱能否继续吸引年轻人投入到医生的行列,还会不会有年轻人愿意花比其它职业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医学这门语言?无疑,本书对所有立志行医的年轻人具有非常宝贵的指导作用,也可以让那些真正热爱医学行业的人找到行医的喜悦与热情。
书 名:《开膛史》
作 者:苏上豪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你眼中的外科医生是什么样子?白褂子、白帽子、无框眼镜,还是消毒水、手术台、泛着冷光的手术刀?作者苏上豪在本书第一篇便给外科医生这个看似冷酷的职业寻到了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起点:外科医生的祖师爷其实是一手剪子一手刀的理发师。作为证据,他还“一本正经”地将三幅中世纪欧洲(大约11到13世纪左右)油画——《中世纪理发师》(1408年切索里绘制)、《愚笨的治疗》(原图现存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和《贪污法官赛桑尼斯的剥皮行刑》(1498年戴维绘制),一股脑地抬上了桌面,来信誓旦旦地力挺自己那略显狂妄的猜想。
本书作者苏上豪,台湾高雄人,台北市博仁综合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主任,自2010年起受邀于网络“散文专栏作家交流平台”,开始以故事的形式发表有关医学的科普散文,致力于把专业理性的医学,注入感性温润的文学。
《开膛史》正是这样一部集大成之作。作者通过展示外科领域相关的人、物、事,将洗手、同意书、副作用、铁氟龙、外科史等等此类繁琐的项目引申成一篇篇饶有趣味且令人无限省思的文章,让读者在一探外科医学史究竟的同时,忍不住对医学科学这门看似严肃、枯燥的学科产生更多的兴趣。
当医患矛盾已经成为一种引发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社会现象,当人们对医生的期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超过了医生这一职业本身的承受限度,当越来越多的从业医生在救死扶伤的同时掺杂了太多来自于社会的杂念,医患之间、医生与普通人之间的沟通与对话变得尤为重要。人们需要对医生这一职业多些了解,以阻挡科学所带来的人们对医生越来越超出其能力范围之上的期望;同时,人们也需要对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不易辨别的医学现象多些认识,以更好地理解、保护自己的身体与生命,更好地与医生进行沟通。
《开膛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是医生与大众间进行沟通的一座桥梁。作者苏上豪在书中从多个方面展示了外科医生这一职业:他探究外科医学的历史,从别样的角度去解析上古的开颅术、去描绘麻醉史上的第一人;他以独特的口吻去展现人体的构造、分析外科医疗的人道性;他也小心地捡拾起散落在生活中的细微外科逸事,将它们打磨成各色的诱人短文,吸引人们去关注、去认识、去思考生活中的外科医学,比如《青霉素的励志故事》、《生发水与伟哥》、《缝线是荤的还是素的》;他还不忘从一个医生的角度,去解密医生们普通的日常生活、以轻松实在的口吻阐述外科医生这个职业,好让更多的普通人去了解、去领悟、去感叹,比如《监护室的鬼话连篇》、《外科医生的反省》、《医生的预言》。
而作为一本医学科普读物,本书夹叙夹议的写作形式的确如科学松鼠会成员李清晨所言,如果是为了搜集材料而阅读本书,以医学专业的眼光来鉴赏本书,书中有些内容的处理得确略显单薄;同时,书中的部分观点,如认为首先完成人体心脏移植的南非巴纳德医生剽窃了美国湘威医生的创意,属于投机行为等,严格来说有失偏颇。但与书中大量的精彩之处相比,仍不失为一本颇具阅读快感且可以让读者同时斩获一些其它知识的好书。诚然,在医患关系对立尖锐的当下,区区一本《开膛史》必然承担不起扭转乾坤的重任,但作为一本可以让读者们借此一窥医学奥秘的著作而言,它至少以其独特的趣味性及知识性为读者打开了一道通向医学世界的狭窄缝隙。
苏上豪巧妙地将泛着冷光的手术刀和幽默热情的文字这两个看似绝无交集的东西串联在一起,从一个外科医生的角度将诸多历史事件与个人的感悟揉为一体,以轻松的口吻讲述了自己行业的故事。在夹叙夹议的一篇篇散文中,为读者展示了一副广袤的医学图景,确是一本良好的医学科学入门读物。
月度推荐
医学的语言
自打出生那会起,每个人都必定少不了跟医院打交道,不论是因为自己还是亲朋好友。而医生、医院、医疗、医药……这些“医”字辈的事儿你究竟了解多少?白大褂、消毒水、吊瓶和病床,患者和医生之间,医生和医生之间究竟有着哪些尚未被探知的秘密?医学的语言,看似高深,实则平实,它就潜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触手可及。
《最后的期末考》
作者:[美]陈葆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荐理由:医生历来被称为是生命最终的监护者,是他们引领着病人和家属走过通往终点的艰难路程。而医生能否在病人的生命终点提供真诚的关怀与支持,如同医者所面对最严峻的“最后的期末考”。陈葆琳,美国著名外科医师。一场为同龄亚裔少妇做的肝脏移植手术,让35岁的她产生了仿佛在给自身做手术的错觉,并情不自禁地记录下了自己——一名外科医师在面对生命最后时刻的矛盾心情。作者追溯自己的求学与行医历程,探讨现今的医学教育及“治疗”的意义,真实展现了医生眼中的医学。
《神经外科的黑色喜剧》
作者:[美]法兰克·佛杜锡克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推荐理由:一个从医大毕业的实习医生转遍了医院的所有科室,最终选择了神经外科,并在那个拥有“疼痛博物馆”的科室,一待就是七年。作者以黑色幽默的角度看待神经外科医生的修炼历程,描绘了医院中内科与外科的互相排斥、医生面对病患终告不治时的悲哀与痛切以及医生与护士或其他医护工作人员的小小冲突摩擦等细节。在药水、针筒、电子仪器的场景中,交织成有血有泪,却又真实无比的人生,让人体悟更深、感受更强、启示更鲜明。
《心外传奇》
作者:李清晨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悬疑小说式的医学读物。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了心脏外科的发展:先是将悬念一个个渐次抛出,然后在查阅无数资料后,给出最贴近历史的解答。内容有激情,有曲折、有遗憾、有坚持,既生动有趣、又不乏真实性和科学性。作者李清晨,黑龙江人,哈尔滨医科大学外科学硕士,现就职于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科学传播团体“科学松鼠会”成员。长期为多家媒体撰写专栏,文风多变,以通俗诙谐为主,部分揭批文章言辞犀利,被网友评价为“咄咄劈人”。
《孩子,如果你要学医》
作者:[美]佩里·克拉斯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一位儿科医生妈妈写给即将从医的儿子的10封信,为儿子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医者世界。当越来越多的医患关系和医疗事故报道让立志从医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顾虑,对医生这一职业高薪、高社会地位、受人尊敬的热爱能否继续吸引年轻人投入到医生的行列,还会不会有年轻人愿意花比其它职业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医学这门语言?无疑,本书对所有立志行医的年轻人具有非常宝贵的指导作用,也可以让那些真正热爱医学行业的人找到行医的喜悦与热情。